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荐读】沔阳歌腔皮影—鸡鸣腔

 思乡远梦 2022-06-07 发布于北京

  沔阳皮影戏中的歌腔源于先秦鸡鸣歌,随着岁月流转,时光大约到了明朝,鸡鸣歌与皮影戏相结合,演变成鸡鸣腔,又称歌腔,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活“化石”。

  楚歌遗风鸡鸣歌,相传,刘邦与项羽在垓下决战时,以“四面楚歌”加速了项羽的失败。据东汉应劭注“四面楚歌”之“楚歌”曰:“楚歌者,谓鸡鸣歌也。”宋代苏轼解释鸡鸣歌为“如鸡唱尔”,一人唱,合者以百数。

  “天苍苍地茫茫,残月篝火照营房。抬头可把残月望,低头含泪思故乡。想当年年轻力壮,从军跟随楚霸王。横戈跃马战疆场,推翻暴秦入咸阳。”皮影艺人在演唱鸡鸣腔时,用“舌生花”、“口生香”、“脸生色”、“目生光”的技艺,进行演唱。后不断地修改,与《薅草歌》相融,使之成为沔阳皮影戏的主要唱腔。鸡鸣腔一般为二人演唱,其中一人以表唱“正面”人物为主,一人以表唱“反面”人物为主,其余的人击锣鼓并帮腔。

  鸡鸣腔的特点是吐词清楚,高亢婉转,圆润激昂。凡学唱者,必须先学会“公鸡打鸣”,然后逐步加入唱词,渐渐地才能吟唱。每一句词唱完才拖音,其起腔和尾音全靠演唱艺人用假声发音。起腔犹如庄稼人赶鸡子,大声叫出“啊”!皮影艺人用“啊”这种声调为鸡鸣腔开头的起音,又名“定调”。鸡鸣腔是自由放腔,每段唱词发音的高低全凭“啊”字定调。唱词尾音以雄鸡的叫声为甩腔,因每只雄鸡的叫声不同,艺人利用多只雄鸡的声音在演唱时变化多端,吐字真声,拖腔假声的演唱艺术来表达给观众。

  鸡鸣腔的尾部帮腔则是皮影艺人采用流行在沔西一带的《薅草歌》改编而来。薅草歌的主音以“哟咳嘿咿哟咿”贯穿整个曲调,唱词结构为十字句、分开头、正文和煞尾三个组成部分。开头一般为两句,扼述故事的发端,正文为主要篇幅,提示主题;煞尾一般为两句,概括全篇,与开头相呼应,开头和煞尾有帮腔。

  在民国时期,沔阳皮影戏出现了歌腔与筒子腔合流,其词格韵有先、消、板、修、歌、麻等十五种韵脚。

  如今,沔阳皮影戏声腔有歌腔皮影和渔鼓皮影两大类,而又多以渔鼓腔为主。歌腔的唱腔种类有男腔、女腔、丑腔、天官赐福腔、八不就腔、杂花腔六大类。唱词结构以七字、十字为准。其唱词多取自《封神演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演义书籍。渔鼓腔出自旧时艺人的乞讨唱曲,调式多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渔鼓皮影唱腔种类有平腔、悲腔、鱼尾腔(或曰凤尾腔)、琵琶腔、杂花腔五类。后经渔鼓艺人龚本槐发展创造,又有了新平腔、女平腔、数板、联板等二十几种曲牌。除杂花腔系由不同类型的民歌、小调组成外,其余四种唱腔多为上下句结构,具有板腔特点,偶句尾常用衬词组成的甩腔(也称扣子)。如不用甩腔连续演唱则为滚板或联板。甩腔部分带以对口或众人帮腔的形式演唱。

  最后谈谈歌腔皮影中的天官赐福腔。《天官赐福腔》又名“大天官腔”,是古代皮影艺人创作流传到今的一种喜调。地方风味浓郁,文雅有致,板式为一板一眼,唱腔悠扬婉转,吐字清晰,此腔全凭艺人口头相传。天官赐福腔仍然原始状态比较明显,与《薅草歌》的音调基本一致,未有多大改变。民间每年在春秋两季有迎神赛会的风俗,皮影戏每到一个地方演戏谢神,天官赐福腔是谢神的独唱腔调,其它剧情概不用此腔。演唱不用起腔定调,在帮腔时加“清风明月”四字,台词不分长短句和上下句,如“一愿风调雨顺,二愿国泰民安,三愿人口清吉,四季有财,五子登科,六合同春,七星高照,八月科场,九久长寿,十全十美在华堂”,要一口气唱完才帮腔。

  天官赐福腔有两种帮腔音调,一种用《薅草歌》改编的音调,另一种用硪歌和薅草歌混合帮腔。第一种帮腔起音用“口也咳咳咿”音调,第二种帮腔是“呀嗬嗬伙嗨”音调帮腔,同击乐随起随落。目前,天官赐福腔已走向绝境,很难寻找唱此腔调的皮影艺人。

【哟喂哟】沔阳皮影戏《泼水记》老剧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