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偶像的黄昏1:辉煌的极限

 时震球 2022-06-05 发布于江苏

写下这个标题,意味着我们有关希腊人的故事快结束了,我们历时两年的希腊连载就要收官了。

“偶像的黄昏”这个说法,最初来自于德国哲学家尼采。本意是对人们心中秉持的、一成不变的所谓真理的批判,通过尼采特有的批判方式,让那些所谓的伟人祛除魅影,留下本真。我今天借用过来,既是想说明亚历山大作为一个偶像,他的生命即将走到终点,同时也预示着随着亚历山大的离去,精彩纷呈的希腊文明即将结束,接下来等待我们的是罗马文明。

那就让我们看看亚历山大这位偶像,在他生命的暮年又干了哪些惊天动地的事情。

亚历山大杀死了克莱特,但是日子还是得往下过。特别是还有大片的领土没有被征服,这才是亚历山大心心念念的东西。

不过在这之前,亚历山大干了一件让所有人都猝不及防的事情:结婚。

28岁的亚历山大结婚了,新娘是一个阿富汗人,叫做罗克珊娜。

这是哪根葱?

罗克珊娜所在的家族是巴克特里亚的超级豪门,亚历山大在攻打粟特地区的时候,他们一家躲在一座城堡里,战斗结束后,城堡被拿下,罗克珊娜就成了俘虏,于是亚历山大注意到了这个东方美女。

据说两人是一见钟情,彼此爱得死去活来。不过我很怀疑这种说法的真实性,因为如果你看了我们上一篇文章的分析,应该能猜到我怀疑的原因(亚洲之王4:懂了很多道理,却过不好一生)。

这还是亚历山大在推行他的东方路线。

(亚历山大与罗克珊娜,庞贝古城出图壁画)

攻打巴克特里亚和粟特地区,亚历山大花了将近两年时间。这个过程当中亚历山大充分感受到了当地情况的复杂性,这也更加坚定了他的看法,要在当地进行稳固的、有效的统治,光靠马其顿人肯定没戏,一定要借助当地人的力量。所以亚历山大,想到了和当地联姻,而且为了表示诚意,亚历山大亲自上阵,用自己的婚姻作为筹码和当地的精英阶层搞好关系。

应该说亚历山大这个想法没错,但是他这个做法极不明智。

之所以说他的做法不明智,原因还是在于前面分析的那样:亚历山大在政治操盘上过于幼稚。

亚历山大和罗克珊娜结婚,当地的波斯贵族和土著王公当然很高兴,毕竟抱上了国王的大腿,以后在帝国内部可以横着走了。但是亚历山大身边的马其顿将领和从希腊跟随而来的士兵们就高兴不起来了。

因为这是亚历山大第一个正式的老婆,前面我们说过,马其顿是允许一夫多妻的,既然如此,先进门的老婆必然是地位最高的一个。那么换句话说,以后罗克珊娜的儿子血统是最高贵的,也就是亚历山大王位的第一继承人。那么对于这帮纯真的马其顿爷们儿来说,以后岂不是要由一个外族杂种的人来统治自己,哥几个玩命打江山,就是为了让一个外人来做自己的主子,你确定不是在开玩笑?

你完全能够想象出来,在亚历山大婚礼上的马其顿人脸上的尴尬和心里的恼火。

但是这帮人不敢把这种愤怒发泄出来,因为他们知道发泄出来会有什么后果,前不久科莱特的下场就是榜样(亚洲之王3-克莱特之死事件)。

既然这些人敢怒不敢言,亚历山大就更加肆无忌惮了。他不仅把婚礼搞的场面宏大,而且还穿上了东方的服饰,采用东方的礼仪和风俗迎娶罗克珊娜。此时的亚历山大完全就是个东方人,看不到一点希腊人的传统,不知底细的人还以为是当地人结婚呢。

(电影《亚历山大大帝》剧照)

亚历山大这套完全东方化的做法,在他自己看来那完全是入乡随俗、与时俱进的体现,是融合两种文化的努力与尝试,应当给予支持和鼓励。然而在亚历山大的战友们看来,你好好的一个希腊人,正经的希腊文化不遵守,穿什么异族的服装,还娶异族的女子,这不就是背弃传统,认贼作父吗?

这场婚礼可以看成是一个信号:亚历山大在前面经历了这么多波折后,还是要一门心思推行他的“东方路线”,为此不惜把自己都“送”了出去,这算是告诉所有人,在这个问题上,都别跟老子BB了,没用!此时的亚历山大完全就是个吞了秤砣的王八,铁了心一条道走到黑。

在场的人都是人精,怎么会get不到老板的意思,所以无论心里怎么草泥马,脸上都是一派“喜气洋洋”的表情,整场婚礼在大家默契的配合中结束了。双方虽然表面和谐,但是由于彼此巨大的认知鸿沟,注定了这场婚礼的气氛十分诡异,也注定了这场婚礼是亚历山大团队进一步走向分裂的前兆。

但是亚历山大管不了这么多,解决了人生大事,接下来亚历山大就又把武力征服提上了日程。

公元前326年春天,东征重启。

这一次,亚历山大的眼光瞄准了印度。

波斯已经灭亡,但是波斯往东还有大的无边无际的土地,这就是今天印度、巴基斯坦所在的南亚次大陆地区。长期以来这里被一条叫做兴都库什山脉和另一条苏莱曼山脉包夹,让印度主要地区和中亚地区实现了隔离,这样一定程度上屏蔽了中亚地区的混乱,但是悲催的是,老天爷似乎存心拿印度人开涮,他给了屏障,却在严丝合缝的两座山脉里开了一条狭窄的豁口,通过这个口子,外来者可以加入富裕的恒河平原,以及更加广阔的德干高原。

这个口子就是开伯尔山口。

这个山口在最狭窄的地方只有600米,地势十分险峻,但就是这么个小小的豁口,几千年来把印度折磨得死去活来。大家去看印度的历史,几千年印度人自己建立的王朝只有可怜的2个: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时间也就几百年,其他的时候,印度不断被外来部落轮番坐庄,说句难听的,印度就像被轮奸一样,被一波又一波的外人压在下面,到今天,印度的种姓制度问题、地方势力强大问题,甚至包括人们躺平的心态,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根源。

而这些外人清一色全是通过开伯尔山口踹开了印度大门,在这些人中,亚历山大已经是第三个踹门的主了(排前面的分别是雅利安人和波斯人)。

顺便说一句,关于印度和印度人的历史,我这个号还专门写过一篇分析文章《印度 “蜜汁自信”的背后,是一种怎样的神逻辑》,有兴趣大家可以点开看看。

说回印度。亚历山大带着马其顿大军越过了开伯尔山口,来到了今天印度的旁遮普省。

(亚历山大进军路线)

只要你稍微对世界政治地理有点概念就一定听过这个地方。因为当年英国人这个搅屎棍子搞事情,旁遮普这个地方今天就是个火山口,但是在当年,这里是印度地区数一数二的富裕地区,就相当于今天中国的长三角一样。

当时统治行省的是一个独立的印度王国,这个王国的老大叫波拉斯。他和波斯帝国是联盟关系,波拉斯的帝国并不是波斯帝国的一部分,但是和波斯帝国走得非常近。大家如果还记得高加米拉战役的情况,应该有印象当时波斯一方曾经有大象兵团,但是要知道大象这种东西中亚地区并没有,那么他们是哪来的呢?

没错,就是这个波拉斯提供的。

就凭这层关系,当亚历山大率军来犯的时候,他对亚历山大是个什么态度,大家也就不难猜到了。

当时亚历山大心高气傲,觉得自己这么牛逼,所过之处应该望风归降才对,结果碰上这个波拉斯软硬不吃。亚历山大还派人去劝降过这个人,结果波拉斯的回应干净利落,我欢迎您来拜访,但是我的手上会拿着武器迎接你。

翻译成人话讲就是:干就完了,瞎BB啥。

没办法,于是亚历山大东征途中最后一场也是他人生最后一场大战役,海达斯佩斯河战役(有些时候也叫杰勒姆河战役)就此开始。

这场战疫再一次向世人表明,亚历山大天生就是个打仗的料!

开战当天,波拉斯一方的部队占了绝对优势:步兵5万、战车300和130头战象,其中国王波拉斯本人就亲自指挥着大象军团站在第1线。亚历山大方面, 4万马其顿方阵步兵,骑兵4000人。

就这个兵力对比,亚历山大不占优势,况且人家还是主场作战,如果正面硬刚,想要获得胜利很困难,必须要用别的招。

于是亚历山大想到了一个方法,这个方法,我们中国人非常熟悉,特别是在看爱国主义影片的时候经常碰到,叫做口袋阵。

开战当天,亚历山大把所有的军队靠着河一字排开,做出了一副要渡河强攻的架势。对面的波拉斯一看自然不敢怠慢,也就把主力的部队、特别是大象部队摆在了河的正前方当肉盾。而就在此时,亚历山大亲自指挥骑兵方阵从河边开始回旋作战,他们往北跨过河流,紧接着180度的大转弯之后,来到了河侧面的平原,进入了波拉斯军队的侧翼。

亚历山大这一切都做得大张旗鼓,就是希望波拉斯看到了以后能上当。果然,波拉斯看在眼里,马上就急了,因为如果侧翼被亚历山大占领的话,那么波拉斯的军队将非常被动,这个是兵家大忌,所以波拉斯赶忙从他的主力部队当中抽出一对骑兵前往侧翼的平原狙击亚历山大。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亚历山大看到本来驻扎在河对岸的波拉斯军队开始有所松动,马上下令副手克拉特鲁斯指挥的步兵方阵开始渡河,同时自己这一方指挥骑兵部队猛攻波拉斯的骑兵部队,做出一副鱼死网破的样子。

亚历山大的战术十分有效,在亚历山大狂飙突进的军队面前,波拉斯军队开始抵挡不住了,于是波拉斯全军开拔,从河边朝着侧翼增援过去,波拉斯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够挡住亚历山大,不让他从侧翼有机会进攻自己的软肋,然而波拉斯的军队一走,本来驻扎在河边的大股部队没了主心骨,斗争的意志和纪律立刻就涣散了。

这就给了正在渡河的克拉特鲁斯的部队天大的机会,克拉特鲁斯果然不负众望,以最快的速度渡过了海达斯佩斯河,这样一来亚历山大的前后包夹战术基本成型了。

渡过河的克拉特鲁斯军队马不停蹄的朝着波拉斯军队的菊花捅了过去,而与此同时亚历山大指挥的2000人的伙伴骑兵部队加大了进攻的力度,这样一来,前面有亚历山大的猛攻,后面有克拉特鲁斯的步步紧逼,马其顿军队的口袋阵越扎越紧,而波拉斯军队可以活动的空间被挤压的越来越小,最后马其顿的口袋阵扎紧了,波拉斯军队被团团围困在海达斯佩斯河中间的一块小平原上。

战局就此锁定。

但是虽然亚历山大赢得了最终的胜利,可过程却没有那么轻松,波拉斯所指挥的印度军队也不是吃素的。面对亚历山大步步紧逼的包围圈,这一帮人一点都没有慌乱,也没有认怂,而是紧紧围绕在国王身边英勇抗战。作为国王的波拉斯,的确对得起自己王公贵族的荣耀,他坐在大象身上指挥着所有的军队,殊死抵抗。在这期间,击退了亚历山大十几次突击进攻。亚历山大的部队损失惨重,连亚历山大本人都受了好几处伤,整个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直到黄昏,在亚历山大付出巨大的伤亡之后,也在波拉斯本人失血过多,抵抗不住的时候,他的战象看到主人生命垂危,自己停下了进攻的脚步,原地匍匐,这在印度的文化中属于停战的信息,别的战象和波拉斯的亲兵卫队看到这一幕也就自动收起了进攻的节奏原地等待命运的判决。

海达斯佩斯战役就此结束。

(电影《亚历山大大帝》剧照)

应该说虽然波拉斯一方的印度军队战败了,但是这一仗他们虽败犹荣,特别是那个时候的印度军队,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和今天的印度军队比起来,那简直是逆天一般的存在。

这一仗也给亚历山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打他出道以来就从来没见过这么硬的骨头。能让他打得如此艰难,这不禁让他对波拉斯以及他的部队肃然起敬。所以事后他也没有为难波拉斯,反而对他以礼相待,最后非但没有将他列为俘虏,还让他继续以国王的身份在当地统治,非但如此,还顺道的附送给他周边的一两个省的土地,让他代为管理。

可能这就是传说中的英雄惜英雄的感觉吧

(海达斯佩斯河会战,夏尔.勒布伦作品,卢浮宫馆藏)

海达斯佩斯河战役结束,亚历山大的功勋又上了一个台阶,他个人的荣誉连同马其顿的征服事业达到了顶峰,然而历史的讽刺就在于当他在战争的战术上达到了巅峰的时候,却在战略上输得一塌糊涂。

因为就在海达斯佩斯河战役胜利后没几天,亚历山大都还没来得及开庆功宴。马其顿自己这边爆雷了。

马其顿士兵们不想打了,吵着要回家。

亚历山大猝不及防。

亚历山大亲自出面做解释说服工作,甚至为此还以绝食相抗争,威胁马其顿士兵要跟着他继续走下去,然而这一次,面对国王的雷霆震怒,马其顿将士从上到下个个都是吃了秤砣的王八,铁了心要回去。为此马其顿派出谈判代表与国王争锋相对,他们的理由是:我们跟随国王你从家乡出来已经十几年了。这十几年来,我们打了无数的胜仗,夺得了无数的土地,获得了数不清的财富荣耀,现在我们应当也有资格回到家乡去享受我们这十几年来奋斗的成果,我们的妻儿正在家乡盼望着我们,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回去?如果国王你认为我们还应当继续征服下去,那就请回到家乡重新征召一批人,或者等到我们的下一代成长起来之后再卷土重来。

应该说马其顿将士的理由十分言辞恳切,也十分接地气。面对亚历山大用国王的权威向他们施压,这帮人毫不在乎,坚决把老板给怼了回去。

这下亚历山大彻底傻眼。眼前的这一幕,一来他从来没有遇到过,二来他甚至从来没想到过还会有这种情况。在他的心目当中,马其顿的士兵应该和他永远就像兄弟一样心连心,这么多人一下子对他群起而攻之,这怎么可能?他接受不了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其实,在我看来这一幕是必然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因为士兵的哗变只是表象,隐藏在背后深层次的东西是:亚历山大远征印度既是马其顿军队体力上的极限,更是政治上的极限。

体力上的极限,这个好理解,马其顿士兵发出的声音已经很清楚了,从家乡出来,十几年以来就没停过。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去往打仗的路上,这些人从家乡出来,个个都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10来年过去了,大多数士兵都已经人到中年,绝大多数人满身伤病,有的人还落下了终身残疾。当年出征的时候,大多数人已经结婚生子,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远在希腊的老婆孩子怎么样了?常年离家,很多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达到了忍受的极限,再也打不动了。所以这帮马其顿老兵才会要求回去享受这十几年战争带来的财富与荣耀,他们是时候、也有资格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了。所以马其顿将士的要求合情合理,大多数人都能理解。

不太好理解的是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此时的亚历山大东征已经到了政治上的极限。

这又是什么道理?

这就要说到马其顿为什么要东征,以及东征的合法性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前面是有过详细分析的,因为亚历山大从他父亲腓力二世手上接过了一个叫做科林斯同盟的组织。这是全体希腊城邦都参加的政治组织(除了斯巴达),类似于今天的联合国。那么这个组织的老大,就是全体希腊城邦的带头大哥。亚历山大坐上了科林斯同盟的盟主位置,也就相当于成了全希腊的共同老大,这就是为什么亚历山大的正式头衔上,除了马其顿国王之后,还有一个希腊世界共主的原因。

顺着这个思路继续往下看,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马其顿要东征。因为既然你是整个希腊世界的老大,那你做事情、想问题就必须站在全体希腊人的共同利益上。历史上波斯曾经两次入侵希腊,希腊人对波斯人也是恨得牙痒痒,那你作为全希腊的老大,你总得替全体希腊人讨回这个公道吧,所以当亚历山大打着为希腊复仇的旗号,发起东征波斯的时候,绝大多数的希腊城邦都是响应和欢迎的。

而正是由于东征波斯是全体希腊人共同的愿望,所以在这一路上打的特别顺利,一方面这确实是亚历山大天纵英才,军事水平特别牛逼,但另一方面你必须承认这是希腊人上下同心团结一致的结果。所以亚历山大可以一路平推拿下包括阿富汗在内的整个波斯领土。

但是现在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波斯已经灭了。你希腊人该报的仇也报了,该出的气也出了,那么这个时候你继续往东征服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所以亚历山大在拿下波斯大部分领土的时候就解散了其他希腊城邦的军队就只留下了马其顿自己的军队继续东征。但这并不解决根子上的问题,因为上面那个问题依然存在,要知道马其顿人也是希腊人啊,你率领马其顿人继续征服印度,那也得有个理由啊。

然而亚历山大找的理由非常的蹩脚,那就是没有理由。

你没看错,没有任何理由,对于为什么要继续东征,亚历山大并没有给出一个令人服气的理由,既没有一个正义的目的,也没有一个共同的愿景,不是为了某种价值观或者崇高的理想,甚至连句口号都没有。要知道,当年美国那么嚣张,他想要欺负伊拉克,还要让鲍威尔到联合国拿罐洗衣粉去晃荡一下呢,强大到如美国,他也不敢明目张胆的横行霸道,总得有个理由当遮羞布吧。

然而亚历山大在灭了波斯之后,偏偏就没有找出任何理由,那这说明什么?这就不是为了心中的理想和信念在战斗了,单纯就是个人野心的膨胀,为了征服而征服。

说得直白一点,此时的亚历山大,仅仅是为了自己的野心和虚荣心,不惜把几万马其顿将士绑架到一起,请问这样的领导,凭什么要给你卖命?

从这个角度看,马其顿全军将士逼宫亚历山大,只是时间问题而已。所以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说这是马其顿东征在政治上的极限。

这段历史在电影《亚历山大大帝》中被搬上了荧幕。马其顿将士和亚历山大僵持了很久,最后的结果是,亚历山大妥协了,亚历山大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现实面前低下了他高贵的头颅:他按照士兵们的要求,在公开场合向全军宣布:回家。

一时间,马其顿军营里,欢声雷动。

公元前325年,亚历山大下达命令,班师回朝。

此时的亚历山大,31岁,离他生命的终点,还有2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