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之家/小 城 纪 事

 成安文学 2022-06-06 发布于河北

点击“成安文学”,关注作家动态,欣赏更多佳作(2022年57期)

  

小 城 纪 事

李同

2022.6.6

/李同

人上了年纪总爱回忆过去。不知不觉中在成安这座小城,已度过五十个春秋。年少时的见闻与经历,时常浮现于脑海,并促使我动笔写下这如歌岁月中小城的变迁。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出生于成安县城内北街,在此度过快乐的童年。儿时记忆中的小城,从东门口到西关口,一条大街贯穿全城。千年古县的城墙已不见踪影,却留下明显的城基和蕴含古韵的地名,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小城的沧桑经历。从南城路至北城路一条南北大街,在城中心与东西大街相交,形成十字街口,将方方正正的小城分为四大民居区域。十字街口的北侧附近便是我儿时成长的乐园。夏季的夜晚,我和伙伴们聚于十字街口路灯下,扑捉着飞来飞去的各种小昆虫,装进携带的小瓶子里。秋日的午后,我们跑到北城墙脚下的坑塘边捞蝌科,捉蜻蜓,常常玩到天晚不归,等待母亲寻找与呼唤。有时候,我们撒欢似的穿行于各条大街小巷,几乎跑遍小城的每个角落。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充满了无限乐趣。

位于西大街的琉璃牌坊,是我们常去的地方。从东门口或西关口一进城,便可看到一座像城门似的漂亮建筑,造型美观,气势威严,过往行人每行于此皆驻足观赏一番。我们小孩子喜欢在正门两侧的小拱门间穿来穿去。在形态逼真的石狮子背上爬上爬下。有时也随大人们站在牌坊前,认读着两面正中匾额上 “四品一世” 和 “五世同堂” 几个大字。可惜几年过后,再也看不到这一街头胜景了。文革开始后的 “破四旧,立四新” 运动中,这一优美建筑作为 “四旧” 被拆除了。

位于东大街路北政府招待所院内西侧的 “成安礼堂”,也留下深刻印象。儿时曾多次随父母到此看电影和戏剧。记得有一次观看现代豫剧《社长的女儿》,全场座无虚席,过道里也站满了人。有一位维护秩序的工作人员,手持一根长竹竿,在空中横向挥舞着,以警示不守场规的观众。戏台上剧情没记住,我却记下了这一可笑场面。听母亲说,当年我出生时,因家中没有钟表,无法记时。恰逢前院大礼堂散戏,听到邻居们从门前说笑着经过,因此就把我的生辰定为午夜零点。我从小就与大礼堂似乎有点缘份。19767月,我从故乡回到成安,暂住在父亲工作单位县水利办公室,恰与大礼堂又前后为邻,还真是相遇有缘呢。

北街有两处李家过道 (后改为李家胡同),分别为位于东大街招待所西侧的东李家过道,和位于西大街工商银行西侧的西李家过道。有趣的是两处李家过道北头坑塘边,都有我的 “老家”,确切的说是父母的 “老家”。1976年我回到成安,曾在位于新兴大街东头路南的城关社办站 (后改为成建二处) 做临时工,曾参加建筑工商银行院内西楼。每天在西李家过道口劳动,特意去寻访我们的 “老家”。也曾站在牌坊故址重温旧景,留下永久记忆。

位于东大街路南的成安剧院,是我县建成最早的一处文化娱乐场所。解放初期建成,经1963年扩建重修后,显得更加气势宏伟,巍峨壮观。我曾多次到此看戏和电影。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文革结束后的197612月,被停演十年之久的豫剧《朝阳沟》恢复演出。当时由成安豫剧团回城演出。闻讯前来的城内外群众,很快将戏票抢购一空,戏院门前台阶下的大街上人山人海,把剧场门口围得水泄不通,连剧场东小院围墙上也站满了许多年青人。可见人们对久违了的《朝阳沟》的喜爱和渴望一睹为快的急切心情。我有幸求得一票,欣赏到成安豫剧团的精彩演出,留下美好印象。

在城中心十字街口西侧路北,有一处大门朝南的院落,这就是我县电影放映队驻地。六十年代初,我家从东李家过道北头迁往此院暂住。我二弟出生于此院。我县电影队成立于五十年代后期。据说邯郸专署曾两次给我县派来电影放映队,分别定名为 “成安县河北省电影放映队第七十二队” 和 “第一九五队”。我县电影放映事业从此迅速发展起来。

与电影放映队同时建立并相邻于西侧的便是县广播站。广播站的建立,使我县成为邯郸地区第一个成立广播站的县。19638月,成安遭受百年不遇的水灾。我家又从电影队迁往广播站后面一刘姓人家大院居住。当时由于连续降雨,县城被淹,北街因地势低积水最深。母亲带领我们三个孩子,暂避在前院广播站一间屋里。站里值班人员李叔用一扇闲置的门板试图挡住后院涌进的积水,以保护我们母子安全。我们母子在此度过了惊心动魄的危急时刻。直到第二天父亲工作所在地林里堡村干部派人冒雨涉水把我们接走。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后来多次听父母讲述当时的动人情景。六三年水灾发生具体时间是83日下午开始的。当时县委领导组织群众,一面堵决口、排水,一面抢救受灾群众,并有干部在救灾过程中献出宝贵生命。一场水灾使我县遭受巨大损失,党和人民政府及时领导全县人民开展了生产自救运动。当时中央和省派飞机在我县上空投放食品和慰问信,支援慰问受灾群众。一场水灾使我们看到了党和人民政府对受灾群众的关怀和体贴。看到了党员干部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貌。父母由此教育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救命恩人。我们都会铭记终生。

无巧不成书。八十年代初,我参加工作,被分配到一家县办企业,其厂址就在北街,这使我有幸再次成为北街人。老房东成为新邻居,儿时的玩伴又成为工友。我们又一起见证小城的建设与发展。当时县里对北城路内侧的大坑,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修建,招待所后面的大坑,建起了小型体育场。牌坊北街西侧的大坑建起了贸易市场,设有100多个大型售货棚和500多块售货柜台,成为我县最大的商品贸易交流场地。那几年,农村连续粮棉丰收,农民富裕起来,北大坑市场物资交流异常活跃,每天往来于北城路和牌坊北街购物的人们络绎不绝,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东城街 (今雪涛路) 是城区东部一条商业街。八十年代以前的长期岁月里,东城街路东的原护城河一线无任何建筑。随着城区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县里于19838月,位于路东的 “成安影院” 破土动工,于19845月竣工并很快投入使用,其规模超过 “成安剧院”,面积达1400多平米,整体外景美观大方,门前广场宽阔敞亮,给东城街乃至县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与此同时,位于东大街路南的成安供销大楼也于1983年建成,大楼高三层,面积达2000多平米,为我县当时最大商场,供销大楼的营业,逐渐取代了招侍所东侧的运营了几十年的百货商店。从而使我县居民物质文化生活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对于东城街而言,西城街 (今清云大街) 的发展,更富于时代感。从六十年代起,北段路西建起了煤建公司、石油公司、物资公司和土产公司,南段路东建起了木工厂、纤维板厂、制镜厂。八十年代初,成安汽车站在运营了30多年后,由邯大路北侧肥乡路口迁至西城街北端路东邯大路南侧。稍后几年又相继建起农技服务中心、工行、农行、信用社和保险公司等多家服务机构。随着九十年代初西城街大规模扩建,昔日冷落的西城街真正热闹起来了。

西关口是城内外居民进出县城的主要通道之一。九十年代以前,进出县城要穿过一道铁路。那是从肥乡辛安堡通往临漳的一条地方铁路。当时西城街上的煤建公司和物资公司,以及城南的县化肥厂,进出原料和成品,都由小火车往来运输,曾为成安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记得九十年代初,我带领孩子们去煤建公司院内看火车,让孩子们不出县城看到了火车。这已成为历史,留下永久记忆。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城区建设突飞猛进,城区面积迅速扩大。记得1995年春天,县里开始修建南环路(今朝阳路) 和西环路 (今迎宾大街)。当时县里号召各企事业单位组织人员参加义务劳动。我们单位积极响应,20多名青年职工组成突击队,早早起床带上工具赶到南环路工地,大家投入紧张的战斗,热火朝天的干起来。县电视台记者也赶到现场,进行釆访报道。整个工地上一片热气腾腾的欢快而繁忙的景象。我们都愿为城区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新时代带来新气象。继迎宾大街之后,乾侯街、富康街先后建成,并继而在两街之间,有所为大街北侧建起了宽阔大气,风景宜人的人民广场,为城区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健身,娱乐会友的绝佳去处。随着县委、政府机关和县直各行政职能部门的西迁,城区的政冶、经济、文化中心也逐渐西移,县城格局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光阴荏苒,时光飞逝,转眼间半个世纪过去了,作为一名生长于这座小城的文学爱好者,亲眼目睹并亲身经历了小城的巨变,愿用笔记下这岁月沧桑之点滴,以抒发对这座小城的热爱之情,从而使更多的人了解成安的过去,以极大的热情去奋力建设更加美好的新成安。

————————————————————————————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李同,笔名: 小木。祖籍: 河北沧州吴桥县,成长于邯郸市成安县。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曾为中学教师。热爱文学创作,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多篇作品选入《名家散文集》《作家精品文选》《逐梦新时代》《首都文学》《湖南写作》《邯郸晚报》等书刊、媒体。

————————————————————————————————

成安文学编辑团队

总编:周志鹏

主编:冀凌云

编委:武学福 朱顺社 吴  霞 

 张俊德   姚瑞红  胡贺宇 

 齐明明  王志彬   纪 蕾   

靳志刚   张耀富

 统筹制作:冀凌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