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皇帝多奇葩,清朝皇帝多勤政,这个评价错的离谱

 宋安之 2022-06-03 发布于山西

明朝皇帝多奇葩,清朝皇帝多勤政。

这句对于明清皇帝截然不同的评价,可谓是流传广泛。很多人对此也是深表认同。说起明朝皇帝之时,也是认为明朝皇帝多奇葩,诸如嘉靖帝爱躲深宫之中炼丹,明武宗南巡是劳民伤财好大喜功,天启帝是喜欢躲在深宫做木匠活。

但是我们仔细对比一下,却又觉得有不对劲的地方。明清时代,不只是嘉靖帝喜欢炼丹,雍正帝也喜欢炼丹,他突然暴毙,很有可能是服用丹药过度。而且巧合的是嘉靖帝是世宗庙号,雍正帝也是世宗庙号,这对世宗皇帝爱好还是出奇的一致。

那么为何嘉靖帝落下一片骂声,雍正帝却没有呢,而且即使有骂声,也是骂他“刻薄寡恩”的为人方面,而不是炼丹方面。

还有明武宗南巡虽然多荒唐,但之前是想去了群臣一直反对,所以不得不作罢。好不容易去南巡,还要打着讨伐造反作乱的朱宸濠的名义。而乾隆帝六下江南,劳师动众,给百姓造成了极大的负担,怎么就没人骂了呢?

简单来说,同样一件事,明朝皇帝做了,就是荒唐,就是奇葩。清朝皇帝做了,就是无关紧要,甚至都没有人批评,什么事儿都没有。这是怎么个说法呢,今天宋安之来说说。

一、明清权力分配模式不同,明朝皇帝有更多个人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清朝皇帝集权太甚,工作量太大,所以多是勤政。

明清两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大一统封建王朝,也同样是君权高度集中的朝代。

什么是君权高度集中呢?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将相权纳入皇权之中。还有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使得皇帝旨意不经过内阁等部门,直接下发到相关部门和官员手上,都等于加强皇权之举,使得皇帝的权力越来越大。

但是权力大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巨大的工作量。所以虽然都说明朝皇帝多怠政,但是明太祖朱元璋可是相当勤政,在这方面比之劳模雍正帝也是不逊色。雍正帝自然也不用说了,设立军机处大大加强皇权以后,他的忙可是出了名的。

不过明朝和清朝后来的走向不同,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加强皇权以后,他的身体素质可以日理万机,但是后面的皇帝可没有他这么大的毅力和身体素质,来一直面对巨大的工作量。

于是发展到明朝中后期,明朝的权力分配成为监、阁共理国政模式。始于明成祖朱棣时期的内阁,成为处理日常政务的机构,而朱棣孙子明宣宗朱瞻基又通过教太监读书识字,授予司礼监太监拥有批红权,是与内阁共同处理国家大事,又互相牵制,皇帝居中调节,只负责处理重大事情,所以就有了更多时间干点自己喜欢的事情。

皇帝有时间了,可以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了,就会展现出身为正常人的一面。有各种爱好,都展现了出来。诸如嘉靖帝好炼丹,明武宗爱御驾亲征和游玩,天启帝好个木匠活。

所以很多人也因此称明朝皇帝都是奇葩,都是不务正业,其实这就是大大误会明朝皇帝了。人家玩归玩,可不是弃国家而不顾,政务有内阁和司礼监协助处理,国家还是可以正常运转的。要不然明朝早灭亡了,哪里会有276年的国祚呢,比清朝268年国祚还要长一些。

清朝就不一样了,某种程度上来说,清朝的发展轨迹更符合明太祖朱元璋的集权之路,清朝是一直集权,尤其是到了雍正帝时期,随着军机处的设立,意味着君权集中达到巅峰。

权力越来越大的好处显而易见,皇帝可以做到真正的言出法随和生杀予夺。但是相应的是,权力大了,工作量自然大多了,但是又不能将一部分工作量分出去,因为这意味着权力给分出去了。所以清朝的皇帝自然多是勤政,因为在这种权力分配模式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自然也要日理万机,不然国家就没法运转了。

除非像明朝那样,搞个文臣和太监互相牵制,又可以协助处理政务的模式,但很明显没人这么搞。

还有一点同样也要搞清楚,就如同明朝皇帝将各种爱好展现出来不等于不好好处理军国大事那般。清朝皇帝勤政,不等于整体素质就高。有句话怎么说来着,选择的方向错了,再努力也是徒劳,治国理政不行,不能拿勤政来夸赞。像道光帝也勤政,而且还节俭,但还是有鸦片战争那样的惨败,所以勤政不等于治理国家就治理的好。

而且你的权力分配模式注定了工作量太大,而且还没有其他方法改变,只能按部就班的花费大量时间处理政务。这样的勤政,将之归到皇帝个人能力和素质之中,就有点强行加分了。

而且说道这里还要注意一点,明清权力分配的不同,不止如此,在文官集团方面,更是大为不同。

明朝的文官集团,尤其是其中的言官,一开始就被赋予了较大权力,可以公开怼皇帝,皇帝虽然可以处罚他们,但一般也不敢下死手,他们反而可以落一个好名声。以至于到了明朝后期,很多言官为了落得好名声,是没事找事各种寻找存在感,就变味道了。

不过整体来说,这样的权力分配也有一定的积极面。像明武宗早就想南巡,但是百官不答应,极力反对,最后打了个平手,明武宗刑罚了一批,贬官了一批,自己收回了成命。

后来是借着平宁王之乱的借口,属于军机要务,百官才没有再反对。但是南巡期间的荒唐事,也是记载得清清楚楚。

可以说文官借着为国为民的旗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衡皇帝,也是一种好事。不至于皇帝真正的一个人说了算以后,是英明的糊涂的决定,都是通通照办。

这点在清朝可见不到,像乾隆帝六下江南,虽然一再强调不要劳民伤财,但是根本不可能。六下江南造成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浪费,给民间百姓带来了严重的灾难,这点大臣们不清楚?

但愣是没一个大臣出言反对,跟明朝百官反对明武宗下江南形成鲜明对比。

而且乾隆三十年春,乾隆帝第二任皇后那拉氏在陪同南巡过程中,与乾隆帝闹崩,是被不废而废,当时官方记载中是讳莫如深。

也就是在《清高宗实录》中记载“以故自行剪发,忤上旨”。至于因为何故而剪发,就没有任何说明了,对比一下明武宗南巡时,当时是如实记载其所做的荒唐事,也是形成鲜明的对比。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在清朝君权高度集中以后,很多时候皇帝是一个人说了算,没有反对声音,负面记载更是能隐就隐了,形象自然更加好了。

而明朝因为权力分配不同,皇帝很多时候,并不能随心所欲。像明武宗想南巡都被百官反对,有着反对声音,过失更是如实记载下来,这也是明朝皇帝多被称之为奇葩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实权力分配不同衍生的各种问题,才是明清皇帝为何大不同的本质,认真说起来,明朝皇帝可没有那么奇葩。

二、虽然有同样炼丹爱好和同样的下江南行为,但其中又大有不同。

雍正帝晚年好炼丹,而且很有可能是过度服用丹药而死。

因此在雍正帝去世后第二天,乾隆帝就急匆匆将张太虚、贾士芳、王定乾等道士驱出原籍,训斥他们是“不安本分,狂妄乖张,惑世欺民”。并且警告他们不得“在外招摇煽惑”,要安分守己,否则就要拘拿问罪,立即正法。

从乾隆帝急匆匆地严厉举动来看,雍正帝的突然死亡,怕是与炼丹这个爱好有关系,即使服用丹药不是主要原因,但也有间接关系

所以乾隆帝对于炼丹的道士很恼火,但是也不能杀了,那样会让人更加认为雍正帝之死与服丹药有关系,所以只能变相警告他们要安分守己,不要乱说话

不过虽然同样是喜欢炼丹,但是雍正帝有个优点在于,他除了晚年迷恋炼丹,有一定程度的怠政,但之前可是一直兢兢业业,可谓是劳模皇帝

相比之下,嘉靖帝在位45年,身为明朝在位第二长的皇帝,他怠政沉迷于炼丹的时间有二十多年之久,这是他与雍正帝的最大不同,所以雍正帝虽然有点晚节不保的意思,但口碑比嘉靖帝强多了。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皇帝还是在位时间不要太长为好。在位时间长了,很容易厌倦处理政务和老糊涂。即使雄才大略如汉武帝那般,晚年也有被小人蛊惑地逼死儿子之举。

嘉靖帝如果也是在位13年,那么即使喜欢炼丹,也如同雍正帝那般,会有一个好评价。因为他在位的前期还是颇有作为,先是“大礼议”压服群臣,然后效仿太祖、成祖治国,使得明朝的局势一度好转起来。奈何没坚持多长时间,就怠政炼丹去了,所以说如果他只在位13年,其实对他来说,还真是一件好事。

至于明武宗的行为,明明只是南巡一次,比乾隆帝六下江南的危害小太多了。但还是落得一片骂声,这其中很是耐人寻味。

其实从整体来看,明武宗虽然荒唐,但是他的荒唐仅限于个人生活了,并没有在治国理政上造成多大危害。像他化名大将军朱寿御驾亲征,还取得了“应州大捷”,使得明朝北方边境安定了一段时间。

但长期以来,明武宗的荒唐形象却是深入人心。之所以这样,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明武宗的所作所为并不讨文官集团喜欢。自古以来,皇帝的个人评价,很多时候在文官集团手中,你善待文官集团,他们可以把你说成盛世明君,可以夸大你的功绩。反之,肯定是我虽然不能无中生有编造你的不好,但是我可以想办法将你的负面作为扩大化,尽量让人忽视你的正面功绩。

而且明武宗无后,他之后是堂弟嘉靖帝继位,这位主儿可不是什么善茬,对于堂哥明武宗也并不喜欢。所以明武宗的荒唐形象,很可能是文官集团联合嘉靖帝联手树立起来的。

最后总结来说,皇帝也是人,评论好与不好,有时候还是要从多方面去看。一个反对声音可以发出的朝代,皇帝奇葩点也未必是真的坏事。一个没有反对声音,只有一片赞美之词,皇帝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都是一片英明神武的马屁声的朝代,那才是真的坏菜了。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中国大历史,主打明清历史,更多独特视角,原创文章请持续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