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生成精英育精英子孙后代

 慈善国际何新民 2022-06-05 发布于陕西

一早睡早起强健身心作息饮食规律心态平和

二千方百计富强家国创造价值财富兴业旺族

三读书积善著书立学发展慈善事业书善全球

成为一个精英

人为什么想要成为精英。茫茫人海中,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稀缺的,在这个不足量的甬道里,很多的人想要获得更多的成就,超越常人的成就。

想成为一个精英,是我们对欲望最好的诠释和归宿。想要成为一个精英,必须有足够强的欲望,你想成为一个强大的人,就得从小立志。欲望和志向在很多时候是不可分割的,最牛的志向还是读书人的志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只有强烈的欲望,才能有足够的动力,在成长过程中摆脱私欲的藩篱,成为牛人。就像安上了飞机的马达,突突地往前走。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为精英,不可不提到天赋。如果让贝多芬去练习武术,他不一定会成为霍元甲一样的高手。如果让齐白石去学习数学,他不可能成为陈景润一样的数学家。一个人的天赋,决定了一个人在某一方面进步的速度和天花板。有了天赋,事半功倍,仰望星辰,可以像群星一样闪烁。只要奔赴,一切皆有可能,没有天赋,极有可能辛辛苦苦一辈子,就触了顶,一事无成。所以说,天赋很重要。然而当我们回顾往事的时候,不要因为没有选择什么,而感觉一生碌碌无为,充满遗憾;而是因为我们去做了什么,做成了什么,而心怀感激,庆幸。再说努力。头悬梁锥刺股是苏秦学习的方式,苏秦的历史大家应该很熟悉了,他从一个一无所有的落魄书生,成为了挂印六国的宰相,离不开他拼命的努力。现在时代里,那些精英阶层,绝大部分都是读书读出来的,小镇做题家收获了很多。但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人并不会涉及到天赋的比较。很多人都卡在了努力的层面上,努力不够,就会造成还没有达到天赋的天花板。我问那个孩子,你觉得在你在获得国家用一级运动员的过程当中,最需要的是什么?她说是努力,是坚持。我又问,在你的进步的过程当中,你最感谢的是谁?她说是父母,是教练。一个人只有成功了,才有资格说这些话,才有资格站在讲台上谈经成功的经验,才有资格说,是谁助你成功。然后心怀感恩,一路前行。当一个人只有成为精英的时候,才能说,我其实所需要的也是一个平凡的人生。浅说运气。在明朝那些事儿里,当年明月告诉了一个士兵如何成为名将,军事理论、实战、冷酷、理智、学习判断、坚强除了这些,最后点出了运气。时来天地皆同力,运气英雄不自由,站在时代的风口上,很多人都可以成为马云。但是成为一个很牛的人知道运气,但不要迷信运气。欢喜心。成为牛人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坎坷随行,无常随身。外界的波折极易引起内心的不平衡,内心的不平衡久了,失去常态,也成了变态。

唯有欢喜心常在,见花是花,见花非花,没有分别心,厌恶不值得。于是一路走来,一路奋斗随喜,步步生莲,见证诸多人间欢喜

欢喜心是成为精英的保障。最后,如果实在成不了精英,也要习惯自己的平凡,为了所爱的人,保持温暖。

育精英子孙后代

国际精英教育,一个中心三大能力,一个中心是指「赋权赋责赋能」。三大能力,第一个叫做溯本思考的能力,能够从本质出发去思考、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第二个是学习能力;第三个是情商。情商是对人的洞察力和影响力。一个中心(赋权赋责赋能),三大能力(溯本思考能力、学习能力、情商)一场革命(从家庭教育开始重塑精英教育)

精英教育的核心模式,是赋能导向(赋权赋责赋能)。一个人要对自我承担责任,也就要做到独立自主。而独立有四个维度:人身独立、经济独立自己养活自己、情感独立、思想独立。「成为自己的领导者」自己领导自己,做出高质量的决策和行动。精英教育,要培养人承担对自己的整体责任,关注人的情感和思想的富足、独立。

「责任和贡献」承担伟大责任、作出伟大贡献。

真正的自由,是以责任和能力为基础的。比如你要想开车,首先要学驾驶考驾照,确保有上路的基本功。没有能力,你也承担不了责任,多了个马路杀手,既不对自己负责也不对社会负责。同样强制买保险,这样万一出事可以有部分赔偿,这也是承担责任。

如果所谓的让孩子自由,变成了小孩想干嘛就干嘛。最后小孩没有能力,缺乏责任感,也很难说有多大自由。

自由,是权力责任和能力的平衡

精英教育是帮助人真正的发展、实现高度自由的教育。要理解精英教育,需要对自由这个概念有深入的理解。

什么是自由 在西方文明体系中,「自由」这个理念享有非常高的地位。一直到今天,我们说「给孩子自由」的教育,往往还会认为是更加西方式的理念。那么自由为什么会在西方社会中,有那么高的地位呢?

我们今天说的西方文明,有两个重要的源头。一个是希腊罗马文明,例如雅典民主制度、希腊哲学、罗马法律和共和制。一个是希伯来文明,核心是犹太教和基督教。所以西方文明,某种意义可以称之为「两希文明」。

那么希腊社会形态是什么呢?对于地中海沿岸的希腊城邦来说,整体是海洋文明,是商业社会,来来往往的商船。做生意打交道,常常都是陌生人。这跟中国传统社会有巨大的差异。中国古代是内陆文明,是农业社会。而农业社会整体上是熟人社会,大多数人在一个村子里,一辈子可能也就是认识那么几个人。无论中国社会还是西方社会,都面临建立社会秩序的问题。而社会秩序的一个核心点,是人和人的关系问题。我们讲农业社会是熟人社会,而熟人关系中,一种基本关系是父子关系。整个传统中国社会,其实是从父子关系延伸出来的秩序架构体系。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皇上是君父,臣子是子臣。整个国家就是类比于家庭。所以中国古代对社会秩序的理想,是父慈子孝,家庭和睦。父亲尽到父的责任,子尽到子的责任。当然父子之间不是平等的,是人身控制和权力掌控的关系。但在希腊海洋城邦,因为商业交往陌生人众多,就没办法搞这一套。陌生人要干嘛呢,商业社会就要交易,交易的话就要有契约,契约就成了海洋文化当中的关键点。那么契约的基础是什么呢?它需要立约人是独立的,他是有权立约的。比如今天一个小孩跟你签合同说给你500万,这没有法律效应,因为小孩是不独立的,没有立约权。同样的,立约的人是要有能力承担责任的。这样一来,在海洋商业文明中发展出来了自由人的概念。有自主的权力,有承担责任的能力。今天很多人谈到自由,总是觉得自由是想干嘛就干嘛,是天生的权力。但是如果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由理念背后,还是有社会需要在驱动。自由这个理念,跟商业文明的发展是互相推动的。古罗马人说,所谓奴隶,就是无法自主掌控自己命运的人。在罗马,奴隶是没有投票之类的政治权力的。同样的,奴隶也不需要纳税,因为对国家也没有责任。反过来,作为公民,有对国家的权力,同样也要承担责任。所以凯撒鼓舞他的士兵时,说:「诸君是罗马公民」。意思是,你们对国家是有责任的。这是自由人和奴隶的核心区别。商业文明中的自由这个概念,一开始就意味着权力、责任和能力的对等和均衡,而不是脱离责任和能力谈自由。其实现实当中你真的没有能力的话,也没有自由。比如婴儿没有走路的能力,他的人身自由也就不可能完全实现。回到放纵式教育,家长认为「我要给小孩自由,孩子想做什么就让他做,想要什么都满足」。那么可能这样的人,没有办法掌控自己的欲望,很容易被情绪操控或者思想洗脑。比如自媒体时代,各种10万加的文章,没什么内容,就起了一个非常调动情绪的标题,文章打动人的G点,然后一堆转发。那到底人们转发这样的文章的时候,是因为他们的自由意志呢,还是被操控的结果呢?同样的比如今天很多女性,各种消费美容化妆品,花很多钱愿意吃很多苦去整形。到底她们去消费这些东西的时候,她们是不是自由选择的呢?可能背后有消费主义在洗脑,比如说各种焦虑的灌输,就像女人到了30岁就没男人要了等等。她们拼命的去做这些事情,背后是不安全感、恐惧。同样的,家长拼命的让小孩去读这样班那样的培训班,然后突然听说小升初的规则变一下,群里各路妈妈们就变得慌乱焦虑。她们的心态自己都很难掌控,她们是自由的吗?可以说今天很多针对小孩的项目,都是在利用家长的焦虑赚钱。

放纵式教育,关注给权力满足欲望,忽略责任的承担、能力的培养,导致小孩也没有办法得到高度的自由。

管教式教育 前面我们谈到了大众教育的两种形式:会所式教育和放纵式教育。接下来我们要谈论大众教育中最基础的模式:管教式。

今天我们中小学教育体系,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它的核心目标,是为工业社会培养人才。那工业社会最需要什么样的人呢?工业社会最需要的就是工人嘛。大学培养白领工人,职业技术学校培养蓝领工人。而中小学教育则是作为这两个的基础。而学校教育的模式,也是大工业时代大规模生产的典型模式:工厂流水线。学校是加工线,学生是原材料和产品,老师是工人。在学校里你进来之后首先第一年要做什么教学,第二年是什么教学,早在学生入学之间就设定好了。至于你学好没有,你卡在哪里,工厂是不大管的对吧,教学进度继续往前走。所以可能前面某个环节,这个学生没被加工到相关的水准,后面就完全跟不上了。那从工厂的角度,很大程度他就报废掉了。跟工厂流水线机制对应的,是管教式的管理模式。管教本质上是限权限责限能的。比如你是个工人,那么你就负责特定的一块,拧螺丝钉或者加工部件的某个环节,其它都不是你的事情。那么对你的能力要求,也就是这一块做得好就行了。工人对于工作没多少权力,例如加工的频率什么时候休息可能都不能决定。没啥权力、责任非常有限。工厂也不会关注发展工人全方面的能力,而是让他们能干好手头的活就行,能力太强反而不好管。管理工人的重点就是,确保他们把自己的流水线环节做好。如果工人做不好,那么就要管教、惩罚。

主流的学校教育体制,也就是这样的模式。这里让我们来思考一下,在中小学,学习的权力到底在谁手里呢?

在学校手里,对不对。比如说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进度怎么安排、用什么样的教学资料、是听课还是自学、是要做什么作业什么时候完成,这些几乎都是学校决定的。

学生可不可以选择自己做多少作业吗?学生如果觉得部分科目,自学更有效,可不可以选择不上课呢?恐怕很难。

前面我谈到的都是战略性的全局性的权力,而这些权力几乎都在教育体系手中,那么学生基本上都没有什么自由的权力的。最简单的,他连自己的时间怎么安排都没什么选择了。上课时间学校安排,下课也布置了一堆必须完成的作业。那么接下来有个问题了?这样一种教育体系下,如果学生成绩普遍有问题,到底是谁该负主要责任呢?在一个管理良好的工厂里,答案是工厂体系的管理者的责任。因为系统性的权力,都在管理者手上。工人的职责,只是完成手头那点活。如果很多工人都没法有效完成工作,意味着管理者失职,他们打造的系统是低效的。

而学校教育体系,是个扭曲的管理体系。学校把握了所有的跟学生学习相关的重要权力,然而学生成绩不好,要检讨的是学生和家长,貌似很少听到教育体系来检讨自己体系化的问题。在这样一个体系中,有一些必然的结果。

第一点,从大概率上,学生就是缺乏主动性和责任感的。你想一个学生,他上课没的选,他必须去听,不管是他已经懂了是不懂的。同样作业,不管他已经掌握的还是没能掌握的,他必须做,他没有什么选择权。自己都没得选,怎么会有主动性和责任感在里面呢?就像如果一个人老公不是她自己选的,还让她对老公有高度积极性,这就勉为其难了。

第二点,是缺乏机会发展至关重要的战略性能力。比如说前面我们谈到的,到底学习路径应该怎么设计,我是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材料,我要做什么样的作业,这些其实都是至关重要的学习战略。但是在限权限责限能体系下,学生缺乏机会去系统化的思考、实践这些战略问题,那就难以发展出高度的能力。那么剩下的,看上去很忙,但忙的往往是鸡毛蒜皮,在这鸡毛蒜皮里面纠结来纠结去,还是鸡毛蒜皮。

赋权赋责赋能的案例。到底怎么做赋权赋责赋能呢?我举一些简单的案例。目的是激发大家思考,帮助首先精英教育的整体思维。我以前刚刚加入微软公司的时候,做客户工作。当时有个客户的问题很困难,我没信心,就跟老板说,「客户这个问题很难,我们需要一个专业的人来处理」。这句话意味着我比较露怯,我觉得我不够专业,没法处理这个问题。老板就跟我说:「所以我们就招了你呀」。他这是在鼓励我,当时听了我就觉得很受肯定。但这还不够。接下来老板就把我的mentor叫过来,三个人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到底怎么处理,理清了思路之后再跟客户联系。这就是赋能,如果他直接让我去,给了我这个责任,但是我没有能力,那不是也完蛋了嘛。当时我就印象特别深,意识到高质量的教育,应该就是这样子。让你承担更大责任,相信你可以做到,同时又有强大的支持体系,真正地帮助你提升你的能力。

最近我跟朋友聊天,谈到子女教育。她跟我讲了一些事情,其中有个是这样子的。就是她有天回去看见宝宝掉了一粒饭,然后把饭粒捡起来吃掉了。她就问小孩为什么要吃这个,这个不干净的。然后小孩说曾经在幼儿园吃饭的时候,掉饭了老师让吃掉了。朋友听了就跟小孩说,以后你就不要吃,这样不卫生。这个案例看上去非常简单,我跟她讲说你有没有意识到,可能你这种沟通方式是有问题的。老师跟小孩说,你以后掉了饭要捡上来吃,是给她做了个决定。同样你跟她说以后不吃,又是给她做了个决定。但是要培养独立的人,应该尽量让她自己学习自己做决定,而不是简单的服从他人。如果从这个角度,这个案例中可以考虑这么做。第一:不要去告诉她结论,而是分享给小孩你的看法。比如「妈妈觉得这样做是有问题的,因为不卫生」。第二:引导小孩去理解老师的思维,比如老师为什么要让你把饭捡着吃?可能是为了让你们有一个爱护粮食的意识,甚至可以考虑引导小朋友,学着去询问老师的思路。第三:在引导理解妈妈和老师的思路的基础上,让小朋友自己去思考。比如这两种都有什么优缺点,除了这两种方式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第四:让小朋友自己做决定,到底饭粒掉了她要不要捡起来吃。要点在于,尽量避免代替小孩做决定。尽管小孩不能自理,但很多事情还是可以自己去思考和决策的。比如饭粒掉了吃不吃这件事情,吃一粒和不吃有什么特别大的影响?恐怕没有。为什么不把这些作为机会让小孩去学习思考和做决策呢?当家长代替小孩做决定的时候,是家长行使权力。反过来家长站在支持者的立场,支持小孩行使权力,这就是赋权的小小实践。而引导小孩了解不同的人的想法、做出结论的依据、甚至还要学会去调研比如说去问老师、比较不同的方案,这是赋能。这事情看上去很小,背后其实是整个思维层面的东西,是非常非常大的问题。再分享一个中学生的案例,就是妈妈抱怨说小孩突然间不想出国了。以前小孩说要出国留学,家长各种忙碌去找中介学校,找好之后就带着小孩去谈,最后选择了一个方向,选择了一个留学中介机构。突然小孩就说我不想出国了。妈妈就说不知道小孩怎么想的,我们费了这么多精力,为什么他突然间又不想出国了。如果小孩想要出国留学,首先作为家长,你应该有个判断,作为高中生想要出国,出国这件事情到底是小孩的责任还是家长的责任?我觉得很简单,你都高中了,又想出国,主要责任应该是你的。如果小孩想要出国,那么主要的事情比如说:

期望通过留学达成什么目标。留学的方向是什么?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专业什么学校

寻找留学中介机构还是自己来

接下来的留学准备计划和执行

那么要留学的小朋友,请你把这些事情都搞清楚了。作为爸爸妈妈,是支持你一起来把事情理顺的。而不是代替小孩去干活,比如家长去找中介之类,属于皇帝不急太监急了。去扛本来小孩该承担的责任。反过来,关键性的赋能操作,家长都没有做。比如既然要留学,就需要思考诸如:国外都有什么类型的教育?我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未来的职业方向、人生选择等

我需要塑造的关键能力是什么

引导小孩在这些方向上去思考、提升认知水平,对于做出高质量的决策是至关重要的。现实当中家长很少有把这些赋能事宜做到位的,反而热衷于包办本来小孩自己该做的任务。

这样一方面培养不了小孩的能力,也让他对留学缺乏主动性和责任感。而且很多时候,可能小孩一开始只是随意的念头,家长就屁颠屁颠忙个不停。如果一开始就明确是小孩自己的主要责任,可能就容易判断出他到底有多少动机了。比如说小孩如果说没兴趣了解,到时候随便选个学校就行了。那么对于出国这件事情他是没什么特别强的动机,他只是随便想想。

真正有兴趣的人,是愿意投入时间的。而如果他只是随便想想,那家长也就不应该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在上面,因为很可能在做无用功。小孩自己去做了,去思考了,做决定了,那么有主动性就是一个比较自然的事情。哪怕最后没留学,这个过程也会让人成长。反过来家长包办一通,可能最后啥都没做,小孩也原地踏步,家长还各种委屈。所以很多时候家长觉得自己很累,累在哪里呢?把责任搞颠倒了啊。你去扛小孩的责任干嘛?中国传统父母之所以累,就是他们扛小孩的各种责任,什么找工作找婚姻对象买房生小孩……极端的,就差没代替入洞房了。反过来作为领导者角色的家长,在赋能上又做的糟糕。为什么各种操心小孩的学习、工作、婚姻、买房等问题,就跟赋能不足子女能力低下有密切关系。

赋能的基础是服务 接下来,请大家想象一个场景,就是你的小孩即将进入国内高中,准备走高考这条线。但现在跟传统的管教式教育不同,我们赋予他全局的对自己的学习责任和权力。也就是他可以自己决定是自学还是进入高中,如果在学校里自己可以决定要不要上课、到底学什么内容、用什么进度,目标是考入一流的高校。如果这些权力完全给小孩,那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显然这更加考验他的能力,同时也考验和家长和教育体系的支持。例如在这种情况下,理想中的家庭和学校,不再是一个强制管理学生的工厂,而是可以提供强大资源的服务组织。例如到底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是最有效的呢?如何快速帮助小孩建立一个整体的学习认知,让他可以做出一个高质量的学习战略设计。再比小孩需要什么样的工具和资源,是不是要有个强大知识库,包含了各种知识点和题目,既能看到知识体系的整体脉络,又能精确定位到具体的知识点,在需要的时候可以产生精准的训练题目。是不是可以快速评测,帮助小孩精准定位自己的知识掌握状况,从而有效帮助他做出学习决策。对于家长和学校而言,听到这种做法可能第一反应就是,如果小孩可以自己选择,为什么他们还要学习呢。今天小孩子所以天天上学读书,除了跟同学玩这种社交因素,大多数人听课和做作业,都是强制管理的结果。如果你没法强制人学习,那么如何吸引人呢?学习动力在哪里如何创造?

另外,小孩一开始可能并没有能力去实现高度自主的学习,也就不能一开始完全赋予他们自主权。那么作为学校和家长,如何循序渐进帮助他们发展能力,赋予权力和责任呢?

赋能式的教育体系,核心在于需要高水平的服务。而管教式教育则是一套低水平的服务,强制小孩遵循。

工厂型组织 vs 知识型组织

彼得·德鲁克,在《下一个社会的管理》中说:让传统劳动力有生产力的保障是体制,无论是弗雷德里克·泰勒的「最好方法」、亨利·福特的流水生产线,还是爱德华·戴明的「全面质量管理」,这些体制本身都有知识含量。这些体制之所以具有生产力,是因为它使得每个员工不需要多少知识或技术就能完成工作。其实,在流水生产线上(在戴明的全面质量管理中也是一样),个别员工的技术太强,对其他同事和整个体制反倒是种威胁。然而,在知识型的组织中,让体制有生产力的却是个别员工的生产力。在传统劳动力中,员工为体制服务,但在知识型组织中,体制必须为员工服务。

其实今天的大多数学校,很多时候不大希望学生太强。比如有独立思考的学生,对学校管理是有问题的。记得我以前在小学,有件非常印象深刻的事情。就是老师讲课,我跟老师说,老师你这个东西有问题,的确她有问题。然后老师听了之后就直接罚我站。

在传统的管教模式下面,核心关注点是整个体系的稳定,而不在于个人全面的发展。它是把管教秩序,放到个人能力发展之上的。回到德鲁克的话,就是说在传统劳动力中,员工是为体制服务的。例如不管你的学习状况是什么,这些作业你都得做,这些课你都得听,个人来适应体制。

所以大众教育的导向,并不是培养高度能力高度自由的人。甚至有独立思想和情感的学生,可能对秩序来说反而是一种威胁。而在知识性的组织当中,就要反过来了,体制需要为人服务。例如我们看一些顶尖的公司的早期,早期的谷歌也好、早期的微软也好,它非常强调个体的生产力。员工有生产力整个组织才有生产力。组织要为员工的高生产力服务,因此像Google、微软这样的公司,内部服务体系都做的出色。真是挺有讽刺意味,传授知识的学校体系,却并不是知识型组织。作为家长需要知道,大众教育体系,真的是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精英型人才,因为它的体制就不是为了这个设计的。

培养与筛选 当然,大众教育体系中,也会出精英型人才,但这整体并不是大众教育培养出来的,而是筛选的结果。我在中学的时候,算是成绩挺好的学生。学习能力强,能够举一反三,把握整体的脉络。属于那种看上去学习没那么费力,但是成绩出色的人。

后来我的中学班主任曾经跟家长讲说,以前想「收拾」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我上课不太专心。问题是我发现已经学到我需要的东西了,我就没必要特别多的再去专心。事实上,有些时候我听课非常投入,因为那些是我的体系里面缺乏的。但我敢打赌,在班上说到消化了班主任讲的内容的,我肯定是排名前三。结果班主任说发现我做题又都做对了,就不好收拾我了。现实是我都没做什么,只是「看上去不专心」都可能被「教育」了。但从高考的角度,学校又需要我这样的,不用操心就可以出成绩,毕竟中国的中学,还是高考绩效导向的组织。但我这样可以把握规律举一反三的学生,严格的说并不是被学校教育有意识这么培养的,现实是我自己都不知道当时怎么就往这上面点了科技树了。学校系统化培养的结果,大概率应该是不擅长思考,更多就事论事死记硬背,学校教育整体就是刷技能的啊。那么矛盾就出来了,精英学校真正想要的,还是精英型学生,比如有良好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自我驱动、能够非常出色的去分析解决问题、能够很好地影响人。这像销售,绝大多数顶级销售,其实并不是他们的组织培养出来的。而只是公司给了基本的环境,例如公司就这点资源给你,你出去卖产品,谁能搞定客户,最终淘汰出那批精英型的销售。

看上去每家公司招聘广告上,都写着诸如「提供优秀的培训、关注人的发展」,其实整体上是达尔文主义,物竞天择。没有几家公司真正懂得怎么发展人。当然,连教育机构,也没有多少懂得怎么发展人的。

精英型的高校、精英型的公司、组织和社会,它们需要的精英型人才,从整体来讲,并不是大众教育体系有计划的培养出来的。而是大众教育体系给你基本的平台,你能从这个很大程度上阻碍人的发展的体系当中,依然能够生存非常好,有强大的自我发展能力,脱颖而出。就已经证明了有精英的基本实力或者潜力,你就进入了高阶精英教育、精英组织的候选人名单。谈到这里,我觉得今天家长很荒谬的一点在于,看上去很忙碌,但是其实他们拼命的让子女,在大众教育的那个规则下优化。那么大概率的结果,就是把子女塑造成跟随者。而跟随者按照定义,就不是精英型高校、精英型组织非常需要的人。其实家长拼命的去按照大众教育的玩法来玩,例如各种关注小升初政策有什么变化啊,这本身就是根深蒂固的跟随者思维。再往思想深层次里面说,家长的想法还是「读个好小学->好中学->好大学->好工作」,这个路径是不是成立?没有多少家长真正的去思考过,本能的就在这个路径规则里面打转。跟随者特别喜欢崇拜现有规则,然后努力死命优化。例如你考一个证我就要考两个证,你是学士我就是双学士,你上排名前20的学校我就上排名前五的,别人读了硕士那我就要读博士。我想家长需要认识到,大众教育体系已经是这个样子了,短期内很难改变。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很多人有种错误的理念,认为西方教育是精英式的教育,其实不是,尤其是在K12阶段。现实是,哪怕是大众认知的精英型高校,无论是清北还是哈佛耶鲁。里面的学生,也一大把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只知道跟风、在规则里面优化的。高质量的精英教育,从古到今就是非常稀缺的。既然大众教育体系已经这个样子,很难改变的话。那么作为家长,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从家庭教育开始,打造精英教育的体系。这样子女依然能够借助大众教育的资源,同时又能超越它们,实现精英素质的培养。而这个体系,就是要从赋权赋责赋能开始。

大众教育模式:管教式(限权限责限能)放纵式(放纵权力欲望、忽略责任能力)会所式(所谓贵族式教育、强调消费、阶层鄙视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