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龙虎论女娲补天之15 端午与夏至

 是真龙虎有风云 2022-06-03 发布于河南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传说这一天,是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抱石悲愤投汨罗江。

      二十四节气当中的夏至,通常都在五月初。这跟端午节五月初五非常接近。但两个节日又有点微妙。由于农历有闰月的存在,这就导致了端午节与节气之间的时间差不一样,如果端午与夏至重逢,也就是端午与夏至是同一天,就叫做“龙花会”。古人认为,端午与夏至是同一天的年份就是最好的年份,所以就有了“端午逢夏至,百年龙花会”一说。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历法运算日益精密,夏至和端午才由不同的座标界定清晰起来,两者不再混为一谈。北极最接近太阳的时刻叫做夏至,由天文学来定义,可以理解为天道,阴阳。而端午,人们更多赋予了风俗色彩及地方物魅,由社会学来定义,可以理解为人伦,五行。

    人们普遍认为农历五月是“毒月”“恶月”,五日是“恶日”,五月初五的午时,更被认为是“恶月恶日恶时”。午月午日午时,“三午”重逢之时,就是阳气最盛,阴气滋生的时刻。(五与午虽然通,但午日和五日还是有些区别的)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对于入夏以后自然与生态所产生的各种巨大变化,人们由于对自然的认识不足,第一反应是恐慌,于是便采取不嫁娶、不建房、不砌灶、不搬家、不造船等回避的办法。接着就是恐慌的进一步扩散,历史上我们最熟知的跟端午相关的传说故事,大都跟“死亡”有关。(屈原,伍子胥,曹娥)

    除了共同的恐惧与逃避,人们还要学会如何化解,如何面对。比如祈福纳祥、压邪禳灾。这些习俗,凝结了中国人对于时间系统的认识,对生活经验的应用,最终得以穿越时间,跨越地域,又自然而然地渗透在生活之中。

     一句“端午安康”,是在人人自危时刻最温暖的祝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