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康与尊严

 德耀守望 2022-06-07 发布于安徽

   人是有思想,有精神,有灵魂的。作为动物属性的人,要身体健康,人要健康地活着;作为高级动物属性的人,更要有尊严地活着;身心健康,身心愉悦地活着是每一个人的最大追求。

   或者说,人活着要有意义,有质量,有品位;身体要健康,思想和精神同样需要健康。保护人的生命健康,既要重视人的身体健康,更要在乎人的人格尊严。如果以保护人的生命健康的名义践踏人的人格尊严,人的健康也就难以有效保证。

   医学生为什么要学医学伦理,医学人文,就是要求医务从业人员要树立医学人文精神。就是以病人为本的精神,强调一切从人性出发,强调在医疗过程中对人的关心、关怀和尊重,倡导学医人、行医人所应该追求完善的人生价值观。

   医院给病人治病,不仅要医治好病人的身体疾患,同时还要维护病人的人格尊严,保护病人的隐私,尊重病人的意愿,树立为病人服务的意识。

   医务人员要明白,是国家的投入和病人的消费养活了我们,而决非病人是任我们收割的韭菜。病人是我们的主人,而我们是病人的公仆。

   现在奇怪的是,很多地方,一些医务人员把医患关系彻底弄颠倒了。有些医生对病人冷若冰霜,不开笑脸,对病人的提问毫不耐烦,一脸的不屑,爱理不理。

   我们国家不乏苍生大医,他们有三种基本品格或精神:一是平等,不论患者贫富贵贱、亲疏善恶、同族异族,均一视同仁;二是仁爱,视患者为亲人,悲悯至深,感同身受;三是无私,将个人安危、利益置之度外,一心治病救人。

   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医学专家,两院院士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德艺双馨,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甚至是可歌可泣的佳话。吴孟超院士,每次给病人听诊之前,都把听诊器放在自己的身上用自己的体温把听诊器捂热,一生坚持不懈,是何等的可贵。看似简单平常,但这种发自心灵深处对病人的爱又是何等的感人。吴孟超院士就是苍生大医的典型代表。

   疫情防控已经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本来是为了保护全民的身体健康,是大事,是好事,全民都应该积极配合,全力参与。但是我们也经常看到各种乱象。

   笔者曾经在一所医院住院,手上戴着住院手环,结果从住院部到门诊楼,以至到其他科室,尽管我故意将手环亮出,让人一眼就能看到。但是到了每一道门口依然要被盘问一番,居然闭着眼睛问:“最近有没有到高风险地区出差?”我说:“我就在你们住院部住院,怎么会出差?”“登记吧!”“我的信息都已经录入在你们医院的系统里了”“登记”没商量。这是何等的荒唐?这不是故意刁难病人又是什么?这实质上就是在侵犯病人的尊严。

   还有些小区,对进出业主吆三喝四,甚至用手指着人的脸“你~~你~~扫码进去”。本来已经掏出手机开始操作,准备扫码,偏偏被他这样一吆喝,让人心里顿觉添堵。而这样的人还乐此不疲,站在门口刷存在感,显示自己大权在握,威风凛凛,完全不考虑进出业主的感受和尊严。其实他已经忘记了,或者压根儿没有想到,这些进出小区的业主才是他的衣食父母,他恰恰是小区这些业主雇来做安保服务工作的,完全颠倒了关系。

   这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本质上就是一种精神上的内卷。很多人在其他方面找不到存在感,彰显不了自己的威严。这下好了,因为疫情,一旦扛上防疫大旗便可以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大大的刷一下存在感。这些人从根本上忽视了,当自己获得一己的存在感时,给疫情防控造成的负面影响,给社会带来的人际关系的恶化,却很难从人的内心深处洗刷干净。为什么不能想一想,大家都是同胞,在满足自己一时的快感之时,又怎么不去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呢?

   请记住:冰冷的世界需要每一个人的温度来温暖;冷血和自危将是人类的灾难。(华德耀2022年6月5日  图片来自微友湘田律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