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沔阳皮影戏代表艺人(二)

 思乡远梦 2022-06-07 发布于北京

  沔阳渔鼓皮影艺人一致公认皮氏二兄弟为沔阳皮影戏一世祖师,同时也和民间戏班一样,尊崇“老郎王戏神”,设牌位祭拜。沔阳皮影艺人代表人物:古代有皮思金、皮思银、张洪显、刘泡、陈大焕、陈大海等;现代有龚本槐、别道洋、高凤成、伍义志、蔡海林、夏祖勤、李瑞志、卢才军等。

  郑先忠,男,仙桃市郑场镇人,1948年生,现任仙桃市江汉皮影艺术团团长。1976年从部队复原,担任仙桃市郑场镇文化站站长,郑场花鼓戏剧团团长,30多年的基层文化工作历程,多次评为地、市文化系统劳模、先进工作者。1986年,郑先忠出席全国农村文化工作会议,受到文化部、农牧渔业部的表彰。199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站站长。

  1979年,由郑先忠组建的郑场花鼓戏剧团,先后演出荆州花鼓戏曲传统和新编、改编大小剧目近八十个。在沔阳县1980至1982年连续三届全县剧团会演中,演出木型剧目《沉香扇》《桃李梅》《香魂恨》及创作现代戏《田嫂送酒》《人情》等,均获一等奖。两个现代戏均由湖北电视台录相播放。在1983年县戏剧会演中,演出《梅花签》《张帮富卖糠》均获优秀奖。同时,湖北省文化厅授予演出现代戏《人情》百场奖。1984年自编自演现代戏《卖菜郎》。1990年创作演出古装神话剧《芭蕉情》,参加湖北省首届荆州花鼓戏艺术节获特别奖。

  在郑先忠担任郑场花鼓戏剧团团长期间,剧团计演出6000余场,1982年被评为省、地两级农村文化艺术工作先进集体。1986年评为全省农村群众文化先进单位,省文化厅年底在郑场召开了乡剧团工作现场会,推广该团经验。1995年,《湖北日报》以《郑场荆州花鼓戏剧团为农民演出6000场》为题,报道了其先进事迹。1996年,中央台《新闻联播》也播出了此条消息。

  皮影戏特色独具,源远流长,堪称瑰宝。郑先忠一直喜欢皮影戏艺术,他以演、唱、雕、藏各地皮影为主,重点是收藏。多年来,他收藏各地皮影达8000余件,成为湖北省皮影收藏第一人。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宜昌)推介会上,郑先忠收藏的皮影应邀展示,后转在湖北博物馆展示两个多月,社会反响强烈。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他的皮影收藏品也应邀到北京参加全国艺术大展,受到中外观众赞许。

  郑先忠在郑场文化站一干就是28年,2004年他退休后,郑先忠担任仙桃市皮影艺术协会会长,仙桃江汉皮影艺术团团长。

  隶属于仙桃江汉皮影艺术团的仙桃皮影博物馆,其展品题材广泛,既有历史演义、民间传说,也有童话寓言,皮影藏品。馆内收藏有千余件皮影,其中大多数是古董级的国粹,吸引参观者络绎不绝。

  谈起江汉皮影艺术团的发展,也撇不开郑先忠。王生铁主任也是个皮影迷,尤其喜欢沔阳皮影。在王主任的鼎力支持下,由郑先忠牵头成立了“仙桃市江汉皮影艺术团”。如今,艺术团已成为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现代化的集皮影展演、展示、展销团队。拥有有五道幕布、面积达40平方米的流动舞台专用车,剧团坚持下乡惠民演出,成为全省首个皮影戏流动演出“大篷车队”。演员卢才军获得湖北广播电视台《垄上频道》“百强牛人”奖。

  前不久,仙桃沔阳小镇首开区一期正式开街,郑先忠受邀带着他的江汉皮影艺术团进驻景区。浓厚的乡土气息,瞬间吸引八方来客;活灵活现的表演,每演一场赞声一片。

  李瑞志,又名李佑光,1953年2月生,仙桃市郑场王滩村人。湖北省渔鼓皮影戏传承人,原为仙桃皮影艺术协会常务副会长,现为仙桃民间皮影艺术团团长。

  李瑞志在22岁时,拜皮影大师高凤成门下学唱皮影。40多年来,皮影艺术团深入江汉平原乡村演出,每年演出达200场(次)之多。

  1978年至1981年曾四次参加仙桃市桃花节皮影演出,所呈现的《卖红莲》《螺仙女》《杨八姐游春》,等剧目,好评如潮,李瑞志因此也获得优秀演员称呼。

  1990年《湖北日报》以《迷人的皮影闹仙桃》为题,报道了李瑞志皮影艺术团的先进事迹。

  2006年5月的“黄金周”休假期间,李瑞志受邀到武汉龟山旅游公司演出,特别推出了皮影童话剧《龟蛇记》《武松打虎》《狐狸和乌鸦》小剧目,深受中外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的欢迎和喜爱。《湖北卫视》《武汉电视台》《楚天金报》等多家广媒予以报道,高度赞扬李瑞志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工作做得有条不紊,使得调演顺利圆满。

  如今,李瑞志剧团在传承中创新,焕发出新活力。其演员固定,敬业精神好;由于演出的增多,演员的收入也不错。剧团声名鹊起,有时一天赶好几场。

  多年的不断实践和积累,剧团已具备接洽传统连台本戏(盘朝剧)和新编现代戏业务的能力。传统连台本戏有《蝴蝶杯》《双珠球》《辕门斩子》《丁山征西》《狸猫换太子》等;现代戏如《婆媳乐》《风雨路上》《精准扶贫》等剧目也受欢迎。

  李瑞志受到师傅高凤成的实传和他的勤学苦练,皮影艺术是日臻成熟。他学会了雕刻皮影,包括造型老皮影影人和现代影人,其雕刻功底深厚,刀法犀利多变,人物造型精巧,涂色明快醒目。写皮影剧本,一是要懂历史,二是要熟悉韵脚,李瑞志利用一切时间,呕心沥血钻研历史典集,研究押韵规则。为做到演唱不重复,他自编、自导、自演,乐此不疲,人称“万能师傅”。

  沔阳“上路子”皮影传承至今,有过辉煌,也有失落。如何把这门手艺代代相传和发展,李瑞志成了一位执著的守望者。他传艺收徒多人,不论男女,他的条件是,一是品德好,做艺先做人,二是对皮影艺术感兴趣,三是具有一定资质禀赋。如龚金廷、吕孝平、卢才军、张美兰、丁水珍等,这些徒弟学业已成,成了沔阳皮影的精英,他们活跃在城镇和农村,用执著和热爱传承这门古老的艺术,为的是不让皮影在夜色中渐渐消失!

  陈林英,女,1947年5月生,仙桃市三伏潭高河村人,现为仙桃市皮影协会理事,湖北省沔阳民歌、小曲传承人。

  陈林英13岁从艺,拜沔阳高凤成为师学习皮影戏演唱艺术,尤其擅长“人皮影”表演。上世纪80年代,农村的文化娱乐生活单调,每到农闲时,各生产队都会请皮影班子来村里演出。改革开放后,农村家庭遇上婚丧嫁娶的大事,也会请戏班来演出。陈林英除了在高家皮影班子演出外,有时也搭班到别的班子。陈林英所唱的旦行悲腔,酷似农村妇女哀怨凄凉哭声,令观众情绪起伏,催人泪下,以教育和启迪人们从善、讲孝道。

  皮影戏演员往往没有“出风头”机会,他们一直在幕后默默表演,也不会有人知道演员的姓名。当陈林英在演唱时,观众听其声,就仿佛熟悉责任田里的庄稼一样,知道是她在走上了操作台,在跺脚、在舞影、在演唱,顿时,戏场感受的观众传来雷鸣般的掌声。

  仙桃市皮影协会成立以来,陈林英积极参加市里举行的皮影戏调演活动,赢得了观众的喝彩。在仙桃市第三届和第五届皮影戏调演中,陈林英荣获优秀演员奖。一次次地调演,丰富百姓的文化生活,扩大了沔阳皮影戏的影响,也促进她与艺人们相互学习和交流。

  此生无悔唱民歌。从小就喜欢唱沔阳传统民歌、小曲的陈林英,她所唱的民歌、小曲风格迥异,以情歌、劳动歌为主。其主要剧目有《十绣》《打麦歌》《襄河谣》《想十郎》《月亮花树起》《十二月望郎》《孟姜女哭长城》《肩背雨伞到姐家》等。在演唱技巧上,她保持了民歌、小曲的原生性,字正腔圆、气足音甜,其地方风格浓郁,将“土味”的音韵表现得淋漓尽致。陈林英的民歌、小曲,不仅是一种生活情趣,更浸透着一种灵气。因为她唱得多,唱得好、且随口即唱,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演唱沔阳民歌、小曲的代表性人物。不得不说,陈林英为沔阳民歌的传承和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

  张俊平,女,出生于文艺世家,是沔阳道情第六代传人,其祖父一生从事花鼓戏和皮影戏的演唱,其父张四林是原沔阳县曲艺队队长。从小耳濡目染,张俊平对曲艺产生浓厚兴趣。

  1983年,张俊平拜上路皮影艺人高凤成为师学习皮影,2000年,她又参师夏祖勤学习沔阳道情。学艺期间,通过名师指点和自己的勤学苦练,她对沔阳道情的特色唱腔有独到之处,其嗓音高亢,清晰明亮,字正腔圆,尤其善于运用唱腔韵味刻画表演人员的内心世界。从艺30余年,张俊平常随师傅夏祖勤同台演出各种题材的道情,带着泥土芳香的渔鼓,走进了许多百姓的耳中、脑中、心中,演出足迹遍布江汉平原。

链接:沔阳皮影戏代表艺人(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