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7|拼多多靠什么崛起?

 wsgmail 2022-06-07 发布于上海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腾讯关停购物程序“小鹅拼拼”,二是预制菜主题在A股市场“过山车”。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最近,腾讯关闭了旗下的一个购物程序“小鹅拼拼”。听名字你就知道,它对标的是拼多多。拼多多背靠微信流量池,凭借“是兄弟就砍我一刀”的社交裂变起家,如果微信亲自下场,在自己的流量池里搞社交电商,那还不是手到擒来?

一开始,小鹅拼拼几乎是全盘复刻拼多多的拼团模式;后来,小鹅拼拼又瞄准微信群的私域流量,推出了“群小店”,一个微信群的群友一起买,可以购物返红包;去年5月,小鹅拼拼又推出了“种草号”功能,尝试种草带货模式。

总之,小鹅拼拼是把拼团、私域流量、种草等电商模式全部试了一圈,不能说不努力。而且,腾讯也真舍得往里投钱,小鹅拼拼早期的补贴额度甚至超过了商品本身的价格,有买家说“薅羊毛都薅得有些不好意思了”。

但是,小鹅拼拼上线两年,还是没能跑出来,很多人甚至都没听说过。如今小鹅拼拼的独立APP已经在多个主流应用商店下架,微信小程序也于2月23日停止运营。再次印证了,腾讯在电商业务上的“屡败屡战、屡战屡败”。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为什么出身名门的小鹅拼拼干不过野路子的拼多多,媒体有很多分析。比如有人认为,核心原因是它进入社交电商赛道太晚。拼多多刚出现的时候,大家对裂变传播的方式还很新奇,而小鹅拼拼是5年后的2020年才入场,大家对这类玩儿法已经免疫了。也有的人干脆就是诛心之论,一句话,“腾讯没有电商基因”就完了。

其实,拼多多创始人黄峥本人,曾经谈论过腾讯做电商的失败。他说:腾讯理解的电商,是纯流量逻辑,也就是:流量×转化率=商品交易额(GMV)。腾讯有全中国最大的流量,投了一堆垂直电商,如果按照这个逻辑,腾讯电商早成了。

那么,电商不用流量逻辑,该用什么逻辑呢?其实,比流量逻辑更重要的,是供应链逻辑。平台对供应链体系的把控、对商家和品牌的运营规则、对物流仓库体系的建设等等,这些才是做电商的底层硬功夫。所谓“腾讯没有电商基因”,其实是在说,腾讯只有前端的流量,却不重视后端的供应链建设,这是做电商的致命缺陷。

而拼多多,绝对不是我们以为的,单靠“砍一刀”和下沉市场获胜,它是从一开始就深刻理解了供应链逻辑的高手。

我们来看一下,拼多多刚起步时,领投拼多多的几个人:段永平、丁磊、王卫、孙彤宇。段永平和丁磊就不用多介绍了,孙彤宇,是淘宝网的前任总裁,阿里创业初期的得力干将。而王卫,是顺丰创始人。你看,拼多多一起手,就引入了物流投资人,物流体系是从一开始就被考虑在内的。

再来看供应商这块。为什么拼多多能吸引一大批淘宝系商家跟着过来,而且,很多商家可以说是死心塌地,彻底迁过来,只在拼多多开店。这批商家,在淘系电商是“沉默的大多数”,是被忽略的一群人,而拼多多给了他们急需的曝光度和流量。

“互联网怪盗团”的裴团长曾经分析过,淘系电商的本质是两大块:赚吆喝的淘宝,以及赚钱的天猫。淘系电商流量分配的规则是:最优先级,是自有品牌入驻的天猫旗舰店;次优先级,是只经营一个授权品牌的天猫专卖店,和经营多个授权品牌的天猫专营店;再往下,是企业开设的淘宝店;最后,是个人开设的淘宝店。

你看,这个流量分配规则基本上就是,旗舰店吃肉、专卖店喝汤,而企业和个人开的淘宝店,也叫淘宝C店,连汤都没得喝。但是,淘宝C店的贡献度并不小,直到2019年还占到淘系电商50%以上的成交额。站在这些淘宝C店背后的,是中国庞大的白牌工厂,它们的产品价廉物美,只是没有品牌。在淘系电商的流量分配规则下,完全没有存在感。

但是,不待在淘宝,又能去哪里呢?去京东?京东本来就是以自营为主的平台,给中小卖家的流量还不如淘宝。做微商?微商以微信群、朋友圈为主,只适合小规模品类,想要动辄卖出几千上万份的量,根本不可能。在拼多多问世的2015~2016年,可以说全平台的中小卖家都在寻找淘系电商的替代品,而腾空出世的拼多多,正好完美符合它们的要求。

拼多多的流量规则和淘系电商不同,它不是按店铺等级来分配流量,而是按单品来分配流量。对于那些价廉物美、具备爆款属性的单品,拼多多可以把流量给你一次拉满,这天然就是白牌商品的主战场。可以说,是中国庞大而高效的白牌工厂和中小卖家,手把手把拼多多推上了今天的位置。拼多多的崛起,不仅仅是吃到了微信的流量红利,更是吃到了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红利。

我们再回过头来说小鹅拼拼,虽然它是明摆着对标拼多多,但主要还是在流量端发力,在供应端并不是走的拼多多的白牌策略。后期小鹅拼拼转向了潮玩、盲盒方向,更是离拼多多模式越来越远。其实,真正效仿拼多多的,是阿里的“淘特”和京东的“京喜”,它们也在对接白牌、为中小商家单独开辟流量,但毕竟比拼多多晚了一步。互联网创业的铁律就是,窗口期很短,来早了不行,来晚了也不行。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今年一开年,预制菜就成为A股市场新宠。1月中上旬,涉及预制菜概念股的21家公司中,8家公司拉过涨停。其中,得利斯连拉7个涨停板,股价直接翻番;海欣食品也拉了4个涨停板,涨幅将近50%。

安信证券估计,2021年预制菜市场规模为2100亿元,到2025年,市场规模会直接涨两倍,达到6000亿元。看起来,预制菜市场经过几年的酝酿,终于迎来了爆发趋势,具有极大的想象空间。

不过紧接着,在1月底,行情又开始反转:预制菜概念股连续下挫,之前涨起来的部分基本全都吐了回去。可以说,预制菜主题在A股市场坐了一次“过山车”。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那么,这只是预制菜板块的一次短暂回调,还是说资本市场本来就是炒作一把,其实并不看好预制菜赛道?

有人分析,从领涨的上市公司来看,预制菜业务只占它们全部营收很小的一部分,大多数都还属于尝试性的布局阶段,从基本面来说,目前确实不足以支撑股价大涨。也有人分析,目前的预制菜赛道存在销售区域小、行业集中度低、行业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远远没到爆发的时候。不过总的来说,大家还是一致看好这个赛道,只是离真正爆发还有一定的时日。

不过,我最近看到投资人崔鹏的观点,他认为预制菜这个赛道很糟糕,特别是to C的速冻预制菜,可以说是一个伪需求。你看,如果你愿意下厨,可以买能够直接下锅的净菜,比如切好片的鱼;如果你不愿意下厨,有外卖和方便面。速冻预制菜相当于我们中国人比较忌讳的“隔夜菜”,虽然号称是速冻保鲜,但从营养、味道来说都相当鸡肋。

之所以预制菜目前这么火,一是因为各个电商平台缺乏爆款,预制菜不约而同地成为电商主推商品之一;二是因为今年疫情防控的特殊原因,很多年轻人就地过年,点个预制菜尝尝鲜,估计很多人尝过之后就不会复购了。

相对来说,预制菜的主力市场可能是在to B,也就是作为中央厨房的外包。前面说的前年领涨的得利斯,也强调说,自己的业务是“B端为主,C端为辅”。

当然,崔鹏老师的观点也不一定对,供你参考,更不是作为投资建议。之所以要跟你聊这个,是因为误判需求,其实是创业中一个最大的坑。硅谷有一家智库曾经列出了创业公司失败的前三大原因:第三名是没有合适团队,第二名是资金链断裂,第一名是产品“无市场需求”,有高达42%的初创公司倒在这儿。

比如曾经很火的O2O创业潮,“上门理发”,就是一个典型的伪需求。绝大多数居民小区附近都有理发店,去一趟很方便。剪头发最大的痛点不是去理发店麻烦,而是担心找不到合适的理发师,剪出来的发型不满意。而“上门理发”不但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还会额外造成打扫卫生的麻烦和安全隐患。

可不只是创业公司会出这样的问题,连谷歌这样的公司也会犯错。比如最近,谷歌把旗下的云游戏平台Stadia内部降级了,相当于是判了死刑。云游戏的原理就跟云计算一样,游戏部署在云端,由云端给玩家分配算力,玩家不需要配备高性能电脑,也不需要下载、安装之类,随时随地、拿起手柄就可以一秒开玩3A大作。

听起来,玩家对云游戏绝对有需求,谷歌也对云游戏平台花了大力气,狠砸了三年钱,结果无功而返。遇到的关键问题在于,云游戏虽然不需要玩家配备高性能电脑,但需要有极高的网络质量,既要高带宽,又要低延迟。玩家不要说随时随地开玩了,就是固定在一个网速最好的地方,也有可能因为网络临时波动而卡壳。

仔细想想,玩家需要的,其实并不是“随时随地”畅玩3A游戏,而是在某个固定场景下,沉浸式地享受游戏就可以了。从这个角度说,云游戏可能也是一个伪需求。

刘润老师说,需求,是整个商业世界动力系统的核反应堆。如果“需求”这个原动力不足,那么后面所有的商业逻辑,都是“沙地上的高楼”。

划重点
添加到笔记
1. 拼多多崛起
比流量逻辑更重要的,是供应链逻辑。平台对供应链体系的把控、对商家和品牌的运营规则、对物流仓库体系的建设,才是做电商的底层硬功夫。
2. 伪需求
需求,是整个商业世界动力系统的核反应堆。如果“需求”这个原动力不足,那么后面所有的商业逻辑,都是“沙地上的高楼”。

写笔记划线删除划线复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