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23年刘策成帮助毛泽东脱险,68岁时进京求职,毛主席如何批示?

 风声之家 2022-06-04 发布于江苏

前言

1949年8月4日,在党中央的不断争取之下,原国民党将领程潜与陈明仁在长沙“绥靖”公署接受《国内和平协定》,并率领麾下的3个军部、12个师共计7.7万人通电起义。

8月5日晚,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8师的长沙小吴门举行入城仪式,三路大军浩浩荡荡地走入长沙城中,和平的光辉最终降落在这座千年古城当中。

十万长沙民众夹道欢迎,尤其是知道毛主席是在长沙读过好多年书后更是兴奋,纷纷拿起红布载歌载舞,脸色当中也带有了几分骄傲。

开国大典之中的毛主席

这时,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拄着拐杖缓缓走出,他喃喃自语道:

“不出吾之所料,毛泽东少年大志,青年大才,今天果然成中国人民的大救星。”

此话一出便引来了周围人的不满,有一个年轻人的训斥道:“老先生,您是不是老糊涂了,我记得你原先是帮蒋介石做事的,怎么还和毛主席扯上关系?您这个口气太大了吧!”

对于年轻人的嘲讽,老人并没有回应,而是缓缓地起身回家,并拿出了纸笔,向远在北京的毛主席写了一封求职信。

1950年夏,正在中南海办公的毛主席居然真的收到了老人的来信,当他看到老人熟悉的笔迹后很是激动,并立即对其工作问题作出了安排:

“刘策成先生:来信收阅,甚悉……我跟湖南有关同志打了招呼,你可去长沙找省长程潜即可。”

程潜及妻子

毛主席对这种私人请求一般都会拒绝,为什么偏偏对刘策成如此关心?他们二人究竟是什么关系?刘策成找到程潜后又被安排到了何处?

参加革命,偶得佳徒

1883年3月,刘策成出生于湖南新邵县花桥乡田心村的一个书香世家,父母原先给他起名叫刘武,字为策成,希望他既有文韬也有武略,做一个文武双全的英才。

因为家境较好,父母非常重视他的教育,而刘策成最喜欢的则是庄子,最喜欢读的也是《庄子》,并深受其“疾恶如仇”的影响,对社会上的坏人尤为憎恶。

为了寻求真理,他在父亲的资助下来到了日本留学,并在这里加入了同盟会,与孙中山、黄兴等人产生了密切交往,和蔡锷成为了同乡挚友,经常彻夜讨论救国理论。

蔡锷将军

回国之后,刘策成决定从教育入手,培养革命人才,于是他兴致勃勃地加入了湖南驻省邵阳中学,担任了此处的校长。

当时的校长十分的风光,不仅可以主管学校的一切事宜,还能代表当地的教育界领袖,其中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三位校长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可刘策成不光是一个老师,他更是一个革命者。

袁世凯拜祭上天

1915年,袁世凯在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下,准备称帝改制,推翻共和,将中华民国改为了“中华帝国”,这便是我们熟知的“洪武帝制”。

得知消息的刘策成气急败坏,眼看革命果实要被袁世凯窃取,他直接带着学生上街游行,并且暗中准备枪支弹药,策划推翻袁世凯的残酷统治。

然而,有一个学生却在发现了秘密后因为胆怯选择了告密,湖南都督汤芗铭立即实施了抓捕,并准备杀害刘策成和他的学生。

万幸的是,他的挚友蔡锷得知消息后多处求情,这才让他幸免于难,但刘策成也因此被判15年的监狱苦刑,直到袁世凯去世才得以出狱(实际被关一年)。

1916年, 一校之长的刘策成走出了监狱的大门,怀揣着自己的书籍走入了湖南第一师范大学,并在这里成为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历史教员。

而他也正是在这里遇见了23岁的毛泽东。

刘策成的知识十分地渊博,上课从来不用课本,他利用监狱的时光阅读史书典籍,让他有了“活历史”的美名。

毛泽东读书时的花名册

刘策成上课十分地奇怪,当时一师大的老师有两种人,一种是杨昌济为首的儒雅派,他们身披长衫,儒雅随和;另一种是以张干为首的西式派,他们穿着西装、脚踩皮鞋,颇为帅气。

可刘策成却自成一派,如果硬要划分名称只能将其划归于农民派。

刘策成身穿粗布麻衣,脚上穿的是宽松布鞋,头发直接推平,没有任何打理的痕迹,唯一具有亮点的便是他腰间的布带,如同瀑布一般散落在膝盖之上。

这装扮和下地干活的农民有什么不一样?

虽然如此,可刘策成却十分的“傲气”,他在入学第一课的时候直接大步流星地走上了讲台,用自己的浑厚的嗓音说道:“吾乃刘武,字策成,今后便是尔等的历史教员。”

“敢问先生,您是否就是反对袁世凯称帝的刘策成校长?”台下的毛泽东毕恭毕敬地问道。

刘策成缓缓地点了点头,随后便向他们讲开了课,刘策成虽然没有说什么,可台下的学生却炸开了锅,当他们得知刘策成是反袁称帝的大英雄对他更为尊重,尤其是崇拜英雄的毛泽东更为尊敬。

湖南一师老照片

这时一个学生突然说道:“老师,您没有拿书,怎么给我们讲课啊?”

看到学生的质疑,刘策成张口说道:“你可以考考我,我不用书便能回答。”

众多学生见到先生如此“狂妄”,便开口提问,他们从商周问到了明清,从唐诗聊到了元曲,可刘策成偏偏什么都知道,张嘴便能说上一段,并与书上的内容并无差错。

于是,同学们便送了刘策成一个“活历史”的称号,而自幼就喜欢历史的毛泽东自然不肯放过这个机会,总是在没有事情的时候逮住刘策成问东问西,很是勤奋。

刘策成对于毛泽东也很是喜欢,因为毛泽东和那些“书呆子”不同,他经常会带着同学们搞一些学生运动,颇有当初自己革命时的风采。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刘策成发现毛泽东这个人颇有才华,而且性格也非常温厚,对待同学也十分友善,最为重要的是,毛泽东有着一股锐气与担当,如同利剑一般要将这个世界劈开。

至此,刘策成的日记中出现了这样的话:

“润之,该生意气锐,思非凡,天纵奇才也!”

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师生二人在此相见

润之求助,策成响应

1918年6月,毛泽东即将从湖南第一师范大学中毕业,刘策成虽然不舍但也没有挽留,他知道毛泽东的未来不可能局限在一个学校之中,就连他自己也是。

离别之后,毛泽东奔赴了革命、而刘策成则放弃了老师的身份,先后担任了浏阳、衡山县长,并得到了底层人民的喜爱,被人尊称为“刘青天”。

在刘策成担任衡山县长之时,地主想方设法地贿赂与他,可刘策成偏偏是分文不取,还多次站在了贫苦百姓的身旁,帮助他们争取自己的权益。

当时的衡山县便有童谣赞叹道:“登上祝融峰,水秀山也青;来个好清官,就是刘策成。”

与此同时,他还将自己担任县长的心路历程写成了《如何做模范县长》一书,并制定了十条细则作为批判标准,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

在那个国民党贪腐成性的年代,刘策成这样的好官自然很受欢迎,可正在刘策成在官场的道路上狂奔之际,一封书信抵达了他的书桌。

1920年秋,在家处理公文的刘策成看到了一张充满泥泞的书信,他打开信封后发现这是自己的爱徒毛泽东的求助信,内容总结如下:

“学生毛泽东正创办文化书社,可惜囊中羞涩,望老师资助一二,全当入股。”

青年毛泽东

其实毛泽东想要创办文化书社的想法早就有了,他曾在《发起文化书社的缘起》一书中写道:

“没有新文化由于没有新思想,没有新思想由于没有新研究……文化书社愿用最迅速最简便的方法介绍中外各种新书报杂志,以充青年及全体湖南人新研究的材料。”

然而想法与现实之间总是不一样的,文化书社创办之初只能依靠借来的十多块钱作为开支,可如今要做到“全体湖南人新研究的材料”却要扩大生产,而他的钱根本不够。

于是毛泽东便想起了自己的老师刘策成,找刘策成的原因有两种,第一,刘策成作为早年的革命者,对于社会改革十分关心;第二,恩师在自己毕业后从政,财力更为雄厚。

可毛泽东的借钱计划却被刘策成的妻子拦住了。

刘策成刚想寄钱之时,他的妻子说道:“这个毛泽东很不安分,要是将来出事了必然连累你,现在你的仕途一切顺利,何必……”

“啪——”话还没有说完,刘策成的茶杯就摔了下来,他厉声训斥道:“我如今当官是为了革命,润之办书社也是革命,两者都是革命,怎么不能帮助?”

“可是……”

“有什么可是的,我本来就是闹革命的,要砍头也是先砍我的,你不要多说了!”刘策成说完后直接将家中仅有的300元钱拿了出来,让管家转交给毛泽东。

文化书社旧址

毛泽东正是在这笔钱的资助下正式开启了革命生涯,可也因为这笔钱埋下了杀身之祸。

1923年刘策成出任湖南省警察厅厅长,能升任得如此之快,除了刘策成良好的群众基础之外,更因为湖南军阀赵恒惕的帮助。

作为军阀的赵恒惕很不得民心,为了巩固自己在湖南的统治,他迫切地需要一个德才兼备的能人充当门面,而刘策成变成了最好的人选。

为了此赵恒惕的侄女嫁给了刘策成的儿子,并将警察厅长的职位给了刘策成,让他帮自己卖命。

可刚刚上任不久的刘策成便遇到了一件十分棘手的事情:抓捕湖南共产党人——毛泽东。

原来,自从毛泽东受到刘策成的资助后迅速地在当地开展了农民运动,并因此受到了赵恒惕的记恨。

在官位和学生面前,刘策成将如何抉择?

有一天,长沙东区警察署署长王建屏走到了刘策成的办公室,对他说道:“刘厅长,刚才赵省长又催促我们了,我们必须要选一个啊。”

面对这种危局刘策成痛心疾首地说道:“润之刚刚革命,我不能帮助他已经是罪,怎么还能让我抓他?难道我们师徒二人都不能得以善终吗?”

随后,刘策成思量了片刻,才缓缓地说道:“王建屏,哪怕是赵恒惕让我抓润之我也不能答应,你尽快将此事告诉毛泽东,等他脱险之时,也是我上报消息之日。”

不仅如此,刘策成为了安抚住赵恒惕的情绪,他还专门在长沙市中四处张贴告示,并宣传抓捕到毛泽东后必然能受到重赏。

赵恒惕

王建屏得到指令后派出了自己的贴身警卫万震侯、和维武,让他们打破清水塘报信。可两位警卫抵达清水塘时毛泽东早已完成了授课,赶回了其他地方组织工人运动。

万幸的是,万震侯与和维武二人多方打探之下来到了湖南全省工团联合会,直接将这则消息告诉了工人同志。

于是在当地国民党人的帮助下,毛泽东最终安全地从长沙撤退,而作为“猎手”的赵恒惕却对此一概不知,多年之后他面对记者的采访时说道:

“我也不知道毛泽东为什么能跑出去,他的能量到底是有多大!”

刘策成则因此继续当官任职,每当有国民党反动派抓捕进步人士的时候,他就会利用自己的能力将其安全送出,拯救了很多共产党人。

可这样的好官在国民党中能坚持多久?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全部入侵中华大地,可蒋介石却授意东北军不要轻举妄动,北京、天津等地相继沦陷。

刘策成实在看不下去,在这种民族危急之时,他上书蒋介石,希望他能与共产党一起反对侵略,恢复中国的大好河山。

蒋介石

可蒋介石怎么会听他的,为了报复刘策成,老蒋暗示湖南官场对他进行排挤,还给他扣上了“亲共”的帽子。

这时的刘策成才知道,国民党坏的不只是官场,更是全部。

隐退官场的刘策成重新回到了讲台,1941年,刘策成发现学生们阅读了《庄子集内解》有不少误解,作为《庄子》大师的他便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庄子集解内篇补正》之中。

1947年,《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的书稿完成,并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刷,可因为他“亲共”的原因,内容多次修改无法出版,而他也因为年事已高,缺少钱财,无法进行再版。

就在他万事不顺的时候,一则消息点燃了刘策成的内心——长沙解放!

写信求职,破例安排

1949年8月4日,在共产党的指引下,原国民党官员程潜与陈明仁和平起义,长沙正式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兴奋的刘策成逢人便说:“不出吾之所料,毛泽东少年大志,青年大才,今天果然成中国人民的大救星。”

可当时的他生活贫困,难以生存,于是他大胆地给身在北京的毛主席寄了一封信件,主要讲述了三件事:

第一,师生之间多年未见,渴望在北京重新相逢;

第二,在国民党任职时,政府分配的土地如何处理;

第三,希望能为新中国奉献自己的一生。

其实自从毛泽东当选主席之后,就有不少人想要登门拜访,以此博得一官半职,可毛主席都会逐一拒绝,就连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也是如此。

毛泽东看书

1950年夏,当毛主席看到恩师的来信之后很是难受,于是他亲自回信道:

“策成先生:

来信收阅,甚悉。家庭土地财产,一切交农会处理。至于你要的工作,不许来京找我,我跟湖南的有关同志打了招呼,你去长沙找省长程潜即可。顺致 敬意

毛泽东 八月十六日”

收到毛主席来信后刘策成很是兴奋,为此他还将自己尚未出版的《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寄了过去。

主席收到书后很是感激,他亲自回信道:

“策成先生:

惠书敬悉,甚为感激。先生欲为人民事业有所贡献,极为钦佩,地点似在长沙为宜,那里熟悉先生的较多,商量较为便利,尚祈斟酌。顺致 敬意

毛泽东 八月二十九日”

刘策成收到信后很是兴奋,可不多久后他越看越不对劲,他发现毛主席都是口头鼓励,却没有正式安排,而程潜也没有找过自己。

毛主席与周总理

原来,毛主席身为国家领袖却从不谋取私利,他让刘策成去找程潜也是因为新政府百废待兴,国家确实缺少这样的人才,可出于底线原因,并没有指示职位,希望当地政府自行考虑。

但毛泽东对刘策成当初的救命之恩与教学之恩依然没有忘记。

1951年5月初,68岁的刘策成决定来到北京,只因他的之前在国民党当官时的财产全部上交,身上没有多少钱财。于是他写下了第三封信,大致内容为:

“没有工作,前往北京找你!”

遥想一年前毛主席在信中写道的“不要来北京找我”,刘策成的所作所为确实过分,可毛主席却亲自作出了三项指示。

首先,将老爷子送到环境较好的饭店居住;其次,购买一些衣服和零食送到刘策成之处;最后,请周恩来同志对老先生的工作问题进行考核,并且明确指出:“如果不符合规定,万万不可安排。”

毛主席与周总理

1951年6月1日,刘策成收到了周总理送来的特聘书:

“特聘:

特聘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史研究馆馆员,此致:刘武先生

周恩来 六月一日”

正当众人以为刘策成要攀龙附凤之时,老先生这才道出了他真正的用意——写书。

自从被特聘之后,刘策成便将自己的所有精力扑到了研究文史和修改《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的路上。

《庄子集解内篇补正》

1953年,《庄子集解内篇补正》正式出版,并一跃成为了研究庄子最为权威的书籍之一,成为了国家图书馆的珍贵藏书。

1957年9月,刘策成老先生在北京逝世,他将生命的最后六年凝结成了一本书籍,让更多的青年得到知识的书籍。

起笔,即是世界眼光;落笔,便为时代标杆,老先生如同一朵青莲一般不曾被污垢沾染。

而他的弟子毛泽东也继承了这点,公私分明、实事求是,成为了一代伟人……

作者

锦年,自由撰稿人,历史学爱好者,致力于研究近代史、党史。期望用历史垂训鉴戒,塑造集体记忆,鉴往知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