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催收联盟到底是如何实现割韭菜,并一茬茬“收割”银行的?

 且说金融 2022-06-08 发布于四川

催收问题,老生常谈。今天我们说说反催收。

这两年,疫情反复,金融环境下沉,银行的不良率不断上升,其中信用卡逾期环比增长6.26%。

信用卡不良率反映的是逾期情况的增长,逾期增加,银行不良业务上升, 年终考核必受影响,想要缓解这一状态,必然需要催收,但现在一个名为“信用卡逾期管理”的黑产活跃在大众视野当中,令各债主和银行“恨之入骨”,那就是“反催收联盟”。

为了跟反催收联盟斗争,银行甚至愿意放弃利息,只要用户早日返回本金就可以了,到底是怎样一种行业,又是如何做到的,涉及的黑色地带又有哪些?

反催收联盟,不只是口号

这些年在科技的推动下,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很快,信贷金融更是蓬勃发展,为消费者借贷提供了不少渠道和平台。越来越多的长尾客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得贷款,操作相对简单,难度也没有那么大,银行也愿意大力发展信贷金融,毕竟长尾客户是一个较庞大的群体数字,且银行接触到的大部分客户还是很有诚意的,基本上都可以按时还款,珍惜自己的信用记录。

然而事情不能只看表面,结果也往往具有两面性及多可能性。一些用户逾期之后还不起,干脆就不还了,跟银行打持久战,还有的老赖,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要还钱,目的就是“骗钱”。

这些老赖,赖账久了已经习惯了,完全不惧银行的催收,看到被催收的用户甚至还会“帮一把”,让其不用担心、害怕,最后干脆组织起来成立老赖联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他人抵制催收,其中不乏以前是从业催收的人员,完全知道催收的流程和策略,这就导致银行的金融催收业务步步难行。

“反催收联盟”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反催收技巧,招揽客源,教唆债务人恶意投诉,帮助债务人制造虚假困难证明材料来与银行协商还款,最终达到减免费息、分期还款的目的,甚至在协商完成后将债务人的信息贩卖给其他机构,形成链条化、专业化运作模式。

反催收联盟常用的套路一般是以下几种

1、造假、装弱势

银行毕竟最专业、正规的金融机构,对于困难用户还是有一些柔情在,会推出延期还款、减免费息之类的政策,而反催收联盟却利用银行政策的柔软之处,联合债务人,伪造经济贫困证明或是医院开具的大病患者证明,以此博取银行的让步。据网络资料报道,各家银行甚至出现不同债务人,几近相同的证明材料,全部都是伪造的。

2、用话术阻挡催收

催收有自己的话术,反催收联盟也有自己的话术,他们会教借贷人回话,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不直接承认自己逾期,也不直接谈论逾期的事情,更不会直接表示还款的期限,就跟催收人员打太极,再时不时的刺激一下催收人员,让其失去理智,说出不该说的话,然后凭借这些言语录音等证据报警,或者投诉至央行、银保监会等监管部门,因为现在对于催收的管控也很严,催收人员必须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正当的言语会另事情适得其反,也正中反催收联盟的下怀,最后向其妥协,满足其开出的条件。

3、反咬一口

国家对于信用卡的监督越发严格,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渐重视,各地、各级、各机构都有客诉渠道,原本是为了替消费者增加申诉渠道,拉近借款人与银行的直接沟通距离,却被反催收联盟利用,变成了“伤人的工具”,恶意投诉,重伤银行和催收人员,最后全身而退。

4、恶意霸占投诉热线

指导债务人拨打银保监会及各地银保监局的投诉电话,恶意扭曲事实,诽谤、诬告要挟银行,已达到免除利息或延期还款的真实目的,频繁致电,另银行及银保监局工作人员工作开展被干扰,也影响真正有投诉需求的用户拨打热线。

5、利用舆论助推目的

舆论的力量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而制造舆论非常的简单,有时候甚至不需要成本,断章取义、模糊夸张,只提取用户爱看的部分,真相往往被忽略,反催收联盟也学会了利用舆论博取同情,令正常催收流程无法开展或开展困难。

另外,还有更无底线的“反催收联盟”,通过朋友圈或者拉群宣传,以债务筹划、债务咨询为噱头,诱骗客户交钱,客户给钱之后,“反催收联盟”就跑路了,走的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策略。

打击难度大、银行苦不堪言

近些年,银行业务展业多,竞争也大,瓜分流量的群体、机构也变多,银行的客户开始下沉。再随着银行与助贷机构合作之后,更多的长尾之外的用户有机会接触到银行的业务,但这部分的用户质量不是很高,相对着也就影响银行债务还款率。

在2021年12月发布的《关于印发<中国银行业协会信用卡催收工作指引(试行)的通知》表示:

催收人员通过电话方式提醒、通知、催告消费者还款时,催收人员必须标明身份,遵守基本文明规范并全程录音,禁止使用辱骂、恐吓、威胁等字眼,营造恐怖氛围,增添消费者的心理负担。

严格催收时间:未经债务人同意,严禁在22:00 后至早8:00 前进行电话、外访催收。

催收频率合理化:按照电话催收当时具体情况,主动通话的频密程度应控制在合理及必需的范围内。严禁使用“呼死你”等方式频繁致电催收。

诚信保密:外部催收机构要严格遵照与会员单位签订的委托协议,对服务过程中获悉的债务人资料进行保密,切实保护债权人、债务人及相关当事人的隐私,不得损害会员单位的业务、诚信、声誉或商誉。

《办法》一发布,催收界就掀起了动荡,不知道往后还有没有立足之地,而反催收联盟就开心了,他们可以借助法律条款给催收者设置诸多限制,从小突破口控制客户状告银行及催收人员,为自己搏利。

有的借款人投诉利率太高、有暴力催收行为,但其背后的真实诉求是:我现在不想还钱,意图违背合同条款,减除利息甚至是减少本金。

作为一个金融从业人员的角度来看,从客户想要保护自己的权益和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来说,是完全没有问题,无可厚非的,可若是一开始便是存着躲债、逃债、赖债的目的那就是违背社会“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社会原则的。

现在催收的法律条款不断细化,暴力催收是可以上升到定刑的高度的,如有真凭实据,客户完全可以报警处理,但若是恶意伪造,引导催收人员知法犯法,利用他人犯法为自己争取减免空间,实在是不入流。

事实上,“反催收联盟”一直存在,2020年以后更加嚣张,明目张胆的在各个流量入口宣传,虽然监管一直在严查,但精准打击仍然有难度。

一方面是因为市场有需求,还没有找到合法的路径释放,另一方面是因为反催收联盟已经形成体系,已经产业化,有自己的专业化运作流程,甚至是有自己的法律团队,专门应对催收或是银行的打击措施,他们也有滴水不漏的话术和各种应对措施,打政策的擦边球,找银行的漏洞,再加上涉及广大的个人借款人,所以,在打击的过程中存在难度。

反催收就是挂羊头卖狗肉,打着逾期协商债务重组维权代理的旗帜,收取高额的佣金,增加债务人的负担。不仅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更诱使债务人增加债务,教债务人乱投诉乱举报,最后坐牢的始终是债务人。

实质上反催收联盟也只是把借款人当做韭菜,一边收割,一边利用其威胁银行,另银行不得不花钱保声誉。现在对于反催收联盟的打击虽然仍有难度,但也在不断加赶进度 ,消费者应当强化理性消费、合理借贷意识,切莫轻信“反催收联盟”的“忽悠”,否则可能导致人财两空,令原本糟糕的情况变得更加糟糕。

HISTORY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