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群聊记录|只有理解了环境影响,才能看清自己,理解他人

 孙娟的书房 2022-06-07 发布于北京


最近,我主讲的《环境如此塑造我们》课程进行到了第八节,大家都深有感触,不仅在及时做作业,也在学习群里各抒己见,彼此交流。

课程本来计划20次课,每次半小时。但实际上,由于大家的热情很高,都积极听课,不断提出新问题。

来听课的朋友不仅有医学院的硕士生导师,还有哲学专业的大学老师,也有其他各行各业的读者。

我不敢自称老师,只是把自己知道的一点东西贡献出来,大家互通有无,共同学习讨论。

所以也启发我更多准备内容,开课后,基本每次课都在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大多数时候,为了大家休息,每次还分上下两场。

每次讲课之前,都要集中备课两到三天。

大家积极思考的认真态度让我备受鼓励,大家在讨论和完成作业中,也互相得到了更多启发。

我也很有收获。

以下内容选自交流群中的部分精彩发言,现分享给大家,希望能提供一些价值。


ddan:

现在正通过这个课程和读不同的书,优化与拓展认知。打破枷锁成为自己所向往的样子。此刻就是我感觉最好的时刻。

孙娟:

希望下一代能真正自由的活着,把自己的天赋,潜力,心愿,都畅快的发挥出来。

把精力,生命力和时间,都用来痛快的自我舒展,而不是消耗在解枷锁上。

ddan:

对啊,正是想要女儿能够痛快地舒展生命,所以不再逃避与消极抵抗,鼓起勇气去披荆斩棘……现在觉得勇气真是生命的第一要义。

王蓉:

是的。但是,我发现年轻一代虽然不愁吃穿了,但他们面临的时代之挑战也很多。

现在有些年轻人本不是心理出问题了,却都归于抑郁症,让他们的生存处境更是雪上加霜。

这也是我来听孙老师的课学习社会学的原因之一。

孙娟:

是的。社会问题。

我们这个时代有关抑郁症的论断,也许会被后来的人类推翻。

ddan: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家是一个框,小区是一个框,城市是一个框。

泥土与植物太少,脚不曾踩过泥,身没有在麦田里打过滚,没有在无边界无规则的田野中奔跑过……没有来自自然的生命教育。

我们的祖先那样奔跑了多少万年,所以怎么不出问题?

伏尔加河的老船长:

对孙娟老师这段非常有感受,我毕业一年多的时候还没什么自己的想法,和自己原生家庭粘合的也比较深。

看似自己在做决定,其实都是在受父母的影响,只不过是借了你名义的他人意志表达,从没有出自自己的选择。

之后开始怀疑一切,经过一段痛苦的抑郁状态,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质疑父母和权威的合理性,逐渐升起自己的想法。

其实从小我就觉得在情感上父母就像小孩子一样需要我的照顾,回想起这点就感觉他们的控制没有那么有力了,大家都是孩子嘛,都需要成长,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孙娟: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都需要经历的。生在这样的时代和这样的环境下。也没办法。

父母也不是故意的。  我觉得我母亲现在七十了,一辈子都没有独立意识。   一直是他们大家庭的一部分。

就像黑格尔的主奴意识所讲。母亲是大家庭的一个器官,我是母亲的一个器官。没有个人意识。

伏尔加河的老船长:

原来,母亲最喜欢说你是她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的集体意识在这里。

他们也是当时大环境和自己家庭影响下的结果,没有足够的觉察力很难从其中剥离。

现在就像项飙所说“附近”在逐渐消失,个人意识达到空前的高度,年轻人对家庭的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当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对于年轻人变得不再如此重要,那么以家庭作为基本治理单位的管理体系可能也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伏尔加河的老船长:

强迫个人意志让位于家庭意志,对于个人意识强烈的年轻人来说可能意味着决裂。

传统家庭观念中情感纽带的链接,对于处于社会转型期在情感世界孤独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感受并没有之前那样强烈了。

当时家庭核心成员在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的大环境中,主要精力也放在了对经济价值的创造上,

如果在兼顾大量的情感输出势必自顾不暇,这也是转型期的规律,但是就像之前讲的文化堕距,

虽然我们目标导向了经济,但是我们的文化观念和制度还停留在之前重视家庭观念的生产力不发达时代。

造成的结果就是上一代人不理解年轻人为何家庭观念如此淡漠,情感如此冷漠,属实有些不喂草又要马儿跑了。

但这又是规律的产物,种了桃树我们就不能因为它长不出荔枝就破口大骂。

我们不会因为沙漠里没有企鹅而感到奇怪,但我们会因为一个人成长环境的不健康从而变得冷漠无情而对他无尽的评判;

我们会将物理化学规律看作理所当然,自然发展规律,但却很少把人的心智成长也当做一门科学来看待,心理学在我们的土壤中,结的科学之果或许还是少一些。

我们真的太需要一种社会包容文化了,每一代人都有那个大环境的课题,都有属于一代人的创伤,

如果只以我们这一代人的观点去评判其他人,带来的只有无尽的对立隔阂与仇恨。

就像我们不会去骂一棵桃树为什么没有长荔枝,当我们去了解个人的心理成长规律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相信我们的怨恨会在理解当中释然很多。

和则生物,同则不歌,每个人的环境都不一样,物种多样性不仅在自然界,更多的也在人类社会。

“人定胜天”不是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意志超越一切自然规律,而是在理解规律之后我们获得了一种安定和温柔,柔弱胜刚强,其中就有超越的力量。

苏子敬:

说到自主意识,我想到了科幻电影黑客帝国和银翼杀手。

现在的我们被社会如此塑造,有点像科幻片的机器复制人,都是生活在人类设计好的程序上,生活秩序和寿命都已注定。

在人类眼里,机器人不需要有意识,更不能有自主意识。

伏尔加河的老船长

就像是缸中之脑,我觉得人类异于机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文关怀的光辉。

岑Rachel:

我希望我的孩子不急着成长,不急着恋爱,不急着成家。

我只希望我的孩子抬头望天低头看地时保持好奇心,同时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伏尔加河的老船长:

是啊,流水线似的就医环境,也让患者感受到了更少的人文关怀。

作为一个有情感的医生谁不愿意去给彼此更多的关怀呢,去人性化是有反噬作用的,对别人去人性,势必先抑制自己的情感。

但是一个医生需要面对的病人数量又超负荷,这时候在要求医生对每一个人都一如既往,本身这也是在去人性化。

造成这一局面我觉得大方面是资源不均,放在个体层面是在社会加速背景下透支未来获得现在的飞速。

还有是对科学技术的无思辨全面接纳,如果不思考,无神论的神便是科学,

是技术治理对我们更重要,还是个人身体和心理的成长节律更重要,需要我们做出自己的选择,选择影响着我们的存在。

云夕漫漫:

你表达的太好了

虽然是70后,却成长在部分90后式的冷漠高压的家庭中,青壮年时期一直和同龄人及主流思想存在错位。

这种格格不入促使我觉醒,不断的辨析突破社会。

差异与矛盾可以促使人思考和觉醒,祝你思维的深广帮助你跳出社会。

伏尔加河的老船长:

年龄、阶层和意识形态可能将我们分离,但痛苦与思考使我们重逢。

与周围思想错位使我们感到孤独,但同时也更加促进了我们了解自身与周边环境的决心,感谢您的鼓励。

三毛:

伏尔加河的老船长说得深刻而准确,借此我产生一点儿其他想法:

科学就是发现规律和运用规律的过程,“沙漠里没有企鹅”的自然科学是科学,“人的心智成长”的人文科学也是科学。

但往往我们更加了解和擅长运用的是自然科学规律,而对人文科学相关规律所知甚少,

生活中所遇到最多最头疼的问题就是人文方面的,就是常说的有人掺和的问题。我认为形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生存要求导向。

其实,人文方面的规律也不难理解,如同自然科学规律那样,也要逐渐地从繁杂的表象中抽丝剥茧,理清主次要矛盾,进行控制变量探究等,便可以掌握和运用。

只是人们存于社会,社会要发展,就要求人要首先以及更多的掌握自然规律,能胜任一份差事,这样,社会的巨轮转动,人才有了可持续生存的基础。

而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这会儿,用铁锹吭哧、吭哧地翻了一分地,累的满头大汗,同时就懒得更多的考虑怎么处理好和隔壁的邻里关系。

从每个个体出发,他的所思作为,在自己看来,都是综合考虑情况、根据过往认知决定的最优解,于是当各个个体的“自以为是”相遇,就会产生碰撞和不理解。

虽说殊途同归,大道同源,但人这一生,沿着自己的路一直走到那个汇合点的人不多。

当遭遇碰撞时,在自己的路上走的远的人会更理解一些刚上路不久的人,这应该是叫兼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