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午吃粽一享受美食讲数学

 玉堂图书馆 2022-06-03 发布于四川

又到

         2022

    五月五日午

    送君一枝艾

   又到端午艾叶香,全国人民吃粽忙。我说甜粽加糖香,你说咸粽云腿王。作为数学人的你,今天吃的粽子是咸?是甜?

是什么形状?

   发自灵魂的好奇之问了哈哈。问君粽子是甜是咸?

  肯定会掀起一场激烈的口水战。

可问君粽子几何形状?

  大体回答有:竹筒形、长方形、圆锥形、金字塔形、三角形等。但是最常见的还是“四角粽子”,也就是四面体形状的粽子,接下来我们就从数学中的几何角度,来解析一下粽子形状的门道。

  四面体在现实生活中不太常见,仅仅听名字也难以想象它的形状,其实它还有个更容易被接受的名字——三棱锥。所有三棱锥都有六条棱,四个顶点、四个面,每个面都是三角形,每个三角形面都与一个角相对,底面是正三角形,其他三个面相等(一定是等腰三角形)的三棱锥,被称为正三棱锥,如果底面和其他三个面完全相等,此时四个面一定都是正三角形,那么这就叫做正四面体。  那粽子为啥包成是这个形状呢?

  数学人会说:三角形最具有稳定性。

   吃粽人会说:三角形粽子能一口吃到馅!

   哈哈,其实吃粽人、数学人专门研究了粽子的形状,并从实用的角度分析了其形状的原因。

   从实用性来说

用少量的材料就可以做出来。

  各地包粽子材料不太一样,但大体都是植物的叶子,叶宽而长韧,但毕竟叶子来源自然生产“散漫”,于是宽度有限。三角形包法只用一片叶子或二片叶子就能包成,而长方形大概就要的三四片叶子。

  形状比较合理

三角粽的四个面都能用到完整的叶片,不需要多余的弯折,如果方形的粽子,包裹米粒的叶面要与其他面衔接处太多,容易把米漏出来,为避免漏出米粒就要过度折叠叶子,叶子在顺着植物纤维方向有韧性,但垂直向上是很容易扯破不容易成形。包法简单,表面积大,容易煮熟。

   关于粽子形状还有个传说:

  最开始,人们纪念屈原,都是直接将米投入河中,后来有人得到屈原托梦说米都被鱼鳖吃掉了,于是人们就想到用粽叶将米包好,包出棱角像菱角一样,鱼鳖就不会吃了。这样做后,屈原托梦说谢谢他。久而久之,这种包法就流传下来了。

   无论是从实用角度还是传说来看,很容易明白粽子包成三角形状的由来。

  数学人的思考粽子做成正四面体有什么好处?

  长方体、立方体等平行六面体,切下一个角都可以构成四面体。

但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不把粽子做成长方体,而是做成有些奇怪的四面体呢?

   首先,不同于平行六面体的不稳定性(例如立方体框架可以左右摇晃),四面体的神奇性质非常稳定,只要确定六条棱的长度,就能拼出一个唯一的四面体。因此四面体的粽子不容易变形。预示人们追求生活的和平与身心安康的稳定!

  四角粽子虽然不一定是正四面体,但通常四个面也是相同的等腰三角形,将这个四面体的表面积拆开,可以得到两个相等的菱形,这就意味着用两片相似的细长叶子,正好可以将其包裹住,做到了物尽其用!吃粽子预示着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各得其所。

  正四面体还有个特点,就是拥有四条三重旋转对称轴,六个对称面,每两条对边都是相互垂直的,这就表明,不管在容器中怎样摆盘,粽子们看上去都是整整齐齐的平躺着,不会给人横躺侧卧的感觉,预示吃粽子,则无论如何折腾,人们都象粽子一样,昂首站立永远不倒。

  正三棱锥还有一个重心,同时也是它的外接球体和内切球体的球心,就在顶点与底面重心的连线(高)上,将这条高分为3:1,也就是距离地面四分之一处。所以说,如果用牙签或筷子将粽子扎起来,找准这个点,就最能保证受力均匀,不容易掉下或者碎裂。预示着吃过粽子,来年怎么折腾,人们都不会损坏






  粽子从外观上看,不太容易看出它的体积。虽然四面体的体积和圆锥形一样,是三分之一的底面积乘以高,但底面积和高也是不容易拿着直尺就测出来的。

阿基米德测王冠体积的“排水法”当然可以帮您快速地测出体积,但显然操作起来非常麻烦,要准备的材料包也不是太常见,而且粽子湿了之后,剥皮仿佛会更麻烦一些。

  其实,对于数学人来说,这时候用到一个特殊的公式,只要知道六条棱的长度,就能知道四面体的体积。这个公式名字叫海伦—秦九韶公式

  这个公式由古希腊和古中国两位数学家分别发现的。

  公式的第一位发现者,传说是古希腊是海伦二世。古希腊西西里岛(现属于意大利)上的锡拉库萨(又译为叙拉古)城邦国的国王,同时也是一位数学家、测量学家和机械工程师。他在著作《度量论》中就提到了用三角形的三条边求其面积的公式。此书曾经一度失传,直到1896年,有人在君士坦丁堡发现了它的手抄本,并在1903年出版。但是五年后的1908年,就有人提出,这条公式其实是阿基米德发现的,只是假托海伦国王的名字,不过还没有证实。

(海伦的公式)

不管在古希腊是哪位发现了这个公式,在中国1247年的南宋时期,数学家秦九韶在《数书九章》提出了“三斜求积术”,主要用来测量三角形的土地面积,和海伦公式基本相同,只是证明方法不太一样。这个公式是S等于

(秦九韶的公式)

  但是,无论是海伦还是秦九韶得公式都是用来算面积的,要想算体积还需要进一步推演。但是,算出了底面积之后算出高也并不难,假设六条棱分别是a、b、c、d、e、f,经过推演,最后可以得出如下公式:

是不是非常有趣?

  小小一个四面体的粽子,竟然有这么多几何学知识在其中!

   让我们边吃边学、边学边吃,果然唯有美食和几何学问者让人倾倒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