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歌行体”?我们读过的这些名篇都是歌行体,具有六大特点

 饮膳道人 2022-06-04 发布于江西

“歌行体”是诗歌的一种重要体裁,早在南北朝时就被诗坛所认可,到了唐代歌行体开始兴盛。自唐至清,虽然绝句、律诗、词、散曲等流行一时,但歌行体始终在诗坛占有一席之地,很受诗人喜爱。

那什么是歌行体?

什么是“歌行体”?我们读过的这些名篇都是歌行体,具有六大特点

明代诗评家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曾经说过:“歌,曲之总名。衍其事而歌之曰行。歌最古,行与歌行始汉,唐人因之。”可见歌行就是叙事为主的诗歌,它始于汉乐府,到唐朝时开始成为正式诗体。简单点说,“歌行体”类似于以七言为主的中长篇叙事诗,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很多中、长篇抒情诗、写景诗也属于歌行体。

自唐代以来,歌行体名篇众多,例如《燕歌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行路难》、《琵琶行》、《长恨歌》、《春江花月夜》、《将进酒》、《兵车行》等千古绝唱都是歌行体,甚至《红楼梦》中的《好了歌》、《葬花吟》等也都属于歌行体。

什么是“歌行体”?我们读过的这些名篇都是歌行体,具有六大特点

歌行体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知道这些特点,结合以上例篇,我们就能很轻松地判断一首诗是不是歌行体。

一.全篇字数不固定

歌行体容量大,一般比绝句、律诗要长,例如《长恨歌》120句,《琵琶行》88句,当然也有句数较少的,例如《将进酒》28句,当然还有更短的。

什么是“歌行体”?我们读过的这些名篇都是歌行体,具有六大特点

二.以七言句为主,夹以杂言

歌行体以七言句为主,很多全是七言句,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春江花月夜》、《琵琶行》等。有些歌行体夹杂三、四、五、六、八、九言,甚至十言、十一言等。

例如李白这首较短的歌行体《灞陵行送别》: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黄鹂愁绝不忍听。

这首歌行体以七言句为主,夹杂五言和九言。而《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为十言,“岑夫子,丹丘生”为三言,这些在歌行体中都属于普遍现象。

什么是“歌行体”?我们读过的这些名篇都是歌行体,具有六大特点

三.押韵自由

歌行体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换韵次数不限;可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可以平、仄韵换押,总之和格律诗相比,歌行体押韵非常自由。

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雨夜》就是平、仄韵换押,每四句一换韵。

什么是“歌行体”?我们读过的这些名篇都是歌行体,具有六大特点

四.诗句多律化,多对仗句

虽然歌行体不属于格律诗,但也有不太严格的平仄交替、相对和相粘规律,目的是使歌行体音律和谐,朗朗上口。

对仗句在歌行体中也是比较常见的,如《琵琶行》中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歌行体中的对仗一般都是宽对,无需很工整。

什么是“歌行体”?我们读过的这些名篇都是歌行体,具有六大特点

五. 修辞方式多样化,重字普遍

歌行体运用多种修辞方式,如回环、重叠、顶针、叠词等,加强节奏感,强化诗意。重字现象在歌行体中非常普遍,甚至是一种特色,例如《春江花月夜》中出现12个“江”字,14个“月”字等。

回环的例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顶针的例子:杜甫《兵车行》中的“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叠词的例子:杜甫《兵车行》中的“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等。

什么是“歌行体”?我们读过的这些名篇都是歌行体,具有六大特点

六. 语言通俗流畅

乐府歌词多来自于民间,而歌行体脱胎于乐府,因此歌行体具有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等特点,便于表达诗人情感,便于流传和传唱,如《将进酒》、《琵琶行》都是如此。

朋友们,读了本文,是不是对“歌行体”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什么是“歌行体”?我们读过的这些名篇都是歌行体,具有六大特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