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剑南研修散手(从学孙存周)笔记简注

 q7511 2022-06-06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外出留影

周剑南,讳继春,字剑南,安徽无为人,生于19103月,逝于20087月。中国文化大学国术系教授,台湾国术会咨询委员,自幼习武,先从山东拳师韩德兴习弹腿、查拳即刀枪等艺,后先后从事于姚馥春、耿霞光等先生学习太极、形意、八卦等拳械,以后又经朱国祯先生介绍从学于郑怀贤先生,学习孙派八卦拳及孙派形意拳、太极拳,在上海期间得到孙存周先生进一步指点八卦拳及散手。

周剑南先生是民国时期的航空机械学校的教师和工程师,因此,常辗转各地,周剑南先生并利用此条件拜访各地武师,见识颇广,对四川、武汉、山东、山西、河南、河北、上海、北京等地的拳师皆有广泛了解,尤对四川、上海、北京等地的拳师了解的颇为深入。

周剑南先生去台湾后,长期从事武术的学术研究和武术人物的考证工作,出言、落笔都极为谨慎,其成果得到一般认同。这里摘录的是《周剑南武术纪实》中的部分内容,是周剑南先生当年研修孙存周先生教授其散手的心得笔记。笔者以此为版本进行了相关条文的注释。以下正文部分为周剑南先生所记:

1、孙存周先生云,动手应永远立于主动地位,如我手出,敌甫完成防御之法,而我已变,处处先彼一着,使敌追随不及。此动手之秘诀也。若等待则受制挨打矣。

2、拳术先明用法再练,则进步快。练时须有假想敌,体用必须合一,不能分开。体外无法,一切用法,应于体中求之。即用时,意劲应如练拳时一样(体外无法)。

3、敌来之力,均为先舍化以避其锋锐,再拥式发之。

4、对敌时,上等用法,应使敌始终不能得劲、得势,即使敌力之方向老是向侧面落空,不可为其势力。如敌用力,我用力之方向与敌力在一直线上,则为其势力也。如我老使其偏左、偏右、偏上、偏下,则落空矣。

5、出手应捷如风,不惟使敌措手不及,且看不清。例如形意金鸡食米,右拳出即回,跟以左手劈,动作为一丁。敌受伤为我右手崩拳,然敌仅见我之左手劈拳#也。其他拳亦如此,练时即应有此意。

6、练拳进步、退步,一般均分为二动,很少能练成一##。应用时,自不能一气呵成。学者应由练时养成习惯。

7、如推手,敌右手向彼右后方捋我右手,我再进则落空(因彼已将我之力量管制于彼之右肋下),此时我应将右手掌心翻朝上,左手仍扶住敌右臂,则敌之得力处即移于我右腕下矣,此即技巧也。

8、手去不空回,即使手落空,亦必另用,以扰乱敌优势,备下次攻击之用。

9、虚之实,实之虚——其意为秘匿我之虚实,使敌捉摸不到。有时且假作虚实以骗之,同时捉摸敌之虚实,以攻击之。而不为敌之假虚实所骗。

10、人不用力,我用力,人用力时,我不用力,人动我静,人静我动,全反其道而行之。

11、太极之推手秘诀为臂直伸,彼此用力##以练劲且练单手,一人用,一人喂,以期纯熟。

12、人如向我挤来,我右手带左手裹劲至身即化,送出时,如敌未变,我不翻掌,直送出,以免为敌所觉。如敌抗力,则我转臂,翻掌心向下送发之。

13、手法:我右腕一挨敌右腕,则我右臂下碰,再以左手下碰敌右臂,同时腾出我右手举起,意若欲击其面,此时敌如防面,则我左腕击其胸,敌若护胸,则我右手击其面。

14,连发数手的解释:即在一瞬间敌尚未变化时,我已连发数手,不容敌还手之意也。如鸡形之金鸡食米是也。

15、反其道而行之——主动——虚虚实实。

16、崩拳如箭——箭在弦上时弓须拉满方有力,意即内部蓄力须饱满(蓄而后发)也。箭发时,自开始至终了此一段过程中,任何一处均为箭力之有用。(即冷鞭硬箭中硬箭之谓也)

17、敌来力顺其势,因而用之,不可抗力,即太极之不顶也。例如敌如推我右臂,则我立即顺其势(即顺敌力方向向前走),再左转身用手,其意为减其力后再用,我意在敌后,动在敌先也。

18、动手时力之方向常变,务使敌不得劲,有力无处使。

19、动手全为反应动作,若论手法则迟缓,为下矣。所谓拳无拳,意无意也。

20、用手时,例如单搭手,稍带使一小圈即进,如敌亦用圈,我亦再用圈,则熟快孰胜。又敌如用扁圈,我不得进,可立用立圈破之——总之,意思身手总是放在敌人身上,故人以为我手快,来不及防也。

21、敌如欲向速去,我以手搬其背,使其动作一顿,此即八卦拳中之“拦”也。

22、静是本体,动是用法,静为蓄势待敌之意,即合也。一动就用,即开也。

23、交手时,每手均有用,无论是否真用,但意思要有道理,要明练时应如此,以养成习惯。有机会即进,无机会,则须造机会,即用欺骗方法也。

24、我右手向后捋,尽力向后坐劲,敌如跟进,则我左手握敌右臂向我右后方带,敌即扑矣。如敌对我如此,则我不跟进,右臂沉肩坠肘向后挂,左手握紧敌右肘不使逃,再上步发之。

25、我动手缺点(1)忘记手(2)只有进,不善后退再进,及以进为退,以退为进等法。(3)无扰乱敌力量及注意力之方法(手手均实)。

26、身小力弱者,应有灵巧方法。如掰人小指等,其余由此类推。有时动左打右,有时动右打左,左去右回,右去左回等法,使敌捉摸不定,防不胜防。陷于困扰。

27、出拳应灵活,敌如御之,则虚。不御,则实。又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中,首尾俱应。

28、交手变化,有形变意不变,意变形不变,身变手不变,手变身不变等。

29、动手要诀:(1)先自立于不败之地(练时即应注意),主动,切切不可被动,尤其处在弱势地位时,最好先施以下马威,以期对敌心理上先施以。(2)秘匿我之企图:(甲)企图之形色丝毫不露痕迹。(乙)有时伪露企图欺骗之,如指东打西等。(3)知人,预知或迅速获知敌人之企图。(4)把握机会:(甲)有机会绝不可错过。(乙)无机会,迅速造机会。(5)尽量发挥攻击力量:(甲)认清机会以雷霆万钧之力予以迅速而有效之一击。(乙)一击不中则速连续击之,不使敌有喘息及还手机会与能力(迅速、重变)。

30、不用时,则不用力。动作轻灵、快捷,以节省力也,且含意蓄势,待机而发。用时,则紧张沉重,猛烈万分,用全身之力。

31、在彼此僵持不下之际,已不易分出胜负。此时不可一味蛮用力,致将精力浪费,且无效果。应立即变换方法及攻击方向,以扰乱之。彼直则我横,彼横则我直,俟其动作一乱,根底动摇,可立即进攻。

32、敌如步法动作未乱时,不可轻易进攻,应以轻灵活泼之动作诓扰之,使其步法一乱,或其精神稍一松懈,立即上步进攻,不可失去机会。

33、练拳时全身应均匀松劲(松匀、松整)。如一处松一处紧,则为敌之採打等法所制。全身果真均匀松劲,则似无力(不得劲),惟施之于人则奇效立见,非僵劲可比也。用时如练时一样,仍均匀松劲,不可另用力。

34、任何拳应扣劲,不可露肩。

35、拳法用意有二:(1)制人(用法)、(攻击)。(2)不受制于人(防御)。练时注意点:(1)有假想敌。(2)意思动作灵活无间。(3)随时可用(蓄势待敌、意遍周身)。

精神形式转换相应,即谓之中节。

在内,为精神、为意。在外,为形与姿势。

表现者,形式姿态。含蓄者,意气精神。

一着一式必要神气互相一致。

精神由形势发挥,形势因精神舒展。

江湖之流,喜标奇立异,故弄玄虚,妄称秘诀,演作奇形怪状,不善简易之形。诚以庸道难能,灵伪易行也。

注释:

①主动全在虚虚实实,变化无兆,因敌成体,出其不意,而不在谁先出手,谁后出手。主动是指在技击中的主动地位,孙剑云老师说:“善战者不仅能后发先至,先发中仍能凭借感应成为先发先至,只不过这先发先至的过程中有一变,甚至数变,皆是因敌而变,我的一些师兄,至少能做到一拍三打,所谓一马三箭,这里面有讲究。先中有后,后中有先。一出手,无论先出、后出全求主动。一在意识,二在方法,三在功夫。”先发时,第一打,必攻敌要害,攻其必应之地,敌应对之意方露,我已变打法,形成第二打,变换于毫芒之间,需心神感应确切、身体轻灵矫捷。若对方亦灵敏且功力强悍,或闪过或化解或迎击我之打法,其应对手段必在我第三打之中。前后三打出于一拍一动之中。一马三箭不是盲目的连出三拳或连出三脚或拳脚连击三下,而是有战术、有方法、有变化、有预判。一打取其要害,二打应其变化,三打断其之法而击之,以攻为守。当年孙存周先生轻取通背拳名家“臂圣”某,一拍两打,途中骤变,使对方应对不及,被击卧于地。刘子明先生言,孙存周先生能在一动之瞬完成五种变化,让人看不见是怎么回事,就被打着了。倏忽若电,匪夷所思。

②一方面,孙氏三拳结构中没有花法,每一动作都是源自实战中百炼提纯的意气劲法合一之形式,故体用合一,体外无法。另一方面,拳术是以技击实践为基础的技能,由实战中获得的技艺通过返现天之意劲提纯为形式融于拳式中再用于实战,三回九转,不断往复,提纯精炼其架构亦是体用合一之道。

③技击之战术,总以敌之功劲实力不弱于我为前提,研求我如何胜之。若我实力远大于人,若大人打小孩,则无需研究。此条即假定对方功劲实力不在我之下时,我之取胜之道。由于周剑南先生非职业拳家,用于练拳的精力终不能比职业拳家,故此条对周剑南先生技击制胜颇具指导意义。

④该条所言“对敌时,上等用法,应使敌始终不能得劲、得势,即使敌力之方向老是向侧面落空,不可为其势力。”周剑南先生在与我通话中解释道,孙存周先生散手中有一控制人的技法,使人出不了手,出手即被控制,不能得劲、得势,是十分高明的意劲。周剑南先生还描述了他亲眼目睹孙存周先生令山西形意拳某名家完全被控制的情景。刘子明先生亦曾讲,孙存周先生能在毫芒刹那间变化游刃有余,使敌不能得势、得劲。有时故意戏逗对方,使之发力虽极为疾猛却频频击空,孙存周先生则信步游走,或身体几乎不动,却使对方无法出手,如戏孩童一般。

⑤“出手应捷如风,不惟使敌措手不及,且看不清。”其意在注释①中已对此做了一些解释。孙振岱先生在其《鹰捉》诗文中对此亦有描述,可参:“骤行如风,鹰捉四平,足下存身,进步踩打势不停。起落似箭,换式无形,循经断脉,寸里夺命莫容情。”

⑥进退要在一动中完成,此乃一马三箭之基础,孙氏拳要求的最低标准:一动中完成前进一丈,后退八尺。在一动瞬间完成进退。没有这个能耐,别谈散手打人。故郑怀贤先生经多年考察其他家太极拳后认为,太极拳出不了手。即其步法及足下功夫皆不能至,其艺不能适应散手格斗。有的太极拳家只注重身体感应快,这是片面的,这种能力只能适应推手,不能适应散手技击。孙氏拳不仅要求身体感应灵敏、感而遂通,同时也要求身体移动灵捷,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意到身至的境地。孙存周先生此范围可达三丈,能至是者鲜矣。

⑦推手化解敌劲的一般方法就是接触部位的原位翻转,而我之劲意不偏离敌之中心,所谓螺旋裹翻。

⑧此即一马三箭连续攻击的心法及战术要则。第一击即使落空,但也要为第二击创造条件,第二次再空为第三击创造条件,连击要逼紧,不仅指节奏,还指在战术上、方法上、技法上环环相扣。

⑨虚实秘匿,即是战术,也是心法,还是功夫。三者俱佳,才能充分发挥其效。形不变,而意变,意变则重心变,重心变则意劲变,这是虚实秘匿的功夫。有虚实秘匿的功夫,则引进落空,因势利导,无不如意。否则引进容易,落空难。故当代太极拳师鲜有能在实际散手中引进落空者。以上要点为:立于主动,意在彼先。体用合一,体外无法。控制劲势,避锐拥发。手不空回,击扰并行。冷突矫捷、进退变化于一拍。虚实秘匿。

⑩此条中“反其道而行之”最值得考究,意指技击时不硬抗,我不硬抗则使敌无成法可施,同时虚实秘匿,假动作逼真,我总以出其不意为原则,灵动巧妙制胜,这是孙氏拳技击修为的特点之一。孙氏拳讲究“没劲先练劲,有劲不用劲”,修为技击先要不断增强功力以臻其极,功力修为是技击的基础,但技击时,不以凭借功力取胜为能,而是以巧妙胜人为准则。“没劲先练劲,有劲不用劲”其哲学含义极深,没劲谈何不用劲,即没有拿起,谈何放下?有无并立,有无不立,悟到此处,才是真悟。

此乃定步单推手,练习推手的基础方法。

交手中由化转发时,在接触部位,敌不变,我亦不变,没有任何预兆发时才有突然性。敌变,我亦变,变则翻转螺旋。

交手中以触点为门,左右互换连击。此虽为传统武术的用法,但在拳击中亦时有所见。

形意拳之金鸡食米与拳击之直摆勾连用,在意劲上有相通之处。

在技击中获取主动的心法——反其道而行之,即虚虚实实出其不意。做假动作一定要逼真,虚实秘匿之道。

崩拳需练出崩弹之力,其力发出贯穿始终,又云冷崩弹,有崩拳冷出,其力穿心,发之如硬箭楔入顽石之说。发此劲之要点有九:其一松空浑圆,其二开合鼓荡,其三对应点,后力前出,其四变重心,其五足胯协同,其六重心平动,其七肩胯同动,其八足下追身顶进,其九松出硬落,落点身架对榫,沉肘锁肩。孙氏拳第二代中善用崩拳,其劲高超者甚多,如孙存周、孙振川、孙振岱、齐公博、崔老玉、胡凤山等,然孙氏拳第二代诸高手仅以轻巧之技即能胜人,故多不用崩拳胜人。除胡凤山外,他人不轻用之。

顺势才能借势、借力,但感应要确切,技法要纯熟。借敌来势时,触点随之,而身(重心)要不退反进。敌势逼来,触及我身,此时若身退,败势也。此乃格斗之大忌。若两拳相接,宁挨十拳,不退一步。若敌势逼来,尚未触及我身,则可于闪赚中身退,或急速后撤窜出,不可仓促后退。在格斗中,顺势借势偶尔为之不难,成为一法,得心应手运用之,则不易。该条文中最后一句“意在敌后,动在敌先也”是指我意发出在敌意暴露后,故因敌成体。

此条作为搭手之用的要则,源自孙氏拳走控一法中,该法对此则有充分体现。实现此要则,除了听劲灵敏外,还要具备步法灵捷的能力。在散手中运用此条要则的条件是身步灵敏粘上对方的劲,更高明的是以意粘上对方的意,虽未接触彼身,但通过粘住彼意,我之身步灵动,变化总在彼先,总使我得势而使彼处处不得势。所谓我有距离而彼没有距离。是故,虽未接触彼身,亦能使彼有力无处使,浑身整力全无用处。

此条表明技击时应对的技法要在平时练习时成为本能反应,技击时的任何应对技法都是由感而遂通而出,所谓拳无拳、意无意是技击基础。所以一方面练习技击时要体外无法,对各个技法之所用逐一体认,练至纯熟,使各技运用之条件与用法融会贯通,成为本能。另一方面要多进行实战练习,才能在实战中感而遂通。

单搭手并非仅指推手情况,散手亦然。尤其散手对搏时,经常有彼此单手相触的情况,即可参照此条要则运用之。所谓圈,有时是整圈,有时是半圈,甚至仅仅是接触点微微一转,孙存周先生能于刹那之间变化有余,随化随进,瞬间制敌,在他这里此圈就是一个点。但此法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开始练习即由圈开始。另外,文中“熟快孰胜”似应为“孰快孰胜”。

此条说明拦法并非要在敌身前,在敌身后亦能拦之,即动其背,使其重心受力即可。

此条对开合的解释是以气言之,静之为合,动之为开。若以意言之,则起为开,落为合。以劲言之,则横为开,顺为合。故开中有合,合中有开。

此条中的“用”字有打击效果之意。此条法则要求,交手时,出手不得盲目、不得无体,即使这次出手未产生预期效果,但只要在道理中,故知得失在何处,为下次如何出手建立基础。所以要体外无法。不如此,不能改进。即不要打乱仗,惟形式上虽变化无章,虚虚实实,使敌不能判断我意,但法度不能乱。此外没有机会时不可蛮进,而是要制造机会。一旦得机,绝不放过。善战者是将体外无法、出其不意、随机应变三者贯通,达到感而遂通的境地,谓之通透。周剑南先生讲这是孙氏拳技击的修为特点,也是孙存周先生教授技击的核心。

此条“向后坐劲”一语指将身体重心坐向后足跟处,后足自然暗起反蹬之力,身架对榫,使敌之来劲入地,故不怕他来的力大势猛。

由此条知当时周剑南先生的武艺特点,乃硬派形意拳打法,步步向前,手手实,硬打硬进之风格。

掰手指为擒拿手法之一,此外还有抠眼珠、插裆、掐喉皆属以柔胜强之无限制格斗之法,但为一般交流时所不轻用,亦为一般武术家所不屑。不屑者不是其在格斗中没有效用,而是不上台面。一般武术家在修为自身技能时要知其用法,对此有所防范,而大多不以此为能。但在生死格斗中,灵巧运用掰手指、抠眼珠、插裆、掐喉等不失为制胜一法。

两人对搏,双方相互御之为常,不御为偶。如何使敌不御,虚虚实实,秘匿己意,诱敌精力分散,两拍之连接之处,敌易注意力放松,此处多为不御之瞬间,故要有变节奏打击。

此乃孙氏八卦拳用法的精妙处之一,尤其是“形变意不变,意变形不变”,非意劲一体不拘于形而不可为。意劲一体不拘于形,非达到内外合一、动静合一而不能至,所谓极后天而返先天,极还虚之道。

此交手要诀源自孙存周先生根据周剑南先生当时武艺的程度对他的指导。周剑南先生讲,这个交手要诀对散手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性,不仅郑怀贤先生极为推崇之,朱国福、张英健等先生研究后亦极信服之。该交手要诀无论对于所谓内家拳还是对现代竞技搏击都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该要诀揭示出技击中最重要的战术原则:赢得主动、秘匿意图、预知对方企图、把握机会、最大程度发挥攻击力等,以及实现这些原则的要义。值得今人研究技击者结合自身技击实践使之不断具体化、个性化,用以指导实践。此外,这个要诀对于个人竞争、企业竞争、战争指导等亦有战略指导意义。比如如何赢得主动,这个最重要,方法有二,其一是虚虚实实,即造势。其二是反其道而行之,即出其不意。至于如何造势,如何反其道而行之,相对每个人是不同的,属于具体化的心法,因人、因事、因地皆有不同,需要研修者结合各自的情况和具体对象去悟求。

在与人交手之初,就要判明其三圈三心即其能力范围和虚实之兆。如此才能做到从容应对,进退、速缓尺度恰当,不即不离。于是才能做到,不用时,则全身放松,身上不用力,一旦得机会用时,全身内外整体爆发。这条要则十分重要,尤其在敌我双方僵持不下时,这是赢得主动,把握机会的重要基础。但要做到则不容易,一方面先要有这个认识,另一方面要有大量高质量的技击训练与实践。另外还要有入手的基本路径,如接敌起横与三心三圈:

临敌起横,精神警起,无妄无猜,虚严实灵。

临敌起横,无中生有之法。

精神警起,有中又无之意。

无妄无猜,空而不空之径。

虚严实灵,四法一式之精。

此为法度。

临敌又需明三圈、用三心。

三圈,意圈、形圈、身圈。

三心,意心、形心、重心。

此为关窍。

意心,练的是夺位。所谓占先机的能力。

形心,练的是变式。所谓生死门户之理。

重心,练的是吞吐。所谓十字套环之法。

交手时,探得敌三心三圈及虚严实灵之特征,秘匿我之三心三圈与虚严实灵之兆,示以被动,实为获取主动之机,虽敌强我弱,我由此应对仍能从容,闪转腾挪,恰到好处,不即不离,不疾不徐,以意粘住敌,使敌不能得势得机,而我渐得主动地位,机会大增。反之,敌强我弱时,敌一动,我狼奔豕突,不仅消耗体力甚快,而且破绽尽露。

孙剑云老师说:“练习孙氏太极拳,要练到身内有身又身外有身,才算是入门。”

什么是身内有身?身体外形不动,身体的重心仍然可以变化自如,形不变而劲随意变。

什么是身外有身?身体移动自如,意到身到,启动全无征兆,移形换影。

练习孙氏太极拳的听劲有三个圈,最外面的是意圈,是在自己身球表面的虚面上。中间的是形圈,是自己与对手的两个身球相交的虚球部分。最近一个是身圈,是在自己身球的实球部分。每个圈有每个圈的听法和用法。练时要从近到远,用时要从远到近。

要做到这条,节奏、体能、步法是关键,即要知节奏、有体能、步法轻灵敏捷,加以虚虚实实,变化无方,此为相持不下时得机之道。

拳有六能:步法灵捷、体能充沛、节奏知拍、变化虚实、整力浑厚、善打要害,有此六能,才能做到诓扰灵动,而不易被对方所乘,一旦得机,一快二硬三狠四毒,才有攻无不破之理。

此条说明松之要义有二:其一练拳要全身松而不能局部松。其二松的意思是松匀、松整,全身松匀既是全身松开,全身不松开,就做不到全身松匀。松整是指全身松开,但身式结构仍是整的,所谓浑圆一气之意。如此全身松开,处处似无力,实际上处处自然含蓄着整力。这是初期练拳时就要掌握的要领。

扣劲,不露肩,即藏胸(含胸)阔背之意,此为形成劲力整透、含蓄灵机的要窍之一。藏胸阔背与含胸拔背所指状态是一个,只是描述角度不同而已。

孙剑云老师说,初练散手时,制人与不受制于人两意分修,攻守各明其意,混之一体,不易掌握。至入门,制人与不受制于人两意合一,攻守混融一体,一个动作中攻守兼备、互寓。练时亦须如此体悟,总以灵动、无间、浑圆一气之意为准则,将攻守两端融合在中和之意中。孙禄堂先生言:起钻落翻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是一气之横,无形无意,和是形意相应,即发而皆中节之义,形意协同一致之谓也,故名形意拳。此拳名之义是指该拳以中和为宗。

以上为周剑南先生研修孙存周先生所授散手的笔记及简注。就笔者所识大要有五:其一体外无法,唯体外无法,方可脱略绳墨。其二争取主动地位。其三意在彼先,反其道行之。其四造势。其五秘匿意图。以上虽言之为五,实际上这五者之间相互关联,其核心是中和。此五者不仅可用于技击,对于个人的生存竞争,企业市场竞争,乃至政治斗争,手段亦合此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