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淞风物】中华海员总工会的变迁

 吴淞风物 2022-06-04 发布于上海

中华海员总工会的变迁

周正

导言

武进路247号大楼,位于上海市虹口区乍浦路武进路转角处,在乍浦路成片的历史建筑群中,十分的不起眼。笔者对该建筑进行了研究,牵出了一段曾经活跃于中国大陆仅三年不足的一家全国性总工会的历史,这就是中华海员总工会。本文将阐述该工会的历史变迁,并弥补了武进路247号大楼历史的空白,以供后人参考。

中华海员总工会,1946年10月成立于上海,其前身最早可追溯至1921年成立的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四一二政变后被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党控制,工会随即变质,成为了国民党控制下的“提线木偶”。此后在国民党的操控下,于1946年成立“中华海员总工会”,1949年随国民党政权的败退而迁往台湾。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文所介绍的“中华海员总工会”,系1946年10月在上海成立的全国性海员工会,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简明指南》、《上海沿海运输志》等文献中有记载。另据《民国会社党派大辞典》记载,有一个于1925年成立的与之同名的工会,该工会与本文内容无关。

一、工会前身的成立及其在上海的发展

1920年,在孙中山的支持下,海员陈炳生等在香港筹备建立海员工会。1921年4月6日,海员工会正式成立,并经孙中山取名为“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1922年1月该工会领导了香港海员工人大罢工。香港海员罢工得到上海海员的响应和支援。上海海员团体均安会、焱盈社等联合组织香港海员罢工后援会。同年林伟民受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委派,来上海帮助和推动组织上海的海员工会。经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员和林伟民等多方进行思想和组织工作,是年7月2日,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上海支部(简称“海联”)正式挂牌,公开活动。同年8月27日召开成立大会,选举林伟民为主任,钟筱明为副主任。会址设在百老汇路(今大名路)208号。成立时会员有2700余人,后发展至2万余人。成立大会后该工会积极发展会员,并展开合法斗争。该工会的成立推动了上海海员工人运动的发展。

1925年爆发五卅运动时,全市罢工达到高潮,一批流氓打手受招商局总办傅筱庵指使闯入“海联”,打砸工会办公室。英租界巡捕乘机借口工人内哄,搜走工会会员名册,查封“海联”会所,并逮捕在场的工会成员。“海联”因此迁入民国路(今人民路)福佑里办公,并于当年6月7日召开紧急会议部署罢工,次日英日两国在沪轮船的华籍海员在“海联”的号召下全部罢工。

同年,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上海支部经过改组,成立了上海海员产业总工会(简称“产总”)。12月1日,根据中共上海区委决定,上海建立6个产业总工会,由“海联”改组成立的上海海员产业总工会为其中之一。1926年初由周福担任上海海员产业总工会主任,后由陈铁梅(陈企荫)、梁润庵、陈春林、励金富相继担任主任。是年,上海海员产业总工会派出代表14人,参加1月5~9日在广州召开的中国海员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选出执行委员15人,建立中华全国海员总工会,上海海员代表朱宝庭、励金富、陆月棠、周福等被选为执行委员,林伟民被选为宣传部主任。“海联”在各地设立分会,上海“产总”为其分会之一。

1927年发生“四一二”政变后,上海海员产业总工会的办公场所和财产被国民党查封,原工会组织成员被迫转入地下斗争。

二、工会的变质改组与中华海员总工会的成立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党控制了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次年1月将该会总部从广州迁来上海,同年8月,国民党中央通过《上海工会整理委员会组织条例》,该会改组整理委员会,并强迫海员登记,但遭遇众多海员的抵制,此后被迫参加登记的海员约有2.15万人,而上海总共有近16万名海员。

至1933年,国民党当局修订《中华海员工会组织规则》,宣布将原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改组为“中华海员工会”。规定以机器运转在水上航行船舶的海员可以入会,但轮船上的船长、大二、三副、轮机长、大、二、三管轮、无线电员、医师及其他业务人员均不得入会。同年6月,国民党委派杨虎等九人为筹备委员,成立中华海员工会筹备委员会,并指定杨虎、张剑白、林荫生三人为常务委员。会址设老西门翁家支弄33号。不久筹委会内部发生矛盾,遂将筹委会制度由常务委员制改为主任委员制,并任命杨虎为主任委员。1935年8月国民党中央又将中华海员工会筹备委员会撤销,改为特派员制,任杨虎为特派员,集事权于一身。

杨虎(1885~1966),字啸天,安徽宁国人,国民党员。1927年3月担任上海警备司令,协助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杀害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任国民政府参军处长、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等。1933年6月任中华海员工会筹备委员会委员,至1935年8月改任海员工会特派员。1936年3月,任淞沪警备司令。抗战爆发前夕,受命组织海员特别党部并担任主任职务。1937年,率上海市警察和保安部队参加“八一三”抗战。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该会随战事发展,数次搬迁。1937年12月1日,该会从上海撤至汉口;至1938年12月5日,因武汉会战失利,汉口沦陷,而迁回香港;到1942年4月,香港为日军所占,又迁往重庆。在重庆有稳定的办公地点后,1942年12月1日,该会又一次开始进行会员会籍总清查,再次强制海员入会。

抗战胜利后,1946年12月5日-10日,第一届全国海员工会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宣布成立中华海员总工会,并选举杨虎为理事长。1947年,国民党当局又重新修订海员工会章程,工会名称“中华海员总工会”得到正式确定,并规定轮船海员均应入会。工会在上海、镇江、芜湖、汉口等沿江沿海城市及国外的加尔各答、孟买、纽约、伦敦等港口城市设有分会,另有起卸、领江、引水等7个直属支部,共计39个单位。海员总工会在上海办有海员子弟学校、实习学校及福利社。中华海员总工会总会设在武进路247号,上海分会设在民国路(今人民路)195号,下属上海区内河办事处设在武昌路339弄12号。1948年8月起,要求所有会员缴纳规定的会费,由其服务之公司于每月发给。这一时期,杨虎身居数职,1946年7月任陆军中将,11月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同年12月又当选为中华海员总工会理事长,并担任国民党中华海员特别党部(国民党中华航业海员特别党部)主任委员,1948年2月担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

1949年上海解放,该会迁往台湾,就此与中国大陆切断联系,上海地区另组织上海海员工会以替代中华海员总工会上海分会,该会于1950年5月改组为中国海员工会华东区委员会。中华海员总工会迁台后,于1949年12月5日在台北宣布复会,并废除了该会原先的台湾分会组织,改设台北总会,另设高雄、基隆分会组织。此后该会重建服务架构,改选会员代表大会,工会得以延续至今,目前该工会总会设在台北,约有会员21000余人,官方发行刊物为《中华海员月刊》。

这一时期的杨虎,先是在上海解放前夕与中共地下组织建立联系,协助掩护、营救民主人士张澜、罗隆基等人,并拒绝蒋介石要求他前往台湾的命令,留在了上海。1949年,杨虎赴北京参加新中国的开国大典,此后定居北京。1953年后,因对国家给予的优待条件不满意,杨虎又与台湾国民党特务机关暗通款曲,策应蒋介石反攻大陆的计划。1957年7月,杨虎暗通台湾国民党特务的事情败露,旋即在北京被捕。1958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根据杨虎的犯罪事实及其态度表现,判处杨虎死刑,缓期两年执行。鉴于杨虎年事已高且有病在身,法院准予杨虎保外就医。1966年3月,杨虎病逝于北京复兴医院,终年79岁。

三、国民党中华海员特别党部

国民党中华海员特别党部,是国民党中央在海员工会内设立的特别党部,用以在海员工会内部发展海员党员。

1927年3月,国民革命军进入上海后,国民党中央派杨虎筹备海员特别党部,党部在抗日战争爆发前成立,由杨虎任党部主任,抗战爆发后随工会迁离上海。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华海员总工会总会与国民党中华海员特别党部入驻武进路247号大楼。

1947年6月,为适应海员遍布面广的特点,党部下设华南、华北2个支部,分别管辖交通部广州和天津两大航政局所辖区域。同年8月,国民党中华海员特别党部改名为“国民党中华航业海员特别党部”,将所有航业机关全部纳入党部工作范围,由杨虎担任主任委员,党部下设设计、工运、海事等委员会;在上海、南京、芜湖、九江、汉口、重庆、宜宾、青岛、天津、大连、厦门、香港、澳门、海防、新加坡、印度加尔各答等海内外城市设区党部。1949年上海解放后,该党部随中华海员总工会一并迁往台湾。

四、中华海员总工会在上海的遗存建筑

中华海员总工会上海分会所在的人民路195号,以及上海区内河办事处所在的武昌路339弄12号等处,如今皆已不存,仅存中华海员总工会总会与国民党中华海员特别党部所在的武进路247号大楼。

武进路247号,原属乍浦路471号,即日本西本愿寺上海别院,是净土真宗本愿寺派寺庙,始创于1906年秋,创始人为净土真宗本愿寺派第22代法主大谷光瑞。别院初名“西本愿寺上海出张所”,最初借用乍浦路123号民宅进行宗教活动,1908年5月18日,出张所迁至文监师路(今塘沽路)114号开张,至1931年5月20日搬入乍浦路471号新舍,1932年升格为“别院”。乍浦路471号西本愿寺上海别院新舍分为大堂、会馆两部分,大堂在南侧,会馆在北侧,两者皆由建筑家冈野重久设计,并由日本岛津礼作工程所承建,1931年建成使用。西本愿寺大堂仿造日本东京筑地本愿寺,为印度阿旃陀式寺庙建筑,大堂正立面下侧有21个圆形装饰,有菩提树、法轮、宝莲、宝塔、狮子、人面等图案,立面中部两侧有佛像,中间为7匹大象浮雕,大象浮雕上方有一排小鸟浮雕,立面正上方有半圆形采光窗,窗户周边有莲花瓣等花纹,1945年春,在大堂后侧又建起一座印度风格佛塔,高36.6米,共9层;西本愿寺会馆位于大堂北侧,乍浦路武进路路口,西洋式钢筋混凝土建筑,原有四层,贴砖立面,底楼开三扇门,正门正对乍浦路武进路路口,门框带有Art Deco风格装饰,在乍浦路和武进路侧各开有两扇边门,建筑中央有三角形通风井贯穿全楼,会馆用于各类外宾接待活动和僧侣宿舍。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关于西本愿寺上海别院的记载偏少且较为笼统,仅称别院有大堂与僧侣宿舍,没有更为具体的记载,致使许多人误将南侧的本圀寺认作西本愿寺僧侣宿舍,也无法区分本圀寺与西本愿寺的区别,在此一并指正。

抗战胜利后,西本愿寺上海别院作为敌产,被国民政府接收。大堂与会馆被剥离,会馆的门牌号即为武进路247号,两者分别另做他用。大堂被改建为上海和平博物馆,大堂后的佛塔则被拆除,会馆大楼则分给中华海员总工会作为总会大楼,与国民党中华海员特别党部一同入驻于该大楼办公,工会总会对外公开的地址门牌则仍与上海和平博物馆共用乍浦路471号门牌。上海解放后,中华海员总工会与国民党中华航业海员特别党部相继撤离,这里人去楼空,由人民政府接收,此后改建为居民楼,分配给居民居住。20世纪80年代后,该楼又经历大修,加建了两层楼,立面原先的贴面墙砖被舍弃,改用米色矩形瓷砖贴面,目前该建筑底层正门处用作商铺,乍浦路侧边门处安装了配电箱,其余楼层作为居民住宅,居民从武进路侧的边门出入。虽然建筑主体结构完好,但经多次改建,外立面面目全非,建筑内部空间分隔凌乱,已不复原貌,笔者虽有意呼吁保留,也深知对此等建筑的复原与维护需要一定的成本,完全恢复几无可能。

如今,人们提及上海的西本愿寺,总还记得乍浦路边那座精美的印度风格寺庙大堂,而早已忘记了大堂北侧的会馆大楼,而会馆大楼内关于海员工会的故事,就更不为人所知了。

本文内容已刊载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论丛《都会遗踪》第35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