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人篇

 精神安放的家园 2022-06-07 发布于江苏

自我管理能力

在现代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电视、电脑的影响使大人、小孩都着了迷;今后的年代,一个人要想事业成功、人生幸福,全靠自我的管理能力。如何恰当地处理日常生活、工作中发生的各种矛盾冲突,是一个人能否获得人生成功、幸福和快乐的决定因素。 
当 你的孩子在外面与人争斗,回家向你诉说,通常家长都会说:“你真是个惹事精,谁厉害咱不理谁。”或者说:“好了!别人打你,忍一忍就过去了。”再不然:“肯定是你哪里对不起人家了吧!”再者:“是谁打你的,你不会打他,你的手干什么用的。”甚至有的父母、家长干脆站在孩子的一边,去找对方的孩子和家长出气。 
类似以上的情况是我们生活当中经常遇到的,如何处理这些情况是非常严慎的问题,现将父母不恰当的原因剖析如下: 
一、当你不论分说,对孩子蛮加怪罪时,你是在教会孩子不讲事非观念,长大以后遇到各种情况时,会条理不清,事非不明; 
二、当你让孩子逃避时,你是在教会孩子成为怯懦性格的人,日后将形成怕事型的性格; 
三、当你让孩子无端的忍让时,你是在制造孩子孤独、冷漠的内心世界,日后成为一个孤癖、内向,从不敢也不善于去表达自己情感和不满的孩子; 
四、凡事都是孩子的错,在孩子不明事理时,孩子从小就成为软弱无能,长大以后必然是一个内罚型的孩子。 
五、当你站在孩子一边时,你是在娇惯纵容孩子从小学会攻击,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是找别人的茬,而没有内省的意识,不但得理不饶人,还会使孩子成为主观、武断、霸道的人,这样的人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谈不上成功与快乐。 
上述种种,都是不成功的亲子教育行为。从小培养孩子的德行,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能力。让孩子懂事理,明是非,交什么样的朋友,到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情况下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做到恰到好处,主宰自己,宽容谅解别人。做为父母,遇事要理解孩子,接纳孩子的弱点,体贴孩子的内心感受,正确的方法让孩子学会明理处事,才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原则。 

人生就是一个在跌跌撞撞中逐渐探索并寻求自立、自强、自主的历程。因此,孩子成长过程中每每发生的那怕是一件再不起眼的小事儿,都是一个对他进行启发、影响、引导、培养、教育的好契机,以此引发的事端和结果,都是由以往不起眼的小事积累而成。作为父母的千万不能用一概而论或敷衍罗嗦的方法对待生活在现代的孩子。亲子教育是一个通过言传身教、环境影响等持续系统地去循循善诱的启发引导教育的综合过程,让孩子从小学会适应、融通、自我管理、自我接纳及自我调整等能力,这才叫亲子教育成功。经验有以下几条: 
一、让孩子敢于面对现实,接纳自我 
 
二、让孩子敢于和善于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 
 三、教孩子从小学会圆融 。孩子万一碰到的是一个不讲道理,甚至“玩命”的人,那就应该教孩子学会寻求支援或绕道而行的处事方法和技巧。 在孩子一生成长的道路上,带孩子上路,扶孩子走好,教孩子明理,长大后鼓励孩子在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中做真诚的人,稳住自己,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保持冷静的头脑,用智慧解决问题。要想做到这些,就要注重从小培养孩子观察分辨是非的能力,发事件”的心态和技巧,不断提升和加强孩子的人生免疫力,而不是把孩子封锁起来,更不能把孩子培养成逆来顺受,或逃避挫折的窝囊废。而是要重视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守规矩、懂礼貌、洒扫应对、进退有度、游刃有余的智慧和能力。而不是不让孩子这样不让孩子那样,怕孩子东,怕孩子西。弱不禁风是温室的幼苗,温室的幼苗什么时候也长不成参天大树。

情绪管理 

常言说:“脾气大了不值钱。”。只有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而竞争、拼搏只能使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甚至越来越恶化。“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由于出生的家庭、生活的环境乃至于接受的教育不同,而造成每个人各种不同的习性。掌握、主宰自己的情绪,使自己不至于在受到委屈和压抑时崩溃和瓦解,就需要从小培养自我调控的能力。 
我的孩子王明,他就时常管不住自己,课堂上交头接耳,是个典型的“小动作不断、小毛病常犯”的学生,老师经常为这事请家长。暑假的一天,他的父母把他交给我带。通过“观察诊断”,我发现他的所作所为已成为不自觉的行为。第二天,我开始为他调整,让他做作业时,他一会儿摸摸这个,一会儿瞧瞧那个,你制止他一下,他静不了一分钟,没写两个字,不是去厕所就是说要喝水,看着这孩子内心慌乱的样子,使我对他非常地心痛和怜悯。这时,我以自己最大限度的静心、耐心,把他叫到跟前,看着他的眼睛,轻声、和蔼地对他说:“王明,从现在起,咱俩一起培养静心,让自己安静下来。你站到镜子前抬起头,直起腰,两臂下垂,挺胸收腹,眼向前看,从现在开始你就是自己的主人,你能够管住你自己,我给你看表,坚持安静10分钟,就算成功”,宣布了规则,我喊了一声:“开始!”开始不到1分钟,他就脚不停地挪动,朝着一个方向,不到2分钟他就从房间的一边挪到另一边,连续反复重作几次都是这样。接着我给他画了一个方块,让他站进去,“规矩”加上我对他的帮助训练,使他的自制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我说:“好,开始计时。”我在一边观察他的身体安静情况,他一歪身子或一动脚,或一招手,一扭头,就宣布不算重来!就这样不算、重来,不算、重来反复了数次后,他出奇般地安静下来。可这孩子,由于长期受压抑,饮食、消化系统都受到严重影响,身体异常的瘦弱,又加上正值大热天,我心痛他,当他能安静5分钟时,我就宣布:“时间到——成功。”孩子安静了,我感到孩子的心也舒服许多,我心里很感激。上去抱住他,接着把准备好的柠檬水送到他的嘴边。通过这样一个简单易行有效的训练方法,既改变了孩子的坏毛病,又塑造了一个走向完美人格,开始新生活的孩子。同时把“甜蜜”和“快乐”与他的成长连在一起,使他今后

变和训练自己。对习气大的孩子更要付出耐心和时间,并长期坚持,持之一恒地做下去,孩子就能得以改变。 

“人不可被教,只能帮助他发现自己。”父母的工作不是在一边不停地督促,而是启发引导孩子,培养孩子不断提升一种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特别强调的是: 
一、父母决定孩子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环境是决定孩子情绪的关键,孩子的人格90%是在7岁以前形成的,在某种程度上,孩子成功与否就决定于前几年。亲子教育就是抓住这一关键的年龄段,并一直关注到孩子十七、八岁,就等于你这个父母抓住了孩子的一生,你就能成为一名亲子教育成功的父亲或母亲。
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呢?根据我自身的体验提出如下三项建议: 
(一)如果你希望孩子聪明、性格活泼、开朗大方、心灵纯洁、纯善、真诚、品质优良,必先从自身做起,让自己先做到而后再影响、带动,要求孩子,孩子方能做到。 
(二)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诚实、守信、与人为善,那么,我们就应该以最真诚的、温暖的、友善的态度持之以恒地对待他们,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真诚友善和无条件的爱。 
(三)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讲道理,有理智、思路清晰、生活有秩序,就应该向他提供所有这些可模仿的样板,并给予他提升这些特质的环境影响和信任。父母做孩子的模范,并提供孩子实践的空间,这才是有效益的教育。 
有理性,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特征: 

更乐意改(1)父母有孝敬心。 
(2)父母有规矩、有家规可循。 
(3)家庭的氛围要清静、整洁,上下左右尊敬礼让,守规矩。心态平和,生活积极,心情愉悦,待人坦诚,严于律己。 
(3)夫妻融洽,父母管教孩子乃至家亲眷属的意见、方法一致,有计划、有目标、有秩序,持之一恒; 
(4)多参于和多分享,注重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多鼓励和适度的欣赏,要让孩子明理而不是含乎笼统、粗暴的责备。 
二、要逐渐转化孩子发脾气 
凡事都有因,孩子脾气大的原因是从小娇惯放任的结果,因为孩子刚懂话时,由于父母的不敏感,认为孩子小不懂事或认为是日常不起眼的小事、不碍事等,而放任孩子的错误行为第一次。结果,不自觉、不自主的一而再、再而三地迁就孩子,而孩子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胆子自然也就越来越大。所以,很自然的就成了一个脾气越来越大的孩子。 
在现实生活中,因娇惯、依赖而对家长发脾气的现实很多。一次,我的一个孩子让妈妈给他买东西,东西是买了,但牌号买错了。孩子一见就大发脾气,大声说:“妈妈,你给我重买。”又哭又闹一阵子。无奈的妈妈来向我咨询。我给他讲:遇到这种情况时,首先要冷静;其次给孩子说明这样的态度妈妈不能接受,更不会给他重买;最后,保持沉默,不再说话。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保持冷静,避免情绪发展;第二,让孩子明白用什么态度对待别人,才能赢得对方的配合;第三,保持沉默不做决定,给孩子反省的机会,让孩子自己省悟。发脾气的孩子身心不健康,脾气大的孩子迟早控制不了自己时会闯出事端,让父母时时担心。如果一旦孩子形成了这种坏习惯,父母要加强德行的修养,以身教感化孩子,以极大的耐心长期不懈,方可逐渐见效。 

三、自由的空间有助于情绪的稳定 
对孩子来说,不论居住条件如何,你一定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单独学习的环境和活动的空间,写写画画,让他静一静,喜爱一些收藏或小制作,孩子自然能产生一个自由的心理空间,以便反省,自我调整和恢复自身各方面的弹性。我常常发现一些孩子在回自己房间独处以后,当他再走出房门时,情绪会发生很大改善,有时甚至会“雨过天晴”。特别要注意的是,父母千万不要当孩子发火或心烦时,出于关心的动机刻意地逼问:“这是为什么呀、什么原因呀”等等,这样只会使孩子火上浇油,烦上加烦,这样的做法,天长日久会使孩子的性格真的变坏! 
看到现代的亲子教育现状,我不由对每一位富有良知的父母呼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