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定古城墙上架大炮,中国象棋为啥会出现“砲”与“炮”并用?

 建安视觉 2022-06-06 发布于河南

  



千年古城墙一直是河北省正定县的标志性建筑之一,1600多年来,河北正定一直是府、州、郡、县治所,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正定现存城墙乃为明代遗存,其平面呈“官帽”形,西北饱满,东南稍缺,取《易经》中所讲的“天满西北,地缺东南”之意。这种风水有“为官长久,贵人多出”之说。

  



正定城南门城墙上的一尊仿古大铁炮火了,常常有游客在火炮前驻足拍照,南城墙也成为了网红拍视频的打卡地。当头炮,马来跳,这是中国象棋见招拆招的基本口诀。象棋是我国传统的棋类益智游戏,据传说在先秦时期就有关于象棋的记录。象棋中有“炮”与“砲”二字,为何会有“炮”和“砲”两字并用的现象?

象棋棋盘上的红方有“炮”,黑方则有“砲”。“炮”指的是火炮,那么,“砲”又是指的什么呢?石字边的砲,其实比火字旁的炮出现得更早,砲其实就是抛石机。抛石机这种兵器,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中就有使用。

  



“炮”是形声字。小篆从火,包声。隶变后楷书写作“炮”。“炮”的本义为把带毛的肉用泥裹住放在火上烧烤,读作páo,就是一种饮食烹饪方式。火炮出现以后,又引申表示抛石机所发的机石,读作pào。如今特指重型武器,如“大炮”、“火箭炮”。又引申指爆竹。如“鞭炮”。

  



今天中国象棋中的“炮”,最早写为“砲”字,而到宋代出现“砲”、“炮”二字并用的现象,此现象的出现,可能是因为宋代时火约被广泛用于战争。其实,中国象棋中的“炮”、“砲”二字并存,真实反映了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代的特点。

一硝、二磺、三木炭,这是许多孩子都了解的常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约的国家。据记载,唐代称爆竹为“爆竿”。唐初,有人将硝石装入竹筒中燃放,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后来,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

  



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经有了火约(配方)的记载。到了唐朝末年,火约开始用于军事上。到了宋元时期,火约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炮、火箭等。这种火炮当时称为“火铳”,多为铜制,用火约来发射实心弹丸。由于这种武器在战场上的作用和抛石机类似,也用来攻城守城,所以人们也称其为“砲”或者“炮”。

  



中国人发明的火约,在南宋时由阿拉伯商人西传,进入欧洲。中国人虽为火约之发明家,却未能产生近代科学和近代社会,而是从16世纪明中叶起在火约、火器等方面停滞不前、缺乏创新,明显落后于欧洲,于是又从欧洲引进佛朗机、鸟铳及红夷大炮等火器。入清以后,火器技术起起伏伏,与欧洲再次拉大差距,饱受列强欺凌。

  



鲁迅在《电的利弊》一文中说:“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我们在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时候,应当怎样理解鲁迅的话?有网友说,鲁迅当时写这句话,主要还是受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意在警醒人们。也有网友说,没有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基础,科技创新将缺乏持续动力,技术进步与制度进步,二者缺一不可。希望我们伟大祖国的明天越来越美好!(王建安  摄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