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荐读】五彩斑斓的仙桃雕花剪纸

 思乡远梦 2022-06-07 发布于北京

  正月里、剪彩灯,彩灯高挂满堂新。二月里、剪条龙,游在门前江河中。三月里、剪桃花,送给小姑头上插。

  四月里、剪条狗,放在自家大门口。五月里、剪香囊,剪个香囊过端阳。六月里、剪荷花,观音送子到我家。

  七月里、剪喜鹊,剪的喜鹊多又多。八月里、剪桂花,嫦娥吴刚都想家。九月里、剪头牛,牛是农民好帮手。

  十月里、鬼节气,为给亡人剪寒衣。冬月里、剪雪花,来年田里好庄稼。腊月里、剪窗花,剪对门神护好家。

  剪纸是民间一种古老的技艺,远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就有剪纸的风俗。后随着纸的出现,发展到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和人物故事,贴在门窗上,作为装饰。

  仙桃雕花剪纸流传于仙桃市一带,具有悠久的传承发展历史。据《沔阳县志》记载,仙桃剪纸在明末清初即已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征,以构图匀称、雕工纤细见长。

  仙桃雕花剪纸制作时,由艺人用刻刀和白纸在蜡盘上雕出俗称“花样子”的绣花纹样。在沔阳,雕花剪纸艺人俗称卖花样子的,身背花样箱,手摇拨浪鼓,串村过巷卖花样是他们的行头。其中,这摇拨浪鼓也是有说法的。艺人进村时摇一、二、三下,出村时摇四、五、六下,妇女们一听到鼓声就知道卖花样子的来去动向。古云梦泽腹地的沔阳,境内沟渠纵横,有时,卖花样子的划着小木船,沿水路卖给本地渔家女。

  “花样子”在雕刻时,一般可重叠一、二十层白纸。刻刀多系以闹钟发条和手术刀加工而来,蜡盘则以菜油、白蜡及香炉灰合成物盛于小木圆盘中构成。艺人雕出的“花样子”多为“喜鹊登梅”、“龙凤呈祥”、“鸳鸯戏水”、“金鱼闹莲”、“鹿鹤同春”、“鲤鱼跳龙门”、“狮子滚绣球”之类的吉祥瑞庆图案,一般用作鞋子、鞋垫、帽子、枕头、涎兜、帐飘、帐帘、门帘等的刺绣纹样。

  仙桃雕花剪纸构图繁复完整,黑白虚实分明,刀法流利工整,破工精细严谨,点划秀美匀称,线条舒展圆润,图案丰满均衡,具有写实而兼写意、变形而不失原形、艺术语言丰富、装饰风味浓郁的特点,在民间剪纸中独具一格。

       2008年,仙桃雕花剪纸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入选联合国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荆楚大地增添了一份文化底蕴。仙桃市亦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湖北省剪纸艺术之乡”称号。

  仙桃雕花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马又甫,出生于仙桃剪纸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在剪纸文化传承的道路上探索跋涉近50多年,成为了仙桃剪纸行业中一代大师。马又甫十分喜爱雕刻民俗图案,所创作的图案题材有着浓厚的地方生活特色。其作品构图新颖生动,造型美观大方,浑厚中有细腻,纤巧里现淳朴。他右手握着一把剪刀,左手轻捏着一张红纸,手臂轻盈的舞动,在片刻之间,一幅精妙绝伦的剪纸作品便完成了。马又甫的许多作品曾在全国剪纸展览中获奖和被中外剪纸爱好者收藏,广受欢迎。

  仙桃雕花剪纸艺人历来是尊“西陵圣母”为始祖的。相传,轩辕黄帝的正妃嫘祖,是远古时代宜昌西陵氏部落中的一位勤劳、聪慧的姑娘。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嫘祖坐在一棵大树下歇凉时忽然发现,树上花和叶的影子落在自己的身上很美,便令随从将花和叶的影子轮廓勾画出来,回宫后剪成花样子并绣花于鞋头。绣花鞋经嫘祖一穿,得到轩辕黄帝和大臣们的赞美,而后宫娥彩女都学着剪影绣花,这便是中国剪纸工艺之始。

  “请姑娘,出绣房,买花样,绣花鞋,不买花样是懒婆娘。”旧时仙桃无田地的穷人多以各种手艺谋生,其中学雕花剪纸卖花者众多,艺人们都是背着花样箱、敲着花样鼓走街串巷。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剪纸艺人的江湖是很闭塞的。当年的剪纸艺人行走江湖时若遇同行,便要“盘江湖”。若对方发问道:江湖有多重?这边应对道:三斤十三两五钱四分,若答不上来,这边的一应行头就都要归对方收缴了。所谓“三斤”指的是“北京、天津、南京”,“十三两”即“十三行省”,(明十三省指的是山东、山西、陕西、四川、云南、贵州、湖广、浙江、江西、广东、广西、河南、福建),“五钱四分”即“五湖四海”。

  卖花样的花样箱,用刺杉树木的木板做成大约高38厘米、宽26厘米、厚22厘米左右,刷上枣红油漆。正面可嵌玻璃,玻璃内贴上“花样子”,为了轻便,有的用漏板印上几个字,字的四周还印上花纹。箱子里面有一个小抽屉,抽屉里放工具,抽屉下面可放杂物,箱子系上背带,大约2尺8寸长。

  卖花样的拨浪鼓,大约1尺8寸长,艺人们叫拨浪鼓为“牲口”,把鼓叫“唤筒”,把锣叫“引绣”。拨浪鼓上的鼓皮钉有36颗铁钉,象征男人36颗牙,意寓说话算数。整个拨浪鼓由圆木、小鼓、小苏锣、鼓须、浪螺子、铁丝环、铁丝尖子(俗称锚刀)组成。

  “沔绣”是湖北仙桃市的汉族传统刺绣工艺,因产自沔阳而得名。沔阳一带农家妇女,无论做鞋帽、鞋垫、肚兜、门帘、还是做枕头,都爱绣上漂亮的花纹,图案以针法苍劲,用色鲜明而著称。那时,妇女们绣花的花样除了买,多数还是她们手握着剪刀,左一下,右一下,自己剪出来的。也有的是她们你托我的花样,我托你的花样。每个妇女都有一本夹花样子的书包,里面存有不少花样。

  花样是为绣花提供版样。如剪绣鞋垫的花样一剪子最少有四层,一双鞋垫需两张,留下一幅(两张)夹在自己的书包里。鞋底样也是这样的。绣鞋垫花,事先整好鞋垫子,在上面贴花样,贴时要特别细心,先用针尖在纸的边缘轻轻挑拨,使它一层层分开,再用针挑少许稀浆糊,均匀的在花样反面点上几点,如果涂满浆糊,纸就烂了。然后将花样儿翻过来贴在鞋垫子上,隔上书压一压就可以绣花了。用配好色的花线,一针一线地使白纸花样被彩色覆盖,姑娘们全神贯注,宁心静气,怡然自得,不几天,鞋垫上一朵朵精美的绣花产生了。她们享受的是眼睛,高兴的是心田。

  涎兜子是围系在孩子脖子上,兜着下巴颌去挡口水,以致不流在衣服上的一种手工艺品。涎兜子的带子系好后,可以转动厚实的兜子布。类似于涎兜子的有人们在挑担子时,为减少扁担对肩膀的磨擦,所用的坎肩。

  坎肩,也叫垫肩,一般用棉土布或破粗麻布缝制,坚韧结实,护盖着双肩。坎肩的后面有两根带子,戴坎肩时,把带子通过腋下,往胸前一抹,坎肩就会平服地贴在肩上,挑起担子来,坎肩也不会挪动。大兴水利建设的年代,用途广泛,当时的供销社也有坎肩、泥袜、帆布手套卖,且不要布票。干部买回之后可以报销,那些买不起坎肩的农民,只能是在扁担上去绑一块烂棉絮,来代替坎肩了。

  涎兜子,与做绣花鞋垫的工艺手法和缝制方法基本相同。做涎兜子也要经过在白布上用花线绣花,衬鞋壳子,包反面的里质,剪成扇形,绲边和镶边等工序。绣花鞋垫与涎兜子只是区别于其形状部分。

  涎兜子多由四块绣好花的扇形片拼接起来的,中间为圆孔,由两根带子一系,正好围着小孩脖子。孩子的下巴颌流湿了,转动一下,就可以换其中干的一片了,全流湿,涎兜子像鞋壳子了,就解下来洗晒干后接着再用。冬天里,火钵子撮火,用炕篮把涎兜子炕干。

  做涎兜子,先在白士布(也叫白轴布)上,用面糊去贴上花样子或直接在布上画花,然后用绣花绷子将布绷起,选用绣花线,也配有美丝线,一针针地去绣花。涎兜子的花样主要取材于民间题材,寓意吉祥和喜庆。涎兜子的花样虽没有绣花枕头、绣花鞋这些绣品构图复杂,但也独有风格,如简单的红花配绿叶、喜鹊登梅梢等。可以说,绣涎兜子花,是为娘的告诉自己的女儿学绣花的启蒙。

  涎兜子在每块面子上的花绣好后,用面糊粘在剪好的鞋衬子上,几大针缝边固定一下,再去蹚底布,接着是镶边。涎兜子不需用绲条去绲边,只是镶边,所镶边为W形,一般用的是双股红洋线。连接每块兜片,最后的一条缝用索子钉二根系涎兜子的带子,就算完工。涎兜子套到孩子脖子上之后,把两根带子一系,银项圈托着涎兜子,涎兜子压着银项圈。

  肚兜花是用在小孩肚兜上绣花图样的剪纸。内容有花果、动物和吉祥的图案。

  剪纸艺术中的剪花样,深深地扎根在劳动人民之中。他(她)们自画、自剪、自绣、农忙务农、农闲绣花,通过她们灵巧的双手,把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感,美好的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倾注在自己的艺术品上,使剪纸艺术获得了永不衰竭的艺术生命。

  关于剪纸,郭沫若说过:"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人间永不朽。”今天我们重现似曾相识的老行当,让人怀旧遐想,那些传统的手工艺,记述着历史的昨天。

视频:荆州花鼓戏《绣花女》全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