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情】《一封家书写乡愁》

 思乡远梦 2022-06-07 发布于北京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思乡远梦,再点击关注,这样就可以继续免费查看本平台历史消息了。谢谢您的赞赏和分享!

  话说过年

  年年过年,又逢过年,时代在变,年味也在变。关于过年记忆,总有一些情愫漫溯在我的脑际。昔日那些遗承的过年文化,也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变成故事。

  我生长在农村,世代农耕,家境贫寒。小时候,每当年关临近,常常掰着手指头盼望过年。因为过年就会有好吃的,诸如鸡鸭鱼肉、卤味咸蛋、汤圆糍粑、花生糖果等,平时吃不着的过年都有。尽管家里日子捉襟见肘,只要是过年,父母总要想方设法的让全家人过个热闹年。

  过年穿新衣,含送旧迎新之意。大年初一,无论男女老少,家庭条件好坏,都要穿一套新衣或选一套体面的衣服穿在身上,体现出新年新气象的气氛,也期待新的一年有一个美好心愿。

  那时过年,家家户户挂灯笼,贴春联、放鞭炮。过年挂灯笼是为了取吉祥喜庆之意,红色代表喜庆,圆形灯笼则寓意团圆美满,“灯”与“丁”音近,意味着人丁兴旺。灯笼高高地挂在房梁上,照得满屋亮堂堂的,也增添了节日气氛。小孩打灯笼更是取一种照亮锦绣前程的美好祝愿。贴春联是一种祈福民俗,起源于桃符,后逐步成为一种民族观念的展示和人文精神的象征。有关过年放鞭炮寓意,传统旧习认为,屋外是震天的响声,以示旺气冲天。昔时在大年之前,家家户户就写好了春联,糊好了各式纸灯笼,买回“千头”、“万头”鞭炮。不像现在过年,灯笼是买的,春联是印的,鞭炮有害,禁止燃放。

  年三十的团年饭,全家围坐在一起团年,不仅是因为习俗,更因为这餐饭是一年中最为丰盛的,桌上十大碗菜象征着十全十美。吃团年饭前先祭祖先,一般只在堂屋神龛上点燃烛香,烧点纸钱就可以了,然后是燃放鞭炮,越响越吉利。请祖先回家团年,意味着阖家团圆,儿孙满堂,家世兴旺。在祖先享用之后,家人再上桌吃饭。平时,大人小孩都是一人端着一碗饭,走东家串西家的,吃团年饭则是不吃完不得下席,这是规矩和禁忌。

  守岁是迎接新年的到来。人们喜欢在岁序更新的子时正中抢在周围邻居前放“头炮”,以图赢得新年的“头彩”。

  小孩盼望过年是因为过年不需再做家务事了,可以自由自在地去玩耍,大人也不敢动手去打屁股。更惬意的是,小孩跟着大人走亲戚拜年,回家时口袋里装满满的,有压岁钱,也有好吃的。回想当年,拜年礼品虽然轻微,仅一盒干茶,一筒饼子而已,但送去的是亲情;压岁钱也只是几角几块的,却充满乐趣。

  年关指农历年底。旧时欠租、负债的人必须在这时清偿债务,所以过年像过关一样,称为年关。民间传说,有个叫朱买臣的,未发迹的时候,穷困潦倒。除夕,因为欠人家的钱,煮熟的猪头被要账的提走了,悲愤之余,写了一首打油诗:人家有年我无年,煮熟猪头抵现钱。有朝一日时运转,我家天天像过年。

  说到打油诗,也让我想起商铺店家贴春联的讲究。说一家棺材店过年在大门上贴有“去岁生意萧条,今年业务更差”这样一幅春联,让人看了很舒服。而另一家棺材店因为贴了“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样的春联,触犯众怒。

  过年指从小年起直到元宵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吃元宵。,街市上舞狮子、玩龙灯、踩高跷、划彩船等,处处锣鼓,处处花灯,人声鼎沸,盛况空前。

  客套话“年饱”之词,一般是指到别人家拜年时,主家在盛情留客时,如果不愿留下,访客往往以年饱之词来推辞,显得既有文雅又讲礼数。如今,老百姓日子好过了,过年好吃好喝,大都会有年饱的感觉。年饱之词也悄然淡出。

  年味淡化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提高所带来的的感觉。就说这拜年,原先是一天走一家亲戚,家家请年酒,现在开着车,一天就把该拜的亲戚走完了。再就是那铺天盖地的短信拜年。也难怪,都在家呆不了几天,等不到过完十五,就要外出上班去了。时代进步了,观念变化了,年味不是淡了,而是变了,变得好!

  从前盼过年,为的是吃顿饱饭,穿件新衣,看戏玩耍。眼下天天像在过年,想吃什么就买什么,想穿什么就买什么,不是打麻将就是看电视,电脑、手机一打开,就能看视频高清的地方戏……还是现在这年过得舒心,该知足了!

  平平安安、团团圆圆才是过年!

  过年是一道乡愁

  过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最悠久、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个人对于年来说,都充满了盼望。

  在家乡农村,过年杀年猪、灌香肠、打豆腐、开卤锅……凡与年相关的习俗,一桩桩、一件件,都有着非同平常的意味。

  过年穿新衣、放爆竹、贴对联、吃肉鱼、守年夜等,都让人感到欢欣、喜悦、激动和亲情浓浓。

  过年的庆祝活动丰富多样,有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采莲船、唱皮影戏、花鼓戏等。也有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吉祥、福慧双臻。

  过年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和家人一起在家乡度过新年,走亲访友,互送祝福,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年又一年在外奔波劳碌,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循环往复。转眼间,又到回家过年时!

  那日,当我打开QQ空间,看到侄子浅阅读了我写的《岁月深处忆过年》,这篇写家乡年俗的日记所发表的评论。看后,说实在的,我这心里很不好受。他写道:“这么爱你滴故乡,能不能过年回来看哈你那久别的故乡,还有那些亲朋戚友?!也能给你写作带来灵感。”

  掐指一算,又是好多年没有回到我魂牵梦绕的老家了。虽说父母都相继离开人世,家里的老屋早已变卖,似乎是人走茶凉,无牵无挂一般,但我从来没有这样去认为。我爱我的家乡,我想念我的亲朋戚友、父老乡亲!特别是每到过年的时候,思乡情油然而生,心里却异常失落。更不孝的是,这些年里,父母的坟头我没曾去敬过一炷香,烧过一张纸,都是侄子浅在春节、清明节上灯和扫墓时,去铲除杂草,培土擦碑,烧香跪拜,行其孝道。于是我回复道:“想回,但是回不去,来年吧,来年过年一定回去!”

  腿子长在自己的身上,咋就回不去,难道自己已垂垂老矣,走不动了?真的是人走茶凉了吗,怕回去了没有人招待;还是来来去去的机票很贵,怕用钱……我自言自语地自圆其说。

  我的兄弟姐妹和一些内亲,当然还有些我在家时,与我相好的真心朋友。他们基本上都住在一个市里,相隔不远,家数又多,若是我去做客,一家只去吃一餐或一天,恐怕半个月、一个月都跑不遍。看来,人走茶凉,没人招待,这个问题不会存在。

  说到来去的路费要用钱,当然也不是理由,连这点路费都拿不出来,哄鬼都不相信。亲爱的兄弟姐妹们,我想告诉你们,来在谋生的异地,我全家人生活得挺好,论吃,一日三餐不像原来再饿肚子,也不是租房、住地下室,有自己的房子、车子,孩子们都有稳定的工作,他们都很孝道。我也是做爷爷的人了,在家闲不住,也找点力所能及事做,弄几个活钱自己花。我真的是想回家看看你们,相约去诉说,一解思念情,可就是走不动身。

  人一旦在一个地方生存下来,就会攀扯出新亲戚、新朋友。“在家不会迎宾客,出门方知少主人。”如每年春节,亲家们不远千里来到我家团聚,欢庆新年。一家之主,我不能不在家,逛庙会、观景点得有人陪伴。再就是,大儿子在异地的异地工作,他把我们生活的异地当成了春节要回的家,他回来看父母,也得去张罗一桌好饭,全家人团团圆圆的在一起过大年,短短的七天年假,我就更不能外出了。

  回不去的是时光,回不去的是心,过年是一道乡愁!这些年,每当异地除夕夜的爆竹声响起,五颜六色的焰火飘向天空时,而我却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亲人的身旁,此时的心情难以用文字表达。我只有望着家乡的方向,向自己的亲人许下祝福,然后把一份情感埋藏在心里,一份思念寄托在梦里。

  游子过年乡愁浓,这样的一份乡愁,是无法排解的。只有对故土的眷恋,才能够释怀!只有回到家乡,才能一解游子的乡愁!只有在那些熟悉的味道里,才能感受到家的温暖……没法团聚,大家平安就好!

  乡愁也叫春运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默诵(唐代)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诗句,让我想起一年一度的春运来。

  口语中的“春运”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春节前后发生的一种大规模的运输现象,二是以春节为中心,共40天左右“春运期间”的简称。春运因春节而生,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养成的习惯。过春节最讲究的是全家团圆,即使有天大的事儿,哪怕路途遥远,历尽千辛万苦,也难以阻挡人们渴求回家的步伐。

  每年春运开始,春节也快到了,此时你会看到全国各地汽车站、火车站、机场等地到处是潮水般的人流,然而,买票难、坐车难、回家难等一系列问题,却一直影响着人们的回家之路。因此,每年的春运,成了游子们的一种无奈、一种乡愁,使我们回家的路变得非常的曲折而漫长,乡愁成了一张方方的车票。

  谈到春运时“一票难求”火车票,笔者是深有感慨的,因为在家曾是个体户的我,一度与火车站联网销售过多年的火车票。春运期间,电脑上根本见不到那些常规列车的硬卧、硬座票,只是临客有硬座票,车站票务中心放票数量也有限制,也不定时,且又不是各售票点分配的计划票,一出来就被抢光了,剩余的只是些无座。

  我地外出打工的人很多,尤其是南行,春节民工返城期间,我家门口每天都是排着长龙买票的人,有的排好几天的队想买一张临客的座位,却仍两手空空,我心里非常难受。后来我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在车站不定时放票时,多抢些座位票放在抽屉里。好在那时铁路部门售票不是全程联网,如汉口发南方的临客,必停武昌站,我就抢些汉口至武昌的票,价格一般是3元,当然有座位。卖给外出打工的时,再去补张无座,这样就可以坐到要去的城市。虽说一张票多花了3元,但比“黄牛”出手的票要划算得多。

  车站人满为患,就是手里有票想挤上车厢也不容易。有一件与我卖的票不相干之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火车每节车厢的定员是108人,临客车厢少说也有两三百人,到处是站着或坐着或蹲着的人,过道里也挤得水泄不通,两节车厢连接处、盥洗台、厕所里也坐满了人,就连座位的下面也躺着人。旅客的大包小包的行李塞得连脚寸步难移。有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不满周岁的小孩出门,男的举着小孩挤上了车,而女人没有挤上去,得中签后走第二天同次列车,而且无座。二十多个小时,途中小孩要吃奶,男的没有办法,小孩只好以水充饥,饥寒交迫地熬到终点后去喂奶粉。母亲在这头,小孩在那头,真是欲哭无泪,苦不堪言。

  春节是万家灯火阖家团聚的日子,但说起春运的日子,却总有一种苦难让人承受不起。春节回不回家成为人们的一种心结,成为一分难解难分的情感。如有些人害怕了春运,原本想春节回家的,但想起买票的困难和坐车的艰辛,只好决定不回家了,春运成了一缕浓浓的乡愁,乡愁也就成了那张难求的车票,车票里有渴望,有温情,有梦想,但也有踌躇、周折和不可预知的痛苦。

  又是一年春运时,又是游子们乡愁最浓烈的时刻,无数旅客带着对家的思念踏上返乡路。为了团圆,总有力量和勇气去面对漫漫旅途。如今,中国式春运也悄悄地变化着,很多年轻的外来务工人员,已经会用手机娴熟地上网购票;买得起动车、高铁票的打工者也越来越多,坐临客的也少了;坐飞机也变得寻常;高速公路建设,乘坐长途客车回家也能通往团圆。近几年,不少企业办在家门口,有的地方青壮年就地就业,再也不为乡愁拖着疲惫的步子而千里奔波了。

  回家,永远是中国人的过年情结。乡愁也叫春运,归心似箭的游子乘着各种交通工具,一路唱着《常回家看看》动人的歌,回到他们日夜思念的地方。

  明天就回家

  人在异乡,对家乡那份情、那份爱、那份牵挂,往往不能释怀。

  年关逼近,白天里看到好多同事都陆陆续续地回家了,今夜里也不知道怎么了,睡在床上辗转反侧,心生薄淡寡凉,彷徨感伤之情。我知道:是自己想家了。

  离开家乡已有十余年了,身在异乡的我则很少回家,时间一长,就连电话问候的次数也少了,真的是对不起家乡的亲朋好友!曾几何时,我也很想回家,只因旅程太远,千里迢迢,隔重重山水,于是,家乡便成为我梦回的地方。

  人在异乡,逢年过节往往会想到家乡的父母,骨肉相连的兄弟姐妹,儿时的伙伴,困境时曾帮助过自己的人,还有家乡的一草一木,乡音乡情……是因为我的根深扎在家乡的那片厚土之中,我的血液和灵魂在家乡那难以割舍的的情结里。

  俗话说“远走不如近爬”,尽管我已经喝惯了异乡的水,习惯了异乡风俗,可我总觉得,无论异乡再好,总取代不了我对家乡那一方水土的思恋。

  梦里的家乡过年时,家家户户的年货都准备得很多,有腊鱼腊肉,叫做无“腊”不成年。磨豆腐,打糍粑、晒汤圆粉,团年饭还有丰盛的“沔阳三蒸”。过年春联自然是不能少的,房檐下也挂上大红灯笼。正月初一凌晨燃放鞭炮庆祝春节,霎时,村庄院落处处是僻僻啪啪的鞭炮声,火药浓香,烟雾绕绕,呈现出一片喜庆祥和的气氛。

  家乡过年热闹,有花鼓戏、皮影戏的演出,有舞狮、玩龙灯、玩蚌壳精,划彩船,家乡民间文化娱乐多种多样,足够我去回味一生。

  彩船又叫采莲船,是用竹木精心制作而成,下为船形,上是宝塔亭阁型盖顶,船身皆用彩纸裱糊。一支彩莲船安排六至七人跑船,由一少女(或一青年男子)扮成采莲女,一男子扮成梢公撑篙,牵引彩船跑圆场或作荡船状,船后一梢公婆手握破芭扇随船而行,还配有敲锣打鼓、拉琴伴奏等。家乡采莲船以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构成了春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花鼓戏也是水乡独特的文化风景,由不得人不听不看,“草台”班子每到一地,十里八乡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台前的观众黑压压一片,热闹非凡,展现出无穷魅力。

  过了腊八就是年,花鼓戏从腊月月初八一直上演到正月十五。我从小是随父母看花鼓戏长大的,对花鼓戏情有独钟。民间流传着“听了花鼓戏哟喂哟(即悲腔),害病不吃药”的美谚,我也特别喜欢听悲腔。身居异乡,我时常通过网络来听家乡的花鼓戏,那声声饱含着乡情的唱腔,是融入我血液的乡愁。

  夜色笼罩着异乡的城市,窗外雪花飘落满地,静静地夜,静静地雪,那一刻,我仿佛听到遥远的地方一曲锣鼓点响起,我知道,家乡的花鼓戏演出即将开锣了,梦里我对自己说:明日就回家!

  一封家书写乡愁

  

  细嚼字词

  淳朴问候倾泻在纸上

  香纯墨汁

  化为笔下乡愁的诗章

  乡恋之情

  是游子诉不尽的衷肠

  

  一封家书写乡愁

  让我醉倒在梦乡的路上

  家书里有故乡的色彩

  散发着泥土的芬芳

  故乡我生命的源泉

  想起便会眼泪汪汪

  

  一封家书写乡愁

  不老的记忆掩映迷茫

  把岁月浓缩成一轮残月

  悬着离叹叫人在期盼中渴望

  不能遗忘的乡愁啊

  贴上邮票寄往故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