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答疑】材料作文“人、从、众”的审题立意问题(内含写作示例)

 圩岸学堂 2022-06-03 发布于江苏

【读者“潮汐”问】

吴老师,您好!很冒昧又来打搅您了!有一题作文我有点懵,想听听您的看法,在您方便的情况!

【原题回放】

一人为“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

 “人”,强调自我,小我,是特立独行,也会孤独寂寞

 “从”,表示相随,相伴,我追随人,也有人跟从我。

 “众”,指多人组成一个群体,可万众一心,也可能盲目从众。

上面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我的想法是 如果考虑全部关系,那人、从、众一人一段,那就是简单一加一的关系,没有一个贯穿的主线,可是如果考虑局部,辨析比如特立独行与孤单寂寞的关系,那其他的信息似乎就无用了,对于这类的题目我们最好能有一个什么样的思路呢?打搅了,实在不好意思!

如果考虑全部关系,我的主要观点是探讨个人如何自处,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在社会立足,这样的观点合适吗?

【央草答复】

这道题的困难不在于“抓局部”,而在于“抓整体”。

我们真正的担心也许是:“抓局部”,只从一个方面来立意,算偏题吗?

这个问题,2022广州一模作文“棋的智慧”(点击可查看),可以参考类比。

原题如下: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棋虽小,方寸之间,却蕴含无穷智慧。围棋,弈者持黑白二色圆形棋子在方形棋盘上对弈,棋子地位平等,双方以围地更多为目标,棋盘上往往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象棋,开局方隔阵对垒,棋子分为不同角色,行棋时有各自的规则,棋手排兵布阵展开攻防。跳棋,棋盘为六角型,可多人共同参与,棋子功能相同,行棋时棋子可彼此借力,相互搭桥铺路,力求己方棋子率先全部到达终点。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人从众”和“棋的智慧”,作文材料的呈现方式类似,都用了总分式,分述部分各自有独立判断,彼此之间的逻辑联系不是显而易见的。

在“棋的智慧”作文中,局部立意也可被视为“符合题意”,也就是说,你从象棋立意也好,从围棋,从跳棋,都可以。

类比到“人从众”的作文写作,从“人”,从“从”,从“众”,任一角度都可以独立成文,都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不等于,切合题意。

“棋的智慧”的高分作文,都是“整体立意”。

能够整体立意,体现了更高的思维水平。

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必须要用某种方式分出层次。

我们普通考生不要盲目追求高难度动作,假如难度系数9.0,你的完成度和质量分只有30%,还不如选难度系数6.0,争取完成度和质量分达到90%

最佳选择,是选择自己擅长的动作,难易不论。

我在这里写解读,心里想着要高大上,最后呈现给你的,仍然是我擅长的动作。

本题如何整体立意呢?

在“棋的智慧”一文的解读中,我给你总结了三种方法:

1、做加法,A+B+C,在文章里依次罗列;

2、找最大公约数,围绕公约数立意;

3、创造一个逻辑,自圆其说地解释材料。

这三种方法,同样可以用在这道题中。

潮汐同学所说的写法,个人如何自处+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在社会立足,就是第一种写法。

下面我举例说明后两种写法。

#找公约数#

材料对“人从众”的解释,有一个共同点——人是“关系动物”。

三个字的解释,都是从“关系”着眼,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他人的连接,的角度来解释。

所谓特立独行,孤单寂寞,是一种“关系”的疏离;

所谓追随他人,被人跟从,是一种“关系”的不对称;

所谓万众一心,盲目从众,是一种“关系”的分布形式。

什么是“关系”?

 “关系”的实质是什么?

关系的实质,是人的社会属性

如何立意呢?

我们要讨论的问题不是我们要不要“关系”——人人都处在“关系”中,你想摆脱也摆脱不了。

对我们来说,真正的问题是,我们想要什么样的关系。

【参考例文】

《众生之不平等》

吴玉英

不平等,才是人与人关系的真相。

这是写在汉字里不是秘密的秘密:你看,“众”人中,居于上者之“人”才有资格特立独行,底层之人相互依从,俯首称臣。

特立独行者,从来不是庸庸碌碌之辈,总是高人一等。

哪怕在底层追随他人,被人跟从,一样是某种不平等关系的体现。

至于万众一心,那个“一心”是什么?那个“一心”是孔孟之道,是马克思主义,是万众仰望之“神”。万众一心和盲目从众的背后,有一个“神”,这个“神”高出众人,引领方向——人自己造出一个偶像,让自己卑微地匍匐在他的脚下,让人与人关系的不平等达到了极致。

屈原披头散发,在江边徘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遭到了不平等的对待,他想跟谁平等?他举身赴清流是对哪种关系的失望?他想在哪种关系中让自己处于支配位置?为啥他不甘心被支配的命运?

人,你在关系中,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不愿随波逐流的屈原,在他死后,得到了他人的追随与跟从。一代又一代中国士人,踩着他的脚步,成了他的信徒。

你看,哪里有人与人的平等,不过是用一种不平等,代替另一种不平等,而已。

石猴发现,猴子老了,是会死的。为啥要听阎王来宣判自己的生死?不行,要造反!他要造的是什么反呢?他是要让自己凌驾于规则之上,做人上人,做人外之人,做“众”人之上面的那个“人”。

有意思的是,石猴被封为弼马温后,发现自己并不能跟众仙平起平坐,连参加蟠桃宴的资格都没有,大怒,把天宫闹了个天翻地覆。

更有意思的是,我们对石猴的故事津津乐道,在广泛传播中不经意透露了我们内心的秘密——谁的心里没有住着一个石猴呢?我们是石猴的跟“从”者。

请问,石猴是想要跟神仙们平起平坐吗?他想要的是平等关系吗?

并不是,他想要的是被特别对待,他想要的是“不平等关系”。他不想跟从在他人后头,他要的是他人跟在自己后头!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打破并结束一段不平等的关系,然后呢?然后是建立新的不平等关系:陈胜自己要称王。

拒绝跟从他人,又渴望被他人跟从。

没有人想做“众人”之“众”中那个下面的“人”,人人想做“众”人中那个上面的“人”。人上人,是踩在他人头上的“人”。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固然不错,我们用分数分层分等,把“众”人分出高下,却是不争的事实。

所有国家一律平等,固然不错,我们中国要崛起,我们中国要复兴,要争取更平等的地位。

向上,向上,向上,有错吗?

——这也许就是“众”字之所以一人高高在上,二人相从居下的原因吧。

【例文说明】

这是用概念思维写作,我只需要写“是什么”,我无需写“为什么”,也不需要为人类指明方向和出路,那也不是我能做的。

我们写议论文,会写“是什么”,够用了。

#自创逻辑#

这种立意方式完全是个性化的,依赖于你的想象力。

假如我来写的话,我可能会写人的思想史,写人建立共识的历程

人类的思想发展,是从单个人的特立独行开始的。

然后是有了追随者,有了“从”。

跟从的人越来越多,就成了“众”,万众一心,成了全人类的共识。

上面的写法,既可以着眼于宏观角度,也可以着眼于具体的某一种思想观念的从萌芽到发展到壮大。

这种写法,仍然是概念思维,阐述“是什么”,难度不算大吧。假如有难度,在于你的知识面积累。

我这里不写例文了。

假如你感兴趣的话,不妨主动搜集资料,构思成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