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邢台,中华道教文化之源初探

 新用户4822sJuW 2022-06-03 发布于河北

 《邢襄文化》刊发

近年,人们大凡谈论邢台,都会说邢台是元代科学家郭守敬故里、唐朝名相宋璟家乡、后赵皇帝石勒建都古城。读者是否注意到,邢台还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砥——中国道文化的发祥地和历史上鼎盛多年的道教文化传播中心。

中华道教文化源远流长。目前,学术界和道教界一般都认为道教形成于东汉(126~144)时期,至今1800多年历史。倘若从它的前身“方仙道”和“黄老道”算起,“道”学和道教在邢台境域的存在少说已有2000多年历史了。她不仅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在近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更潜移默化着中华民族的道德取向,决定着人们对道德是非标准的评判。正是在这一层面上,我国“五四”运动的先驱之一鲁迅先生曾直言不讳断言“中国文化的根砥全在道教”;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著《中国古代科学》一书中也认为“对中国古代科学贡献最大的是道教”。

众所周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创始者,五千年的伟大中华文明皆同黄帝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现在我们中国人仍然说自己是黄帝子孙。道家历来崇尚黄帝,道教尊黄帝为神仙界最高统治者。照此推演,古代的襄国(今邢台)地处黄河畔岸,太行山东麓,距陕西黄陵县境的黄帝陵直线距离不足1000公里;而黄帝的后代接班人“唐帝尧的受封采邑”即在今邢台市隆尧县柏人城宣务山。(“尧在此繁衍生民,统领九州,凡70载有余。尧之后,禅位于舜,即在宣务山”(《隆尧县志》)。

传说尧居住过的隆尧县宣务山(隆尧县委宣传部黄俊里摄)

传说尧居住过的隆尧县宣务山庙会(隆尧县委宣传部黄俊里摄)

传说尧居住过的隆尧县宣务山神庙经幢(隆尧县委宣传部黄俊里摄)

建国后,多位考古专家提供的资料也表明,最晚于仰韶文化时期,邢台境域便有古人类生存繁衍的迹象。远在公元前一千几百年前的殷商时代,邢台就有了卜筮吉凶和祈福禳灾的巫师。周代形成天神、人鬼、地祗的鬼神体系。殷商时代,商祖乙盘庚建都邢台(今邢台市曹演庄一带。见《顺德府志》)。是时,邢境已有规模较大的鬼神祭祀活动,至今有些地方还遗存与殷商鬼神祭祀有关的地名,如位于邢台市高新开发区留村乡的北俎、南俎、东南俎等带“俎”字的村庄。“俎”字,古代特指祭祀鬼神时盛牛羊等祭品的器具。这些现象足以说明,殷商时代的鬼神崇拜与祭祀活动是邢台境域道教文化中多神崇拜的根源。

位于邢台市桥西区境内的东周邢国墓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邢台市桥西区境内的东周鹿城岗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明·万历及清代多部《顺德府志》和《沙河县志》记载,同时也得到当代研究专家考察论证,先秦时代,老聃著毕《老子五千言》(亦说为后人整理而成,待考)后,便隐居今沙河市广阳山,开坛传道六年,终使一部《道德经》成为影响深远的传世之作。自此,中国才产生道家思想,历史上蔚为“显学”。(见中国鹿邑老子学会主办《红杏》报1998年10月1日第十九期《揭开老子六年隐居之谜》,中国鹿邑老子学会集体撰稿)。对此观点,原中国歌舞剧院院长、著名词作家乔羽先生经过一番考察,挥笔题词证实沙河广阳山确系“老聃修行处”。

位于沙河市渡口村境内的广阳山

位于沙河市渡口村境内的广阳山前河水

著名词作家、中国歌舞剧院原院长乔禹题在广阳山上的“老聃修行处”字

再据《中华道教发展史》载,汉顺帝(公元126~144年)前,中国只有道家和道学,没有道教。道教产生于东汉中晚期。而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正是在今邢台市所辖新河县、隆尧县一带,经过与邯郸太守王郎一场大决战,战败王郎,于公元25年在鄗城(今柏乡县城西南)千秋亭称帝,国号“汉”,年号“建武”(史称“东汉”)。尔后,东汉建都河南洛阳。由此可知,古邢州在东汉政权初建前后所据地理位置和政治环境的重要性。

东汉一统政权的建立,为当时社会带来暂时安宁和一时繁荣。为保证新建政权江山永固,东汉统治集团必须寻找一个能够凝聚平民思想或精神的形而上的东西统摄人心。开始,先由东汉明帝于永平二年(公元59年)吸纳印度佛教的传入。社会实践中,外传佛教文化进入中原大地,与中缘故有的儒、道文化进行百余年思想交锋后,暂时遭遇“水土不服”现象(佛教由舶来品渐变为中国佛教的分水岭,界定在唐代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出现之后)。面对如此精神文化现状,东汉政权不得不另寻一个能够用来支撑国人思想的“形而上”武器,让它为巩固政权服务。正是在这种社会政治大需求下,祖籍江苏丰县盘庚村(今江苏丰县费楼村)的张道陵(公元34~156年或公元178年)与祖籍河北钜鹿人的张角(?~公元184年)应运而出。

《道教发展史》载,张道陵是天师道创始人,后世称其为天师或张天师。张道陵始创道教时,中国大地在经历先秦时代儒、法、道、墨等诸子百家思想文化激烈交锋的暴风雨后,刚经历过西汉董仲舒(前179年一前104年,今河北枣强一带人)提倡“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精神洗礼。此刻,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年)传入中原的印度佛教虽然正以燎原之势浸染着国人思想,但由于受中华民族根深蒂固传统文化的制约,一时还不能为普罗大众所接受。在此社会现实中,张道陵和张角尽管各居南北,为了招徕和凝聚徒众,均不约而同祭起了社会上已经广泛流传的被道学家们奉为至宝的老子《道德经》为经典教科书,同时汲取佛教传入中原后的“僧团”办教模式,开始创建“教派”组织。如此,便开创了中国宗教文化史上的“道教”文化。是时,张道陵在南方收徒时因要求弟子上缴“五斗米”资费,故张道陵所创道教称“五斗米道”。五斗米道亦称“太极虚道”。太极虚道含正宗、正统、规整的意思,后人简称“正一道”或“正一派”。

与张道陵在南方创立“五斗米道”的同时,位于黄淮以北的河北钜鹿(今属邢台市辖)人张角(?~公元184年)在邢州大地开创了“太平道”。太平道与五斗米道的不同点在于,太平道对学员修道的要求,除以《道德经》为修习经典外,还著有《太平经》作为弟子学道的必修内容。这个时期,邢台境域的道众大多信奉“太平道”。

东汉政权大约持续发展100多年后的东汉灵帝时,朝廷外戚内宦轮流专权,横征暴敛;豪族地主兼并土地,巧取豪夺;加之自然灾害相继发生;国内社会各阶层矛盾日益尖锐。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正是这一历史时期的公元156年(亦说178年),“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道陵寿终仙逝,他的孙子张鲁继承和发扬“五斗米道”修道方法,让道教南宗教派——“正一道”进一步发扬光大。同时,已经遍布中国北方多省份的太平道却不甘心东汉王朝的欺凌、蹂躏与压榨。太平道创始人张角利用东汉桓、灵二帝在位时社会上早已流传的“汉行气尽,黄天当兴”谶语,密令嫡系弟子向社会道众宣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简称黄天泰平)思想。十余年时间,发展道众数十万人,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等八州(包括今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湖北、江苏数省)。并计划甲子年即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三月五日举行起义。是年二月,太平道首领之一唐周叛道,向官兵告密。张角闻讯当机立断,连夜派人通知各地提前起义,并布置道众头裹黄巾为标记,因此称之为“黄巾军”。

据清代乾隆《沙河县志》(舆地志)条目记载“黑山,去县四十里,在毛村,山多黑石。东汉中平二年,黑山贼诸飞燕降。<一统志>谓即指此。”《后汉书·朱儁传》又说“自黄巾贼后,复有黑山、黄龙、白波、左校、郭大贤、于氐根、青牛角、张白骑、刘石、左髭丈八……之徒并起山谷间,不可胜数。其大声者称雷公,骑白马者为张白骑,轻便者言飞燕……”该文所言“飞燕”与乾隆本《沙河县志》所载“飞燕”所指为同一人,真实姓名叫张燕。其中所说左髭丈八或疑为今沙河市明德村人。旧时,明德村名即称“丈八村”。

又据明、清《顺德府志》载,张角起义后,其所属部盘踞之山头即今邢台县凌霄山;古代版《内丘县志》相关条目也有类似黄巾军属部盘踞“青山”或“黑山”一说。位于凌霄山阴的内县黄岔村,相传村名由来即与黄巾军在此建过营盘、哨卡有关。由此,可以断定,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钜鹿人张角始创“太平道”主帅张飞燕、左髭丈八等“道首”便在邢台一带进行太平道的传布道活动。从而让邢台成为中华道教最早发详地之一。

张角领导的黄巾军起义,意在推翻东汉统治政权,自然遭到东汉政权的剿杀。公元184年十月,由于义军将领指挥疏忽,让汉将皇不嵩攻陷广宗,3万义军战死,赴河死者5万余人,汉军将张角剖棺戮尸,传首京城。同年十一月,又有10多万义军在曲阳惨遭屠杀。其中侥幸突围的部分义军将领则率所属残余部隐匿邢台境西太行山区,继续坚持传道和抗击官兵战事活动。

这场由黄巾军发起的气呑山河的农民起义运动宣告失败后,太平道随之被东汉政权予以取缔。但活动在邢台境域的太平道势力并没有被消灭殆尽,许多太平道教徒转入地下活动。

位于邢台县与内丘县交界处的凌霄山

内丘县黄岔村汉代黄巾军哨卡遗迹

唐代,邢台已为道教活动中心。唐玄宗李隆基为表示对邢州道教文化的重视,于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安排他的“五从弟”李质到邢州担任刺史(见《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二记载,“李质,唐玄宗五从弟,开元年间任邢州刺史,兴建邢州开元寺、天宁寺、龙兴观等。立唐龙兴观道德经幢。”)并从官府拨银在邢州城内建起规模宏大的“龙兴观”,建造了造型气派的道德经幢。该道德经幢高约6.9米,以亭覆庇,由幢座、柱身和宝盖三部分组成,八面棱形柱,分为三截,下有须弥台座;幢顶宝盖为八角形,檐下转角铺以简单华,跳出甚远,承托撩檐枋;柱头为圆柱形,其装饰雕刻精细,甚为美观;柱身八面刻文。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代邢台城龙兴观道德经幢

公元1125年,金灭北宋。公元1156年,即金海陵王掌权的正隆一年六月,生于京兆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大魏村的王重阳(又名王喆,公元1113~1170年)时年46岁,开始学道。1161年,王重阳在终南山南时村自凿一穴,广深丈余,号活死人墓,独居其内,还在穴中焚香供奉自己灵位,上写“王害风之灵位”。此后,向世人传教。1167年,王重阳自焚茅庵,沿途乞化,经潼关、华山、洛邑、汴州、登州,到宁海州牟平县,遇巨富马丹阳(亦名马钰)及其妻孙不二。是时,王重阳在马氏南园建庵,题庵名“全真”,始创“全真道”教派。为此,王重阳在道教历史上被尊为全真五祖之一。后来,王重阳隐居崑仑山,先后招收七位虔诚弟子,分别有丘处机、谭处端、马丹阳、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马丹阳妻)、刘处玄,合称道教“七真”。

金元时期,全真道在北方崛起。金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金世宗完颜雍召王重阳“七真”弟子之一丘处机进京,命其主持万春宫醮事。金章宗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全真道第四任掌教刘处玄仙逝,丘处机成为全真道第五任掌教。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战败金国;公元1224年春天,应燕京(今北京)官员邀请,丘处机主持天长观。期间,成吉思汗下诏将天长观改名长春宫(今北京白云观),赐“金虎牌”,以“道家事一切仰'神仙’处置”,即诏命丘处机掌管天下道教。由此,丘处机始创道教全真龙门派。1227年(蒙古太祖二十二年、金朝正大四年)农历七月初九日,丘处机在长春宫宝玄堂仙逝,享龄80岁。

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定国号“元”。1269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赠封丘处机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至1368年元朝灭亡。可以说元朝统治时期的整个中国大地,“全真”道派一直占据中国道教主流统帅地位。而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执掌全真道期间,被后世称为“邢州五杰”的刘秉忠(公元1216~1274年)、郭守敬(公元1231~1316年)、张文谦(公元1217~1283年)、张易(公元?~1282年)、王恂(公元1235~1281年)等纷纷皈依丘处机所创全真教门,成为全真道弟子。“邢州五杰”皈依全真道后,更是多处进行传道活动。明、清《沙河县志》载“刘秉忠到沙河境内传道讲经”的事迹,刘秉忠号“普通”,以故有了今天沙河市“普通店”村名。沙河市普通店与“邢州五杰”之一张文谦的家乡盖里(今葛村)鸡犬相闻,当年创建的规模宏大道观——吕仙祠(在沙河市普通店村境)至今犹在。这些都可作为历史见证。

“邢州五杰”皈依全真道的行为,大大刺激、影响和带动了太平道后世信众。东汉末年因黄巾起义失败而流落各地的太平道徒子徒孙到元代时,纷纷效法“邢州五杰”跻身“全真”道。并在各处大肆扩建道庙宫观。创建于唐代,又经过历代重修的沙河市北武当山真武庙和冀南地区道教建筑规模最大的“真泽观”(位于沙河市赵泗水村)都是元代道教文化在邢州大地广泛传播的历史产物。

邢州五杰郭守敬雕像

沙河市赵泗水甄泽观外景

沙河市赵泗水甄泽观外景大殿

邢台太平道对后世中华道教文化的影响既深且远。如道士所穿服饰即是最好例证。全真道发端于太平道,太平道徒皆着黄巾,“黄巾被服纯黄”(杨泉著《物理论》)故干宝著《搜神记》说“至今道服由此而兴”。道士戴黄冠,着黄衣,故黄冠、黄衣成为道士别称。唐球《题青城范贤观》诗“要寻真诀问黄冠”句;韩愈《华山女》诗中也有“黄衣道士亦讲说”之语。此类例证,不胜枚举。

时至今日,中华道教仍有“南”“北”之分。其中“南宗”道派修行多见“炼丹”(包括“外丹”和“内丹”),称“丹鼎派”;而以邢台为中心的北方全真道修行或法事多用“符箓”,称“符箓派”。另外,对管理宫观寺庙道人的称谓,南、北也有区别。如金元“北宗”全真道兴起,实行十方丛林制度(又称十方常住)。丛林首领分别称:方丈、监院、都管等;而“南宗”正一道对宫观负责人的称谓分别叫:住持、提点、提举、监斋、直岁等。在道教文学、道教绘画、道教音乐等文化艺术上,南、北两大教派的艺术风格区别也十分明显。尽管道教音乐均以丝、竹、管、弦等民族乐器为主,但北方全真道音乐多融入钟、鼓、罄、钹、铙、锣等打击乐器;南方正一道偏重于丝、竹、管、弦等弹奏乐器。如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隆尧县《太平道乐》、河北省非遗项目内丘县的“跳太平”等,都与邢台道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连系。道教法事上,北宗全真与南宗正一的操作方式与程序也有明显差别。话不多叙,九九归一,无论“北宗”全真,还是“南宗”正一,这些活跃在中国版图上的道派都是中华道教文化密不可分的有机组成部分,都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与瑰宝。

邢台是中华道教文化的最早发祥地之一。如今,不管拜访祖国北方任何一座宫观,其间修道人多数会自称“全真道”弟子。由此可见,1800多年前发端于邢台的太平道,在中华道教文化的发展、传承与进步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该是多么的深远。

沙河市广阳山道教斋蘸仪式之一

沙河市广阳山道教斋蘸仪式之二

沙河市红枫山演奏道教音乐之一

沙河市红枫山演奏道教凌音乐之二 

注:文章观点只代表作者本人,读者如有不同见解,欢迎留言探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