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来,父母在儿女面前活得“小心翼翼”,才是家庭的悲哀

 舒山有鹿 2022-06-05 发布于湖南

01

人此生唯一对不起的,并非是他人,而是生养我们的父母。

记得年少之时,父母总是叮嘱我们,跟我们说要“万事小心”。哪怕我们去得远一点,都满是不安,一直在我们的耳旁唠叨,为的就是我们能够平安。

在父母的内心深处,只有一个愿望,孩子可以活得幸福,安安稳稳一辈子,不要像他们一样,越活越不容易。

李健翻唱过一首歌《父亲的散文诗》:“想一想未来,我老成了一堆旧纸钱,那时的儿子已是,真正的男子汉,有个可爱的姑娘,和他成了家,但愿他们,不要活得如此艰难。”

父母无论活到了多少岁,他们一心一意想的,都是儿女的生活和未来。但是,儿女有没有想到父母,这就没有人知道了。

在这个世上,有太多的儿女,都会在父母离开之后,满心遗憾,抱怨自己没有及时孝顺父母。这,才是真正的悲哀。

有道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孝顺父母,要及时,不能一拖再拖。否则,时光匆匆而去,你我终究会抱憾终生。

02

人老了,父母有可能会活得“卑微”。

有人说过,这世上最难的,就是父母。

儿女有什么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父母。而父母遇到了什么问题,第一时间就掩藏在心底,往往不会让儿女知道。

这,到底为什么呢?因为父母知道,有些苦,自己承担就好,能不让儿女知道,就不要让儿女知道,免得让他们担心。

想起这么一个故事。在古时候,一位母亲为了孩子能够读书,不仅变卖了自己的嫁妆,甚至把祖传的玉镯子当掉,只希望儿子可以安心读书,出人头地。

后来,孩子也确实很争气,不仅登科及第,还成就非凡,胜人一筹。

当然,孩子能不能成功,这是后话。在这件事里面,起到关键作用的,其实还是“无私”的母亲。没有了父母,其实孩子也很难有所成就。

哪怕到了今时今日,无数的父母,都为了儿女的学业而发愁,宁愿让自己痛苦,忍受生活的不幸,也要给儿女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这些事儿,谁都知道,唯有儿女忽略了。

越是在良好的家庭环境当中,儿女就越容易失去感恩之心。到最后,父母一辈子,都因为儿女而悲苦。这,才是真正的大不幸。

03

父母在儿女面前活得小心翼翼,才是悲哀。

儿女在父母面前,绝对是表现得很正常的。只要他们遇到了问题,都会找父母商量。哪怕没钱了,需要啃老了,父母也会心甘情愿地接受。

虽然说啃老不是好事,可为什么父母还是会接受呢?因为父母把我们当成了这世间最亲近的亲人。

那我们不妨问问自己,自己有没有做到如同父母待我们一般,去照顾我们的父母呢?可以说,很多人都做不到。

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顾,有自己的想法要实现,有自己的孩子要抚育。到最后,我们唯一忘记的,就是我们的父母了。

特别是在父母上了一定的年纪之后,他们的身体不好,还有可能卧病在床了。这一刻,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儿女离开自己。为此,他们只能越活越“小心翼翼”。

在外人面前,做人过分“小心翼翼”,其实很正常。而在儿女面前,做人过分小心翼翼,那就有问题了。越是亲近,越是不能够表现出真实的自己,这才是人间的悲哀。

这些感觉,唯有等儿女上了年纪,也当别人父母了,才能彻底感知到。

04

人,要懂得“体谅”父母。

杜牧在《过秦论》中写道:“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我们都知道父母活得小心翼翼,这并非是好事,但我们还是选择对父母苛刻。结果,无非是每一代的父母都痛苦,每一代的儿女都在父母离开后逐渐“后悔”罢了。

现如今,网络上一直有这么一种观点,对于老人来说,钱财比儿女还要靠谱。

这种观念,虽然说特别现实,但还是说明了一个道理,父母越活越卑微,甚至变得对儿女没有信任感,儿女也对父母产生厌恶之心。我想,这才是如今亲子矛盾的根源。

儿女不懂得体谅父母,父母也不敢向儿女诉说自己的心声。因为父母知道,不能给儿女增添太多的压力,有些苦,还是自己承担比较好。

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同样的道理,站在父母的角度,其实他们是“先儿女之忧而忧,后儿女之乐而乐”。简而言之,在儿女担忧前先担忧,在儿女快乐后才快乐。

对于这般“付出”的父母,我们不妨坚持一个原则,珍惜眼前人,及时尽孝,才不算遗憾。

文/舒山有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