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我老家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的习俗是早上出去采艾蒿,门窗上挂艾蒿、柳枝和纸拆的葫芦。 这种纸拆的葫芦是方形的,像个小包裹,两边长两翅膀。 最想不明白的一件事是,早上吃馄饨,晚上吃饺子。当然,这都是上个世纪的事儿,现在没有人会拆那种纸葫芦了,很多人家也吃粽子。 不过,端午节采艾蒿驱邪、除害是全国一致的,南北都一样。 长江以南会蒸艾糕,把艾蒿叶捣碎放入糯米粉中包馅蒸制。不同地区里面包的馅各异,有花生白糖芝麻的,也有猪肉酸菜的,也有肥猪肉加白糖的,比粽子馅还花样百出。 端是开端、开始,午是五月和五日的地支,午属火,代表热天的开始。 另一方面,这个时候东北刚种完地,还没有开始铲地,是春种和夏铲之间的空闲时期。黄河流域、两淮则刚刚完成冬小麦的收割,正在养地,等着种下一波的作物,刚好也是空闲时期。而长江以南则是早稻刚插完秧,也是闲暇的时候。 闲了就得找得乐儿,那就弄个节过吧! 过节总得有点点意义吧。夏天来了,天一天比一天热。古人虽然不知道在温度高的情况下细菌、病毒会滋生蔓延,但知道瘟疫容易流行。所以,送走瘟神、驱除病害也成了端午节各地很统一的一个意义。 但是,这个意义后来被屈原所代表的爱国主义情怀所淡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驱邪、除害成了封建迷信,而爱国主义永远是主线。 不过,一个比较有意义的事是,屈原他老人家当年主张爱的这个国,只是楚国,而不是周天子的周王朝,那个中国。他所忠于的也只是楚王,而不是周天子。 2 端午原来只是作为一个民间的节日存在,更倾向于农民应节气的一个节日,所以各地的风俗也都以地方民俗为主。而广东一带的端午赛龙舟是最有气势、最宏大的一项节日活动。 疫情之前,珠海斗门区的黄杨河端午龙舟大赛还算是比较有规格的,汇集了粤港澳三地出色的龙舟队伍。 端午节成为全国性的节日,也就是有法定假期,是从2008年开始的。2008年是那个时段的一个经济高点。 当时把清明、端午这类原来的民俗节气类节日定成法定假日,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个就是拉动消费,主要是解决长久以来内需不振的问题。 那些年我们的内需虽然也一般般,但还是好于这些年的,而假期经济有很大的拉动。 二是回归传统,强化传统文化的意义。 这算是一个非常高大上的理由。我们知道,建国后我们否定了全部传统文化,建立无产阶级文化、革命文化。但改革开放后,我们打开国门外国的、特别是西方的思想意识涌入,对无产阶级文化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外面的东西不行,而改革开放之后发展起来的一些理念又与当年的无产阶级文化格格不入,而完全强调爱国主义又很单调,并且感觉没有根基,这就要植入民族主义。到了2000年之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慢慢被提到了前台,并成为了主流叙事的一部分。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因为我们无产阶级文化来自西方,它与西方有比较强的亲和力,这才出现了自由主义的现象。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忠孝,天生就有集体主义的基因,就使其为民族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主旋律的文化支撑。这样,传统节日才慢慢被重视起来,并赋予了很强政治意义。 前些年端午节的时候,这应该是在2012年前后,大家争论的热点是粽子是甜的还是咸的,那是一段市场超级活跃的阶段,端午节成为商业元素、消费元素为市场提供产出,甚至南方的一些人直接到端午节叫粽子节,可见商业程度的活跃。 这之后,爱国主义的温度上升,主流媒体开始通过端午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甚至有人说,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互联网上开始出现过端午节能不能问好的争论,而且人们的斗争意识越来越强,为“厉害了”现身说法。 这个时候,民族主义到了高潮,这个节日就完成了从民俗的到民族的转化。民俗的是没有排他性的,民族的就完全排他了。韩国申请端午节是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就骂人了。而韩国申请的只是端午节中的拜神仪式,但这个我们不管。 3 最有意思的是今年。 从昨天开始,“端午节是中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上了热搜,今天早上起来登上百度热搜榜的榜首。 原因是昨天,赵立坚在历行记者会上说:每逢端午佳节,中国人会吃粽子、赛龙舟,还会挂菖蒲、插艾草来避瘟驱邪、祈求健康。可以说,端午节也是中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明天就是端午节,祝大家幸福吉祥,端午安康。 随后,北京日报客户端多家媒体发文支持这种说法,端午节是中国最早的“健康防疫日”,还有这些知识您知道吗?等等。 说端午节的活动登高、赛龙舟可以活气血,散湿浊;吃粽子可以清暑湿,益心脾;挂艾蒿可以避邪秽,防叮咬。等等。 有网文留言说:节日放烟花鞭炮,烟雾有利于杀菌;节日不放鞭炮,环保节能有利健康;节日开怀畅饮能提神消毒,节日不喝酒健康养生。哪个传统节日不焚香?哪个传统节日不美食 现在看端午就是一个筐,啥都能往里装。 你把防疫也装里,感觉是有点过了,里面装了个屈原已经够挤的了。 古代就没有什么防疫的概念,而驱除瘟疫基本上也停留在精神层面,是人们对健康生活的美好期盼,也是各个传统节日的主题之一。 端午节也和其它民俗节目一样,大家的真正目的无外乎吃吃、喝喝、玩玩、乐乐,消费是主流。 如果非要点花边也是可以的,比如春节可以说是团结祥和、清明节可以说是为了祭奠英烈,端午可以说是屈原忠贞爱国。但花边不能太多,那样节日本身的意义就没有了,只剩下花边了,也未免太花了。 因为防疫,这两年多,节日消费几乎就没有了,经济滑到了影响民生的程度。需要的是为消费找理由,过节就是最好的理由,而不是过节成了防疫的理由和证据。 防疫是偶发事件,是不得已,而非常态,在任何年代都不可能常态化。 所以这个东西不可能是常态,三年两年也是偶发,不可能做常态化的处理。 最后祝大家端午节快乐,吃好、喝好、玩好、乐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