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一个治疗是否有效的标准除了有效性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是治疗的完整性。这种完整性一方面取决于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另一个占有绝对影响的因素仍然是取决于医者本身。我们都说中医善于解决疑难杂症,但是不知道疑难杂症之所以是疑难,终究成为杂病,其原因还是医生缺乏足够系统稳健的临床决策能力。 ![]() 在当今社会,病人在服用中药期间对中药的疗效产生质疑是非常正常的,如果有个病人能够完全信任你的处方和用药建议。其原因无外乎三个原因,一是你个人的医术在他的朋友圈周围建立起了较好的口碑,亲戚朋友的推荐信任度最高。二是你的个人品牌通过官方背书或者商业运作建立起了一定的信任基础。三是这个人是个中医爱好者,出于对中医药的认可,爱屋及乌给你机会。 但即使对于这些前期信任度较高的患者,如果在他们的服药过程中出现一些身体不适反应的时候,也会对于是否继续服药产生不确定性心理。客观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必须给出解决方案,能够及时地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否则这种信任度会逐渐降低,甚至可能会中断治疗疗程,或由于中断治疗导致病情加重。 学习过《伤寒论》的朋友都知道,在桂枝汤服药之后的方后注中有关于饮食注意事项的数个说明,例如“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等。我们在读书学习的时候往往容易忽略这些内容,觉得这些内容不像方子一样这么重要,对疗效产生不了什么影响。平时老师教授这门课的时候也只是作为了解的内容来讲授。实际上,在临床实践的时候恰恰是这些细节没有处理好有可能出现疗效的波动。 暂且不说饮食的种类需要忌上面这些凉辣油腻偏性大的食物,就是在饮食的量上也要注意减少。喝药之前我们的脾胃可能尚且能够容纳日常摄入的饮食量,在喝药之后如果不考虑到药物对于脾胃的负担,还是照之前饮食的习惯进食很容易在服药后出现脾胃的不适。轻则有饱腹感,重则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失眠等症状。当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嘱咐患者少食或者进食易消化的食物,不要吃完饭有明显饱腹感的时候喝中药,这个时候喝中药特别容易出现脾胃消化问题以及因为消化问题引起的身体其他不适症状。这也反映了现在全民进补的不良风气,都怕自己营养不够,其实往往问题是由于平时摄入能量太多,排出不及时,身体脏腑功能不能负担过剩的能量导致的,吃东西都吃得饱饱的不是一个好的饮食习惯,古人有云“饭后留一口,活到九十九”不是没有道理的,给胃留点消化的空间,更健康! 作为医生如果我们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在患者提出可能吃中药把脾胃吃坏的问题时,毫无解决问题的头绪,既不明其中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更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案。从患者的角度就很难再继续吃药,这个病就永远好不了。尤其是对于有可能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排病反应,医生不知道是排病反应,患者也不敢继续服药,痊愈就更无可能。 所以胆大的背后是心细,高手都是注重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