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今墨先生生平简介 施今墨,浙江萧山县人,生于1881年3月28日,卒于1969年8月22日。原名施毓黔,行医后改名为施今墨。 施今墨幼年时期,因其母多病,遂立志学医,曾从其舅父—河南安阳名医李可亭先生学中医。 因其父在山西任职,他于1902年进人山西大学就读。因故,于1903年转入山西法政学堂,1906年又转入北京京师法政学堂学习。他在学校虽然攻读法律,但仍孜孜不倦地钻研中医。于1911年毕业于京师法政学堂。 1913年,他返回山西行医,决心以医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1921年重返北京,挂牌行医,专心医业,精研医术。此时,施今墨先生的医术誉满全国,成为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学家。 施今墨先生一方面行医,一方面从事中医教育改革。1932年,他在北平用自己行医的收人创办了华北国医学院,并任院长。 学院除开设中医基础和临床课程外,还设有西医解剖、生理病理、细菌学、内科、外科及日、德文等课程。这在当时的医学界,是一个创举。施今墨先生亲自授课,并指导学生实习。该院在成立后十余年间,共培养出学员六七百人。数十年以来,他除办学外,还收有生徒多人,培养训练了很多中医人才。此外,他于1931年出任中央国医馆副馆长,1941年担任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董事长,并在北京、上海、山西、察哈尔等地协助创办中医院校、讲习所及研究班等,为培养中医后继人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解放后,他加入农工民主党,被推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第三和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并担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及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前身)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中医顾问等职。 施今墨先生在学术上提倡中西医结合,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明确指出:“吾以为中医之改进方法,舍借用西学之生理、病理以相互佐证,实无别途。”他认为中西医病名应该统一,他诊病就应用西医病名,结合中医辨证;并应用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等协助诊断,这在当时确属罕见。他所配制的成药,也打破千百年的传统,采用现代医学名称,如气管炎丸、神经衰弱丸等,均疗效显著,深受国内外患者欢迎。 施今墨先生对祖国医学理论造诣很深,如《内经》火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经》及金、元、明、清各家论著,均有深刻钻研,尤其擅用《伤寒论》《金匮要略》诸方,临证灵活运用,往往效若桴鼓。他反对把中医分为“温补派”“寒凉派”等门派,也不存中西门户之见,一切以治疗病人为主,为提高疗效融汇各家之长,结合自己经验,提出己见,创立新说。如在学说上,施今墨先生有其独到见解,他认为:气、血为人身之物质基础,实属重要,因此提出辨证时阴阳为总纲,表、里、虚、实、寒、热、气、血为辨证时之八纲。这是施先生对祖国医学基础理论八纲辨证的新发展,为祖国的医疗事业做出突出的贡献。为此,1981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和农工民主党举行了施今墨先生诞辰百年纪念会,对其生平事迹做了高度的评价。 施今墨先生是近现代中国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是为中医事业奋斗的一生。 ----选自《施今墨对药》
施今墨(1881—1969),原名毓黔,萧山坎山镇人。因家母多病,从小立志学医。清光绪十九年(1893)随舅父学习中医。二十八年就学山西大学,次年转入山西法政学堂。三十二年毕业于北京京师法政学堂。后加入同盟会。宣统三年(1911)追随黄兴奔走革命。1912年起,在民国临时政府陆军部任职,参加编纂《陆军刑法》、《陆军审判章程》、《陆军惩罚令》三部法令。1917年出任湖南教育厅长,不到一年即弃政从医,并更名今墨,表示要以墨子“兼爱”思想施医于民。其后曾创办香山慈幼园,负责孤幼儿教育和卫生保健。施医术精湛,曾为孙中山、杨虎城治病,担任过冯玉祥部队医学顾问。1929年组织“华北中医-团”,国民党弃废中医的主张。当局迫于舆论压力,同意成立国医馆,命其为副馆长。1932年,施今墨在北京以行医所得之款创办了华北国医学院,任院长。期间,主张中医、西医各有所长,以治疗皆信任的学术思想,对中医教育进行改革。学院除设置中医基础和临床课程外,还增设西医人体解剖等课程。在治疗上,施把中医的“望、闻、问、切”与西医的听诊器、体温表、血压器、化验室结合起来。在他主办的《文医》半月刊上,多次刊载“中西病名对照表”,坚持中西医结合的道路。1941年,施今墨任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董事长,并在北京、上海、山西、察哈尔等地协助创办中医学院、讲习所、函授班、研究班等,培训和训练众多中医人才。1946年11月,被选为“国大”代表及国民党政府-,曾多次提出发展与改革中医的建议和方案,均未被采纳。北平解放前夕,国民党当局曾要其去台湾或国外,施拒绝不从。 解放后,施今墨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被选为政协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并担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及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先后在平安医院、协和医院、儿童医院、铁路医院等北京各大医院工作,还担任北、北京医学院顾问等职。对呼吸、心血管、消化系统的病症和糖尿病、肠胃病、妇科病等均有研究,为我国近代四大名医之一。1979年出版《施今墨临床经验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