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仰韶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起源​

 goldolive 2022-06-03 发布于广东
图片

  仰韶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起源

👇👇👇

在世界文化史上,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西方重金而中国重玉,黄金和玉石甚至被认为是以欧洲为代表的地中海文明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文明的一个分野。

图片

汉代大型玉饰
玉器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看作中国文化的代表或象征之一。汉字“玉”是指“美石”。“玉”字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甲骨文,此后亦见于西周晚期及战国时代的青铜器铭文。许慎《说文解字》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絜之方也。”玉,石之美,是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时,在选制细腻坚硬、色彩美丽的石器的劳动过程中所得出的有关玉的广义的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赏玉超越自然属性,包蕴精神品格的价值取向。

图片

红山文化玉龙
中国玉石开采历史悠久,分布地域极广,蕴藏丰富多样,为玉雕艺术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中国人青睐玉石,其时间之长、分布之广、器形之多、做工之精、影响之深,为其他任何民族所不能及,由此形成源远流长的玉文化。
在距今8000年到4000年,玉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向性运动可以简单归纳为“北玉南传”。起源于北方西辽河流域的玉器生产以兴隆洼文化为开端,以玉玦为最初的主导性玉器形式,8000年前出现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兴隆洼文化被确定为中国早期玉器的发源地。兴隆洼文化玉器可以分为两大类:工具类和装饰类。前者如斧、锛,往往比传统的实用器形体要小,说明它们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实用器,同时也已经孕
育和分化出后世玉器的两大用途:中原地区的斧钺工具兵器系统,它们后来向圭等尖状礼器集中;东方的祭祀礼玉系统,它们后来向琮璧等为代表的环状礼器集中。兴隆洼文化最著名的玉器器形是玉玦。有人推测玉玦是蛇的象形,并且提出令人联想起《山海经》的《大荒北经》和《海外东经》对操蛇之人的描述。玉玦的象形意义在红山文化发展为鳄、猪、龙等动物形象,同时创新了勾云形器、马蹄箍形器等。兴隆洼文化还有玉管、玉珠、玉坠和匕形器,已经熟练掌握了线切割、管钻或实心钻、打磨与抛光技术。

图片

兽面纹玉琮,良渚文化遗物
红山文化玉器考古出土与传世著录,迄今大约有400余件。红山文化最典型的三种玉器是勾云形器、箍形器和玉猪龙。勾云形器造型独特、体型较大、数量多、多位于死者胸部,是红山文化最独特的玉器。箍形器为斜口无底桶形器,加工痕迹和磨损明显,类似于某些红山陶器,可能用于祭祀。玉猪龙包括C龙、小黄龙和常见的猪龙,多见于红山文化晚期,也见于商周墓葬。

图片

良渚文化兽面玉
以兴隆洼文化为代表的世界最早的玉器组合与工艺技术逐渐向东和南传播。一种新技术出现后必然有一个推广的过程,这种推广的过程必定伴随着一些匠人的流动和相关文化因素的传播。以兴隆洼玉器组合与工艺为代表的玉文化的扩散,不仅整个沿海地区,而且包括日本及海外的某些地点,都可以看到这轮扩散的影响。玉玦是分布最广的玉器,向南扩散到越南,向东流传到日本,东南到菲律宾;从北纬60度到南纬10度、东经80度至150度均有玉玦分布。
在约7000年前,玉文化到达浙江沿海一带,代表性器物是余姚河姆渡文化出土的玉玦。后又经过2000年的缓慢传播,玉器种类逐渐增多,在约5000年前的凌家滩文化和良渚文化达到史前玉文化生产的巅峰期。2007年发掘的 M23大墓出土器物300余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大、最丰富的墓葬之一。良渚玉器和玉文化向其他地区广为渗透和扩散,受其影响,史前玉文化的分布几乎到达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琮和璧的发现见于包括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流域的大半个中国。
大约从距今6000年前开始,在东部沿海地区较流行的玉石神话信仰及玉器生产,逐步进入中原地区,形成龙山文化时期的玉礼器组合的体系性制度,并从中部地区进一步传到西部和西北地区,抵达河西走廊一带,以距今4000年的齐家文化玉礼器体系为辉煌期。考古学家郭大顺说 :“尽管在中国历史上单独划分出'玉器时代’难以取得共识,但这一时期的确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中华文明所独有的。”

图片

玦口为Ⅰ式线切割。

图片

兴隆洼117号墓玦饰。线切割出口的部位,以厉石研磨加工。

图片

兴隆洼遗址142号墓管状玦饰。中孔的完成估计经多次扩孔。

图片

图片

兴隆沟遗址22号房址管状玦饰半成品。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