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 蒲松龄为什么屡考不中? 作者:於 恢 蒲松龄早年就很有文名,在他写作《聊斋志异》时,为了搜集素材,和很多人都有过交往,所以他的文稿在当时就已经开始流传。例如当时的大诗人王士祯就跟蒲松龄是很好的文字之交,王有一诗专门赠给蒲松龄: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 蒲次韵酬答: 志异书成共笑之,布袍萧索鬓如丝; 十年颇得黄州意,冷雨寒灯夜话时。 有大名士王士祯的极口揄扬,蒲松龄在士大夫中间想也是一个文名赫赫的人物。在《聊斋》的前半部分,很多篇章都只是为了“志怪”而志怪,并没有什么深层的内涵。可能蒲松龄写作《聊斋》的最初动机,也只是为了能在官场上知名,进而因此获得考官的青睐,使自己的科考能够顺利一些。比如唐代的白居易就是先刻卖诗集,在朝野中有了诗名之后,才顺利地进入了仕途。 由于屡考不中,生活贫困,所以才激起了蒲松龄的一番人生感慨,于是《聊斋》的文字就开始变得深沉。他在书中也揭露了当时的社会黑暗,例如: ——“谢迁之变,宦第皆为贼窟。……城破兵入,扫荡群丑,尸填墀,血至充门而流。公入城,抗尸涤血而居。”(《聊斋·鬼哭》) ——“于七一案,连坐被诛者,栖霞、莱阳两县最多。一日俘数百人,尽戮于演武场中,碧血满地,白骨撑天。上官慈悲,捐给棺木,济城工肆,材木一空。以故伏刑东鬼,多葬南郊。”(《聊斋·公孙九娘》) ——“大兵所至,其害甚于盗贼,盖盗贼人犹得而仇之,兵则人所不敢仇也。其少异于盗者,特不敢轻于杀人耳。甲寅岁,三藩作反,南征之士养马兖郡,鸡犬庐舍一空,妇女皆被淫污。时遭淫雨,田中潴水为湖,民无所匿,遂乘桴入高粱丛中。兵知之,裸体乘马,入水搜淫,鲜有遗脱。”(《聊斋·张氏妇》) “未几北兵大至,屠济南,扛尸百万。”(《聊斋·鬼隶》) 还有一些地方假借鬼物影射满洲军队: ——“北方狐祟,尚可驱遣;而江浙五通,则民家美妇辄被淫占,父母兄弟皆莫敢息,为害尤烈。……五通、青蛙,惑俗已久,遂至任其淫乱,无人敢私议一语。”(《聊斋·五通》) 在清朝初年,汉人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尤其是汉族百姓,更是被满洲贵族肆意侵害。蒲松龄敢写这样的文字,无怪乎屡考不中!在当时也只有像费袆祉、施润章这样爱才如命的学使才会欣赏蒲松龄,蒲松龄对赏识自己的费袆祉一直感激不已,他在《折狱》一文后面感慨道: “我夫子有仁爱名,即此一事,亦以见仁人之用心苦矣。方宰淄时,松裁弱冠,过蒙器许,而驽钝不才,竞以不舞之鹤为羊公辱。是我夫子生平有不哲之一事,则松实贻之也。悲夫!” 百年之后,当我读到这一处时,不禁也掩卷长叹。或许蒲松龄至死都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突然就考不中了?或许他从来都没有想过是《聊斋志异》断送了他的仕途,当然,也成就了他的一世美名。 作者简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