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念乡村(附评论一篇)

 立达语文 2022-06-06 发布于江苏

怀念乡村

怀念乡村就是怀念养育我们的土地。
我有十几年的时间是在乡村生活的。我结束乡村生活仅仅是两年之前的事儿。我原以为走出乡村以后我是不会再去回忆那片曾让我倍生感喟的土地的。毕竟,乡村与乡村的诗意是完完全全的两回事,一个人在那个环境里生活是一种很沉重而又很疲惫的事。我于是想忘记乡村。
但是我想错了,感觉从来没有一天是这样跟着自己走的。
这些年来,我的心总被一样东西牵扯着。


当我的眼睛厌倦了都市的水门汀的建筑,当我的眼睛里看到越来越多的灰色代替了绿色,我才终于明白了,被我牵挂着的,是土地。
在乡村,我在一个中学里教书,但我每天都能看到土地,每年都能看到乡镇的大街上堆满了从田野里收割出的稻麦。那一种成熟的金黄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有着太多的诱惑,它们散发着田野的气息,在整个小镇的上空飘扬。你看不到稻麦,却闻得着那种田野里收获上来的固执的芬芳。
我也就能每年都看到土地里的庄稼怎样变成香喷喷的米饭而被端到桌子上的。有时,我甚至会和我的父兄姐妹们一起收割与脱粒。我到现在还记得有一年的秋收季节,秋天的黄昏降临到田野,西天的光亮与东方的暗淡竟然是那么明显。农人们像穿着两件外套,对着夕阳的那一边有着发毛的光亮,对着东边的这一边,则是浓重的黑影。我庆幸自己能见到这样一种真实而奇异的风景。这是一种实在的生活。这样的日子真好,它让你见得着,也放得下心。明明白白地知道我们吃的东西是从哪里来的,明明白白地知道这一年的气候有没有影响这一年的收成,这是一种幸福的生活。有好几次,我坐在米囤旁吃饭,心里特别有底气。即便是在风雨大作的日子里,我也不太担心有人从我的手里抢走这样的日子。有时,我会像一个农民一样从米囤里捧上一捧白花花的大米,这时,我就感到特别幸福。我知道了,明天的日子其实就在这大米里,我于是放心了,倒头睡觉;站起身走向我的讲台,给农家子弟上课时,心里也就倍感踏实。我在农家子弟的眼里看到土地,看到庄稼,也看到我的影子,我就知道我与土地是何等的亲近。这种日子实在而饱满。
来到都市已经好几年了,可渐渐发现远离了乡村后,就像被悬在半空中一样的心里没底。土地在哪里?不知道。大米在哪里?也不知道。
 

附:境由心造 情随物生

——《怀念乡村》赏读

王晓明


姜广平是最近几年崛起的文学名家。小说、评论内外兼修,偶尔也会有一些精致的美文见诸报端。
姜广平的散文和他的其他文学品种的作品一样,用笔质朴,但富有质感,他很能凭借一些物象,生成某种审美情怀。很多读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姜广平的散文虽然数量不多,但能直取人心,颇为厚重。



《怀念乡村》这篇精致隽永的散文,借助于乡间常见的景象,如土地、大米、收割上场的稻麦、农人的劳作、甚至一种回荡在乡间的泥土的气息和成熟的金黄的颜色,营造了一种非常浓郁的乡思,让人读过之后,有一种淡淡的感伤,也让人产生一种对土地的浓郁的神往。
文章一开头,就非常直接地入题:“怀念乡村就是怀念养育我们的土地。”
作者说自己曾经作过想忘记乡村的努力,但是,“我”的心总被土地牵扯着,总被乡镇的大街上堆满了从田野里收割出的稻麦、那一种成熟的金黄、田野的气息诱惑着,“你看不到稻麦,却闻得着那种田野里收获上来的固执的芬芳”一语,巧妙地运用移觉的修辞手法,非常细腻地表达了那种怀念乡村的感情。
作者接着写到“香喷喷的米饭”、“和我的父兄姐妹们一起收割与脱粒”,并为我们构画了“一种真实而奇异的风景”。作者写到:“这是一种实在的生活。这样的日子真好,它让你见得着,也放得下心。明明白白地知道我们吃的东西是从哪里来的,明明白白地知道这一年的气候有没有影响这一年的收成,这是一种幸福的生活。”像这样质朴的句子,本身就带着泥土的芬芳。这样的句子,让我们能够体悟到那种“境由心造,情随物生”的审美情怀。
作者甚至将日子这种比较虚化的东西也传达得非常质感:“有好几次,我坐在米囤旁吃饭,心里特别有底气”一句,提示着自己“即便是在风雨大作的日子里,我也不太担心有人从我的手里抢走这样的日子”,因为,“明天的日子其实就在这大米里”,这种日子实在而饱满。
作者最后写到来都市后,渐渐远离了乡村,就像被悬在半空中一样的心里没底,因为:“土地在哪里?不知道。大米在哪里?也不知道。”两个不知道,非常简洁但又非常传神地表达出一种虚空的茫然。
土地与大米,就这样为我们营造了一幅宁静的乡村生活与一份独特的日子。这一种生活,显然有别于充满物质欲望的浮躁的时日,因而显得格外清新与雅致。


散文中的抒情,切忌空泛,没有凭依没有抓手的抒情,就会显得虚空、飘浮,让人有一种空洞之感,当然也就谈不上审美品质。但是,在有了凭依与抓手之后,还要注意这一凭依与抓手要有自身的独特性——审美的创造性与物象的审美感。这篇文章里,土地、大米虽然都是些非常常见的物象,但是,被作者赋予了非常独特的审美情怀,土地包容着的是一份岁月,大米牵连着的是一种日子、一种明天的希望,“我”与土地何等地亲近,实在而饱满的日子便在这里诞生。
这样,这篇文章也因此显得实在而饱满。看来,境由心造,情随物生便是实在与饱满的一条路径,通向审美的创造,也通向审美的阅读与品味。
于2008年9月
(评论作者:王晓明,教授,文学评论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