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习俗】有一种买卖叫地摊

 思乡远梦 2022-06-07 发布于北京


  吆喝声、叫卖声、家长里短的聊天声、孩子们的笑闹声……地摊呈现出一种特有的热闹氛围。在产品需要买卖交换年代,由于经济的滞后、物资匮乏、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地摊曾发挥了巨大作用。

  现如今,人们去逛地摊,其实并不完全是为了“买卖”东西,或去看热闹、没事玩玩,或去吃些土里土气的小吃,或去与亲朋老友叙叙旧,那一张张喜出望外的相逢和闲逛时的表情,恰是最好的印证。

  地摊,往往是一块塑料布平铺在地上,上面摆满种类繁多的东西,这便是摊位。不难想象,最初的状态是人们拿着家里多余的东西,摆在人来人往的地上,等待需要的人来买,或以物易物。

  地摊分为早市和夜市,早市以肉鱼蔬菜为主,夜市则以百货服装为主,夜宵是少不了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个体户经商悄然兴起,“下海”的浪潮席卷全国。记得,那时摆地摊的大都是朴实的农民,其农副产品种类齐全,蔬菜水果是纯天然的、家禽是粮食饲养的。小吃各具特色。地摊所交易的东西,由于流通的渠道少,价格也偏低。

  地摊也是手艺人的集合地,就连牙医、理发匠、补鞋匠、配钥匙、铝锅换底,也都齐聚于此。他们的吆喝此起彼伏,与顾客打招呼热心可亲。

  名声最“响”的是爆米花的师傅,伴随“嘭”的一声,新出锅爆米花,那香甜的味道弥漫飘逸。

  社办企业时,我在服装厂工作,为了处理仓库的积压产品,我每天早晨和厂里的职工把衣服拉出去,到其他乡镇摆地摊去销售。

  还深刻地记得,第一天摆地摊卖服装,我不敢吆喝,顾客来看就介绍,没有顾客时就坐着,低着头,心里觉得有些怕见人。因为在当时,自己毕敬是受人尊敬的厂长,总是放不下面子。

  起先,我们把服装放在汽车上卖,喊破嗓子也没有人买。后来,我想出“货卖堆山”的销售模式,干脆把童装,女装,男装混在一起,甩在地上垫的油布上去吆喝,引来不少顾客的围观挑选,买的人也络绎不绝,比叠得整齐、放在汽车上要好卖得多。

  摆地摊做生意的时,永远是笑脸迎客,但也靠嘴巴赚钱,你得会说、会吆喝。也就是说,地摊卖东西就是卖的是一张嘴巴。很多顾客开始是听着玩,然后顺便看看,一不注意就听进去了,掏钱买了东西,也有很多是跟风买的,成交后还高高兴兴的回家帮你做宣传。做生意好些都是赚朋友的钱,摆地摊把顾客当朋友,生意当然会更好。

  摆地摊要有眼光。地摊货哪怕是再便宜,客户也会讨价还价,那是人之本能。如何定价,要本着“三分吃饱饭,对本饿死人”的原则,生意才会做得开,才会有回头客。做地摊生意也要“看菩萨点颜料”,去判断顾客的身份。有的看上去很朴素,你可以把价格喊低一点;如果你看见的路人看上去很果断,也有派头,你可以喊高一点价格,这不是瞧不起人,实际上是一种赚钱的艺术。

  摆地摊的位置大多不太固定,常流动,很多人起早摸黑跑去占地方。因为大家都想有个理想的市场位置,一旦选定的是个好位置,生意就会好。所以,地摊的位置也是“寸土寸金”,与“种田的要有一个好禾场”是一样的道理。

  地摊是一个城市的缩影,承载着多少人的共同回忆。“疫”情过后,经济下滑,工作难找,如今,地摊一词不断地涌入人们视野,这也是政府的决策,理当积极响应。不过,地摊只是一种手段,前提是为了养活百姓,快乐生活。其实,摆地摊的过程中,也锻炼创业者的能力和眼光,摆地摊不是最终目的,它只是提高创业者综合能力,完善创业者资源的一种不错手段,为发展创业者的大事业,实现创业梦要做的前期准备。不经风雨,哪能见彩虹,慢慢来吧!路是人走出来的!克艰时难,让我们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