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公山、周公与邢西婚俗

 新用户4822sJuW 2022-06-03 发布于河北

邢西周公山远眺

引子

邢西的婚礼与婚俗十分有趣,凡是男婚女嫁,迎娶新娘的花轿前必须系一块手指肚大小的肉;花轿或轿车顶部扣筛子、扫花轿、照镜子;新娘下轿,撒谷豆、跨马鞍、过火盆等。据说,传承在邢台西部的这些婚礼婚俗,都与当地的山名、村名和历史文化有着亦真亦幻的联系……

 周公山上古商道

一个风清气爽的日子,应友人之邀,我登临了位于邢台县路罗川与山西省和顺县交界处的周公山。考《邢台县志》记载,此山原称“红岩山”(或明万历本《顺德府志》记载的“天红山”,待考),海拔1155米。之所以改名“周公山”,是因为山东麓有个桃树坪村。相传,桃树坪村名的来历与古代传说故事《桃花女破法嫁周公》有关。

山路一截截向上攀升。映入眼帘的植被因稀疏而遮掩不住大山袒露的绛紫色胸膛,为周公山平添一种饱经沧桑的雄性壮美。秋风熏染过的灌木绿中泛黄,微风吹拂,零零星星的枯黄叶片不时飘落下来,踩在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

周公山古商道

周公山古商道


自然山泉

友人告诉说,这条横亘周公山巅用红石铺设的山道,是古代沟通冀南与晋东南之间经商贸易的通衢大道。遥远的历史,留给今人的只是一种猜测和一段美妙故事,但从山道的宽窄、陡峭以及铺路石材选料的精制与考究上判断,这条山道在凿石、运输条件相对落后,物质财富相对贫乏的古代,其施工难度、耗资巨大绝非等闲之事。因此,修建这条商贸古道,即使未曾动用“官银”,也应为豪绅巨贾义捐。如此,让我联想起去年考察过的同样地处路罗川的东石善、李梅花、崔路等几个传统村落。据那些村庄的村民介绍,村子里建筑精美传递着古代泼天富贵信息的庄宅,无一不是从山东往山西贩卖硝盐或将邢西生产的丝绢、布匹销运山西的经商大户们的居所。莫非,明清时代,邢州的商贾巨富扬鞭催马,带领商帮穿行的就是这条山道?秋风飒飒,落叶窸窣,大山深处似乎隐隐传来古代邢商马帮马铃发出的清脆音响;远处深涧凫凫升腾着雾岚,又极像古代邢商马帮的马蹄在山道上踏起的缕缕烟尘……

东石善村古代富户庄宅

东石善村古代富户庄宅

李梅花村古代富户庄宅

李梅花村富户庄宅影壁

崔路村古代富户庄宅

崔路村古代富户宅门

作者(左二)与市地方志办公室孟主任(女)在崔路村考察

作者(右二)与市地方志办公室孟主任(女,右一)在崔路村考察

周公山古商道是古代邢商拉动邢州经济发展的历史记忆,但它与商周时代的周公是否有着必然渊源呢?

《邢台市志》记载“公元前15世纪,商王祖乙迁都于邢,历时百余年;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为报周公辅佐之恩,封周公第四子姬苴为邢侯,史称邢侯国。”另据《左传》记载,周公旦为巩固新生的西周政权“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时,凡、蒋、邢、茅、胙、祭六国诸侯都是其儿子,而其中的邢侯姬苴为西周之元侯,所以邢国当时的封域很大,但邢国国都仍建在商祖乙都之邢。(引自《邢台历史文化辞典》)。

众所周知,西周时代的京都建在今陕西省西安一带,而遗存周公山的古栈道即是西安通往古邢国的必经之路。那么,当年策划建言“诸侯分封”的周公旦与身为邢侯国君的儿子姬苴交往时,会不会走的也是这条山道呢?

往事悠悠,山路蜿蜒,落叶凋零。隆起的高山在蓝天白云下,勾画出一个巨大的问号。

周公桃花探由来

周公与桃花女的故事传说以久。元末刘庭信所著《正宫端正好·金钱问卜》中就有“恰便似破八卦桃花女计量”文词;明代小说《西游记》第三十五回,写孙悟空将金角大王、银角大王装进宝葫芦,口里不断祷念:“周易文王、孔子圣人、桃花女先生、鬼谷子先生……”等。而真正让《桃花女》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有赖于《桃花女破法嫁周公》(又名《破阴阳八卦桃花女》)元杂剧的传唱。据考,《桃花女破法嫁周公》的作者是元末杭州人王晔。

历史记载的周公旦与民间传说或元杂剧中的“周公”并不完全一致。综合起来大致有三:其一,周公即历史人物周公旦。《桃花女》楔子周公上场白云:“老夫周公是也,自幼攻习《周易》之书,颇精八卦之理。在洛阳居住……”考《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成王七年二月乙未……使太保召公先之洛相土……周公往营成周洛邑,卜居焉,曰吉,遂国之。”这就是说,周成王曾经召周公到洛邑(即洛阳)勘察地形,周公来到洛阳,进行占卜,得象大吉,于是就以洛邑为东周国都。可见,《桃花女》戏剧中的周公应为协助武王伐纣、辅佐成王、制礼作乐的著名政治家周公旦。其二,周公是道教北方神灵玄武大帝的护身宝刀。此说见于清代小说《桃花女阴阳斗传》,这部书把周公和桃花女分别写成玄武大帝的刀和鞘,最后二人被玄武收为周、桃二元帅。据《真武本传妙经》说,周公、桃花女被收归仙位后,便成为玄武大帝两侧的护法金童和玉女。其三,周公是邢台县周公村人。为了坐实这个传说,邢台人还言之凿凿指定桃花女的老家即邢台县桃树坪村。同时,把距离桃树坪村西二公里之遥的红岩山称之为周公山。与此说法相似的还有《(山西)沁州志》卷九记载:桃花女,古台里陶家沟人,俗称彭祖甥女。善阴阳幻术,与武乡县周家坡周公同术,相去二里许。周累被女破其卦,因切齿焉,娶女为媳,以术魇死。女临死嘱祖曰:“葬我时用木杓朝斗口,连呼'桃花女’三声,即死无恨。”至期果尔。女寻出棺,奔玄帝庙,立化在左;周随之至庙,立化在右。今各有像存。2003年,北京大学教授徐天进在陕西周公庙一带作田野调查,发现大量“与周公甚为密切”的西周卜辞,并判断“陕西周公庙遗址聚落可能是商末周初周公旦家族的采邑”(见《中国新闻网》,作者:边江 冯国)。由此可见,周公与桃花女的故事不仅流传邢台,在河南、山西甚至陕西都有着广泛流传。

邢台县桃树坪村

沙河市红枫山西南侧桃花女洞

沙河市红枫山西南侧桃花女洞清同治“天仙圣母”碑

沙河市红枫山西南侧桃花女洞清康熙“桃花洞”碑

前几年,笔者在太行山区田野考察传统村落时,于沙河市西部红枫山西南侧发现一处天然石窟。窟内遗存一通清朝同治八年(1869)碑。碑体阴刻“天仙圣母”文字;还有一通刻于清朝康熙三十五年(1696)的捐资建庙碑。碑体阴刻“大西天桃花洞”等文字。不仅如此,红枫山东南方向有一个通源井村。通源井村西南山坡上有一块巨大人形奇石。通源井村民介绍,该奇石就是《周公与桃花女》故事中的“石婆婆”。由此可见,清代,桃花女与周公的故事不仅在冀南地区已经盛传,而且已被民间奉祀为道教“仙女”。而这些历史遗存都源自于元杂剧和明清小说《桃花女》的故事。

本来是一部民间流传的婚俗故事,竟然在地名存在的情景下被坐实了。由此可见民间文学对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反哺作用该有多么的强大!

传统婚俗源邢西

在邢西山区,有关周公与桃花女的故事不仅有着大量自然遗迹、历史文物和文献资料可考,还有着保存完美的古老婚礼仪式作证。

考汉族婚礼习俗,皆源于“周公之礼”。《礼记·明堂位》记载:“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该段文字虽未讲明“制作礼乐”者即周公本人,但元杂剧中把“婚礼”视作“周公之礼”的戏文开卷可览。如元杂剧《西厢记》描述张生跳墙欲和莺莺幽会一段,张生遭红娘讥讽:“你既读圣贤之书,必达周公之礼,夤夜来此何干?”明代小说家吴承恩著《西游记》第二十三回,描写诸仙佛化成美女诱惑猪八戒:那妇人道“不好不好,我这里有一方手帕,你顶在头上,遮了脸,撞个天婚,教我女儿从你跟前走过,你伸手扯到那个,就把那个配了你罢。”呆子依言接了手帕顶在头上。有诗为证:痴愚不识本缘由,色剑伤身暗自休;从来信有周公礼,今日新郎顶盖头。”此段文学描述即把“顶盖头”的婚俗当成了“周公礼”。

再看元杂剧《桃花女》,剧中描述了一系列婚礼与婚俗仪式的程序,如新娘戴花冠、执筛子、蒙盖头、车倒行、踏净席、跨马鞍、镜照面、撒谷豆、扔铜钱、射三箭等等。这些古代婚俗,在邢西农村至今仍被传承。2015年,笔者在沙河市柴关乡西沟村田野调查,有幸目睹到一场演绎《桃花女破法嫁周公》的传统婚俗仪式。

沙河市西沟村传统婚礼


沙河市西沟村传统婚礼

沙河市西沟村传统婚礼

拜天地仪式摆设供品

传统婚俗拜天地背景画面

——皮毛鲜亮、躯干健壮的毛驴驮着披红戴花喜气洋洋的新郎;红绸作罩、悬流苏挂彩穗的花轿抬着戴凤冠穿霞佩娇羞万分的新娘。执事旗迎风招展,开道锣“铿锵”敲响,送亲队伍抬食箩、扛门帘、拎包裹次序前行……

热闹喜庆的场面,烘托着邢西山村古老传统婚俗文化的灿烂魅力;跨马鞍、撒谷豆、镜照面、射三箭等婚礼仪式再现了《桃花女破法嫁周公》传承的真实……

太行山,古名五行山,南吻中原,北衔幽燕,蕴藏着悠久的传统文明,承载着灿烂的民俗文化。伫立高山之巅,眺望冀晋,群山连绵,沟谷纵横;遥想历史,匆匆流逝,如云如烟。唯独承载着人类繁衍与家庭文明的传统婚俗文化,像窖藏数千年的老酒,一开坛,缕缕香气便溢满邢西的千山万水……

作者(中)与友人登周公山留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