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课时跟踪检测(十三)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2022-06-07 | 阅:  转:  |  分享 
  
课时跟踪检测(十三)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6·开封一模)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A.⑧B.⑦C.⑥ D.⑤

解析:1.A2.D第1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故A正确。喀斯特地貌是多种因素对地貌的影响,而②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故B错。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③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故C错。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而④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故D错误。第2题,右图是风积沙丘地貌和驼队,分布在干旱区域,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走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表示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读图回答3~4题。



3.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要限制碳物质向哪个圈层的流动()

A.大气圈 B.岩石圈

C.水圈 D.生物圈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

B.地球上的碳物质主要蓄积在生物圈当中

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

D.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

解析:3.A4.D第3题,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则本质上就是限制碳物质向大气圈流动。第4题,图中显示④环节是人类利用化石燃料向大气圈排放碳物质的过程,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故D项正确。

(2016·安徽六校模拟)曾经的西双版纳,橡胶林在低于海拔800m的低山、丘陵地带随处可见。下图为当时因植被破坏而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现今的西双版纳采用上层乔木树种,下面种植茶树、咖啡等喜光的灌木植物,底层种植药材、草果等喜阴的地被植物,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完成5~6题。



5.图示时期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体现了()

A.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B.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

C.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D.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6.现今的西双版纳农业生产类型属于()

A.雨林生态农业 B.热带种植园农业

C.基塘农业 D.河谷农业

解析:5.C6.A第5题,由图示内容可知后面的各种现象都是由砍伐自然植被引起的,A、B、D三项表述虽然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故选C项。第6题,西双版纳采用上层乔木树种,下面种植茶树、咖啡等喜光的灌木植物,底层种植药材、草果等喜阴的地被植物,可以判定这里发展的是立体农业与生态农业,充分利用了光照与地形。

7.(2016·临沂模拟)下图为某区域地质构造剖面与水循环示意图。图中各要素的关系,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区域性 B.差异性

C.整体性 D.相似性

解析:选C大气、水、生物、岩石、土壤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读非洲大陆气候类型分布及景观图,回答8~9题。



8.景观图中的高大树木,俗称猴面包树。树干虽然都很粗壮,木质却非常疏松,可谓外强中干、表硬里软。这种像多孔的海绵的木质最利于储水。据此分析,它生长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A.终年炎热,旱雨季分明

B.终年高温多雨

C.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D.终年干旱少雨

9.猴面包树在非洲主要分布在()

A.ⅠB.ⅡC.ⅢD.Ⅳ

解析:8.A9.B第8题,猴面包树的树木高大、树干粗壮,说明其生长迅速,生长期具有湿热的气候条件;猴面包树树干木质疏松利于储水,说明其生长期内存在气候干旱的时段;结合上述分析可知猴面包树生长地区的气候特征为终年炎热,旱雨季分明。第9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猴面包树生长地区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图中表示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区的为Ⅱ。

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土壤或岩层中冻结的冰在白天融化、晚上冻结,或者夏季融化、冬季冻结。这种融化、冻结的过程称为冻融作用。经冻融分选作用,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大的岩块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好像有人有意将石头摆成一圈,这种地貌叫做石环。读图,完成10~11题。



10.石环地貌形成的必要条件有()

①地形起伏较大②岩石块颗粒大小均匀③有充足的水分④气温在零摄氏度上下波动的持续时间较长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1.下列地区中可能发育有石环的是()

A.撒哈拉沙漠 B.云贵高原

C.西西伯利亚平原 D.亚马孙平原

解析:10.B11.C第10题,从材料中“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大的岩块被排挤到周边”可以判断石环地貌区的岩石颗粒大小不一;地形不是必要条件。冻融作用要有足够的水分和较大的气温波动。第11题,西西伯利亚平原能满足冻融需要的水分和气温条件。撒哈拉沙漠、亚马孙平原和云贵高原,热量丰富,没有“冻”的条件。

二、综合题(共56分)

12.和田河发源于昆仑山脉北麓,流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图甲为和田河部分流域图,图乙为1990~2010年和田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4分)



(1)和田河的主要补给形式是________,该河从中游开始径流量明显减少,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和下渗。(9分)

(2)和田籽玉是原矿石被洪水冲入河道,并长期受到________(外力)作用,导致棱角尽失、形态浑圆,是玉中珍品。早期,人们捡拾籽玉的地点主要集中在河流的________(上游/中游/下游)地区。(6分)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和田河上、中游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下游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9分)

解析:第(1)题,和田河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水源补给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由于河流沿途引水灌溉、蒸发、下渗并且基本没有支流汇入,所以从中游开始径流量明显减少。第(2)题,和田河上游流经山区,径流流速快,流水侵蚀形成的籽玉被流水搬运到中游,由于地形落差减小,径流速度变缓,搬运能力下降,籽玉沉积。第(3)题,和田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示,耕地、工矿用地增加,林草用地减少,说明引水量增加,导致生态环境变差,进而会对河流径流量、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产生影响。

答案:(1)冰雪融水引水灌溉蒸发(2)流水侵蚀中游(3)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土地荒漠化加剧;植被严重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13.(2016·武汉调研)读图(图中等高线单位:m),回答下列问题。(32分)



(1)指出图中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本区域植被遭破坏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20分)

(2)为了综合开发本区域,拟在图中A处建大型水电站,试说明理由。(12分)

解析:第(1)题,从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为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区,其主要植被为热带雨林。植被遭破坏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可从地下水水位、水土流失、气候、生态环境、河流等方面分析。第(2)题,应主要从水力资源丰富程度和建坝条件进行分析。

答案:(1)热带雨林。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森林遭破坏,其涵养水分的功能降低,当地地下水水位降低;森林遭破坏,其保持水土的功能下降,加剧当地水土流失;森林遭破坏,其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导致气候恶化,旱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大,以及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径流量减小、野生动物缺乏栖息地等。

(2)A处地势落差大,流量大,水力资源丰富,A处河道较窄,建坝工程量小,成本低。





















第5页共5页







献花(0)
+1
(本文系在羡智库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