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津旧县应在铁谢油坊雷河村处的孟津渡

 河洛文史孙老师 2022-06-03 发布于河南

        前几天看一篇文章说嘉庆版孟津旧县在会盟镇花园村,我认为不妥。从地理历史来看,我认为,嘉庆版孟津县志里的孟津旧县应该在今雷河油坊铁谢村一带。花园村附近应该为小平津才正确。小平津也并非盟津。这样来分析的地理坐标才符合常理,也更能说服人。

         嘉庆版孟津县城的迁移过程 。嘉庆版《孟津县志》中所谓“孟津旧县”,实指孟津旧县城。这里所说的“孟津旧县城”,是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年),河清县改名为孟津县,从此有了孟津县这个县名。这个县治,在河清县没有改名为孟津县之前,孟津是黄河上一个古渡口的名字。

        河清县没有改名为孟津县之前,唐代和宋初的孟津县城在今白鹤镇河清村。宋初以后的河清县在白坡镇,即今白鹤镇白鹤村。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年)河清县迁移到孟津渡后改为孟津县,

        那么孟津渡在哪里呢? 我以前的文章中有过阐述。孟津渡。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南北两岸与河中夹心滩修筑河阳三城,以河阳桥相连,加强对孟津黄河一线守卫。孟津渡从此有河阳渡之称,成为“天下之腰膂,南北之噤喉”。孟津渡的位置基本就在今孟津区会盟镇黄河大桥南附近 。                                                                        史书记载:孟津渡就在白鹤镇东十里。据分析就在今黄河大桥南,今孟津区雷河、油坊村、铁谢村一带。不在孟津区扣马村、花园村。这里过河就是古河阳县。也就是下孟州。自古官道和行政中心。现在的黄河中下游分界线塔位于古孟津渡附近,大致准确。                                                      《读史方舆纪要》:孟津县,府东北五十里。东北至怀庆府孟县四十里,西北至怀庆府济源县七十里。汉平阴县地,属河南郡。魏晋时为河阴县地。唐为河清县地,仍属河南府。宋移河清县治白坡镇。金又徙而东十里,治孟津渡,改孟津县;又升为陶州,州旋废。元仍曰孟津县。明时嘉靖十七年,圮于水 。                                     又有记载称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黄河泛滥,冲毁了孟津县城。孟津县城又被迫迁至太平庄(今会盟镇老城)。

       孟津县城刚迁到会盟镇老城时,是土筑城墙。明崇祯九年(1636年),孟津知县张尔葆将土筑城墙改建为砖城。清顺治四年(1647年),孟津知县宋弘道带头捐资补修孟津县城,建城楼四座。全城周长797.6丈,高宽各1.6丈。城内有大街2条、小巷5条,护城河宽2丈、水深1丈。

       嘉庆版《孟津县志》:“元孟津废县,今名旧县者是。无城郭,以民居为周绕。因河水决移今县。”孟津旧县城在今黄河中下游分界线附近。即黄河大桥南附近,因黄河决堤而坍塌于水中。

       武济城在今旧县东,也就是铁谢村东,嘉庆版《孟津县志》:“相传武王伐纣由此济(渡)河,故名。东魏筑城於此为戍守处。周建德四年伐齐,宇文宪拔武济是也。见嘉庆版《孟津县志》。”

         回洛城在旧县东,也就是铁谢村东。嘉庆版《孟津县志》:“东魏元象初,侯景邙山之战,诸军皆北渡河桥,万俟洛独勒兵不动,魏人恶之而去。北齐神武因建城於其地,名曰回洛。唐武德三年,秦王世民攻王世充,怀州总管黄君汉遣其将张夜义,以舟师袭回洛城,克之。世充使其子元应来攻,不克。乃筑月城於其西,留兵守之。”

         嘉庆版《孟津县志》:“盟津即孟津今之旧县渡。《论衡》曰:’武王伐纣升舟,阳侯波起,疾风逆流。武王操黄钺而麾之,风波毕除。白鱼入舟,燔以告天。与八百诸侯咸同此盟,故名。’”盟津在今白鹤镇铁谢村和会盟镇油坊村附近。

         盟津又名陶河、陶渚,(陶或作淘,见《淮南子》),在今铁谢村东北。《史记》曰:“盟津也,又谓之陶河。魏尚书仆射杜畿试楼船於陶河,即此。” 观兵台,又名选将台,在今会盟镇雷河附近《史记·周本纪》:“武王十一年,东观兵於盟津,筑台誓众。”

         王维宅,嘉庆版《孟津县志》:“维自洛中兵后,寄居孟津十九年,有诗云:’家住孟津口,门对孟津河。’其宅应在河清县之渡口以南。”即今孟津区河清村。王维在河清县时曾多次去响水潭游玩,并有诗词记之。清代诗人赵耀彤有诗。

        凡此种种,皆证实了盟津(孟津渡)的基本位置就在黄河大桥南附近。这里也就是最初迁移的孟津旧县城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