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雅典帝国2: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时震球 2022-06-05 发布于江苏
        伯里克利是一个懂得顺势而为的政治家。

在西方 ,“伯里克利时代”的地位类似于中国的贞观之治,西方人一谈到这个人和这个时期就会两眼放光。但是仔细审视会发现,伯里克利治下的雅典最辉煌的时候只有十四年时间,而伯里克利实际统治雅典超过30年。人们熟知的这段“黄金岁月”是伯里克利政治生涯的后半段,而前面将近20年的时间,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个样子。

伯利克里刚接手的雅典,如同一个处在青春期的精神小伙。

(伯里克利)

从马拉松战役开始,雅典连续取得战争胜利、当上了提洛同盟的老大,城内涌现的人物,从托哥、泰爷再到客蒙,各个都是人中翘楚,他们带领雅典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条大国崛起的道路。等到伯里克利接手的时候,正是雅典风头最劲爆的时候,此时的雅典就像一个浑身上下荷尔蒙过剩的小年轻一样,血气方刚、横冲直撞。

当时的雅典城,从上到下弥漫着一股好勇斗狠的情绪以及雅典天下无敌的迷之自信,最大的政治正确就是扩张、扩张、再扩张。整个雅典从上到下就是一部上足了发条的战争机器,所以大家设身处地想一想,这个时候的伯里克利刚上来,威望不足难以服众,在雅典这么强烈的民意裹挟下,他想凭他的能力说服民众改弦更张的难度有多大。这和后来伯里克利说一不二,力排众议发动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场面完全不一样。这中间毕竟差了三十年,伯里克利后来的那种声望、人脉,以及见惯了大风大浪后养成的宠辱不惊的气度,绝不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可以比拟的。

他只能等待。

此时的雅典,国力蒸蒸日上,最重要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和斯巴达在希腊世界抢钱、抢粮、抢地盘。斯巴达因为严重的国内问题,只能采取保守的防御策略,伯里克利就利用这个窗口期带领雅典四处出击,大杀四方。在这个过程中,雅典越是所向披靡,就越会损害斯巴达的既得利益,两个城邦的梁子也是越结越大,而梁子结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战争。

伯里克利主政后与斯巴达结的最大梁子,莫过于墨伽拉(也称迈加拉)事件。这件事情太重要了,因为它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伯罗奔尼撒战争”,这次战争虽然规模算不上太大,但是却标志着雅典和斯巴达两个老流氓正式开干了,也为后来那场旷日持久的第二次伯罗奔尼撒战争埋下了隐患。

墨伽拉事件,源于他和斯巴达另一个小弟——科林斯之间,因为利益而引发的狗咬狗的冲突。

(科林斯与墨伽拉,图中称为迈加拉)

科林斯与墨伽拉都是伯罗奔尼撒同盟的城邦,而且两个城邦互相挨得挺近,都处在希腊世界的咽喉要道——科林斯地峡,所以两个城邦的战略位置很重要。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催生了发达的贸易,经济十分发达,在伯罗奔尼撒同盟里属于金主土豪。而且两个城邦对斯巴达更重要意义在于:伯罗奔尼撒联盟里的小弟多数都是旱鸭子,这两个小弟为数不多的拥有海军城邦,这就意味着斯巴达如想要在海洋上对抗雅典的,这两个城邦是重要的倚靠,自然在斯巴达会对这两个小弟高看一眼。现在这两个城邦打了起来,开打的原因不重要,无非就是一些利益纠葛,但是这件事情闹起来之后,两边谁都不服谁,最后把官司打到了斯巴达那里,请老大评评理。

斯巴达对两边都是好言相劝,让他们稍安勿躁,然后……

然后就没有了。

站在斯巴达立场上来看,这事儿确实很为难:手心手背都是肉,帮谁都不好。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前面提到的斯巴达大地震带来的黑劳士起义的问题,已经把斯巴达搞得焦头烂额了,哪还有精力来管这档子事儿,所以斯巴达采取了拖延战术,先把两个小弟摁住,只要他们不闹事,能拖一天是一天。要说接下去怎么办,斯巴达没空想(估计也想不出来),所以这事儿斯巴达的态度说白了就是:

不想管。

要是换了别的城邦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也就算了,毕竟人家都是吃瓜群众。可你斯巴达是老大啊,不管怎么说,再棘手你也要有个态度,再烂的方案也强过没有方案。你现在这样两手一摊,不是当鸵鸟吗?就你这幅挫样儿,小弟们又凭什么跟着你混呢?

斯巴达的态度激怒了墨伽拉。

墨伽拉看得很清楚如果斯巴达不管,要解决争端那就只有一个办法:提着板砖干架,看谁的头更铁。那么显然科林斯更耐操一点儿,墨伽拉要是真的不管不顾放开了干,摆明是要吃亏的。

于是墨伽拉想到了雅典。

我干不过科林斯,雅典总干得过吧?你斯巴达不管,那我就投靠雅典,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所有当领导的人一个绝对真理:要能扛事儿。再难的局面也要有所抉择,哪怕是和稀泥,也比两手一摊的态度要好。如果什么情况都可以甩手不管,那岂不是人人能都当领导了,那凭什么是你来领导我呢。

要不怎么说领导难当呢?

墨伽拉就在这样公然反水、和雅典勾结在了一起。

听到消息的斯巴达是个什么反应呢?

我们知道,人都有一个毛病:从不检讨自己,斯巴达就是一个典型。

听到墨伽拉反水,这位大哥怒不可遏,丝毫不认为这是他自己造成的问题,而是咬着后槽牙发誓要报复。由于自己国内的政治动荡还没搞定,真要撸起袖子直接找雅典和墨伽拉的麻烦,当时的斯巴达是力不从心的,但是如果就这么忍了,那以还怎么在江湖上混?

于是斯巴达决定让科林斯冲在前面挑事。

得到斯巴达授意的科林斯,正求之不得能有机会搞一把雅典。因为科林斯早就看雅典那帮孙子不顺眼了,现在这帮王八蛋竟然还和反骨仔墨伽拉联合起来恶心我,这要不表示表示,还真拿我当病猫了。

科林斯决定有样学样:你挖我墙角,那我也挖你一个。

科林斯选中了埃伊纳岛。

为什么要找这个城邦呢?

大家看地图的话会发现,雅典和埃伊纳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双方隔着萨拉米斯湾大眼瞪小眼。埃伊纳是个标准的岛国,在希腊世界,这样的地理条件只能发展海外贸易,不然吃饭都成问题。埃伊纳因此很早就建立起了海外贸易网络,他的商船穿梭往返于爱琴海、地中海上大大小小的贸易据点,最远甚至穿过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黑海。曾经一个时期,埃伊纳的商贸实力独步希腊世界,小日子一度过的相当滋润。

直到雅典出现。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同行是冤家”。这句话放到古今中外绝大多数场景下都是适用的。雅典在崛起为海上贸易强国后,埃伊纳的好日子算是到头了。由于雅典的整体国家实力远超小小的埃伊纳岛,雅典的海外贸易的综合竞争力超过埃伊纳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利益受损的埃伊纳人相当不爽。所以这两个城邦的关系一直一来都非常紧张。虽然在希波战争时期两个城邦精诚合作,特别在萨拉米斯海战时,埃伊纳岛是除了雅典以外,出动战船最多的城邦之一,为战争胜利做出过巨大贡献。但是这毕竟是暂时性合作,希波战争结束后,两个城邦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解决,双方就回到了最初紧张的关系中。

科林斯就是看准了这一点找到埃伊纳商量联合对付雅典。这两个城邦简直就是乌龟有心,王八有意,很快就勾搭在乐一起,联手对付雅典。

雅典会是个什么反应呢?

就像我们开头说的那样,此时的雅典就像一个荷尔蒙用不完的大男孩。收到消息后,雅典一句废话都没有,甚至都懒得走外交程序,而是直接出动军队:揍他丫的!

你们想二打一是吧?没问题,我连你们两个一块儿收拾!

你没看错,雅典一个掐俩。

结果雅典完胜!

但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这时候的雅典主力部队全都在埃及和波斯人打仗,帮着埃及人搞独立(给自己抢地盘),雅典派出了200艘战舰和至少一万名重装步兵开赴埃及。也就是说,这时候留在雅典城内的海军和陆军都是二线部队或者预备役。而科林斯和埃伊纳可是尽遣主力上场,科林斯号称希腊世界海军实力第二、埃伊纳号称第三,结果一场大战下来,雅典用二线部队击败了老二和老三的联合舰队,还俘虏了一大票战舰和战俘。

击退了两个城邦的舰队后,雅典军队开始秋后算账,长驱直入兵临埃伊纳岛城下,准备给这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邻居上上政治课。

科林斯一瞧,这么下去不行,为了救埃伊纳,科林斯玩了一手“围魏救赵”:你包围埃伊纳,我就出兵墨伽拉,你打我小弟,我就背后捅你朋友的刀子,只要逼你撤兵回救,埃伊纳不就可以成功解围了吗?

越想越有道理的科林斯,率领军队信心满满地朝着墨伽拉方向杀了过去,但是这一次行动,让科林斯有多大脸,现多大眼。

对于科林斯“围魏救赵”的这点心思,雅典当然看得明白,不过这时候的雅典,实在太过凶悍,他根本没打算按照科林斯设想的剧本去演。不就是墨伽拉被攻击吗?没事儿,我就从雅典再拉一支军队专门去救墨伽拉,而埃伊纳这里,我照打不误。

也就是说,雅典依旧一个打俩。

刚刚说了雅典的一线主力部队都在埃及,现在还有一支部队在围攻埃伊纳。这意味着留在雅典城里的男性都是老弱病残。所以当留守在雅典城内的将军接到出兵命令后,急的差点用头去撞墙。最后被逼得实在没办法,只能死马当活马医,把这些十六的和六十的凑起来往前线送。对于这支部队,雅典将军一开始不敢有什么指望,只求别输就谢天谢地了。

结果是:完胜。

雅典将军欣喜若狂:这样都行!

科林斯人目瞪口呆:怎么可能!

这个结果,除了说明科林斯的战斗力太渣外,只能说这时的雅典综合实力太恐怖。

不是国军无能,是共军太狡猾。

如果故事到此为止的话,科林斯也不过就是出糗而已。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科林斯就是不折不扣的作死了。

前方军队惨败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科林斯城内。当科林斯城老百姓听到他们的主力军队是被这么一支菜鸟部队干趴下的时候,顿时炸了锅,他们问了军方领导人一个问题:

咱能要点儿脸吗?

面对国内公民的嘲笑与指责,科林斯军队脸皮再厚也不能无动于衷了。于是科林斯立即组织第二次入侵墨伽拉,这次出动的人数更多,说什么要把失去的面子给挣回来。

而墨伽拉方面由于顶住了前面一次进攻,一口气缓了过来,立刻组织起了一支部队,和雅典的军队共同迎战。这一次雅典和墨伽拉就没有上次那么被动了,稳扎稳打,沉着应战,把科林斯的部队打得几乎全军覆没。

之所以叫做“几乎”,因为科林斯还有幸存者,一个。

对,你没看错,科林斯被杀得只剩下了一个人,所以这个“幸存者”怎么看都是对科林斯清脆的打脸,还是左右开弓的那种。

阅读希腊历史,我一直认为,唯一可以与科林斯军队相提并论的就只有中国男足了,因为科林斯完美体现了中国男足的核心竞争力:

谁都能输、谁都敢输。

不仅现在,后面这个奇葩会多次出现在战争场面中,只要科林斯出场,战争结果往往是对手获胜,状态稳定的一塌糊涂,深得中国男足的精髓。仿佛科林斯出现在战场上不是为了打仗,而是负责搞笑,他的存在给血腥的战争带去了一缕难得的轻松与诙谐(就和二战时期的意大利军队一样)。

事情发展到现在,斯巴达发现,他寄予厚望的小弟完全是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废物,无奈之下,只能自己光膀子下场了。

当时雅典的北面有一个老冤家:底比斯。这个城邦是斯巴达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一员,也是希腊世界的一个狠角色,实力排在斯巴达和雅典之后,属于第二梯队。他所在的地区叫做维奥蒂亚,底比斯就是这个维奥蒂亚的霸主。但是大家从古至今看历史都明白,小弟们没有一个是安分的,逮到机会就要和你叫叫板,毕竟谁都想当老大。所以底比斯当时也处在对外战争状态中——和自己地盘里的小弟打得难解难分。

于是底比斯向斯巴达请求援助。

本来按照斯巴达的操蛋脾气,小弟城邦内部的事情,他是能不管就不管。但是由于底比斯的地理位置就在雅典旁边,这决定了底比斯是牵制雅典的绝好棋子。再说万一你不救,万一底比斯被雅典人干掉的话,那岂不是让雅典如虎添翼吗?所以这一次,再也输不起的斯巴达终于决定出兵了。

有了斯巴达的援助,底比斯仗打起来就顺手多了,很快就取得了战场的主动权。

雅典一看,这事儿严重了:本来雅典根本没把底比斯放在眼里,但是有了斯巴达的干预,如果这帮孙子搞得太顺利,万一把维奥蒂亚搞得铁板一块,那么以后这个地区必将成为威胁雅典安全的桥头堡,如果他们得寸进尺,在搞定了维奥蒂亚之后再把手伸到南边阿提卡地区(这里是雅典的大本营),那么雅典面临的地缘政治风险就太大了,所以雅典绝不能让事态这么发展下去,这个苗头必须遏制。

于是雅典也跟着出兵了。双方军队在希腊半岛中部正式碰上,双方真刀真枪的干了一架。这场仗发生在公元前458年,这便是“第一次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关键一战:“塔纳格拉战役”。

交手结果:斯巴达获胜。

这个结果应该说是在意料之中,毕竟斯巴达的陆军战斗力太恐怖。塔纳格拉战役的规模不大,军事意义有限,但是政治意义极其重大:两个阵营的老大开始正式交手了。这可以看做是30年后的第二次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前奏,宣告了希腊世界两强相争的局面已经正式形成,对抗的主基调已经不可逆转。

塔纳格拉战役后,斯巴达没有再进一步,雅典也没有寻求复仇。交手结束后双方就各回各家了,总体来看两边都保持着克制。但是斯巴达没想到的是,雅典对斯巴达停战只是因为干不过斯巴达,对于其他挑事儿的城邦可决不会这么客气。特别是对于底比斯,雅典看到这个刺头就火冒三丈:

老子干不过斯巴达,但是要嫩(弄)死你底比斯还是绰绰有余的!

况且,这么个刺儿头就在我北面天天对我虎视眈眈,想想就觉得不爽。为了永绝后患,雅典等斯巴达人撤走后,干了一件轰动全希腊的事儿:

出兵把底比斯占了!

也许你会说,占就占吧,希腊不是天天打仗吗?一个城邦被别人占领,那不是挺正常的吗?

那就得看被占的是谁了。

前面我们讲过,希腊世界有五大强国,斯巴达、雅典、科林斯、阿尔戈斯和底比斯。他们分别是所在地区的老大,相当于今天联合国的五个常任理事国,别的国家都是一般成员国或者观察员国。地位无法和这五个领袖(流氓)相提并论。你想明白这一点再看雅典占领底比斯的事件,就明白性质有多严重:你想想,如果今天中国出兵把英国占了,或者美国出兵把俄罗斯占了,那全世界还不得乱套?

然而雅典人就这么干了,干完还大大方方承认:就是老子干的!

你也许会问:雅典抽风了吧?万一激怒斯巴达出兵干预怎么办?别忘了刚刚你才败给过斯巴达。

这么想当然没错,可问题是,斯巴达如果真的出兵干预,就算救了底比斯,接下来呢?

那还不简单,当然回斯巴达啊,任务完成了嘛。

如果斯巴达回去了,那底比斯又被雅典揍该怎么办?             

大家如果看地图,就能明白为什么雅典如此恃无恐。因为雅典和底比斯靠得太近,而斯巴达是天高皇帝远,对于底比斯,斯巴达鞭长莫及。斯巴达派兵只能解决底比斯一时的安全问题,但是这不解决实际问题,只要斯巴达军队撤出,雅典的地理优势就发挥出来了,他可以随时把底比斯揉扁搓圆了按在地上摩擦,你斯巴达还能每次都为了这个小弟专门跑一趟不成?除非你派兵长期驻扎在底比斯。但是这个可能吗?斯巴达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他绝不可能派兵常驻国外,既然如此,你即便这次出兵打败了雅典,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里面的逻辑斯巴达人还是看得懂的,所以,这时候的斯巴达也就只能捏鼻子认了,除了在国际场合对着雅典骂街以外,也就承认了既成事实。

不然还能咋样?

看到这里,大家一定会有一个感觉:现在的雅典哪里是“娘炮”啊,分明就是一大口径“山炮”嘛,凶悍程度震惊整个希腊世界,脾气暴躁得都快超过斯巴达了。

这便是伯利克里执政早期的雅典。

在这样的内外政治形势下,整个雅典弥漫着着一种乐观、好斗的情绪。雅典人相信没有什么事情是雅典做不到的、没有什么敌人是雅典干不倒的、没有什么困难是雅典搞不定的。而这些年的事实也证明,只要雅典出手,就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直到危机到来。

就在雅典风头正劲的时候,雅典陷入到了一场巨大的麻烦之中。这些麻烦事前没有预兆,一夜之间突然到来,而麻烦的冲击和烈度压得雅典人喘不过气来。雅典阵营昨天看上去还欣欣向荣,一夜之间问题丛生,内部外部同时出现危机,到底是怎么回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