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越原始,越深刻

 山涯茜草 2022-06-08 发布于浙江
越原始,越深刻——重新理解汉字本义 │ 与时俱“进”

《易经》上对人类早年缔造符号有八个字的表述,叫“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就是近在身体上找符号,远在物象上找字号,这就是象形文字最早期的来源。



(169)进

越原始,越深刻——重新理解汉字本义 │ 与时俱“进”

字形演变:

越原始,越深刻——重新理解汉字本义 │ 与时俱“进”

本义溯源:

甲骨文“進(进)”为上下结构,上部画一只短尾鸟(即“[zhuī]”),下部是“”,人足之形,即“趾”的初文,一般表示行走。

为何这两个构字成份结构可以表示“往前”的意思? 不得不佩服古人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因为鸟儿在运动中只能向前飞行,从来不能退飞,只向前飞,从不向后,这是鸟儿运动的特点,和陆上的动物不一样,因此,以从隹从止的“進”来表达“前行”之意,尤其准确,这是典型的会意字。

越原始,越深刻——重新理解汉字本义 │ 与时俱“进”

金文“進”在甲骨文从隹从止的基础上,又加上了“[chì]”,彳是小步慢走的意思。古人可能一是要强调该字的行走之意,二是还发现鸟儿除了不能在空中退飞,即使在地上鸟脚也无法退行,从隹从止从彳,更强化了往前的意思:

越原始,越深刻——重新理解汉字本义 │ 与时俱“进”

到篆文,“彳”和“止”合并成为“[chuò]”,这就是走之底的原形,表示“走走停停”或者“奔跑”之意。 篆文“進”因此从辵从隹,但是本义不变:

越原始,越深刻——重新理解汉字本义 │ 与时俱“进”

隶变时,辵就写成了今日大家熟悉的走之底:

越原始,越深刻——重新理解汉字本义 │ 与时俱“进”

隶书“進”

楷书承续了隶书的字形:

越原始,越深刻——重新理解汉字本义 │ 与时俱“进”

楷书“進”

俗体楷书“进”以“井”表声,代替了隹。 简化字方案推行时便采用了笔画更简单的“进”作为标准字:

越原始,越深刻——重新理解汉字本义 │ 与时俱“进”

楷书“进”

由此可知,“”的本义:以鸟儿不能退飞或退行,来表示“往前行走”之意



衍生含义:

越原始,越深刻——重新理解汉字本义 │ 与时俱“进”

延伸了解:

与时俱进

意思是行动和时代一起进步。

出自1910年初蔡元培先生撰写的《中国伦理学史》。针对清朝末年中国思想文化界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局面,蔡元培通过中西文化对比,指出“故西洋学说则与时俱进”。 他把散见于中国古书中的“与时偕行”、“与时俱化”、“与时俱新”等激励人的说法概括综合为“与时俱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