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州苗族战争史略(1)入黔

 西医也在学中医 2022-06-05 发布于日本

贵州苗族战争史略(1)入黔

原创2022-06-03 19:47·老荷聊贵州

文/老荷


贵州是我国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省份,民族种类众多,民族人口众多,其族源大可分为苗瑶、百越、氐羌、百僕等类,世居民族17个,人口总计14050266人,占比36.44%。而苗族人口430万(六普),占全省总人口11.42%,为贵州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其迁入历史可谓纷繁精彩、波澜壮阔。

贵州苗族战争史略(1)入黔

楚人庄蹻入滇示意图

一、楚人入黔

范文澜等诸多历史学家判断,“楚国是苗族为主建立的国家”,最新版的《中国苗族通史》也采纳了这一观点。公元前298年“楚人”为伐夜郎进入贵州,可以看作在战国时期作为首批进入贵州的苗民。
《后汉书卷一百一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载:
“(公元前298年)初,楚顷襄王时,遣将庄乔从沅水伐夜郎,军至且兰,琢船于岸而步战。既灭夜郎,因留王滇池”

留守且兰(福泉、黄平)的“楚军”入境随俗,与当地濮人部落的融合下形成革家人(西部方言苗族支系)等民族,至此“楚军”后裔成为此地的新主人,从而新建家国,称“金竹”,立新王镇守夜郎,称“竹王”,占据且兰故地“福泉”建“竹王城”,《平越直隶州志》记载:“废竹王城,在杨老驿东半里,古老相传为竹王所建。”,而黄平且兰故地又被当地苗族称为“旺静”,革家人称之为“旺正”,在苗族西部方言和苗族中部方言中均称为“王之坪地”之意。

留守夜郎的“楚军”与当地僰、夷、越等民族的相互影响下形成今天的部分苗族,楚灭后,楚之余裔为苗部夜郎,以土司金筑安抚司为典型,据《贵阳府志》、《中国土司制度》载:“金筑金氏,自谓夜郎竹王之胄也.竹王既灭,吴霸表封其三子为侯,以慰夷濮,其一为金竹侯,世守其土,久之以金为氏.”。楚地《武冈州志》载有古代苗民楚巫祭祀诗歌一首:“竹公溪啡水茫茫,溪上人家赛竹王:铜鼓蛮歌争上日,竹林深处拜三郎。”至今安顺、贵阳地区仍有很多苗族,尊崇楚巫之礼,祭拜竹王。

贵州苗族战争史略(1)入黔

西汉初西南诸国示意图

二、汉平夜郎

元鼎五年(前112)岭南的南越国反,汉军派驰义侯(越人)用犍为郡的名义调遣西南众部族的军队前往征南,而且兰首领虑派遣精壮士兵南征后,后方防务空虚,周边国家会乘机虏掠且兰,拒绝发兵南越,并击杀汉朝使者和犍为郡的太守率众起义,汉军派遣巴郡和蜀郡征南越的八个校尉率领特赦从军的罪犯攻打且兰,且兰首领战败后,又屠杀老幼数万人,设置牂牁郡管理且兰之地。
《汉书卷九十五·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第六十五》亦载:
“及至南越反,上使驰义侯因犍为发南夷兵。且兰君恐远行, 旁国虏其老弱,乃与其众反,杀使者及犍为太守,汉乃发巴蜀罪人尝击南越者八校尉击破之”

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随着汉王朝的扩张,夜郎王兴、钩町王禹(今云南广南一带)、漏卧侯俞(今云南罗平一带)互相攻伐,不听喻告兴等和解,诱杀夜郎王兴于且同亭,夜郎王兴的妻父翁指及其子邪务为反抗自救,聚集二十二邑苗、僰、夷、越等众部族一同起义反汉,汉军复命陈立为牂柯太守,重金招募其他部族为兵,与汉军一同镇压,陈立与都尉、长史分道攻翁指,汉军虽然在兵力上占据优势,但仍就无法击败翁指,陈立只得派遣奇兵迂回穿插劫断翁指粮道,并利用计谋离间翁指内部中的僰、夷、越等部族,又遇夜郎久旱无雨,陈立断翁指水源,致死军心动摇,陈立策反翁指部将,降众将翁指杀害将其尸首交予汉军以赎其罪,起义遂平。
《西汉会要·西南夷传》载:“夜郎王兴,与钩町王禹,漏卧侯俞,更举兵相攻,牂柯太守请发兵诛兴等,·········于是荐金城司马陈立为牂柯太守,及至牂柯,谕告夜郎王兴,兴不从命,立请诛之,未报,乃从吏数十人出行县,至兴国,且同亭召兴,兴将数千人往,至亭从邑君数十人入见立,立数责,因断头,······兴妻父翁指,与兴子邪务收余兵,迫胁旁二十二邑反,至冬,立奏募诸夷,与都尉长史,分将攻翁指等,翁指据阸为垒,立使奇兵绝其饷道,纵反间以诱其众,都尉万年曰,兵久不决,费不可共,引兵独进,败走,趋立营,立怒叱戏下令格之,都尉复还战,立引兵救之,时天大旱,立攻绝其水道,蛮夷共斩翁指,持首出降。”

贵州苗族战争史略(1)入黔

荆州储蛮分布示意图

三、荆楚苗人最后悲歌
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苗族先民主要居住地还是以荆、雍州及江、淮流域为中心,《 资治通鉴·卷119》载道:
“初,诸蛮本居江、淮之间,其后种落滋蔓,布于数州,东连寿春,西通巴、蜀,北接汝、颍,往往有之”
荆、雍州苗族、瑶族等民族先民自从刘宋以来,屡屡起事于寻阳沿江一带,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南朝宋太祖文皇帝刘义隆派遣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等总统众军前往讨伐。随后中原王朝的压迫,为避兵祸,逐渐从荆、雍州及江、淮流域等地大规模移居渝、湘与黔相接边地。
(清)靖道谟所著钦定四库全书《贵州通志·卷二十三武备师旅考》载道:“二十八年沿江蛮为㓂遣太子歩兵校尉沈庆之等伐之”

南齐永明四年(486年),建平蛮(今四川巫山一带)向宗头与黚阳蛮(今湘西龙山一带)田豆渠等人聚众五千人起事,巴东太守王图南派府司马刘僧寿等劈山开道,攻打义军山城,义军不敌,向宗头乘夜色掩护烧毁山城而遁,总体上魏晋南北朝时期苗族、瑶族等民族先民的反抗从东往西的慢慢转移,也侧面说明了苗族由东向西往贵州的迁移。

《贵州通志·卷二十三武备师旅考》载道:“(南齐)齐永明四年向宗头与黚阳蛮田豆渠等五千人为㓂巴东太守王图南遣府司马刘僧寿等斩山开道攻其砦宗头夜烧砦退走”

南北朝的战乱频生,人口流失严重,统治者为增强其政权的国力,四处俘获蛮民百姓补充人口劳动力。《南史》、《魏书·蛮传》等史书记载,这一时期,随着中原王朝封建统治者加强对荆、雍州及江、淮流域的封建统治扩张,也加速了这一区域苗族、瑶族等民族先民的融合。

元嘉十九年(442年)沈庆之征湖北襄阳讨缘沔诸蛮,俘获蛮民七千人,随后又讨胡阳蛮,俘获蛮民万余。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再平湖北十堰沔水蛮,降者二万,平郧山蛮,俘获三万余人,将一万余人迁往京城建康,王玄谟平定荆州诸山蛮,获七万余人。

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南新郡蛮帅田彦生起义,沈庆之出河南平南阳诸山蛮,斩首三千级,俘获二万八千余人,降二万五千余人,牛马七百余头,米粟九万余斛。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沈庆之平幸诸山犬羊蛮,平定降后迁往建康。

泰常八年(423年),蛮王梅安率渠帅数千朝京师贡于魏。延兴年间(471—475年)大阳蛮酋桓诞拥沔水以北,滍、叶以南.拥八万余户,依北魏孝文帝,受封襄阳王,其子桓晖又招抚蛮民二千户降魏。

魏晋南北朝以后荆、雍州及江、淮流域苗族先民逐渐民族融合完毕。而拒绝中原王朝封建统治的苗族先民则迁徙雄居于湘黔边地武陵地区。

《宋书》载曰:“蛮无徭役,强者又不供官税,结党连群,动有数百千人,州郡力弱,则起为盗贼,种类稍多,户口不可知也。所在多深险,居武陵者有雄溪、褭溪、辰溪、酉溪、舞溪,谓之五溪蛮”

四、大举迁入贵州
隋唐时期,先今大部苗族先民从鄂、巴、湘开始大规模移民涉足贵州,据樊绰《蛮书·卷十》所载:“黔(黔州)、泾(涪川)、巴、夏(夔州)四邑苗众。”,可见当时武陵山区已经是遍布苗众。并成为夹在南诏与大唐中间一股强大势力。

贵州苗族战争史略(1)入黔

唐 元和六年(811年)五溪苗帅张伯靖入贵州示意图

元和六年(811年)苗民在叙州苗族首领张伯靖的率领下举事起义,以辰、锦、叙三州为中心,逐步控制湘、鄂、川、桂环黔边地,西进贵州攻占播州、费州,多次击败前往镇压的唐军,唐朝廷贬开州刺史,并相续派遣黔中经略使崔能、荆南节度使潘孟阳、湖南观察使柳公绰招抚以张伯靖为归州司马,委荆南军前驱使,再授右威卫翊府中郎将,战后南下贵州攻占播州、费州等地。在唐朝廷官员的安抚之下得以休养生息长居于此,《贵州通志·卷二十三武备师旅考》亦载:“六年辰叙二州蛮反㓂播州费州”

四、总结
由此可见,从有记录的信史的庄蹻入滇开始,在唐朝以前,因为战争,苗族从原来楚国旧地起步,通过长江中游南岸的水系、越过武陵山、雪峰山,陆续迁入贵州,苗族得以逐步休养生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