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神经阻滞(注射)疗法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fnxyy 2022-06-07 发布于安徽

     面神经(facial nerve)阻滞(注射)疗法是一种治疗面神经相关疾病,如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贝 尔 麻 痹(Bell palsy,也 称 特 发 性 面 神 经 麻痹,面神经炎)等的常用方法,比传统药物保守治疗方法效果更好。本专家共识由国内相关领域疼痛学科专家共同编写,对面神经阻滞(注射)疗法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和疗效评估等内容进行了总结,旨在帮助临床医生规范应用此种治疗方法。

面神经阻滞(注射)疗法概述

     面神经阻滞(注射)疗法是指使用化学药物或物理方法,暂时或长期阻断面神经的传导,或在面神经周围注射治疗性药物,使面神经结构、功能发生改变的治疗方法。

     面神经阻滞(注射)疗法常用于面(眼)肌痉挛、贝尔麻痹、亨特综合征(Ramsay‑Hunt 综合征,Hunt综合征)的治疗,也可用于美容除皱等手术或眼科等某些手术的麻醉

面神经阻滞(注射)疗法相关解剖

      面神经为第七对脑神经,为混合神经,含有四种纤维成分,见图 1。 

图片

      1.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运动纤维)

      起于脑桥下部网状结构腹外侧部的面神经核。支配面部表情肌、颈阔肌、镫骨肌、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 

      2.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副交感纤维)

      发自上泌涎核,控制流泪的神经纤维起自泪腺核。一部分纤维经岩大神经至翼腭神经节,节后纤维分布至泪腺、腭及鼻腔黏膜的腺体;另一部分纤维通过鼓索神经加入三叉神经的舌神经,至下颌下神经节,节后纤维支配舌下腺和下颌下腺。 

      3. 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味觉纤维)

    其神经元胞体位于面神经管内的膝状神经节(genicular ganglion)内,神经元的周围突经鼓索支加入三叉神经第三支的舌神经至舌,司舌前 2/3 及腭部的味觉;其中枢突止于延脑的孤束核。

      4.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传导外耳道、侧耳廓和乳突区皮肤的痛觉,传至三叉神经脊束核,触觉传至三叉神经脑桥核。面部肌肉的本体感觉传导至中脑的三叉神经核

      面神经有两神经根:运动根与中间神经。运动根含有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肌肉运动;中间神经(nervus intermedius)含有副交感纤维、味觉纤维与躯体感觉纤维。

      面神经的行程分为颅内段、颞骨段(面神经管段)和颞骨外段三部分,在颞骨段面神经可分为 4 个区段:内听道段、迷路段、水平(鼓室)段与乳突(垂 直)段。每段内又有一些细的划分,见图 2。

图片
一、颅内段行程

     颅内段分为运动神经核上段、运动神经核段、小脑脑桥角段 3段。面神经运动核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核团接受来自双侧的大脑皮层面神经运动中枢的支配,下部分核团接受来自对侧的大脑皮层面神经运动中枢的支配。上部分核团发出的神经纤维负责同侧面部上 1/3 肌肉运动,下部分核团发出的神经纤维负责同侧面部下 2/3肌肉运动,即面部上 1/3肌肉接受双侧大脑皮层支配,面部下 2/3 肌肉仅接受对侧大脑皮层的支配。临床上,一侧面神经核以上病变会引起对侧面部下 2/3 肌肉瘫痪,而蹙眉、皱眉、闭眼不受影响,为中枢性面瘫。一侧面神经核以下病变则会引起同侧面部全部肌肉瘫痪,为周围性面瘫。

二、面神经管段的分支

      1. 内听道段

      此段内,面神经走行与第Ⅷ对脑神经的前庭支和耳蜗支紧密靠近。面神经这一段没有发出重要的分支。

      2. 迷路段

      在内听道的外侧端,面神经进入岩骨的面神经管。在迷路上方前外侧走行到达膝状神经节,该神经节包含中间神经感觉纤维的假单级神经元。岩大神经起自膝状神经节,由副交感传出纤维(行至翼腭神经节支配泪腺、上腭和鼻腺)与一般躯体感觉纤维(传导来自外听道、外侧耳廓和乳突皮肤的感觉)组成。膝状神经节内经常潜伏有带状疱疹病毒,病毒被激活后会发生周围性面瘫伴耳周疱疹与疼痛,称为 Ramsay‑Hunt 综合征,急性期在茎乳孔行面神经阻滞,注射糖皮质激素可减轻面神经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迷路段的主要分支(图 3):

图片

      岩大神经:在骨管内前行,穿过破裂孔上部,与 来自颈内动脉交感丛的岩深神经合并为翼管神经, 穿翼管至翼腭神经节(图 4),发出节后纤维支配泪 腺、鼻腺和腭黏膜的腺体。 

图片

      一些小的分支加入舌咽神经的鼓室丛。 

      另外一些小的非恒定出现的分支加入脑膜中动 脉的交感丛。

      3. 水平段

面神经从膝状神经节向后水平走行,在下方和内侧到达水平半规管。从这一段未发出大的分支。 

      4. 乳突段

      这一段的主要分支见图 5。

     镫骨肌神经:支配镫骨肌。如果面神经在此处以上受损,由于镫骨肌麻痹,患者会发生听觉过敏。

     鼓索(图 5):在茎乳孔上方约 6 mm 处出颅,向前下与舌 神经汇合。鼓索包含副交感神经纤维(通过下颌下神经节支配下颌下腺和舌下腺)与味觉纤维(来自舌前 2/3)。

     在茎乳孔上方,发出一些小的分支与迷走神经的耳支相交通。

图片
三、颞骨外段及其分支

     1. 出茎乳孔后,面神经进入腮腺前经常发出的分支见图 6。

图片

     (1) Haller 襻 非恒定出现,于茎乳孔处发出,行于颈内静脉的外侧,与舌咽神经相吻合。

     (2) 耳后支 约于茎乳孔下方 1~2 mm 处发出,有迷走神经的耳支加入,并与枕小神经、耳大神经的后支相交通。支配耳后肌与枕肌。 

     (3) 二腹肌支 支配二腹肌后腹。

     (4) 茎突舌骨肌支 支配茎突舌骨肌。 

     (5) 舌支 为感觉纤维,非恒定出现,支配舌根部。

     靠近茎乳孔处行面神经阻滞时,这些小分支会被阻滞。

     2. 面神经在腮腺内的分支

     面神经主干进入腮腺后,在腮腺深浅两叶之间经颈外动脉和下颌后静脉浅面,走行1.0~1.5cm后分叉 。主干的分支形式多样,常见的分支包括(图 7):

图片

     (1) 颞支 经髁突浅面或前缘距耳屏前出腮腺上缘,越过颧弓后段浅面,行向前上,分布于额肌、眼轮匝肌上份、耳前肌和耳上肌。它和三叉神经第二支上颌神经的颧神经、耳颞神经、眶上神经、泪腺神经及上颌神经睑支之间,都可有交通支。颞支阻滞可用于眼肌痉挛或面肌痉挛以眼部肌肉痉挛为主患者。

     (2) 颧支 自腮腺前上缘穿出,行向前上。颧支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支配上下眼轮匝肌。下部分支较粗,支配颧肌和提上唇肌。颧支与上颌神经的颧面支、眶上神经、泪腺神经和眶下神经都有吻合。颧支阻滞可用于眼肌痉挛或面肌痉挛以眼部肌肉痉挛为主患者。

     (3) 颊支 出腮腺前缘,行于咬肌筋膜表面。分为上颊支与下颊支。上颊支与腮腺导管平行,行至提上唇肌深面,并与眶下神经、颧支相吻合形成眶下丛。下颊支分布于颧肌、笑肌、提上唇肌、口轮匝肌、鼻肌及颊肌等。与面神经的颧支、下颌缘支、三叉神经的上颌神经及颊神经间有交通。颊支阻滞常用于面肌痉挛患者。

     (4) 下颌缘支 自腮腺的下前缘穿出,走行于颈阔肌深面与颈深筋膜浅层之间。分布于降口角肌与降下唇肌。可与面神经相邻分支、三叉神经的颊神经、颏神经相交通。下颌缘支阻滞可用于面肌痉挛患者,较少单独应用。 

     (5) 颈支 出腮腺下缘后,在颈阔肌深面,行向前下至下颌下三角,分布至颈阔肌与面部的表情肌。可与耳大神经、颈皮神经及颈横神经相交通。颈支阻滞可用于面肌痉挛伴颈阔肌痉挛患者,较少单独应用

面神经的血供

      面神经颅内段的血液供应来自小脑前下动脉,岩骨内段来自脑膜中动脉的浅支和耳后动脉的茎乳突支。颞骨外段接受来自茎乳突支、耳后动脉、颞浅动脉以及面横动脉的供血。

面神经阻滞(注射)疗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一、适应证

     1.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 HFS) 面肌痉挛是指一侧或双侧面部肌肉(眼轮匝肌、表情肌、口轮匝肌)反复发作的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在情绪激动或紧张时加重,严重时可出现睁眼困难、口角歪斜以及耳内抽动样杂音。诊断主要依赖于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卡马西平治疗试验有助于诊断。临床上,可根据患者面肌痉挛的范围,进行相应部位神经阻滞。 

     2. 贝尔麻痹(Bell palsy,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 病因可能与病毒感染及炎性反应有关,表

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伴或不伴耳后疼痛、舌前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泪液或唾液分泌异常,是周围性面瘫最常见的原因。在茎乳孔处行面神经阻滞,注射糖皮质激素,可减轻神经水肿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3. 亨特综合征(Ramsay-Hunt 综合征,Hunt 综合征) 潜伏在膝状神经节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被激活后,引起第 VII 与 VIII 颅神经或其他颅颈神经水肿出血坏死及损伤,表现为急性面瘫、耳廓及外耳道疱

疹或颅面部其他部位疱疹。在茎乳孔处行面神经阻滞,注射糖皮质激素及局麻药,可减轻神经水肿,促

进神经功能恢复。 

     4. 眼肌痉挛(ocular spasm) 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眼部肌肉的不自主跳动,多与精神紧张、情绪压力大、睡眠不良及用眼过度等因素相关。一部分眼肌痉挛患者后期会发展为面肌痉挛。对于顽固性的眼肌痉挛,可以阻滞面神经的颞支和颧支进行治疗。 

     5. 面神经支配区域的其他肌张力障碍性疾病,如梅热综合征(Meige syndrome,又称眼睑痉挛‑口下颌部肌张力障碍),为局限性肌张力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眼睑痉挛、面部肌张力障碍样不自主运动。可阻滞面神经主干或根据肌肉张力增高的不同部位阻滞面神经的面部分支。

     6. 美容除皱等手术或眼科等某些手术的麻醉。

二、禁忌证

     1. 有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者;2. 局部或全身感染者;3. 不合作的患者(小儿、精神病患者等);4. 相关药物过敏者。

面神经阻滞(注射)疗法的常用药物
一、局麻药

      用于面神经阻滞,宜根据不同部位,采用安全的浓度与容量,B 级推荐。茎乳孔面神经干周围或面神经分支周围注射后会产生短暂性面部肌肉麻痹 。临床上常用的局麻药有:(1) 利多卡因(lidocaine),酰胺类中效局麻药,0.5%~1.0% 浓度作用时间 30~60 min,起效快,毒性小,用于面神经周围注射,一般浓度 0.5%~2.0%,用量 1~3 ml。(2) 罗哌卡因(ropivacaine),酰胺类长效局麻药,0.1%~1.0% 浓度作用时间2~6h,对需要镇痛的患者更有利,用于面神经周围注射,一般注射浓度0.1%~1.0%,用量1~3ml。(3) 布比卡因(bupivacaine),酰胺类长效局麻药,0.25%~0.50% 浓度作用时间 2~4 h,更适合用于需要镇痛的患者,一 般浓度0.10%~ 0.75%,用量1~3ml。 

二、糖皮质激素

      用于治疗贝尔麻痹与亨特综合征,B 级推荐。糖皮质激素在茎乳孔面神经周围注射有很强的抗炎镇痛作用及免疫抑制作用,可减轻面神经水肿,改善神经供血,防止粘连和疤痕形成。常用药物: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地塞米松棕榈酸酯(dexamethasone palmitate)、 复方倍他acetonide)、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等 。目前对各种糖皮质激素的单次用量尚无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建议使用小剂量,依据所使用药物的作用时间及患者面瘫与疼痛恢复情况,决定是否再次注射。 

三、A 型肉毒毒素

      A 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A, BTX‑A)用于治疗面肌痉挛或美容科除皱手术,B 级推荐。依病情需要,采用上睑及下睑肌内多点注射法,也可对眉部内、外或上唇或下颌部肌肉进行注射。每点起始量为 2.5 U/0.1 ml。注射 1 周后有残存痉挛者可追加注射,1 次注射总剂量应不高于55U。BTX‑A建议注射在面神经末梢,不建议注射于面神经主干,以免发生大范围面肌麻痹。。

四、乙醇

      用于治疗面肌痉挛或肌张力障碍,C 级推荐。乙醇用于神经阻滞是利用其蛋白凝固作用,使神经变性,而后出现纤维化,降低神经传导速度和神经冲动强度。注射浓度目前尚缺乏大规模循证医学证据,注射容量建议从小剂量开始。仅建议注射在面神经末梢,不建议注射于面神经主干,以免发生大范围面肌麻痹。不建议在短时间内频繁重复注射。

面神经阻滞(注射)疗法的操作方法
一、常用操作方法

    1. 乳突前面神经干阻滞法,即纳巴斯‑雷赫曼(Nadbath‑Rehman)技术(图 8)。

图片

     (1)靶点 茎乳孔外口的面神经主干。

     (2) 方法 穿刺点为外耳门下方、乳突前上缘和下颌支后缘的凹陷处。穿刺方向:垂直进针直至触及乳突前缘,然后滑过乳突,再进针 1.5~2.0 cm,使针尖位于茎乳孔下方或后方,或触及茎突之后再退针,重新进针至茎突后缘。在进针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同侧面部表情,若出现面部抽搐,提示针尖接近并刺激到面神经。抽吸证实无回血,注入药液 1~3 ml。

      (3) 注意事项 进针要垂直,避免过深,避免损伤腮腺、耳后动脉及颈静脉球。

     2. 乳突后面神经干阻滞法,见图 9。 

图片

     (1) 靶点 茎乳孔外口的面神经主干。

     (2) 方法 穿刺点为乳突尖后上方 0.4~0.8 cm处,外耳门下方、乳突前上缘和下颌支后缘的凹陷处。穿刺方向:沿乳突的内侧面刺入,针尖向内向前向上,方向朝向眉间,刺入深达 2.5~3.0 cm 时,针尖可触及茎突的基底部,将针拔出少许,略斜向上方,即可到茎乳孔,刺中面神经干。抽吸证实无回血,注入药液 1~3 ml即可。

     (3) 注意事项 进针避免过深,以免损伤颈内静脉。

     3. 乳突下面神经干阻滞法,见图 9。

图片

     (1) 靶点 茎乳孔外口的面神经主干。 

     (2) 方法 穿刺点为乳突尖下方约 1 cm 处。穿刺方向:针尖向内向前向上,方向朝向外耳孔,刺入深约 3 cm 时,针尖可触及颅底骨质,到达茎乳孔面神经周围,注射药物 1~3 ml即可。

     (3) 注意事项 进针避免过深,以免损伤颈内静脉;方向不宜过度偏外,以免刺伤耳道。 

     4. 耳垂前面神经干阻滞法,见图 10。

图片

     (1) 靶点 面神经干进入腮腺处。

    (2) 方法 穿刺点为患侧下颌支后侧,耳垂前皱褶的中点。穿刺方向:垂直进针约2cm,注射药物3~5ml即可。

     (3) 注意事项 进针避免过深,以免损伤深部的动静脉。

     5. 面神经主干的颞支与颧支阻滞法,即欧勃恩面神经阻滞技术(O′Brien 技术),见图11。

图片

     (1) 靶点 面神经主干的颞支与颧支,可达到阻滞眼轮匝肌的目的。 

     (2) 方法 穿刺点为下颌骨髁突上方和颧弓后下方的交角处。穿刺方向:垂直进针 1 cm 直至触及骨膜,抽吸证实无回血,注射药物 1~3 ml。为了增强效果,在下颌骨髁突上方注射药液之后,将穿刺针后退,由深至浅边退针边注射 2 ml药物,当针头退至皮下时再转为指向耳垂方向与皮肤表面呈 45°角刺入 1.0~1.5 cm,注射药液 2~3 ml,称为改良 O′Brien技术,可以获得更满意效果。 

     (3) 注意事项 不可将药液注入颞颌关节腔内。

    6. 眶缘部面神经末梢分支阻滞法,即范林特法(Van Lint技术),见图 11。

     (1) 靶点 眶缘部面神经末梢分支,适用于眼肌痉挛的治疗。

     (2) 方法 穿刺点为眼眶下缘水平线和眼眶外侧缘垂线交叉点之外 1 cm 处。穿刺方向:垂直刺入达颧骨的骨膜,而后转向内侧,分别沿眼眶下缘和外侧缘做药物浸润。注射局麻药物 3~5 ml。

     (3) 注意事项 注射药物时,针尖需深达骨膜,勿接近睑缘。

     7. 眼轮匝肌面神经的颞支与颧支阻滞法,即艾肯森阻滞技术(Atkinson 技术),见图 11。

图片

     (1)靶点支配眼轮匝肌的面神经的颞支与颧支。

     (2) 方法 穿刺点为眼眶外侧缘垂线与颧骨下缘交点处(或再外移 0.4 cm),垂直穿刺到达颧骨的骨膜后,针干向鼻尖倾斜,使针尖对向耳屏的上缘,沿颧骨弓的骨膜浅面做浸润注射,注射药物3~5ml。

二、影像学引导下操作方法

     茎乳孔附近面神经干周围的重要结构包括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交感干、颈内动静脉及其分支与外耳道等,见图 12。盲穿面神经阻滞过程中易损伤相邻重要结构,反复穿刺还可引起患者出现疼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因此,影像学引导是增加阻滞安全性和成功率的重要方法。

图片

     1. 超声引导

     超声能够清晰显示血管、肌肉、部分骨骼组织及神经,见图 13。面神经颅外段无骨性组织遮挡,高频超声可清晰地显示面神经的解剖位置、形态及结构。茎乳孔处面神经主干阻滞的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触及乳突和外耳道,消毒皮肤,将高频线阵探头横向放置于乳突前缘和下颌支后缘之间,探头上缘紧贴耳廓下方,缓慢向足侧移动探头,在超声图像上,可识别乳突前下缘的强回声以及茎突声影,乳突和茎突之间可见茎乳孔,表现为骨质的不连续处。彩色多普勒可用于识别邻近面神经的颈动脉和颈静脉。采用平面外技术进针,针尖到达茎乳孔附近后,略向前 0.5 cm,回抽无血后注入药物 1~3 ml。

图片

     2. CT 引导

    CT 图像可清晰显示骨质结构,对茎乳孔定位精准,缺点是不能对血管和神经直接显影,可造成患者放射暴露。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根据茎乳孔开口的解剖结构对乳突区进行横断面扫描。采取不同入路,以患侧茎乳孔为穿刺靶点,穿刺针沿 CT 扫描定位角度和深度进针,在 CT 引导下,调整方向抵达茎乳孔外口,见图 14。

图片

     3. X 线引导

     茎突 X 线正侧位片可用来了解茎突的长度及角度异常,此外也可用于引导行面神经阻滞,见图15。患者仰卧,先拍摄 X 线颏顶位头颅片,确定患者茎乳孔的位置和邻近解剖标志。头部伸展与水平面约成 45°角,倾斜 X 线球管与垂直面约成 15°角。X线聚焦于茎乳孔。在 X 透视引导下将穿刺针刺入茎乳孔外口处。 

图片

     4. 神经刺激器引导

     神经刺激器可通过低频电流刺激神经而引起肌肉收缩,从而在不损伤神经的情况下,使针尖准确到达神经,降低邻近周围组织损伤的可能。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 。可采取不同入路 。周围 神经刺激器主要参数为刺激电流强度0.1~ 2.0mA,刺激频率 l Hz。当针尖在定位处刺入皮肤后,开启神经刺激器,强度 2.0 mA。当针尖接近面神经时,即可引起面部肌肉颤动。逐步减少强度直至0.5 mA 或以下时,仍有轻微颤动即认为穿刺针到位。

      采用影像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实施面神经阻滞,可取得更为精确的定位,提高阻滞成功率,提高神经阻滞的安全性。

三、面神经功能调控

     使用射频仪进行射频热凝技术对面肌痉挛的治疗效果较好,但会遗留面瘫并发症,神经功能调控则具有无神经损伤的优势。李丽梅等研究认为,与面神经阻滞比较,对面肌痉挛患者采取个体化面神经脉冲射频治疗,采用参数 2 Hz、脉宽 20 ms、电压 40 Ⅴ、治疗温度 42 ℃,可明显改善面肌痉挛症状。脉冲射频的应用参数、间隔时间和治疗次数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四、面神经毁损性阻滞

     1. 适应证 特发性面肌痉挛

     (1) 满足特发性面肌痉挛诊断标准,排除桥小脑角区的非血管性占位疾患,如蛛网膜囊肿、胆脂瘤、肿瘤压迫等。 

     (2) 经过正规内科药物治疗半年以上疗效差或副作用明显,不愿接受微血管减压术或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的患者。

     (3) 对手术疗效有合理的预期,对术后轻微面部肌肉无力能够充分接受的患者。 

     (4) 术中能够正常交流配合的患者。 

     2. 禁忌证

     穿刺部位感染者,出凝血功能障碍者,不能配合及不愿接受面肌轻微无力者。 

     3. 毁损方法

     (1) 化学方法毁损(化学药物)

     将神经毁损性药物注射至面神经周围,常用的药物有无水乙醇、A 型肉毒毒素等。操作方法:针尖到达面神经主干或其分支,首先注射试验性局麻药物,观察对面神经的阻滞程度,如果阻滞程度合适,面瘫程度可以接受,之后缓慢注射小剂量毁损性药物。注意事项:如面神经定位不准确或药物过量扩散,可累及毗邻的迷走神经、副神经、舌咽神经及颈交感干,严重者还可引起周围组织纤维化。化学性毁损药物的容量不要高于试验性局麻药。

     (2) 物理方法毁损 

     面神经射频热凝术面神经射频热凝术安全有效、痛苦小、可重复实施,适用于年老体弱者。与化学药物毁损方法相比,具有毁损程度可控制、毁损范围精确、并发症少的优势,B 级推荐。可在影像引导下进行穿刺,首先采用运动刺激模式,2 Hz,0.3~0.5 mA 电流测试,面部肌肉出现规律颤动,提示射频针尖接近面神经,建议热凝温度由 50 ℃开始,每 30 s 为一周期进行热凝。热凝过程中应及时观察患者面部,嘱患者持续做鼓腮、闭眼动作。至患者自感鼓腮稍漏气,用力闭目时仍有少许光线漏入眼内,即停止热凝。不建议对面神经毁损过重,以免发生严重面瘫的副作用。射频热凝术可导致面神经功能缺失,患者出现轻度的上睑闭合力量差、额纹变浅、鼓腮漏气,随着时间可逐渐减轻,一般 3~18 个月后面神经功能可恢复,面肌痉挛可能复发。

面神经阻滞(注射)目标与疗程

     用于贝尔麻痹与亨特综合征的治疗,在茎乳孔处注射糖皮质激素,推荐使用缓释剂型,减轻面神经的炎症水肿。治疗目标:尽量恢复面神经功能,最大程度改 善 面 瘫 症 状 。建议一般每周1次,可注射1~2 次。

     用于治疗面肌痉挛,治疗目标:减轻或终止面肌痉挛的发作,减轻痉挛引起的患者不适感。使用局麻药物行面神经阻滞,建议每隔1~2 周1次,每个疗程1~4 次。面神经阻滞后效果维持时间短暂或无效时可 考虑行面神经射频热凝术或化学毁损术。

面神经阻滞(注射)疗法的并发症

     茎乳孔、茎突与乳突周围的重要结构包括耳道、腮腺、椎动脉、颈动脉、颈静脉、面神经、迷走神经、舌咽神经、舌下神经和副神经等,定位不精确可损伤这些毗邻结构。注射药物过多、速度过快可影响其他神经,出现相应症状,如声带麻痹、喉痉挛或呼吸道梗阻、吞咽困难,呼吸无力。穿刺进入耳道可导致内耳损伤或外耳道内出血,需清除血块,并留意是否发生感染。药物侵入内耳,可导致听力障碍、眼震、头晕、恶心呕吐。

     面神经毁损性阻滞后的并发症为不同程度面瘫,控制面瘫程度非常重要。其他常见并发症包括局部肿胀、耳部轻度疼痛耳道内麻木、肌肉痉挛/抽 搐、干眼症、味觉改变、耳鸣和听力下降。射频热凝术中如进针较浅,可发生皮肤烧伤

面神经阻滞(注射)疗法的效果判断

     用于治疗前后对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估。运动功能是通过面部的视诊和面部运动进行评价的。House‑Brackmann 分级量表(H‑B 分级量表)是经典的面神经运动评价量表,美国五官、头颈外科协会面神经委员会推荐将 H‑B 分级量表作为评价周围性面瘫的标准。见表 1。

图片

    随后陆续有些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出现,例如Burres‑Fisch 分级法、Nottingham 分级法、Sunnybrokk分级法、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 2.0、图解面神经分 级 法 等 ,各 有 优 缺 点 。2013 年 Alicandri-Ciufelli等提 出 了 简 易 面 神 经 评 价 方 法(The“Rough”facial grading system, RGS),仍 分 为 6 级 ,具 体 标 准为:Ⅰ级,正常运动;Ⅱ级,轻度麻痹;Ⅲ级,中度麻痹并能闭眼;Ⅳ级,中度麻痹不能闭眼;Ⅴ级,几乎完全麻痹只有轻微运动;Ⅵ级,完全麻痹。

     面神经的感觉功能测定:检查舌前 2/3 的味觉,在舌的半侧测试 4 种基本的味觉(甜酸咸苦),记录

不 对 称 性 。耳 后 神 经 支 配 耳 后 方 一 小 片 皮 肤 的感觉。

     反射功能:面神经是角膜与眼睑反射的传出支,在下运动神经元的面神经病变时同侧减弱。

     副交感神经功能:核下性面神经病变可能导致 流泪减少或过度流涎。

本文引用自《中华疼痛学杂志》2022年4月第18卷第2期

END




图片
图片
扫码专家咨询 范后宝主任
扫码专家咨询 李新巧主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