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晨跑猝死”频发的背后,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金色书屋 2022-06-04 发布于湖北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晨跑变成背锅侠?

 

上周五(5月27日),“钢铁界”的著名学者李新创晨跑时突发心源性猝死不幸离世。一时间,跑圈和钢铁圈都炸锅了,大家留言表达不舍和哀悼。


现在是“全民健跑”的时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看上去还不算老的人,会被小小的“晨跑”带走生命?

什么是运动性猝死?有何特点?

无论是晨跑还是夜跑,抑或打篮球、踢足球等剧烈运动,我们姑且都算作出于锻炼身体为目的而“运动“,当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了不适症状,并最终发生“非创伤性死亡”(多数是由心肺功能异常造成的),这就是运动性猝死。

运动性猝死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为“心源性猝死”,比如运动中/后出现的快速心室颤动——这是一种极快且无规律的跳动,使得心脏不能有效收缩,无法排出足够的血液,最终导致大脑缺氧。此时若不能及时施救,病情会快速恶化,最严重的情况就是猝死。

很多朋友可能会说,运动性猝死就是运动过量导致的。其实不然,就像很多人包括我喜欢的“晨跑”或“夜跑”,都是出于放松和活动筋骨的目的,运动量并不大。但是,对于那些已经存在某些心脏疾病隐患的人来说,这个度就不好把握了。或许看上去也挺健壮,跑步时也没有觉得有多累,却足以激发病变部位,把那些平时隐藏起来的心脏病“勾引”出来,一发不可收拾……

晨跑无罪,保证合理的运动强度是关键

一如前文所述,运动过量更多时候只是诱因。有些人平时完全正常,只在运动后心脏负荷增加到一定程度,才会显现各种问题。所以,运动一定要控制好强度,千万别超标。

心率是判断运动强度的重要方法。安静状态下成年人的心率为60~100次/分,一般身体活动允许的心率叫“最大心率(220减去年龄)”。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心率超过了最大值就会喘不过气或头晕,这些症状是在提示你“运动过度”了,需要休息而别硬撑着。

那么,只要心率低于“最大心率”就一定安全吗?也不是!首先,我们把最大心率的50%-70%划为“中低等运动强度区间”,最大心率的70%-85%划为“剧烈运动强度区间”。出于安全考虑,健康的普通人运动时尽量别超过“剧烈运动强度区间”,而那些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人,“中低等运动强度区间”更合适。

心血管病患者运动前要做“风险分层”

有雄心壮志的人往往比较注重自己的事业,即使人到中年,依旧踌躇满志。这时候身体劳累疲惫,最好的方式就是休息。有些人不仅仅是劳累的问题,本身就存在心血管方面的问题,则建议在运动前先做“风险分层”。根据相关共识的推荐,我们将运动相关心血管风险分为低风险状态和高风险状态两个层级:

①低风险状态:运动者与同龄、同性别的健康人群没什么明显区别。通俗点讲就是运动时没有出现复杂的室性心律失常、没有心绞痛症状、血流动力学稳定,只有在高强度运动时才会有明显的气短、轻度头晕等;

②高风险状态:合并有高龄、明确的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或肾脏疾病等多种危险因素或将参与极具风险挑战的运动,导致发生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的绝对风险明显提高。这类人群稍微一运动就可能感觉头晕、气短,或者高强度运动后出现心绞痛、室性心律失常、晕厥等更严重的症状。

对于低风险状态的人群来说,可以继续当前的运动强度(过去没有运动习惯的朋友,可以从低-中强度开始);高风险人群则建议通过“心肺运动实验”进一步评估。比如有些人评估测得最大摄氧量过低、运动中心率上升缓慢、血压反应过度、心律失常加重等异常,说明其不适合运动或需接受专门的医疗诊治和运动指导。

每每有报道运动猝死的新闻时,总能给予我深刻的启示。所以我反复叮嘱大家劳累的时候不要跑步,当身体给出异常信号后更要及时休息,有机会跑步也最好结伴而行。

我们常说“运动是良药,运动是良医”,但是运动也讲科学,运动也要量力而行。清晨醒来后交感神经逐渐兴奋,体内的凝血系统及血小板活性也明显增高,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因此,有心血管疾病的朋友尽量避免在上午6-10点进行剧烈活动。

大家在晨跑前应充分预热,逐步缓慢地提升跑步速度,让身体逐渐适应,同时也要注意补水和盐分等。

本文来源:汪芳心视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