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作文津梁】着眼内在逻辑,展开深入论证

 新用户76101Ls1 2022-06-05 发布于北京

【每到高考前夕,总有人问高考作文如何才能得高分。不猜题押题,而着眼于作文根本,推出近来发表的几篇文章,但愿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同学们有所裨益。前两天推出了《打破写作思维惯性》《文中有“我”,为“时”而作》,今天推出《着眼内在逻辑,展开深入论证》。】

大部分考生都将议论文作为高考作文的首选文体,因为同学们普遍觉得议论文成文容易,只要确立一个论点,从两三个方面展开论证,不难写出一篇议论文。但是,如果只从几个并列的方面展开论证,这样说理无法深入,写出的文章质量并不高。例如,2020年北京高考卷作文题,提供的材料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要求考生从“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着眼立意、行文。考生如果论证一个家庭中家人各有功用,学校各科老师各有功用,一个团队每个成员各有功用,这就太简单,太肤浅;如果论证在屠呦呦团队中、袁隆平团队中、中国女排团队中,每个人各有功用,这样的事例典型一些,但这样列举可以无穷无尽,还是在一个层面上的重复。

那么,怎样写出较为深刻的议论文呢?有一个诀窍,那就是着眼内在逻辑,展开深入论证。比如,着眼于“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立意,而从以下两个层次展开论证:

安于其位,恪尽职守,发挥独特作用。

合理关联,构成系统,形成强大合力。

这样就要深刻得多了。

下面再通过一个案例,解说如何着眼内在逻辑展开深入论证。

【题目展示】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荀子》中说:“道虽迩,不行不至。”是的,如果不迈开双腿向前走,即使是很近的路,也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何况,个人成长,事业进步,国家发展,文明延续,都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行”是到达远方所必需的。

这段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行以致远”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导引】

作文材料先引用《荀子》的话,接着对其解说,强调“行”之重要;再由“近(迩)”说到“远”,强调“行”是到达远方所必需的前提条件。题目“行以致远”就限定了“行”与“致远”两个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只有“行”才能“致远”。

作文可以写“实”,即着眼于“路”的本义行文,比如写一次野营拉练,或者一次马拉松比赛,或者一次游学活动,精心构思,也能写出精彩的文章。

作文也可以写“虚”,即着眼于“路”的比喻意义构思行文。“个人成长,事业进步,国家发展,文明延续,都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这里的“路”就是比喻义。这些方面都可以写,可以说写作的空间无限广阔。当然,这些方面都可以写,并不是说这些方面都必须要写。有位考生的作文,内容提要如下:

【中心论点】无论事之大小,层面之高低,“行”都是“致远”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分论点1】要“行”个人成长之路,需有明确之目标及顽强之斗志。

【分论点2】要“行”国家发展之路,要有团结一心、勇于作为之信念。

【分论点3】要“行”文明延续之路,要时刻怀有包容谨慎之心。

【结尾】“行”以致远,终能成事。让我敢于“行”,善于“行”,勤于“行”,共创自己、国家、文明的美好未来吧。

这样写来,条理清楚,但这不是从“行以致远”这个命题的内在逻辑来展开思辨的,而且这样面面俱到,往往也只是蜻蜓点水,难以深入下去。更要警惕的是,有人由“行以致远”引出相关概念,诸如“信念”“意志”“目标”,然后就以此为核心概念展开论证,不知不觉就偏离题意了。

【病文诊断】

行以致远

荀子有言:“道虽迩,不行不至。”诚然,纵使是骐骥十驾,若是不行【“十驾”就是拉车走十天,与“不行”矛盾,删去“十驾”】,反不如驽马一跃。万事万物在与其目标之间总有一条漫长而坎坷的道路。【“万事万物”有目标?】若要到达,那么迈开双腿必不可少。【中心论点可以锤炼为:若要到达远方,必须迈开双腿。】

到达远方的路总是艰难而未知的,这需要我们仔细考虑,决定行路的方法。【以为接下来要说“方法”,但下文论证的是“信念”。】

羁旅行役,人们总希望轻装上阵。只有一件“包裹”不可丢下,那便是信念。【以“包裹”比喻信念,不当】背负信念而行,【“背负”可以改为“胸怀”。】人们虽不能从中得到实现存在的帮衬与协助,却能永远拥有一颗不畏挑战、勇往直前的心。屠呦呦年轻时经中医调理而从重病中奇迹般康复,这使得她立志从医,为更多的人带来希望,播洒奇迹。带着这份信念起航后,她遇到过种种困难,却都凭借决心与过硬的实力克服障碍,取得非凡成就。【屠呦呦的事例较为典型。语言上需要推敲,如“播洒奇迹”。】

带着信念前行,长路并不似所想一般困难、寂寥。而信念终究缥缈难寻,与个人机遇关系重大,不可强求。【信念可遇不可求?这样的认识使论证的力量大为减弱。】回归到实处,行者应博闻广识,以个人的硬实力武装自己。【转到“实力”】

在抗战时期,西南边陲的西南联大为学生们撑起一把破旧却坚挺不屈的伞。【是想论证什么?】学生们师从大儒名家,在后来和平建设年代,为国家的发展长路贡献力量,也在个人的成就价值实现上到达彼岸。【这段似乎论证的是“实力”的重要。】

如若空有一腔热血,却无长久的信念的支撑,便是“三分钟热度”,难成大事;信念坚定,一往无前,再佐以优异的能力与知识,纵使是“万里长征”,也能从容前行。【强调“信念”与“实力”都重要】

作为普通人,可能不敢奢求行长路而致千里,但即便是很近的路,也要走好、走到底。【标题是“行以致远”,何必要把普通人排出在外?普通人也能“行以致远”!】迈开腿虽为第一步,但也是意义超凡的一步。背负信念,努力学习,勇敢前行,何愁路遥?不妨进一步远行。【迈开第一步,继续勇往直前,这些是可以着力展开论证的。】

所在地与目的地之间的路无论远近,都需要以行为先。对于远路,便要负愿而行,博学而行。而于近路,既知远无可惧,又何妨继续前行,到达更远更伟大的彼岸?【把“近”与“远”绕在一起,纠缠不清。扣住“行以致远”收束就好。】

(一考生)

【本文着力论证“行以致远”需要有信念、有实力,这在大的逻辑上是没有问题的。但在论证上应加强因果分析,也就是要论证为何“行以致远”需要有信念、有实力。作者认为信念可遇不可求,这样的认识不对。语言上也还要好好推敲一番。】

【下水示范】

行以致远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有鲁迅的情怀,有对远方和诗意的向往与追求,都是可贵的。但我们必须清楚,长路漫漫,“行”为关键。

朝着远方,要勇敢迈出第一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脚踏实地,迈开脚步,才能抵达远方。相反,“道虽迩,不行不至”,即使路很近,如不迈步向前,也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还是在床上”,有梦想而不行动,梦想就只是永远不能实现的空想。

在奔向远方的道路上,我们要一往无前。到达远方,不能一蹴而就,要靠一步步累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迈一步,到不了罗马,我们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路漫漫其修远,艰难险阻难免,要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去战胜。陈景润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的道路上走得多么难艰而又多么坚定。“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后来,越容易身心俱疲,前行越是艰难,越是需要我们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奔向远方,要敢为先行者与领跑人。我们向往的远方,也许没有现成的通途,“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那第一个留下脚印的就特别可贵。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在没有路的领域走出了一条金光大道,走向世界,走向远方。在通向远方的征程中,勇为“领头雁”,发挥引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需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积极进取的态度与乐于奉献的精神。

奔向远方,要乐于结伴而行。有人说:“想要走得快,就单独上路;想要走得远,就结伴同行。”同伴之间互相照应,取长补短,群策群力,有助于到达远方。而且,“众人划桨开大船”,有些事业,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需要千千万万人合力向前,我们要有全局观念、合作态度与奋斗精神。

有些“远方”,还要一代代人“接力”前行才能到达,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担当起自己的使命。中国实现富民强国的美好理想,离不开一代代中国人的坚持不懈努力奋斗,那些脱贫攻坚楷模与革命先烈的贡献一样也是可贵的;中华文明数千年传承,离不开一代代炎黄子孙尽心竭力发扬光大,我们应当自觉传承中华文化的基因。江山代有才人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有如此胸襟与情怀,才能在“行以致远”中成就“大我”,充分实现人生价值。

人生在世,既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又是社会的一成员,人类的一份子。无论何种身份,都要坚持“行以致远”的理念,坚定不移奔向远方。

【现身说法】

针对学生普遍不会紧扣“行以致远”进行深入思考,我写此文以作示范。文章围绕“长路漫漫,'行’为关键”这一中心论点,分五个层次展开论证;每个层次的论证,都由“是什么”深入到“为什么”。分论点都置于段首,条分缕析,纲举目张。第一、二两个层次,一般都是可以想到的。第三、四、五几个层次,越来越深刻。作为考生,如果能写到文中的三四个层次,也就可以了。要逼自己深入思考,把道理想深想透,表达出深刻、独到的思想,文章才能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