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找原因寻对策:强化长江流域湖泊综合治理,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NSR

 longhy2000 2022-06-05 发布于北京

十余年来,随着一系列国家政策措施的出台,我国河流水质普遍改善。然而湖泊水质和生态环境并没有明显好转,许多湖泊反而出现水质持续恶化和生态功能退化。

针对这一矛盾,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秦伯强研究员团队以长江流域湖泊环境变化及其生态修复成效为主要对象,开展了长期监测与对比研究。在近期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的观点文章中,他们明确指出,我国湖泊治理策略未能遵循“水体流域生态系统是综合性有机整体”的科学理念,治理方案和过程均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

2008~2018年间长江流域干流及主要湖泊水质变化趋势

如上图所示,作者基于长江流域干流14个断面和25个湖泊的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4+-N)、总磷(TP)、总氮(TN)、叶绿素a(Chla)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等多指标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2008~2018年间长江干流水质普遍有所改善,而流域内湖泊水质和生物多样性等指标并没有好转。

研究认为这种变化状态需要从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两个方面给出解释。人类活动方面,我国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偏低,氮磷等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甚至高于湖泊环境浓度;而随着近年区域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各类废水排放总量一直在上升,导致点源污染无法得到根本性的控制。同时,我国许多湖泊流域乡村面源污染的处理率较低,即便是经济发达、河网遍布的太湖流域,目前也仅有约10%的面源污染能为湿地吸纳。自然条件方面,长江中下游地区浅水湖泊特性导致其内源污染的贡献居高不下,全球变暖的作用更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和藻类水华,进而形成水体厌氧和营养盐高效循环促进水华的恶性反馈。

面对人类活动与自然条件双重胁迫下湖泊治理效果不佳的现状,研究团队提出要有效地改善富营养化湖泊水质,必须把污染治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以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施湖泊-流域一体化治理与保护

以太湖流域为例,可通过构建“水—粮食—能源—气候—经济”关系框架,将流域内的污染物处理与水量管理、绿色农业和制造业升级、沉积污染物处理、经济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等议题有机结合,瞄准流域高质量发展方向,开展系统性的综合决策研究,开发能够以更大规模,集成统筹和处理不同部门工作的决策工具。值得欣慰的是,2019年12月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将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包涵其中,这反映出决策层已经认识到了从区域整体角度综合性制定环境保护计划的重要性。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创作者,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