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疏迹远只香留——扬剧名家房竹君

 谈艺聊曲 2022-06-04 发布于江苏

情疏迹远只香留——扬剧名家房竹君

彭林刚


题记:

扬剧是发源于江苏省扬州地区,成长于上海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它以古老的"花鼓戏""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原名"维扬文戏"30年代中期称为"维扬戏"1949年之后,改称扬剧,主要流行于苏中、苏北、苏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2006520日,扬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她首开扬剧武旦、刀马旦行当,并成为唯一踩跷和第一个扎大靠的女演员。她曾经率先摒弃幕表制改剧本制,从而大力推进扬剧的发展。扬剧名家房竹君,一个渐行渐远的名字,但她为扬剧作出的贡献永载史册。         


1922年的秋天,正值满树银花、丹桂飘香的季节,一个女娃娃出生在江苏淮安农村房姓的贫苦人家。父母渴望女娃娃长大后能鸣凤展翅,一冲入天,便为孩子起名为桂凤。桂凤十三岁时,家乡遭遇百年大水患,粮米断绝,颗粒无收,家人只得带着桂凤逃荒来到上海。大上海一片繁荣,却也不是遍地黄金。迫于生计,桂凤被卖到扬剧班社,艺名为筱桂凤。初学花旦,兼习青衣,并拜夏金兰为师。

筱桂凤勤奋刻苦,聪慧好学,加上嗓音甜润,扮相秀丽俊美,仅学艺半年多,便能登台演出。又过数年,筱桂凤已长成绝世美女,成为戏班子的台柱子。常演剧目有《孔雀东南飞》、《孟丽君》等剧。

筱桂凤通过舞台实践,看到扬剧传统唱腔与表现形式的不足,着手改革和创新扬剧唱腔,同时将京剧武行引入扬剧旦行中,成为扬剧武旦第一人。移植演出京剧的《虹霓关》(踩跷),《十三妹》(武旦),《铁弓缘》(刀马旦)等剧,拓宽了自己的戏路,增强了扬剧表现形式,丰富了扬剧演出剧目,同时吸引了大部分上海滩的扬剧观众。以后又陆续创作演出了《三请樊花》、《刘金定下南唐》等剧,轰动扬剧剧坛。筱桂凤成了上海滩的红角儿,因能文能武,加之貌美如花,是扬剧界公认的“第一美女”,被誉为“色艺双绝”的文武花旦。

每天来捧筱桂凤场的人不少,亦不乏达官显贵,只为争睹花魁容颜。其中一位中年国民党军官,固定在包厢中看戏,英俊的相貌和显赫的身世赢得筱桂凤的好感,并逐渐爱上他。当他真诚表白的时候,在明知不能成为正室的情况下,还是答应嫁他为妾。

婚后的筱桂凤从此息歌罢舞。

惯行江湖的筱桂凤做不了笼中鸟儿,每日坐着人力车一路哼唱着小调,去戏院子听戏或闲逛。她的脚下有一副铜铃,铜铃发出的节拍快,人力车就要跑快;铜铃发出的节拍慢,人力车则要走慢。绝世美女招摇过市,引逗众人眼球,因此也惹人非议。

初时,筱桂凤得到专宠,行为尚不受约束。当短暂甜蜜过后,便遭人冷落嫌弃,最后以行为不为由撵出家门。经历婚姻失败,已是心灰意冷,为了生存不得不重返扬剧舞台。

复出后的筱桂凤,恢复原姓房,更名为竹君,意为要做宁折不弯的竹子,从此不再依靠男人。她不再流连大上海的灯红酒绿,开始作流动性的演出,先后至扬州、镇江、安徽等地巡演。1951南京演出期间,正好遇上新政府推行的戏改运动,她加入了南京市力进扬剧团,后更名为南京市实验扬剧团(即南京市扬剧团),为该团的头牌花旦。

加入新剧团后的房竹君,艺术生命出现了另一番景象。

旧艺人真正翻身当家作主,让她迸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积极配合戏改运动,率先改幕表制为剧本制、导演制。在整理改编扬剧传统剧目《秦香莲》时,邀人编写剧本,并聘请徐子权作导演,舞台上借鉴话剧、昆曲等艺术形式。房竹君饰的秦香莲在《闯宫》一场,借鉴话剧表演,以说白为主,采用的是灯光与各种定格人物造型,反映出秦香莲与陈世美不同地内心世界,这在当时是一种极新颖的表现手段。而在《寿堂》一场,房竹君则充分发挥即能武更能文的优势,大段大段扬剧套曲,唱如泣如诉,荡气回肠,闻者无不潸然泪下,听罢交口称赞。《秦香莲》一剧轰动南京,连演二个多月不换戏,这在要求演出剧目不重复的年代,是绝无仅有的现象。《秦香莲》、《荆钗记》、《三审刁刘氏》等成为她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房竹君迎来第二次艺术高峰之时,为了扶持培养扬剧接班人,愿做绿叶,甘为人梯主动青年演员让出舞台,亲自辅导青年演员郭秋萍等排练演出现代戏《志愿军的未婚妻》等等。

房竹君心中只装有扬剧,不计较角色大小,即使担任配角或是大龙套,亦认认真真对待。

1954年适逢首届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江苏省扬剧代表队派出了强大的演出阵容,其中扬剧传统戏《袁樵摆渡》中的张三姐扮演者华素琴即将临盆,改演《挑女婿》中的老旦贺氏。房竹君接到省文化局通知,原本准备充分的参赛剧目被取消,改演《袁樵摆渡》中张三姐。时间紧,任务重。最终演出得到观众与行家一致好评,在华东戏曲会演中获演员二等奖。

次年,上海电影制片厂选中华东会演上海市扬剧代表队顾玉君、丁曼华演出的扬剧传统小戏《上金山》,拟拍摄为扬剧首部戏曲电影。导演黄祖模从电影整体效果权衡,考虑到演员的形像及知名度也可以提升影片的实力,特邀请房竹君扮演小青。顾玉君与房竹君联袂完成了扬剧史上首部电影《上金山》拍摄工作,永久写入扬剧史册。

那年江苏省扬剧团创作了《十二寡妇征西》,后更名为《百岁挂帅》。为了加强阵容,从南京市扬剧团借调来王美云、房竹君、陈立祥分别饰演八姐、九妹和大太监。房竹君从“头牌”大角儿,一转眼成为大龙套,她听从组织安排,没有丝毫的怨言。后来该剧被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为戏曲艺术片。扬剧历史上共拍过两部戏曲电影,只有房竹君参加过两部扬剧电影拍摄的演员。

1959年,江苏省扬剧团和南京市扬剧团合并重组,房竹君正式调入省扬剧团。曾经声名远扬的房竹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与排挤。同样作为省扬剧团十大头牌之一,境况却大不相同。除了代表作《三审刁刘氏》演出数场草草结束,其他担任的都是配角,偶有几场主要角色,如《两兄弟》、《石灰计》等,只能做他人的B档;甚至连配角都是B档,如《上金山·放许仙·断桥会》中的小青、《恩仇记》中的卜巧珍、《耕耘序曲》中的田二婶等。演出机会极少,留下的音资料更是少之又少。

但房竹君深爱扬剧,无法将扬剧与自己的生命分开,即便光芒不再闪耀,依然一如既往,执著而无怨无悔。她坚信:认真唱戏,清白做人。

那个特殊时代的开启以后,房竹君作为国民党的姨太太受尽迫害,不仅要在工地干繁重的体力活,还时常被造反派呵斥责打,而且被永远赶下了扬剧舞台。每次受到批斗和责打,孑然一身的她回到冰冷小屋,无生趣,因此想到了轻生。一个摆摊以修鞋为生的戏迷,一直暗暗关心着她、悄悄地保护着她。当她鼓不起生勇气的时候,他坚定地走到了她的面前,拭去她额头的鲜血。他们相互搀扶,相互支撑,相互鼓励。房竹君感念他的人品,选择嫁给了这个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

这个比古代戏剧中更为动人的爱情故事,让人唏嘘不已!

1987年,退休多年的房竹君,居住在南京夫子庙大石坝地区,因南京市需要整体修复、重建夫子庙地区景点,她所居住的区域被划定在拆迁范围。为了解决拆迁临时过度房,疲于奔波,连日劳累,一代名怜房竹君,深夜心脏病突发,悄然辞世。

认认真真演戏,清清白白做人,正是扬剧名家房竹君一生的真实写照。

本文发表于《浙江航空》2018得第10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