分享

闻名全球的古巴雪茄背后,隐藏着一个百年的神秘角色:朗读者

 不能说的奇趣 2022-06-03 发布于广东

话说,一谈起古巴两个字,很多朋友都会立马联想到那几乎代表古巴这个国家的雪茄。而雪茄英文名是Cigar,但中文名称却有一个由来。

1924年回到上海的徐志摩先生邀请了当时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先生,而泰戈尔先生是雪茄的忠实粉丝,两人交谈的时候,泰戈尔询问徐志摩有没有给Cigar起一个中文名字,徐志摩沉默了片刻后说出:“Cigar之燃灰白如雪,Cigar之烟草卷如茄,就叫雪茄吧!”,雪茄之名由此而来。

由此可见雪茄二字已经不再单独是一个名词,更有一种文化深蕴其中,但今天的主角并非雪茄,而是雪茄背后的一种文化传承人:朗读者(Lectores

这个有点神秘的职业可以追溯到1865年,当时在雪茄厂里从事的人大多数都是文化程度不高的。而且工作环境极其单调沉闷,为了改变这个局面,当时在工厂里工作的员工共同出资,聘请一名朗读者为他们提供一种娱乐方式。

(1909年古巴雪茄厂里的朗读者)

由于当时设备还有环境简陋,因此朗读者只能通过大声的朗读让所有的员工都可以听到。声音的抑扬顿挫,情感的投入等都会成为考验朗读者的标准。而且由于朗读者是由员工选出的,因此去留的决定权在所有的员工手上。

而朗读的内容是根据当天所有员工决定,文学作品诸如《唐吉诃德》,《基督山伯爵》等,当天的报纸,歌剧等几乎所有可以成为文字的内容都有可能被选中。

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这个行业,甚至言情小说、星座等内容等都会响彻于整个雪茄厂。如果朗读者朗读得好,工人会用手上的金属工具敲击工作台作为掌声称赞。

即使直到20世纪20年代电视的出现依然没有威胁到朗读者的地位。而该传统直到现在还在保留着。

有意思的是,虽然古巴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但识字率高达99%,而随着时代的推移,朗读者这个职位逐渐也演变成工人表达意愿的代表。

工人会通过指定的读物向管理者表达自己的不满,而朗读者也会替工人们反应意愿。如果朗读者遭到单方面解雇,工人们会故意降低效率甚至罢工。因此朗读者逐渐成为工人和厂方之间平衡的一个位置。

这个在旁人看来毫无必要的角色,却在这里举足轻重。即使在枯燥单调的环境下,这些工人们仍然竭尽所能的学习并沿着文明的道路前进。可以说,它与古巴成为雪茄出口最大同时以手制雪茄而独步全球不无影响。因为朗读者通过声音,影响着雪茄工人的情绪,也影响着每一条雪茄的质量。

正如这位在巴西哈瓦那的朗读者所说的一样:“我不只是一个朗读者,我更是一个文化促进者。”

“我喜欢我的工作,我认为我的工作有一个很重要的目标,不单是着眼于文化方面,同时我能够为工人解决每一日所出现的问题”。

工人们埋头不断卷动着手上的雪茄而发出的“嘶嘶”声,朗读者响彻房间的阅读声,这是只有古巴才有的独特文化,也是只有古巴雪茄厂里独有的现象。两者之间的联系,虽不可捉摸,却是那么的奇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