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幼儿老师如何无需喊破喉咙,让孩子自己养成规则意识?|日观察

 有博_大海 2022-06-04 发布于北京
图片

01 /

带不好常规,身心疲惫

很多幼儿园会将抓常规作为重点工作,但是建立常规着实不易:

熊孩子们总是会在一日生活中冒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上课铃响了,还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世界里;排队时,你推我攘;游戏时,争抢玩具;如厕时,扭扭捏捏。反复强调的话,如同耳边风一般吹过就忘。

许多时候,幼儿老师深陷无奈,不得不更大声、更用力地喊、瞪眼、拍桌子,孩子才变得“听话”。但是这样的方式本身让老师也很懊恼,孩子下次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幼儿老师不得不比上一次更加大声地喊,甚至恐吓、威胁。

图片

为什么反复强调的话,孩子就是听不进去?为什么隔壁班的小朋友像被施了魔法一样,那么听话?要怎么做才能带好常规呢?以及这么多的常规工作,是否会束缚孩子的自由呢?

02 /

反复强调的常规,

到底是什么?

相信很多幼儿老师都可以脱口而出,常规指幼儿园对幼儿什么时候进行什么活动、活动中应该遵守什么等各方面的要求。乍一听好像清晰地知道了常规是什么,实则容易只把常规理解成方便老师管理班级的规章制度。其实常规的本质是规则,是幼儿园日常生活和活动的规则。

猫猫果儿幼儿园的公众号里曾发过一篇文章,来自猫猫果社区的家长这么说到:

“规则是人与人在平等相处、自由言行的过程中调节双方需求的根据,我们的要求起冲突,双方都不愿全盘妥协时,就需要商定规则来调节;规则规范我们的言行边界,也保护我们的安全,保证我们每个人的要求都不被过度侵犯。

规则的精神是推己及人,精神是相互看见、相互了解和承认需求;规则的具体条文是动态的,与不同人、在不同场合、就不同事务,都有不同的规则;规则对所有人有效,需所有人共同遵守。”

图片

图片来源于猫猫果儿幼儿园

但现实却是——

在许多幼儿园,老师变成命令者、指挥者,孩子沦为执行者。老师代表着高高在上的权威,规则沦为纪律,不服从要求,就是不听话,就会受到批评或者惩罚。

看到老师在场,孩子变得规规矩矩,不在场又触犯规则,仅仅只是因为“害怕”受罚,而非真的懂得规则。

图片

图片来源于猫猫果儿幼儿园

我们究竟要如何做才能有一个好的常规呢?

带好常规的本质是让孩子们树立起规则意识,而不是“听话”意识。当孩子真正建立起规则意识,便不再需要老师在其中声嘶力竭的拉扯,使尽浑身解数依然没法召唤回“小野兽”们。因为规则意识是内化于心的,而“听话”、服从要求都只是外部的因素驱动,一旦外部因素消失,孩子自然没有理由继续遵守要求。

03 /

如何从本质入手,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呢?

在猫猫果儿幼儿园,你会看到孩子可以在不同空间、时间内自由转换自己的身份。自由活动时,使劲疯玩,一旦回到课堂中,安静、聆听、讨论,和大人认真开会没两样。在午饭时间,迟到的孩子自觉坐在餐厅外,耐心等待一个沙漏的时间,并没有发生大吵大闹的现象。

图片

图片来源于猫猫果儿幼儿园

你可以听到家长感叹到自己带孩子出门玩的时候,完全不需要操心。6个3-4岁的孩子相约在家里玩耍,一个下午,没有大的冲突,也没有谁找大人解决问题;小的冲突,比如抢玩具、言语冲突,孩子们都按照规则共识自己解决。这些是怎么发生的?

首先,规则要简单。

基本原则是“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破坏物品、不影响别人”。

基本规则是时间、空间、物权,即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在不同的空间要遵守不同的规则;如何对待我的、你的、他的和大家的东西。

简单清晰,小朋友也懂得。

其次,孩子要参与。

在猫猫果儿幼儿园,所有幼儿园的事务和设施的具体规则都是老师和小朋友集体讨论,表决通过定下来的。只要不是原则,所有的规则都可以提出、讨论、修改和推翻。规则本身就是孩子们自己参与制定且认同的,充分尊重了孩子的意愿,自然让孩子乐于遵守。

图片

图片来源于猫猫果儿幼儿园

以吃早点规则的变化为例:

从所有人一起吃,发现有小朋友刚吃过早饭吃不下,于是商量出想吃的小朋友提前报名。

结果发现小朋友总是玩得忘记报名,再商量出自助餐点心——想吃的话就拿盘子去乘。

结果不仅让想吃的小朋友吃上了点心,不想吃点心的小朋友有了充足的时间玩耍,还提升了幼儿园的午餐状态,每个人都吃得香喷喷。而且因为每次变动都是小朋友自己讨论出来的,自己实践尝试,发现行不通,然后推翻,再次讨论,最终演化成了满足所有人的点心规则。

再次,规则变成画。

当孩子们协商出一个共同的规则以会把规则画在纸上,张贴与校园各处,规则可视化,对孩子们来说再合适不过。既然规则服务于所有小朋友,也需要所有小朋友都能看懂才是。

图片

图片来源于猫猫果儿幼儿园

为此,猫猫果儿成立专门的标志小组,而标志小组的小朋友就负责给某个地方的规则画标志。每个标志还会邀请其他的小朋友进行投票。票数越多就可以采用,然后贴在校园里。

图片

图片来源于猫猫果儿幼儿园

最后,过程要有趣。

有一天,猫猫果幼儿园的小朋友一入园就发现几个空间都被贴上了封条!

图片

图片来源于猫猫果儿幼儿园

晨圈的时候突然还出现了一个奇怪的人,这个人带着面具,穿着披风。

图片

图片来源于猫猫果儿幼儿园

小朋友叽叽喳喳地在晨会讨论,这些封条和这个怪人是不是有关系呢?大家都很难过,被贴了封条的地方没办法再玩了。接着在课堂上,怪人出现了,宣布自己喜欢规则不清晰、有人受伤不开心的地方,都会贴上封条,还占为己有。

这是猫猫果儿幼儿园正在进行关于安全规则意识的课程——《最危险的幼儿园》(点击题目,可以跳转原文),小朋友要去拯救这些被封的空间,通过拯救空间的任务,重新去感知到每个空间如何使用才安全。

课程通过情景创设、角色设定,孩子被赋予了拯救校园的“英雄”角色而兴趣昂然。在孩子们的理解中,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所有人的拯救校园计划,这样的使命感让孩子对课程一直保有专注和投入度。

04 /

带好常规,

让幼儿老师也收获自由

在文章的最后,让我们借用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步社民关于规则的思考作为收尾。希望给幼儿老师带来启发,不仅是幼儿,老师自身也能收获更多的自由与从容。

“当老师试图通过高声大叫来维护现场秩序时,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反规则、破坏规则的。老师应该意识到,这也是课程。但老师高声大叫带来的影响,尤其是规则遵守方面的影响,是消极的和负面的。规则应该成为班里的一种客观存在,老师也是其中的一员,也要执行规则。规则应该是契约式的产生并按契约遵守。

契约式产生,就是常规的产生来自于大家的讨论,每个人的自由意志在相互碰撞中达成一致,这个过程产生出的规则是大家承诺的结果,就变成了集体契约。所以,规则的产生是一个自由的过程。老师是伙伴之一,老师可以巧妙地把自己意图转变为大家的意图。但老师尽量不要让孩子们觉得老师是规则的制定者,尤其不要让孩子们觉得老师的话就是规则。契约一旦形成,老师要带头执行。

如果幼儿园老师能够把规则的产生过程和执行过程变成一种契约的产生和按契约执行过程的话,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好课程。它在无形中为未来文明社会准备着好公民。幼教的社会性教育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每个人都是有规则意识的人,也是最自由的人。

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一点,幼儿园老师的保教工作也可以做得更加从容、自由和幸福,而不是被孩子们的杂乱无章所控制,我们不由自主地要高声大叫。”

每个人都是有规则意识的人,也是最自由的人——我想这也是对好的常规,好的规则的最好注解。

*非常感谢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步社民老师、猫猫果儿幼儿园园长接受采访,本文有不少观点来自他/她们所提供的思考和启发。

其中部分观点和素材也来自猫猫果儿幼儿园的公众号,《最危险的幼儿园》《熊孩子就是缺了意味“规则感”,怎么破?》,欢迎大家点击文章链接关注公众号了解更多。

-

主编  /  晔子

副主编  /  小秋

撰稿人  / 如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