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脾胃病知识图谱构建的实践与探索

 江海博览 2022-06-07 发布于浙江

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是语义网技术之一,是一种基于图的数据结构,由节点(实体)和标注的边(实体之间的关系)组成,是通过实体和实体之间的关系构成的语义网络。

构建脾胃病中医临床知识图谱的主要步骤包括:

确定知识图谱的中心数据——疾病,如胃痛。然后以中心数据为基础,进行扩展和发散。通过数据模型,确定其包含属性:证型、临床症状、方剂、中药、中成药、相关疾病。根据初始建立的数据模型在知识库中收集相关数据。

抽取实体、关系和属性:实体抽取,也称为命名实体识别,此处的实体是指一个较大的概念,如疾病、证型、临床症状等等;关系抽取,也就是实体和实体之间的关系,需要利用深度学习等技术手段;属性抽取,也就是实体的属性信息,和关系比较类似,关系反映实体的外部联系,属性体现实体的内部特征。

经过知识抽取与知识融合,形成标准的数据表示。

将数据导入neo4j-community-4.2.3,构建知识图谱;将所有实体和关系导入之后,可以得到完整的功能性胃肠病知识图谱。

在脾胃病选定病种的中医临床知识图谱构建完成之后,将该知识图谱在现有综合性的中医药知识图谱进行集成、展示。

基于工具书建立知识图谱

1.数据来源


《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九版)
 

2.数据特点


工具书中包含的中医药知识仍然属于非结构化文本,但工具书章节内容相对固定,知识记录完整、排版清晰,便于从文本中提取知识,形成结构化的语料。

3.顶层设计


 

4.实体与关系类型


4.1实体

实体包括疾病、中医诊断、病因、病机、中医证候、中医治法、方剂、常用中药、临床表现(含舌苔、脉象)及工具书名称10种。
 

l  疾病:即“脾胃病”。表示本图谱中包含的疾病是由于脾胃的生理和病机变化而产生的。

l  中医诊断:依据脾胃的生理和病机变化,将胃痛、吐酸、嘈杂、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噎膈、泄泻、痢疾、便秘等归属于脾胃疾病。

l  病因、病机:产生病变的原因和机制。

l  中医证候:根据临床表现,舌脉,辅助检查等给出的中医证候诊断。

l  中医治法:某种疾病或某种证候的治疗原则。

l  方剂:某种证候的代表方剂。

l  常用药:某种证候的常用药。

l  临床表现:常见的临床症状,包含舌象舌苔舌质脉象等。


l  工具书名称:数据来源。

4.2关系

实体1

关系名称

实体2

关系含义

疾病

包括

中医诊断

疾病大类包括许多具体的临床诊断,如脾胃病包括胃痛、吐酸、嘈杂、痞满、腹痛等。

中医诊断

中医证候

治法

中医治法

某种诊断和证候的治疗原则,如胃痛以理气和胃止痛为治疗大法。

中医诊断

辨证

中医证型

中医辨证论治,区分不同证型。如胃痛可以辨证为寒邪客胃证、饮食伤胃证等。

中医证候

现象表达

临床表现

舌象

脉象

某种证候出现的临床症状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如寒邪客胃表现为胃痛暴作。

中医证候

临床表现

被治疗

方剂

常用药

治疗关系。如黄连清热燥湿,用于治疗湿热中阻证证,有助于改善社苔黄腻的症状。

病因

病机

导致

中医诊断

某种原因出现某种疾病,如暴饮暴食导致胃痛。

中医诊断

来源于

工具书

表示该名称的出处。

5.示例展示

示例数据包括《中医内科学》(中国中药出版社,第九版)第三章脾胃病,第一节胃痛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辨证分型,以及寒邪客胃证、饮食伤胃证、肝气犯胃证、湿热中阻证四个证型的治则治法、常用方药等。


 

图表 1关系-包括

 

 

图表 2关系-现象表达
 


 

图表 3关系-治法



 

图表 4关系-辨证



 

图表 5关系-被治疗



 

图表 6关系-导致



 

图表 7从诊断到理法方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