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情】《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盘点仙桃多彩非遗》

 思乡远梦 2022-06-07 发布于北京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思乡远梦,再点击关注,这样就可以继续免费查看本平台历史消息了。谢谢您的赞赏和分享!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盘点仙桃多彩非遗

  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这个节日是2017年由“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的,以倡导人们保护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今年的节日主题是“多彩非遗,美好生活”。其实,在仙桃也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仙桃(老沔阳)地处古云梦泽,是荆楚文化发源地之一,文脉悠久。名胜古迹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

  一、民间文学:徐苟三传说、陈友谅故事、张难先故事、费散人故事、柳炳元故事、陆建瀛故事、李绂藻故事、沔阳谚语

  二、民间美术:沔阳雕花剪纸、沔阳糖塑、沔阳民居屋檐画、沔阳淡水贝雕、沔阳根雕、沔阳麦杆画

  三、民间音乐:沔阳硪歌、沔阳龙船号子、沔阳民歌、十样锦、襄河吹打、江汉丝弦

  四、民间舞蹈:蚌鼓精、莲湘舞、采莲船、沔阳舞狮、沔阳高跷龙灯、五虾闹鲶灯、沔阳龙灯

  五、民间曲艺:沔阳渔鼓、沔阳善书、沔阳小曲、沔阳道情

  六、传统戏剧:沔阳花鼓戏沔阳皮影戏

  七、消费习俗:沔阳三蒸、沔阳三腊、沙湖盐蛋、毛嘴卤鸡、六月曝豆豉

  八、传统医药:活血丹

  九、人生礼俗:沔阳婚俗、沔阳丧葬礼俗、

  十、岁时节令:沔阳年俗、端午节、腊八节、三月三地米菜煮鸡蛋、二月初二土地神会

  说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市民了解最多的是沔阳剪纸艺术,确实,这也是我市唯一一个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仙桃市也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湖北省剪纸艺术之乡”称号。

  沔阳雕花剪纸流传于仙桃市一带,具有悠久的传承发展历史。据《沔阳县志》记载,仙桃剪纸在明末清初即已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征,以构图匀称、雕工纤细见长。

  仙桃雕花剪纸制作时,由艺人用刻刀和白纸在蜡盘上雕出俗称“花样子”的绣花纹样,雕刻时一般可重叠一二十层白纸。刻刀多系以闹钟发条和手术刀加工而来,蜡盘则以菜油、白蜡及香炉灰合成物盛于小木圆盘中构成。艺人雕出的“花样子”多为“喜鹊登梅”、“龙凤呈祥”、“鸳鸯戏水”、“金鱼闹莲”、“鹿鹤同春”、“鲤鱼跳龙门”、“狮子滚绣球”之类的吉祥瑞庆图案,一般用作鞋、鞋垫、帽、枕头、涎兜、帐飘、帐帘、门帘等的刺绣纹样。

  仙桃雕花剪纸构图繁复完整,黑白虚实分明,刀法流利工整,雕工精细严谨,点划秀美匀称,线条舒展圆润,图案丰满均衡,具有写实而兼写意、变形而不失原形、艺术语言丰富、装饰风味浓郁的特点,在民间剪纸中独具一格。

  文化大革命中,沔阳剪纸受到严重冲击,雕花工艺社停办。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影响下,传统民间文化为人所漠视,雕花剪纸艺术在传承上出现断层,“绝活”面临“绝版”危险,亟待保护。

  沔阳皮影戏俗称“皮影子”。操作技巧分“生、旦、净、丑”四大角色的种类、武打招势及现代皮影人物操作。艺人们使它们的每个关节都能活动,安上操作杆,在白色细布做成的银幕后面,由艺人操作表演,配以各种类型的道具、布景,通过灯光将影像在银幕上显映出来,色彩绚丽,如同电影一般。沔阳皮影戏有传统剧目三百多个,创作的现代剧目二十多个,多以盘朝剧为主要剧目,偶尔穿插新编剧。其中《皇历迷》、《螺仙女》、《武松打虎》、《火焰山》、《三请樊梨花》、《薜丁山征西》等剧目受欢迎。

  沔阳花鼓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于清嘉庆年间。闹年的花鼓、采莲船、莲花落、敲碟子等民间歌舞与“一人唱,众人和”的薅草歌为主流的田歌和三棒鼓、渔鼓、道情等民间说唱,共同构成了沔阳花鼓戏的源头。

        沔阳花鼓戏的声腔由高腔、圻水、打锣、四平四大主腔和丰富的小调组歌”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具有江汉平原鲜明的地域特点。传统剧目有《十三款》、《站花墙》等。

  沔阳民歌产生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表达了他们悲喜的情绪和憎爱的情感,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代表作有《襄河瑶》、《哪有闲空回娘家》、《月望郎》、《双撇笋》、《薅黄瓜》、《十枝梅》等。

  沔阳小曲,又叫“碟子曲”,或称“内河小曲”。汉水流域的一种“俚歌俗曲”,音调婉转,曲风细腻,有着“江汉平原”的鲜明色彩,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沔阳小曲演唱的形式简便灵活,表演形式可一人敲碟演唱,也可以配上丝弦二人或多人演唱。

  沔阳歌腔为“渔鼓道情”的一种,约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形成,初为独立的曲艺形式,后与“皮影戏”合流。沔阳歌腔说唱相间,既可单独演唱,亦可为沔阳皮影戏伴奏配腔。沔阳歌腔中的“鸡鸣腔”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四面楚歌》,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活化石”。沔阳歌腔的唱词多为七字句式与十字句式。唱腔高吭、粗犷,地方色彩浓郁。说唱时有打击乐有鼓、云板、锣、钹、小锣、马锣等伴奏。说表时有时也用“惊堂木”(即“醒木”)。

  沔阳道情又称湖北道情,是在沔阳打硪号子、沔阳花鼓戏、沔阳渔鼓的唱腔、曲牌基础上,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在表演、曲目、曲牌音乐上不断积累演变而成的一种曲唱艺术。沔阳道情音乐性较强,板腔丰富,地方风味极浓。是湖北影响较大的地方曲艺形式之一。

  沔阳三棒鼓是一种技艺性的歌舞,曲艺的一种。沔阳三棒鼓词有十多种唱法,多为沔阳小曲、沔阳民歌,曲调简练朴实,叙事性强、灵活多变;鼓词格式为“五五七五”,通称“五七韵”,也称“纯七韵”,它的内容常因对象不同而不同,因人而异,即兴变换,但不论如何变换,都少不了奉承,吉祥,恭喜之类的内容,最终达到给钱给物的目的。演唱不插道白。

  襄河吹打是流行于襄河(襄阳以下的汉水为襄河)中下游的民间吹打类乐种,乐曲主要是在当地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并吸收不少明、清俗曲演化而成。襄河吹打的乐器有唢呐、大锣、钹、鼓、小锣、马锣等,乐器以唢呐为主,乐队以六人组最常见,演奏形式分为行奏与坐堂两种。旋律具有浓郁的江汉平原风味,许多乐曲直接来自沔阳民歌。乐曲结构大都为单曲体,既有长短句结构,也有上下句对仗结构。

  沔阳龙灯是仙桃人民倍受欢迎的一种民间舞蹈表现形式,分地龙灯和高跷龙灯两种表演形式。沔阳龙灯以九节布龙为代表。龙身长18米,由10人(龙珠1人,舞龙手9人)。舞龙者在行进动态中完成"龙"的游弋、起伏、翻腾、穿越等动作,利用人体多种姿态将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等揉于舞龙技巧之中,或动或静,组成优美形象的龙的雕塑,展现龙的精气神韵,展现龙所象征的中华民族奔腾跳跃的精神风貌。

  莲湘舞是仙桃的一种民间舞蹈。表演时,表演者穿着民族彩色服装,一人领先,众人列队在后,执精美竹节(莲湘),竹节上有小孔,小孔中串着若干有孔的铜钱,舞起来发出银铃般响声。打莲湘有很强的节奏感,表演时,右手执节,左手配合,先击左肩,再击右肩,转拍正反左手,再击左膝右膝,然后转身左右脚踢节,其舞蹈动作优美、整齐、统一。

  采莲船又叫“跑旱船”,是水乡的一种舞蹈形式;在仙桃的春节文艺活动中,是深受群众欢迎的一种文化娱乐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仙桃彩莲船制作别具一格,是用竹木精心制作而成,下为船形,五、六尺长,上是宝塔亭阁型盖顶,船高两米左右,船身皆用彩纸裱糊。一支彩莲船安排六至七人跑船,坐船的姑娘,撑篙的大汉,把舵的艄婆,还配有敲锣打鼓、拉琴等。仙桃彩莲船在表演上独树一帜,先撑篙的大汉即兴创作的四句开场,多为恭喜之词;后由撑篙的大汉与坐船的姑娘对唱,内容多为民间爱情故事,一唱众和烘托气氛,坐船的姑娘随着音乐在撑篙的大汉竹竿牵引下翩翩起舞,边唱边舞,把舵的艄婆与两位主角配合,耍滑稽动作引观众发笑。每逢春节的初一至十五,彩莲船便沿街串乡拜新年,边舞边唱,给广大人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沔阳舞狮(俗称“玩狮子”),有地狮子、台狮子两大类。地狮子由一人手持绣球舞弄逗引,两人披顶狮身表演抖毛、抓痒、跳跃、跌扑、睡觉、翻滚、踩球等动作。台狮子在垒起的方桌台上表演,分大中小三种台型,大台型有“九妖十八洞”(即由36张方桌垒起的高台),中台型有“小九妖十八洞”,小台型有“一柱香”(9张方桌垒9层)、“灯笼园”(9张方桌脚对脚桌面对垒桌面9层)等。舞狮者除表演与地狮子相同的动作外,还有在垒起的方桌间穿绕攀爬,间插望江喝水、四爪踏雪、金钱吊葫芦等绝技表演。动作惊险扣人心弦。每到逢年过节,仙桃各地都会有沔阳舞狮的表演。

  沔阳善书是一种以宣讲帝王诏会、劝人行善为内容,以韵白相间、讲唱结合为特点的曲艺形式,又称“讲圣渝”、“说贤书”等,民间称之为“太平书”、“化春福”和“哭善书”等。大致形成于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流行仙桃全境及周边县市,以仙桃城区、沔城、胡场、通海口、沙湖、长埫口和西流河最为集中。

  沔阳谚语是勤劳智慧的仙桃人根据自己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而凝聚的文学结晶。谚语寓教益乐容于一体,给人以随口即出,形象生动的感觉。沔阳谚语多为气象谚语和农事谚语,在仙桃民间口头创作和口头传承,运用广泛且流传年月久远。具有很强文学性和实用性。

  蚌壳精仿照水生动物蚌壳的形状,用竹子绑扎作筋,扪上布或纸,再用黑墨描绘点缀,活像一个真蚌壳的样子。

  蚌壳精之所称“精”,义为真实生活中的蚌壳没有那么大,也没有那么灵敏,更应称精的是因为蚌壳内有一个婷婷玉立的小姑娘,用两手扣着两扇壳,一张一合,轻轻游动,好看极了。

  打鱼人为了攫取这个蚌壳精,做得绘声绘色、入情入理,一上场,使人感到打鱼人是在一个空间无人的河滩上,他慢步缓行,先用手搭凉棚,向湖中四处张望,好像是看湖中是否有鱼,然后从肩上拿下鱼网,做起打鱼的动作来。玩蚌壳精属于舞台类的哑剧,但可做得非常细腻入微,反复多次,直到打鱼人用渔网将蚌壳精套住,这场玩法就结束了。

  蚌壳精这种活动起源于何时,从传说来看,至少也在明代以前。活动的时间一般在春节期间,有时伴随龙灯、彩船,有时也单独在一些人烟集中、场地宽敞的地方表演。蚌壳精由于有响器相配,只要哪里有这种活动,必然是人山人海,竟相观看,其活动有益于丰富民间的群众文化活动。

  沔阳糖塑又称糖人模,是以食用糖为原料来塑造形象的民间食品工艺,通常供小孩玩赏、食用。糖塑的制作技巧以"吹"、"扯"为要。"吹"是沔阳糖塑最基本的技巧,此外,搓、拉、捏和压、挑、剪也是常用的技巧。糖塑有红、绿、黑、黄四种颜色,糖塑生动活泼,栩栩如生。沔阳糖塑的题材多为常见的飞禽走兽、神话传说中的人与动物,滑稽活泼、俏皮有趣、寓意深刻。

  沔阳麦杆画以麦杆为主要原料,经过煮、刮、熏、制、熨、漂等十几道加工处理,吸收国画、版画、剪纸、烙画等诸多艺术手法,依麦杆本身的光泽、纹彩和质感,巧妙制成手工艺品的一种剪贴艺术,是我市古文化的一块瑰宝。

  仙桃贝雕,获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载入《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等大型工具书及有关画册。

  沔绣因产自沔阳而得名,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盛产蚕丝、棉花的湖北沔阳(今仙桃市),刺绣是广大城乡妇女极为喜爱的手工艺。几千年男耕女织的传统风俗,促使女孩子从小就在母亲的教习下穿针引线、挑花绣朵。姑娘出嫁,总不免要挑绣一些日用品作“陪嫁”,在寓意爱情幸福美满之时,也展示新娘的心灵手巧,以博取左邻右舍的称赞。故沔阳有“无女不绣花”之说。

  沔阳民居屋檐画是画在民居面墙屋檐下的壁画。建国初期在仙桃城乡,特别是广大农村,农户绘制屋檐画的民居随处可见。据老年人回忆,在他们孩提时代,就听他们的长辈谈过“高台大瓦屋,画上戏几出”,至少在明清时期就已蔚然成风,建国初期,沔阳屋檐画之风最盛。水墨淡彩是沔阳民居屋檐画的基本特征,呈现水墨画的清淡美;人们熟悉的历史人物故事是沔阳民居屋檐画的基本内容,表达出传统的文化观念;散点透视是沔阳民居屋檐画的主要构图方法,适应老百姓的审美要求;线描为骨,写形状物是沔阳民居屋檐画的造形手段,意在笔先,挥洒自如。沔阳民居屋檐画注重与建筑风格、建筑心理和谐统一,人物形像鲜明,画面意境深刻,艺术感染力极强,使装饰、审美、寓教相得益彰。是仙桃人民爱美之心的体现,是楚壁画随着时代进化和民众建筑审美理想与情趣的提高产生的壁画新形式,堪称光辉灿烂楚文化的一朵艺术奇葩。

  沔阳三蒸,湖北菜系之一,是湖北美食中的一朵奇葩,在中国名菜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沔阳三蒸是指粉蒸畜禽,粉蒸水产和粉蒸素菜的总称。是将肉类等原料,拌上配制好的米粉,入木甑(或蒸笼)中大火以水蒸汽蒸熟的一种烹饪技法。成菜粉香扑鼻、鲜嫩软糯,原汁原味。它源自民间,落户酒店,成为老少皆宜的佳肴。

  沔阳三腊(腊肉、腊鱼、腊鸡)是沔阳的一大风味,它与“沔阳三蒸”齐名,享誉荆楚,驰名九州,独具特色。肉、鱼、鸡之所以都冠以“腊”字,是因为这些食品都是在腊月腌制而成的,具有鲜明的时令性。

  毛嘴卤鸡号称荆楚一绝,因熟而不烂,嚼之不腻,在大江南北赢得美名美誉。毛嘴卤鸡选料讲究,一要土鸡,不吃饲料的那种,乡里人房前屋后放养的;二必须是公鸡,母鸡脂肪多,公鸡全身是肌肉,吃起来有劲口。卤水时间越长味道越好。毛嘴卤鸡源于仙桃毛嘴镇,至今约百年历史。毛嘴卤鸡卤料采用祖传的配制方法和特殊的制作工艺卤制而成,因其色、香、味俱佳,深受仙桃及周边县市人民的喜爱。

  沔阳年俗是沔阳(今仙桃)民间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春节一般指除夕和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但在仙桃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四,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沔阳年俗的内容非常丰富,一般包括“过小年”、办年货、扫尘、祭祖、除夕、出行、上九日、抢挑“金银水”、“挖窖gao”、上坟、以及过年的一系列禁忌、习俗。表达了仙桃劳动人民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岁岁平安的愿望,体现了仙桃民间的传统文化底蕴。

  沔阳丧葬礼俗:沔阳为荆楚故地,古时“楚人信鬼巫,重淫祀”,其巫风巫俗也渗透到丧葬的礼仪中,后世沿袭并发展,逐步形成一种巫风宗教兼容并蓄的丧葬礼俗,使之丧礼更显示出庄严性和神秘性。沔阳民间办理葬前丧事,主要包括围坐送终、抹尸装束、告丧亲友、丧鼓伴灵、设坛做斋、入殓追悼等内容。而丧葬活动并非随着死者的安葬而结束,在安葬死者后,还要定期举行一些祭祀活动,沔阳民间的祭祀活动重点是服丧、祭扫、家祭。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而仙桃则习惯过小端阳(农历五月初五)、大端阳(农历五月十五)、末端阳(农历五月二十五),仙桃城区习惯过小端阳(农历五月初五),农村则习惯过大端阳(农历五月十五)。端午节五月十五是个大节日,仙桃人民群众家家户户吃粽子、包子、芝麻糕、绿豆糕、盐鸭蛋、喝雄黄酒,举行龙舟竞赛活动。端午节期间,仙桃人都喜欢在门前放一束艾,以前还有艾扎成虎或人悬到门上,作为辟邪除秽的吉祥物。

  沔阳和血丹为明崇祯时期沔城谢氏家族以皂矾为原料,煅研成粉末用竹膜包装成颗粒,名曰“竹纸丸”,距今有五百年历史。主治腹胀等症,效果良好。沔城人视“竹纸丸”为特产馈赠亲友,流行于仙桃、潜江、天门、京山、汉川等地。“竹纸丸”的制作为谢氏家族秘方和工艺手工生产,后改竹膜包装为胶囊包装,名和血丹或和血胶囊,由县制药厂生产,六十年代已初具规模。其影响扩及全国20个省市,并行销东南亚地区。

  陈友谅(1320~1363),湖北沔阳(仙桃)渔夫。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大汉政权的建立者。元至正十九年(1359),陈友谅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改元大义。此后,一面继续进行反元战争,一面与农民起义军领袖朱元璋抗衡。二十三年八月,陈友谅在鄱阳湖中流矢身亡。陈友谅故居现在仙桃市沔城镇玄妙观。其故事和传说在仙桃民间广为流传,为仙桃人民津津乐道。

  柳丙元生于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卒于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由于他平生不畏强权,才智过人和为贫苦人说话的敢做敢为精神,被天、汉、沔一带传为美谈,特别是为民代言的典型一例《十三款》,解放后曾被编为花鼓戏和电影历史故事。

  徐苟三,传说生活在元末明初年代,徐苟三的故事,通常以聪明机智、诙谐幽默、风趣滑稽见长。加上故事本身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的愿望,所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推崇和传颂。因此,徐苟三的故事在我市以及周边县、市流传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是其他一般民间传说难以媲及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