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  第三百二十二卷

 新用户4541Ay47 2022-06-06 发布于上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

 第三百二十二卷目录

 冠服部汇考六
  唐二〈肃宗乾元一则 德宗建中一则 贞元二则 宪宗元和一则 文宗太和三则〉
  后唐〈明宗长兴一则〉
  辽〈太祖一则 太宗一则 会同一则 大同一则 圣宗统和一则 开泰一则 太平一则 兴宗重熙二则 道宗清宁三则 大康一则〉
  宋一〈总一则 大祖建隆三则 乾德一则 太宗太平兴国三则 雍熙一则 端拱一则 淳化一则 至道一则〉

礼仪典第三百二十二卷

冠服部汇考六

唐二

肃宗乾元二年,敕御史弹事,仍服豸冠。
《唐书·肃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肃宗本纪》:乾元二年四月,诏御史台欲弹事,不须进状,仍服豸冠。按《唐会要》:乾元二年四月六日,敕御史弹事,仍服豸冠,旧制,大事则豸冠衣,朱衣,纁裳,白纱中单,以弹之,小事则常服而已。
德宗建中元年,准置朱衣豸冠于内廊。
《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德宗本纪》:建中元年三月庚午,监察御史张著以法冠弹中丞严郢,削郢官,著赐绯鱼。
《玉海》:建中元年三月,监察御史张著冠豸冠,弹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严郢于紫宸殿。上即位初,侍御史朱放请复旧制,置朱衣豸冠于内廊,有犯者,御史服以弹。又令御史得专弹举,不复白于中丞大夫。至是著首行之,赐鱼袋,自是日垂衣冠于宣政之左廊。
贞元七年三月,诏定赐衣文采。十一月,令常参官服本色绫袍金玉带。
《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车服志》:德宗尝赐节度使时服,以雕衔绶带,谓其行列有序,牧人有威仪也。按《旧唐书·德宗本纪》:贞元七年三月壬申,诏:顷来赐衣,文采不常,非制也。朕今思之,宜有定制,节度使宜以雕衔绶带,观察使宜以雁衔威仪。威仪,瑞草也。十一月乙丑,令常参官趋朝入阙,不得奔走,朝会须服本色绫袍金玉带。
《册府元龟》:贞元七年十一月,令常参官入閤,不得奔走,其周已下丧朝会,禁惨服,俄又命服衣绫袍玉带,初,金吾将军沈房有弟丧,衣惨服入閤。帝问宰相,董晋等对曰:准式,许周以下服缦,不合衣浅色。帝曰:南班何得有之。曰:因循而然。又问冠冕之制,曰:古之服冠冕者,动有佩玉之响,所以饰步也。夫至敬之地步武有常,不趋而奔致僵君前亏敬慎也,在朝武士袍以绫,五品以上带服金玉,取其文采画饰,以奉上也。是以禹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君亲一致。昔尚书郎含香,老莱子綵服,皆此义也。服纯缦,非制也。帝乃诏各从旧制。
贞元十五年,罢裤褶之制。
《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文献通考》:贞元十五年,膳部郎中归。崇敬以百官朔望朝服裤褶非古礼,上疏云:按三代典礼,两汉史籍,并无裤褶之制,亦未详所起之由。隋代以来,始有服者,请罢之。诏可。
按裤褶,魏晋以来,以为车驾亲戎、中外戒严之服。晋制虽有其说,而不言其制。然既曰戒严服之,必戎服也。至隋炀帝时,巡游无度,诏百官从行,服裤褶军旅间不便,遂令改服戎衣,为紫绯绿青之服。则所谓裤褶者,又似是褒衣长裾,非鞍马征行所便者,与戒严之说不类。唐时,以裤褶为朝见之服。开元以来,屡敕百官朝参,应服裤褶,而不服者,令御史纠弹治罪。盖以为六品以下之通服。《韵书训》:褶为裤,又为袷也。然裤,尝也,袷衣之交领也。则不知所谓裤褶者,一物乎,二物乎。《唐·舆服志》群臣服条内,有绯褶大口裤,则似是二物。然不知所谓绯褶者,衣乎,裳乎。当俟精识考古之士而订之。复考毕仲衍中书,备对冕服条下,裤褶注云:紫绯绿各从本服,白绶,中单,白罗,方心,曲领。白绫裤,本品官导驾,则骑而从之。详其说,所谓紫绯绿,即后来之公服,而非祭服、朝服也。但所谓白绶者,今之公服所无,而中单、白罗、方心、曲领,后之衣公服者,亦未尝服之。盖古人盛服,必有中单冕弁。朝祭之服,皆有之,多以白为之,而缘以朱绣之属。意公服之初制,亦必有此。后来流传既久,寖从简便,而朝服之里所衣者,非中单,乃流俗不经之服。如所谓紫袍皂褙之类是也。
宪宗元和十二年,定百官佩、剑、绶之制。
《唐书·宪宗本纪》不载。 按《车服志》:元和十二年,太子少师郑馀庆言:百官服朝服者多误。自今唯职事官五品兼六品以上散官者,则有佩、剑、绶,其馀皆省。
文宗太和二年,命公主勿著短窄衣服。
《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文宗本纪》:太和二年五月,命中使于汉阳公主及诸公主第宣旨:今后每遇对日,不得广插钗梳,不须著短窄衣服。太和三年九月辛巳,敕两军、诸司、内官不得著纱縠绫罗等衣服。
《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文宗本纪》云云。太和六年,诏定品官及诸妇服制。
《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车服志》:初,妇人施幂䍦以蔽身,永徽中,始用帷冒,施裙及颈。武后时,帷冒益盛,中宗后乃无复幂䍦矣。宫人从驾,皆胡冒乘马,海内效之,至露髻驰骋,而帷冒亦废。开元中,奴婢服襕衫,而士女衣胡服,其后安禄山反,当时以为服妖之应。文宗即位,以四方车服僭奢,下诏准仪制令,品秩勋劳为等级。职事官服绿、青、碧,勋官诸司则佩刀、砺、纷、帨。诸亲朝贺宴会之服:一品、二品服玉及通犀,三品服花犀、斑犀。衣曳地不过二寸,袖不过一尺三寸。妇人裙不过五幅,曳地不过三寸,襦袖不过一尺五寸。袍袄之制:三品以上服绫,以鹘衔瑞草,雁衔绶带及双孔雀;四品、五品服绫,以地黄交枝;六品以下服绫,小窠无文及隔织、独织。度支、户部,盐铁门官等服细葛布,无纹绫。未有官者,服粗葛布。行官服紫粗布。中官不衣纱縠绫罗,诸司小儿不服大巾。妇人衣青碧缬、平头小花草履、彩帛缦成履,而禁高髻、险妆、去眉、开额及吴越高头草履。诏下,人多怨者。京兆尹杜悰条易行者为宽限,而事遂不行。唯淮南观察使李德裕令管内妇人衣褒四尺者阔一尺五寸,裙曳地四五寸者减三寸。
《册府元龟》:太和六年六月戊寅,右仆射王涯准敕详度诸司制度条件等,礼部式,亲王及三品以上,若二王后,服色用紫,饰以玉,五品以上,服色用朱,饰以金,七品以上,服色用绿,饰以银,九品以上,服色用青,饰以鍮石,应服绿及青人,谓经职事官成,及食禄者,其用勋官及爵,直诸司依出身品,仍各佩刀砺纷帨,流外官及庶人,服色用黄,饰以铜铁,其诸亲朝贺宴会服饰,各依所准品,诸司一品二品许服玉,及通犀,三品许服花犀及班犀及玉,又服青碧者,许通服绿,馀请依礼部式,诸部曲客女奴婢,服通服青碧,其命妇客女及婢,听同庶人,奴及部曲,请许通服黄白,皂其命妇准格客女及婢得同庶人,其衣服婢及庶人女妇请兼许服夹缬丈夫请通服黄白,如属诸军使司,及属诸道,任依本色目流例,其女人不得服黄紫为裙,及银泥罨画锦绣等,馀请依令式,其袍袄制度,三品已上,伏请许服鹘衔瑞草,雁衔绶带,及对孔雀绫袍袄,四品五品,伏请许服地黄花及交枝,六品已上朝参官,许服小团窠绫,及无文绫,隔织纱独织等充,除此色外,应有奇文异制袍袄绫等,并请禁断,其中书门下省尚书省御史台及诸司三品官,并请敕下后,一月日改易,应诸尝参官,限敕下后两月日改革,馀非常参官并许五月日改革,外州府以敕到日起限其衫布制度内外文武常参官及供奉官,外州府四品已上官,丝布不得有花纹,馀请一
切禁断,其花丝请许通服布及撩绫,除供御外,请委所在长史禁毁讫当日闻奏,其不合服丝布者,请敕下后,限一月日内并须改易,丈夫袍袄衫等,曳地不得长二寸已上,衣袖不得广阔一尺三寸已上,妇人制裙,不得阔五幅已上,裙条曳地,不得长三寸,襦袖等不得广一尺五寸已上。

后唐

明宗长兴三年,定衣服之制。
《五代史·唐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长兴三年正月壬子,太常礼院奏:衣服制度,准贞观四年八月十四日。诏曰:冠冕制度已备,今文彝常服饰,未为差等。于是三品已上服紫,四品、五品已上服绯,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妇人从夫之色,仍通服黄。至五年七月一日,敕七品已上服龟甲,双巨,十花绫,其色绿。九品以上,丝布及杂小绫,其色青。又咸亨五年五月十日,敕:如闻在外军人百姓,有不依令式,遂于袍衫之内,著朱紫青绿等色,短衫袄子,或在闾野,公然露服,贵贱莫辨,有蠹彝伦。自今已后,衣服上下,各依品秩。上得通下,下不得僭上。仍令所司,严加禁断。又武德四年七月十六日,制:三品已上服大科细绫,及罗,其色紫。五品已上服小科细绫及罗,其色朱。六品已上服丝布,杂小绫交梭,其色黄。七品、八品、九品、流外庶人,服细绫絁布,其色黄白者。又永徽三年八月十四日,诏:鱼袋之制,恩荣所加。本缘品命,带鱼之法,事章要重者。臣今详酌,本非朝命,不得辄悬鱼袋。内外臣僚,所衣朱紫服饰,降于近代,不越时宜。将健衣装,各立军号,当司从来无例检详。其经商百姓等,则不得著色样绫罗,及紫皂杂色衣服。金色带亦不载短长制度。敕旨礼院所奏内外臣僚,所衣朱紫服饰,不越时宜,将健衣装各立军号,一切仍旧。其经商百姓,不得著色样绫罗,及紫皂杂色衣服,金色带等,宜依。

太祖元年,即皇帝位,朝服衷甲,以备非常。
《辽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仪卫志》:太祖丙寅岁即皇帝位,朝服衷甲,以备非常。其后行瑟瑟礼、大射柳,即此服。
太宗   年,始定衣冠之制,北班国制,南班汉制。按《辽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仪卫志》:上古之人,网罟禽兽,食肉衣皮,以俪鹿韦掩前后,谓之韠。然后夏葛
冬裘之制兴焉。周公陈王业,《七月》之诗,至于一日于貉,三月条桑,八月载绩,公私之用由是出矣。契丹转居荐草之间,去邃古之风犹未远也。太祖仲父述澜,以遥辇氏于越之官,占居潢河决壤,始置城邑,为树艺、桑麻、组织之教,有辽王业之隆,其亦肇迹于此乎。太祖帝北方,太宗制中国,紫银之鼠,罗绮之篚,稛载而至。纤丽耎毳,被土绸木。于是定衣冠之制,北班国制,南班汉制,各从其便焉。详国服以著厥始云。 祭服:辽国以祭山为大礼,服饰尤盛。大祀,皇帝服金文金冠,白绫袍,红带,县鱼,三山红垂。饰犀玉刀错,络缝乌靴。小祀,皇帝硬帽,红克丝龟文袍。皇后戴红帕,服络缝红袍,县玉佩,双同心帕,络缝乌靴。臣僚、命妇服饰,各从本部旗帜之色。 朝服:皇帝服实里薛衮冠,络缝红袍,垂饰犀玉带错,络缝靴,谓之国服衮冕。太宗更以锦袍、金带。臣僚戴毡冠,金花为饰,或加珠玉翠毛,额后垂金花,织成夹带,中贮发一总。或纱冠,制如乌纱帽,无檐,不擪双耳。额前缀金花,上结紫带,末缀珠。服紫窄袍、系䩞鞢带,以黄红色绦裹革为之,用金玉、水晶、靛石缀饰,谓之盘紫。太宗更以锦袍、金带。
公服:谓之展裹,著紫。皇帝紫皂幅巾,紫窄袍,玉束

带,或衣红袄;臣僚亦幅巾,紫衣。 常服:《宰相中谢仪》,帝常服。《高丽使入见仪》,臣僚便衣,谓之盘裹。绿花窄袍绿,中单多红绿色。贵者披貂裘,以紫黑色为贵,青次之。又有银鼠,尤洁白。贱者貂毛、羊、鼠、沙狐裘。 田猎服:皇帝幅巾,擐甲戎装,以貂鼠或鹅项、鸭头为捍腰。蕃汉诸司使以上并戎装,衣皆左衽,黑绿色。 吊服:太祖叛弟剌哥等降,素服受之。
会同元年,诏赐群臣年高,有爵秩者锦袍、金带,著于令。
《辽史·太宗本纪》:会同元年秋九月壬子,诏群臣及高年,凡授大臣爵秩,皆赐锦袍、金带,著于令。
大同元年,备法驾,受贺于汴京,定冠服之制。
《辽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仪卫志》:汉服。黄帝始制冕冠章服,后王以祀以祭以享。唐收、殷冔、周弁以朝,冠端以居,所以别尊卑、辨仪物也。厥后唐以冕冠、青衣为祭服,通天、绛袍为朝服,平巾帻、袍襕为常服。大同元年正月朔,太宗皇帝入晋,备法驾,受文武百官贺于汴京崇元殿,自是日以为常。是年北归,唐、晋文物,辽则用之。左右采订,摭其常用者存诸篇。 祭服:终辽之世,郊丘不建,大裘冕服不书。衮冕,祭祀宗庙、遣上将出征、饮至、践阼、加元服、纳后若元日受朝则服之。金饰,垂白珠十二旒,以组为缨,色如其绶,黈纩充耳,玉簪导。元衣、纁裳十二章:八章在衣,日、月、星、龙、华虫、火、山、宗彝;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衣褾领,为升龙织成文,各为六等。龙、山以下,每章一行,行十二,白纱中单,黼领,青褾襈裾,黻革带、大带,剑佩绶,舄加金饰。《元日朝会仪》,皇帝服衮冕。 朝服:皇帝通天冠,诸祭还及冬至、朔日受朝、临轩拜王公、元会、冬会服之。冠加金博山,附蝉十二,首施珠翠。黑介帻,发缨翠緌,玉若犀簪导。绛纱袍,白纱中单,褾领,朱襈裾,白裙襦,绛纱蔽膝,白假带方心曲领。其革带佩剑绶,袜舄。若未加元服,则双童髻,空顶,黑介帻,双玉导,加宝饰。《元日上寿仪》,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 皇太子远游冠,谒庙还宫、元日、冬至朔日入朝服之。三梁冠,加金附蝉九,首施珠翠。黑介帻,发缨翠緌,犀簪导。绛纱袍,白纱中单,皂领褾,襈裾,白裙襦,白假带方心曲领,绛纱蔽膝。其革带剑佩绶,袜舄与上同,后改用白袜、黑舄。未冠,则双童髻,空顶,黑介帻,双玉导,加宝饰。《册皇太子仪》,皇太子冠远游,服绛纱袍。 亲王远游冠,陪祭朝享、拜表、大事服之。冠三梁,加金附蝉。黑介帻,青緌导。绛纱单衣,白纱中单,皂领,襈裾,白裙襦。革带钩䚢,假带曲领方心,绛纱蔽膝,袜舄,剑佩绶二品以上同。
诸王远游冠,三梁,黑介帻,青緌。 三品以上进贤

冠,三梁,宝饰。五品以上进贤冠,二梁,金饰。六品以上进贤冠,一梁,无饰。七品以上去剑佩绶。八品以下同公服。 公服:《勘箭仪》,閤使公服,系履。辽国常用公服矣。皇帝翼善冠,朔视朝用之。柘黄袍,九环带,白练裙襦,六合靴。 皇太子远游冠,五日常朝、元日、冬至受朝服。绛纱单衣,白裙襦,革带,金钩䚢,假带方心,纷鞶囊,白袜,乌皮履。 一品以下、五品以上。冠帻缨,簪导,谒见东宫及馀公事服之。绛纱单衣,白裙襦,带钩䚢,假带方心,袜履,纷鞶囊。六品以下,冠帻缨,簪导,去纷鞶囊,馀并同。 常服:辽国谓之穿执。起居礼臣僚穿执。言穿靴、执笏也。皇帝柘黄袍衫,折上头巾,九环带,六合靴,起自宇文氏。唐太宗贞观已后,非元日、冬至受朝及大祭祀,皆常服而已。 皇太子进贤冠,九琪,金饰,绛纱单衣,白裙襦,白袜,乌皮履。 五品以上,幞头,亦曰折上巾,紫袍,牙笏,金玉带。文官佩手巾、算带、刀子、砺石、金鱼袋;武官䩞鞢七事:佩刀、刀子、磨石、契苾真、哕厥、计筒、大石袋。乌皮六合靴。六品以下,幞头,绯衣,木笏,银带,银鱼袋佩,靴同。八品九品,幞头,绿袍,鍮石带,靴同。
圣宗统和元年六月乙酉,诏有司,册皇太后日,给三品以上法服,三品以下用大射柳之服。
《辽史·圣宗本纪》云云。
开泰七年十一月庚辰,禁服用明金、缕金、贴金。
《辽史·圣宗本纪》云云。
太平五年二月戊午,禁天下服用明金及金线绮;国亲当服者,奏而后用。
《辽史·圣宗本纪》云云。
兴宗重熙五年定大礼,臣僚并用汉服。
《辽史·兴宗本纪》不载。 按《仪卫志》:重熙五年尊号册礼,皇帝服龙衮,南北臣僚并朝服,盖辽制。会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国服;皇帝、南面臣僚汉服。乾亨以后,大礼虽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汉服;重熙以后,大礼并用汉服矣。常服仍遵会同之制。
重熙二十二年,诏八房族巾帻。
《辽史·兴宗本纪》不载。 按《仪卫志》:公服:谓之展裹,著紫。重熙二十二年,诏八房族巾帻。
道宗清宁元年,诏严冠巾及驼尼、水獭裘之禁。
《辽史·道宗本纪》:重熙二十四年八月,即皇帝位。改元。清宁九月庚申,诏非勋戚后及夷离堇、副使、承应诸职事人不得冠巾。壬戌,诏夷离堇及副使之族并民奴贱,不得服驼尼、水獭裘,刀柄、兔鹘、鞍勒、佩子不许用犀玉、骨突犀;惟大将军不禁。
清宁四年十二月辛丑,弛驼尼、水獭裘之禁。
《辽史·道宗本纪》云云。
清宁十年十一月甲子,定吏民衣服之制。
《辽史·道宗本纪》云云。
大康四年十一月丁亥,禁士庶服用锦绮、日月、山龙之文。
《辽史·道宗本纪》云云。

宋初,君臣冠服之制。
《舆服志》:衮冕之制。宋初因五代之旧,天子之服有衮冕,广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前后十二旒,二纩,并贯真珠。又有翠旒十二,碧凤衔之,在珠旒外。冕版以龙鳞锦表,上缀玉为七星,旁施琥珀瓶、犀瓶各二十四,周缀金丝网,钿以真珠、杂宝玉,加紫云白鹤锦里。四柱饰以七宝,红绫里。金饰玉簪导,红丝绦组带。亦谓之平天冠。衮服青色,日、月、星、山、龙、雉、虎蜼七章。红裙,藻、火、粉米、黼、黻五章。红蔽膝,升龙二并织成,间以云朵,饰以金钑花钿窠,装以真珠、琥珀、杂宝玉。红罗襦裙,绣五章,青褾、襈、裾。六采绶一,小绶三,结玉环三。素大带朱里,青罗四神带二,绣四神盘结。绶带饰并同衮服。白罗中单,青罗抹带,红罗勒帛。鹿卢玉具剑,玉镖首,镂白玉双佩,金饰贯真珠。金龙凤革带,红袜赤舄,金钑花,四神玉鼻。祭天地宗庙,朝太清宫、飨玉清昭应宫景灵宫、受册尊号、元日受朝、册皇太子则服之。通天冠。二十四梁,加金博山,附蝉十二,高广各一尺。青表朱里,首施珠翠,黑介帻,组缨翠緌,玉犀簪导。绛纱袍,以织成云龙红金条纱为之,红里,皂褾、襈、裾,绛纱裙,蔽膝如袍饰,并皂褾、襈。白纱中单,朱领、褾、襈、裾。白罗方心曲领。白袜,黑舄,佩绶如衮。大祭祀致斋、正旦冬至五月朔大朝会、大册命、亲耕藉田皆服之。衫袍。唐因隋制,天子常服赤黄、浅黄袍衫,折上巾,九环带,六合靴。宋因之,有赭黄、淡黄袍衫,玉装红束带,皂文靴,大宴则服之。又有赭黄、淡黄䙆袍,红衫袍,常朝则服之。又有窄袍,便坐视事则服之。皆皂纱折上巾,通犀金玉环带。窄袍或御乌纱帽。御阅服。以金装甲,乘马大阅则服之。 皇太子之服。一曰衮冕,二曰远游冠、朱明衣,三曰常服。衮冕:青罗表、绯罗红绫里、涂金银钑花饰,犀簪导,红丝组,前后白珠九旒,二纩贯水晶珠。青罗衣,绣山、龙、雉、火、虎蜼五章;红罗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红罗蔽膝,绣山、火二章。白纱中单,青褾、襈、裾。革带,涂金银钩䚢,瑜玉双佩。四采织成大绶,结二玉环,金涂银钑花饰。青罗袜带,红罗勒帛。玉具剑,金涂银钑花,玉镖首。白罗袜,朱履,金涂银扣。从祀则服之。远游冠:十八梁,青罗表,金涂银钑花饰,犀簪导,红丝组为缨,博山,政和加附蝉。朱明服:红花金条纱衣,红纱里,皂褾、襈。红纱裳,红纱蔽膝,并红纱里。白花罗中单,皂褾、襈,白罗方心曲领。罗袜,黑舄,革带,剑,佩,绶。馀同衮服。扶带,勒帛。执桓圭。受册、谒庙、朝会则服之。常服:皂纱折上巾,紫公服,通犀金玉带。后妃之服。一曰袆衣,二曰朱衣,三曰礼衣,四曰鞠衣,妃之缘,用翟为章,三等。大带随衣色,朱里,纰其外,上以朱锦,下以绿锦,纽约用青组,革带以青衣之,白玉双佩,黑组,双大绶,小绶三,间施玉环三,青袜、舄,舄加金饰。受册、朝谒景灵宫服之。鞠衣,黄罗为之,蔽膝、大带、革舄随衣色,馀同袆衣,唯无翟文,亲蚕服之。妃首饰花九株,小花同,并两博鬓,冠饰以九翚、四凤。褕翟,青罗绣为摇翟之形,编次于衣,青质,五色九等。素纱中单,黼领,罗縠褾襈,蔽膝随裳色,以緅为领缘,以摇翟为章,二等。大带随衣色,不朱里,纰其外,馀仿皇后冠服之制,受册服之。 皇太子妃首饰花九株,小花同,并两博鬓。褕翟,青织为摇翟之形,青质,五色九等。素纱中单,黼领,罗縠褾襈,皆以朱色,蔽膝随裳色,以緅为领缘,以摇翟为章,二等。大带随衣色,不朱里,纰其外,上以朱锦,下以绿锦,纽约用青组。革带以青衣之,白玉双佩,纯朱双大绶,章采尺寸与皇太子同。受册、朝会服之。鞠衣,黄罗为之,蔽膝、大带、革带随衣色,馀与褕翟同,唯无翟,从蚕服之。 诸臣祭服。唐制,有衮冕九旒,鷩冕八旒,毳冕七旒,絺冕六旒,元冕五旒。宋初,省八旒、六旒冕。九旒冕:涂金银花额,犀、玳瑁簪导,青罗衣绣山、龙、雉、火、虎蜼五章,绯罗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绯蔽膝绣山、火二章,白花罗中单,玉装剑、佩,革带,晕锦绶,二玉环,绯白罗大带,绯罗袜、履,亲王、中书门下奉祀则服之。其冕无额花者,元衣纁裳,悉画,小白绫中单,狮子锦绶,二银环,馀同上,三公奉祀则服之。七旒冕:犀角簪导,衣画虎蜼、粉米三章,裳画黼、黻二章,银装佩、剑,革带,馀同九旒冕,九卿奉祀则服之。五旒冕:青罗衣裳,无章,铜装佩、剑,革带,馀同七旒冕,四品、五品为献官则服之;六品之下无剑、佩、绶;紫檀衣,朱裳,罗为之,皂大绫绶,铜装剑、佩,御史、博士服之。平冕无旒,青衣纁裳,无剑、佩、绶,馀同五旒冕,太祝、奉礼服之。 朝服:一曰进贤冠,二曰貂蝉冠,三曰獬豸冠,皆朱衣朱裳。宋服之制,进贤五梁冠:涂金银花额,犀、玳瑁簪导,立笔。绯罗袍,白花罗中单,绯罗裙,绯罗蔽膝,并皂褾襈,白罗大带,白罗方心曲领,玉剑、佩,银革带,晕锦绶,二玉环,白绫袜,皂皮履。一品、二品侍祠朝会则服之,中书门下则冠加笼巾貂蝉。三梁冠:犀角簪导,无中单,银剑、佩,狮子锦绶,银环,馀同五梁冠。诸司三品、御史台四品、两省五品侍祠朝会则服之。御史大夫、中丞则冠有獬豸角,衣有中单。两梁冠:犀角簪导,铜剑、佩,练鹊锦绶,铜环,馀同三梁冠。四品、五品侍祠朝会则服之。六品以下无中单,无剑、佩、绶。御史则冠有獬豸角,衣有中单。裤褶紫、绯、绿,各从本服色,白绫中单,白绫裤,白罗方心曲领,本品官导驾,则骑而服之。 进贤冠以漆布为之,上缕纸为额花,金涂银铜饰,后有纳言。以梁数为差,凡七等,以罗为缨结之:第一等七梁,加貂蝉笼巾、貂鼠尾、立笔;第二等无貂蝉笼巾;第三等六梁,第四等五梁,第五等四梁,第六等三梁,第七等二梁,并如旧制,服同。 貂蝉冠一名笼巾,织藤漆之,形正方,如平巾帻。饰以银,前有银花,上缀玳瑁蝉,左右为三小蝉,衔玉鼻,左插貂尾。三公、亲王侍祠大朝会,则加于进贤冠而服之。
獬豸冠即进贤冠,其梁上刻木为獬豸角,碧粉涂

之,梁数从本品。 立笔,古人臣簪笔之遗象。其制削竹为干,裹以绯罗,以黄丝为毫,拓以银缕叶,插于冠后。旧令,文官七品以上服朝服者,簪白笔,武官则否,今文武皆簪也。 公服。凡朝服谓之具服,公服从省,今谓之常服。宋因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其制,曲领大袖,下施横襕,束以革带,幞头,乌皮靴。自王公至一命之士,通服之。 幞头。一名折上巾,起自后周,然止以软帛垂脚,隋始以桐木为之,唐始以罗代缯。惟帝服则脚上曲,人臣下垂。五代渐变平直。国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脚,乘舆或服上焉。其初以藤织草巾子为里,纱为表,而涂以漆。后惟以漆为坚,去其藤里,前为一折,平施两脚,以铁为之。 带。古惟用革,自曹魏而下,始有金、银、铜铁之饰。宋制尤详,有玉、有金、有银、有犀,其下铜、铁、角、石、黑玉之类,各有等差。玉带不许施于公服。犀非品官、通犀非特旨皆禁。铜、铁、角、石、黑玉之类,民庶及郡县吏、伎术等人,皆得服之。其制有金毬路、荔支、师蛮、海捷、宝藏。
方团二十五两;荔支自二十五两至七两,有四等;师蛮二十五两;海捷十五两;宝藏三十两。惟毬路方团胯,馀悉方胯。荔支或为御仙花,束带亦同。

金涂天王、八仙、犀牛、宝瓶、荔支、师蛮、海捷、双鹿、行虎、洼面。
天王、八仙二十五两;犀牛、宝瓶自二十五两至十五两,有二等;荔支自二十两至十两,有三等;师蛮自二十两至十八两,有二等;海捷自十五两至十两,有三等;双鹿自二十两至四两,有九等;行虎七两;洼面自十五两至十二两,有二等。
束带则有金荔支、师蛮、戏童、海捷、犀牛、胡荽、凤子、宝
花。
荔支自二十五两至十五两,有三等;师蛮、戏童二十五两;海捷自二十两至十两,有二等;犀牛二十两;凤子、宝相花十五两。

金涂犀牛、双鹿、野马、胡荽。
犀牛、野马十五两;双鹿自二十两,有三等;胡荽自十五两至十两,有三等。

犀有上等、次等,以牯㹀为别。
出黔南者,在南海之下。

鱼袋。其制自唐始,盖以为符契也。其始曰鱼符,左一,右一。左者进内,右者随身,刻官姓名,出入合之。因盛以袋,故曰鱼袋。宋因之,其制以金银饰为鱼形,公服则系于带而垂于后,以明贵贱,非复如唐之符契也。
太祖建隆元年,行四庙册礼,定衮冕制度。
《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建隆元年,太常礼院言:准少府监牒,请具衮龙衣、绛纱袍、通天冠制度令式。衮冕,垂白珠十有二旒,以组为缨,色如其绶,黈纩充耳,玉簪导。元衣纁裳,十二章:八章在衣,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衣褾领如上,为升龙,皆织就为之。山、龙以下,每章一行,重以为等,每行十二。白纱中单,黼领,青褾、襈、裾。蔽膝加龙、山、火三章。革带,玉钩䚢。大带,素带朱里,纰其外,上朱下绿,纽约用组。鹿卢玉具剑,大珠镖首,白玉双佩,元组。双大绶六采,元、黄、赤、白、缥、绿,纯元质,长二丈四尺五寸,首广一尺。小双绶长二尺六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间施三玉环。朱袜赤舄,加金饰。诏可。
《玉海》:建隆元年二月九日,礼院言:崇元殿行四庙册礼,衮龙服。五月朔,受朝,通天冠,绛纱袍。请中尚少府修制。十九日,礼院具制度,令式衮冕,前后十二旒,二纩,玉簪导组带,衮服元衣纁裳,十二章,白纱中单,黼领青褾,襈裾蔽膝,革带玉钩,䚢大带玉,具剑,玉佩元组,绶朱袜赤舄,加金饰。通天冠加金博山,附蝉翠緌,犀簪导。绛纱袍,白纱中单,朱领褾襈裙,绛蔽膝,白假带,方心曲领,白袜黑舄。从之。
建隆二年,定衮冕以下,皆用充耳。
《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建隆二年,太子詹事尹拙、工部尚书窦仪议:谨按《周礼》:弁师掌王之五冕,朱里延纽,五采缫,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玉笄朱纮。诸侯之缫旒九就,珉玉三采,其馀如王之事,缫斿皆就,玉瑱、玉笄。疏云:王不言玉瑱,于此言之者,王与诸侯互相见为义。是以王言元冕、朱里延纽及朱纮,明诸侯亦有之。诸公言玉瑱,明王亦有之。详此经、疏之文,则是本有充耳。今请令君臣衮冕以下并用充耳,以合正文。从之。
《玉海》:建隆二年,聂崇义上三礼图,仿虞周汉唐之旧。詹事尹拙言:衮冕而下,合画充耳。尚书窦仪议从之。
建隆三年,诏岁以端午、十月,文武官皆赐时服。按《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时服。宋初因五代旧制,每岁诸臣皆赐时服,然止赐将相、学士、禁军大校。建隆三年,太祖谓侍臣曰:百官不赐,甚无谓也。乃遍赐之。岁遇端午、十月一日,文武群臣将校皆给焉。是岁十月,近臣、军校增给锦衬袍,中书门下、枢密、宣徽院、节度使及侍卫步军都虞候以上,皇亲大将军以上,天下乐晕锦;三司使、学士、中丞、内客省使、驸马、留后、观察使,皇亲将军、诸司使、厢主以上,簇四盘雕细锦;三司副使、宫观判官,黄师子大锦;防禦团练使、刺史、皇亲诸司副使,翠毛细锦;权中丞、知开封府、银台司、审刑院及待制以上,知检院鼓院、同三司副使、六统军、金吾大将军,红锦。诸班及诸军将校,亦赐窄锦袍。有翠毛、宜男、云雁细锦,狮子、练鹊、宝照大锦,宝照中锦,凡七等。应给锦袍者,皆五事。
公服、锦宽袍,绫汗衫、裤,勒帛,丞郎、给舍、大卿监以上不给锦袍者,加以黄绫绣袍肚。

大将军、少卿监、郎中以上,枢密诸房副承旨以上,诸司使,皇亲承制、崇班,皆四事;无锦袍。将军至副率、知杂御史至大理正、入内都知、内侍都知、皇亲殿直以上,皆三事;无裤。通事舍人、承制、崇班、入内押班、内侍副都知押班、内常侍、六尚奉御以下,京官充馆阁、宗正寺、刑法官者,皆二事;无勒帛,内职汗衫以绫,文臣以绢。閤门祗候、内供奉官至殿直,京官编修、校勘,止给公服。端午,亦给。应给锦袍者,汗衫以黄縠,别加绣袍肚、小扇。诞圣节所给,如时服。
京师禁厢军校、卫士、内诸司胥吏、工巧人,并给服有差。
乾德元年,议定裤褶制度,杨格、王处讷等上新造冠冕。
《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裤褶之制,建隆四年,范质与礼官议:裤褶制度,先儒无说,惟《开元杂礼》有五品以上用细绫及罗,六品以下用小绫之制。注:褶衣,复衣也。又案令文,武弁,金饰平巾帻,簪导,紫褶白裤,五梁珠宝钿带,靴,骑马服之。金饰,即附蝉也。详此,即是二品、三品所配弁之制也。附蝉之数,盖一品九,二品八,三品七,四品六,五品五。又侍中、中书令、散骑加貂蝉,侍左者左珥,侍右者右珥。又《开元礼》导驾官并朱衣,冠履依本品。朱衣,今朝服也。故令文三品以上紫褶,五品以下绯褶,七品以上绿褶,九品以上碧褶,并白大口裤,起梁带,乌皮靴。今请造裤褶如令文之制,其起梁带形制,检寻未是,望以革带代之。奏可。是岁,造成而未用。〈又〉乾德元年闰十二月,少府监杨格、少监王处讷等上新造皇帝冠冕。先是,郊祀冠冕,多饰以珠玉,帝以华而且重,故命改制之。〈按《本纪》
隆四年十一月,改元乾德。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诏朝官出知节镇及防禦、刺史,衣绯绿者借紫,衣绿者借绯。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太平兴国二年,诏朝官出知节镇及转运使、副,衣绯、绿者并借紫。知州防禦、团练、刺史,衣绿者借绯,衣绯者借紫;其为通判、知军监,止借绯。其后,江淮发运使同转运,提点刑狱同知刺史州。
太平兴国七年,定舆服等差。
《宋史·太宗本纪》:太平兴国七年春正月壬戌,定舆服等差。 按《舆服志》:太平兴国七年正月,翰林学士承旨李昉等奏曰:奉诏详定车服制度,请从三品以上服玉带,四品以上服金带,以下升朝官、虽未升朝已赐紫绯、内职诸军将校,并服红綎金涂银排方。虽升朝著绿者,公服上不得系银带,馀官服黑银方团胯及犀角带。贡士及胥吏、工商、庶人服铁角带,恩赐者不用此制。荔支带本是内出以赐将相,在于庶僚,岂合僭服。望非恩赐者,官至三品乃得服之。 士庶人车服之制。太平兴国七年,诏曰:士庶之间,车服之制,至于丧葬,各有等差。近年以来,颇成踰僭。宜令翰林学士承旨李昉详定以闻。昉奏:今后富商大贾乘马,漆素鞍者勿禁。近年品官绿袍及举子白襕下皆服紫色,亦请禁之。其私第便服,许紫皂衣、白袍。旧制,庶人服白,今请流外官及贡举人、庶人通许服皂。并从之。
太平兴国年,更定文武官赐时服之制。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太平兴国以后,文官知制诰、武官上将军、内职诸司使以上,皆赐锦。
藩镇观察使以上,天下乐晕锦;尚书及步军都虞候以上及知益州、并州,次晕锦,皆五事。学士、丞郎,簇四盘雕锦;刺史以上及知广州,翠毛锦,皆三件。待制以上、横班诸司使,翠毛锦;知代州,御仙花锦;诸司使领郡,宜男锦;诸司使,云雁锦。驸马,锦如丞郎,增至四事。益州钤辖,锦从本官,增绫裤。

朝官供奉官以上,皆赐紫地皂花欹正。京官殿直以下,皆赐紫大绫。在外禁军将校,亦赐窄锦袍,次赐紫绫色绢。
雍熙元年,赐内外官衣带有差。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雍熙元年,两省五品以上,御史台、尚书省四品以上,各赐袭衣、犀带、鱼袋。其为五使,则皆赐金带,仍各加器币。
文武行事官,各赐金帛。牧伯在外者,遇大礼,不赐。

使相、节度使自镇来朝入见日,赐衣五事,金带,鞍马;朝辞日,赐窄衣六事,金束带,鞍勒马一,散马二。
节度使减散马。

为都部署者,别赐带甲鞍勒马一。观察使为都部署、副都部署赴本任、知州,赐窄衣三事,金束带,鞍勒马。防禦团练使、敕史为部署、钤辖,赐窄衣三事,金束带;赴本任,赐窄衣三事,涂金银腰带;为知州、都监,赐窄衣三事,绢三十疋。诸司为钤辖者,赐窄衣、金束带。文武官内职出为知州军、通判、发运、转运使副、提点刑狱、都监、巡检、砦主、军使及任使繁要者,仆射赐窄衣三事,绢五十疋;尚书、丞郎、学士、谏舍、待制、大卿监及统军、上将军、诸司使,减绢二十疋;少卿监至五官正、大将军至副率、诸司副使,减绢一十疋;中郎将、京官内殿承旨至借职、内常侍,减衣二事,又减绢一十疋。窄衣,起二月给紫罗衫;起十月给紫欹正绵袄。
给公服者,单夹亦然。

诸道衙内指挥使、都虞候入贡辞日,赐紫罗窄衫,金涂银带。〈又〉雍熙初,郊祀庆成,始许升朝官服绯、绿二十年者,叙赐绯、紫。〈又〉雍熙元年,南郊后,内出鱼袋以赐近臣,由是内外升朝文武官皆佩鱼。凡服紫者,饰以金;服绯者,饰以银。廷赐紫,则给金涂银者;赐绯,亦有特给者。京官、幕职州县官赐绯紫者,亦佩。亲王武官、内职将校皆不佩。
端拱二年,禁杂色人服紫,及妇人高冠、高髻。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端拱二年,诏县镇场务诸色公人并庶人、商贾、伎术、不系官伶人,只许服皂、白衣,铁、角带,不得服紫。文武升朝官及诸司副使、禁军指挥使、厢军都虞候之家子弟,不拘此限。幞头巾子,自今高不过二寸五分。妇人假髻并宜禁断,仍不得作高髻及高冠。其销金、泥金、真珠装缀衣服,除命妇许服外,馀人并禁。
淳化二年,御史台请复重戴之制,诏两省尚书省五品以上,皆用之。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重戴。唐士人多尚之,盖古大裁帽之遗制,本野夫岩叟之服。以皂罗为之,方而垂檐,紫里,两紫丝组为缨,垂而结之颔下。所谓重戴者,盖折上巾又加以帽焉。宋初,御史台皆重戴,馀官或戴或否。后新进士亦戴,至释褐则止。太宗淳化二年,御史台言:旧仪,三院御史在台及出使,并重戴,事已久废。其御史出台为省职及在京釐务者,请依旧仪,违者罚俸一月。从之。又诏两省及尚书省五品以上皆重戴,枢密三司、副使则不。
至道元年,许士庶工商服紫,更定皇太子祭服。
《宋史·太宗本纪》:至道元年六月己亥,许士庶工商服紫。 按《舆服志》:至道元年,太常礼院言:南郊,皇太子充亚献,合著祭祀服。准制度,衮冕以组为缨,色如其绶,青纩充耳,元衣纁裳,凡九章,每章一行,重以为等,皆织为之。白纱中单,黻领,青褾、襈、裾。革带,金钩䚢。大带,素带不朱里,亦纰以朱绿,纽约用组。黻随裳色,二章。朱组,双大绶四采,赤白褾襈,纯朱质,长一丈八尺,三百二十首,广九寸。小双绶,长二尺六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间施二玉环。朱袜赤舄,舄加金饰,馀同旧制。侍从祭祀及谒庙、加元服、纳妃则服之。诏依上制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