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证经验|魏晓娜教授基于“浊毒理论”治疗慢性肾衰竭的认识与临床实践

 经方人生 2022-06-06 发布于四川

       魏晓娜,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肾病分会秘书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青年中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浊毒证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师承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现从事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临床及科研工作近30年。

图片

1.慢性肾衰竭流行病学特点

图片

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基础上发生、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属于中医“关格”、“癃闭”“虚劳”等范畴,可由水肿、淋证、尿血等多种病证发展而来。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随着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 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糖尿病、高血压等继发性疾病的进展,人类的疾病谱也发生重大改变,该病发病率正逐年增加,在我国成年及以上人群中,CKD的发病率为10.8%,目前估计我国CKD成年患者大约为1.2亿,但对疾病知晓率仅占12.5%,而且存在着患病率高且难以根治的弊端[1.2] 
图片
图片

2.脾肾亏虚,浊毒瘀阻是基本病机

图片

CKD起病隐匿,或因七情不调,或因饮食不节,或因年高体虚,或先天不足,致脾肾功能衰败。脾肾衰败,气化失司,清浊不分,上不能升清,下不能泌浊。不能升清则清气下陷,精微随二便而走,患者出现蛋白尿。脾虚湿浊内生,若二便失司,水湿不得外泄,秽浊之物蕴结于体内不能排出,患者血肌酐、尿素升高,日久形成浊毒。另水湿与秽浊之邪互结为浊毒。一旦留滞为患,则会变证丛生。浊毒蕴热可上灼肺津,中劫胃液,下耗肾水,亦可扰入血室,灼伤血脉,壅腐气血,或上扰清窍,蒙蔽神明。浊毒日久不解,加之脾肾正气亏虚,进一步痰凝化瘀,痰瘀结聚肾络,形成浊毒瘀阻证。 

图片
图片

3.中西汇通认识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理

图片

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由于毒性的代谢产物不能排出体外,蓄积于体内所产生的。临床常用来可以检测反映肾功能的指标有BUN、Scr、UA、β2-MG、甲状旁腺素及血脂等,它们代表了标实之邪,浊毒的物质基础,其水平越高浊毒越盛。最终导致的病理改变是肾脏纤维化,包括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而调控ECM的降解是延缓CRF的重要手段。慢性肾衰竭的病理改变—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当归于中医辨证之“浊毒瘀血证”。浊毒久聚,阻碍气血运行,血行失度为瘀。痰瘀互结,阻滞气机,气机不畅,导致痰瘀阻滞肾络,胶结日久,癥瘕形成。“毒”也是导致癥瘕形成和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 

图片
图片

4.基于“浊毒理论”,采用健脾补肾、化浊解毒、活血化瘀治疗慢性肾衰竭

图片

健脾补肾化浊解毒方(主要组成:黄芪、炒白术、积雪草、土茯苓、水蛭、莪术、石见穿、绵萆薢、酒大黄、水牛角丝)。其中黄芪甘温,宜重用,张锡纯云:“黄芪大补肺气以益肾水之上源”,可益气生津升阳以固护先天生机之根,既能达表固卫,又能充络摄血,加之黄芪补而不滞,缓缓图之,以达清补之效。佐以炒白术配伍,共行运化水谷、健脾益气、利水消肿、后天养先天以补肾。土茯苓利水祛湿、解毒化浊,兼能入络,泄肾中浊毒,慢性肾衰竭“久病入络”,活血通络更利于浊毒外泄。积雪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活血疗疮。绵萆薢具有利湿去浊、祛风除痹的功效。水牛角丝清热凉血,解毒化浊。四药合用既可增强解毒除湿之功,又可助浊毒从二便而解。酒大黄活血化瘀,兼顾通腑。酒性走窜,可引药性上达颠顶,下走肠道,尤适用于慢性肾衰病久气虚血瘀的患者;石见穿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止痛、散结消肿。佐以水蛭、莪术破血逐瘀,搜邪通络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力,使瘀血去,新血生,而无隔靴搔痒之弊。

图片
图片

5.魏晓娜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验案一则



图片

吴某,女性,75岁。2018年3月13日初诊。患者主因恶心不欲饮食1周就诊。既往慢性肾功能衰竭2年。现主症:双下肢浮肿、腰膝酸软、恶心、不欲饮食,无呕吐,无腹痛,乏力,偶有心慌气短,纳少,口苦,寐可,大便日行1~2次,小便调。查体:BP163/79mmHg,面色晦暗,贫血貌,双下肢浮肿。舌暗红,有瘀斑,苔薄黄腻,脉弦滑。查血常规:血红蛋白90g/L;肝功能:白蛋白27.6g/L;肾功能:尿素氮15.00mmol/L,肌酐364μmol/L。尿常规:蛋白(++),潜血(+++)。中医诊断:慢性肾衰病 脾肾两虚,浊毒血瘀;西医诊断:慢性肾功能衰竭。治以健脾补肾,化浊解毒、活血化瘀。处方:黄芪30g,炒白术15g,炒山药15g,麸炒熟地10g,淫羊藿10g,土茯苓20g,绵萆薢20g,积雪草30g,六月雪15g,大黄9g(后下),莪术9g,水蛭3g,广藿香15g,陈皮12g,砂仁(后下)9g,甘草3g。7剂,日1剂,水煎取汁400ml,分两次温服。14天后复诊。并嘱患者避风寒,优质低蛋白饮食。2018年3月27日,患者复诊。恶心好转,饮食稍增,乏力较前好转,腰膝酸软。查体:BP146/72mmHg,面色仍晦暗,双下肢轻度浮肿。舌暗,瘀斑减少,苔薄黄腻,脉弦滑。查血常规:血红蛋白96g/L;肝功能:白蛋白30.5g/L;肾功能:尿素氮11.00mmol/L,肌酐289μmol/L。增杜仲12g,续断15g,改大黄为酒大黄12g(后下)。7剂,日1剂,水煎取汁400ml,分两次温服。之后患者定期服用中药,肾功能保持相对稳定程度,延缓了慢性肾衰竭的进展。

图片
图片

6.按语



图片

此案患者为老年女性,随着年龄渐长,脾肾亏虚,脾虚湿聚化浊,加之久病虚劳等因素,肾气不充,火不暖土,水液无法蒸腾。又因肾元亏虚,开阖失司,脾胃升降失常,日久化为浊毒。浊阻中焦,犯及脾胃升清降浊无权,则恶心呕吐,纳呆厌食,便秘或腹胀厌食。方中黄芪健脾益肾,固摄精微,利水消肿;麸炒白术为脾脏之专药,既补气健脾又燥湿运脾,使脾胃运化得力,燥湿得济;麸炒山药为平补之品,入脾经而助脾,入肾经而固肾,有补益脾肾之妙;熟地黄益肾补血,有取阴中求阳之意。“肾如薪火,脾如鼎釜”,只有脾得肾阳的温煦,才能运转正常。淫羊藿补肾阳之本配伍川芎,既制熟地、淫羊藿滋腻碍胃,又达活血化瘀之效;配以土茯苓、绵萆薢、积雪草利湿解毒,水蛭行通络走窜之力,莪术增强活血行气之功,使浊毒得下,精气得充,瘀祛新生。广藿香芳香化浊、和中止呕,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呕。三药合用增强和胃止呕、化浊解毒之功,同时疏利中焦气机,使全方补而不滞。二诊时,患者诉水肿减轻,纳食改善,提示中焦气机升降有权,正气渐充;但仍腰膝酸软,故予杜仲强腰膝;续断补肾助阳强筋骨,以助肾中元阳;魏晓娜教授在治疗老年慢性肾衰竭时尤为重视大黄一药的灵活应用。初诊时,因势利导,使邪有出路,使用大黄通腑泄浊,推陈致新。二诊时患者大便次数虽没有明显改善,但考虑患者脏气衰弱,虚不受攻,生大黄易损伤脾胃阳气,犯虚虚之戒。遂改用酒大黄增活血化瘀之力,化浊解毒。本案除了注重用药配伍外,还嘱患者“得快利后,当以小量糜粥自养”保护胃气,扶正祛邪与顾护脾胃双管齐下,使正气存,而后气血生,生机乃复。 

图片

参考文献

[1]苏雨田,许正锦.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9,19(12):177-180.

[2]Zhang LX,Wang F,Wang L,et al.Prevalence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China:a cross-sectional survey[J].Lancet,2012,379(9818):815-822.

供稿:魏晓娜(河北省中医院肾病科)

编辑:常美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