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之后

 千言无万语 2022-06-08 发布于四川

今年的高考很是热闹。

其实这种热闹,每年都会出现。就像高考前几天,我和学生预言,高考当天的重大新闻、高考完当天的重大新闻、高考成绩出来那晚的重大新闻,以及白塔每年的例行烟花表演。
学生问我,怎么知道会发生这个呢?
我四十五度角仰望窗外:因为,每年都是如此啊!
一、热闹的语文作文及悲催的数学
为什么现在每次高考之后,各地的语文作文题目总能冲上热搜,而不是数学物理?
因为,语文作文,是现在我们唯一能够看懂的啊!
今年的全国甲卷作文,以其独到的角度,让我不得不怀疑,葛军老师是不是跨科目了。
《红楼梦》三个字对于高中生意味着什么?
至少对普通学生来说,除了四大名著这个头衔,就是晦涩难懂。
抽取一段,再加上开放性的立意,这对于中国的高三学子,确实造成极大冲击。
我不知道,那些孩子看到这个作文题目时有没有刹那间的失神。但我敢肯定,走出考场的时候,他们口中绝对会蹦出优美的中国话。
别问,问就是五星好评,体验很棒。
其实,今年的出卷老师也很冤枉。每年高考作文,不管如何,总是会被吐槽。
吐槽的原因五花八门,其中“不知变通”的帽子,尤其吓人。
这时,能够整出这样开放性角度的作文题目,我发自内心地佩服语文出卷老师的机智。
毕竟,我不用高考了呀!
说真的,我现在回忆不起当年的高考题了,明明是人生那么重要的考试,我却对此印象却是一片模糊。
除了记得数学难到想死,彻夜失眠,其他的完全没感觉。
反倒是高一高二,江西卷的作文题目我记得很清楚:
一个是:语文,________________(后面的横线自由填写)
我记得比较清晰的两篇作文题目是:“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及“语文,我心中的一泓清泉”。
因为这两篇作文,是语文老师在班上朗读的。可惜,其中没有我。
另一个是洞庭湖发生巨大鼠灾,以老鼠的角度给人类写一封信。
著名的零分作文满篇都是“吱吱吱……”
貌似有一大神作文,是用甲骨文还是小篆写的,我忘记了,听说那位大哥被名校破格录取了?
好吧,这种操作我真心学不来。
今年甲卷的孩子,惊喜明显没有结束,下午的数学告诉他们:这一年,是不平凡的一年。
上午饱受作文题目的摧残,下午的数学卷,又写到怀疑人生。
我觉得还好,并不是因为作为局外人的原因。而是我想起自己高考那年的数学,江西自主命题。
高考联考能拿130分的我,出考场的时候,只敢弱弱地估分85分。凌晨三点都没入睡。
后来成绩出来,97分,让我大喜过望。
你看,题目难度一旦上来,就很容易制造惊喜。
不然,大家都容易,你开始以为是惊喜,等分数线出来时候,岂不是惊吓了?
二、估分真是技术活
有几个人能够忍住高考完不对答案?
我肯定是忍不住的。
当晚对完答案,我大致估分515分,对比平时联考460-480分的自己,嗯,很是满意。
傍晚来到西一路的沙县小吃,点了一笼蒸饺,再来一瓶冰镇的南昌啤酒。
这种啤酒最便宜,2块钱一瓶。
倒不是我酒量好,嗜酒如命,而是那时候太高兴了,高兴到恨不得和全世界分享这个好消息。
可是,我还在县城,没法找人分享,那就只有自己庆祝。
气氛到了那个点,不来一瓶酒,总感觉怪怪的。
虽然,那瓶酒我没有喝完,可是心情却非常好。那晚,也睡得很香。
不过,第二天去找同学交流,谈到估分的时候,就开始见证非常有趣的一幕:
“什么,你估了515分?”
我表示肯定,小伙伴们一片质疑。其原因也简单,按照学校大佬的估计,我这个分数,差不多是一本了。
要知道,平时每次联考的我,都只是比二本高出十多分。
“你觉得你能考上一本吗?”小伙伴们发出灵魂拷问。
我还是假把式地沉吟了下:“一本我不知道能不能考上,但是我估分还是蛮准的,应该就是515左右。”
于是,高考第二天,“不自量力”的标签,就莫名其妙地被扣上了。
后来高考成绩出来,成绩是512分,和自己的估分相差3分,我觉得这次估分算是发挥失常了。因为一本线是517分。
中考估分620分,考出620分,我觉得这才是正常操作嘛。有答案可以对嘛,自己几斤几两难道不清楚吗?
长大才发现,认清自己,好像真的不容易。
且不说学生,每次考试之后,能够预估准确分数,很难;老师讲解完试卷之后,再预估分数,照样很难。
因为客观这玩意和人性,总感觉是冲突的。
总会觉得,我这个地方应该能够得到步骤分,这个地方我应该写对了的……
这就像慢慢长大后,你觉得,好像我上我也行?
行不行不知道,但是能够静下心认识到问题所在,且愿意去解决,那么对于自己的行为结果评判,我觉得会准确很多。
这个准确,并不是真的完全一样,而是对事情的发展结果,有所预期,有所准备。
对于可能出现的变化,心里能够有预案,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也正是如此,我就很讨厌计划外发生的事情。不过,任何行为的两面性,也是应该得到认可的!
三、出成绩后的杂事
由于主要教学对象是初中生,所以我一般都是提醒初三的小朋友和家长:出分数的时候,淡定点。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读书人被分数支配的恐惧,已经持续了将近一千多年。
只不过古代不是那么直白地用阿拉伯数字打分,而且难度远超现在的中高考和自主招生、各类竞赛。
考完之后,对完答案,心里就要有所准备了。无论是选学校,还是复读,我个人认为,是有必要知会家人一声。
如果仅仅侥幸等待着最终分数出来后,搏一搏富贵,那最终的悲喜剧,到底如何模样,也是正常。
志愿填报这件事,会让人抓脑壳。高三学生看起来已经人高马大,一副小大人模样;到了填志愿的时候,他们小孩子的一面,才会真正暴露出来。
无论是所谓的“坚定认为”还是“迷茫不知所措”,都是属于这个年龄段需要经历的。
对自己的大学,想报的专业认识多少,这个问题本身就很难解答。

而且,自我的设想中,对于学校和专业的脑补,一般是朝着美好的方向进行,就像所谓的朦胧感情。
这时候,还能静下心听取志愿填报的建议,我觉得都算是很知书达理了;能够郑重参考这些意见再做决定,都算得上这个年龄段的人间清醒。
既然是人间清醒,那就会是极少数。
从我读大学开始,接触的同年级,学弟学妹,到出来教学后那些进入大学的小伙伴,对学校和专业的吐槽,总是快速可以拉进社交距离的好法宝。
这时候,如果能够静下心,真的想想自己的兴趣点,想想自己可能想做的事情,能做的事,以及家里的相关资源,再去填报,应该会好很多。
否则,出现已经18岁的高三毕业生,怒吼自己已经长大,要自己做出决定;等到大学即将毕业,埋怨家人为何当初不“严格要求”,那就是另外一出人间悲喜剧了……
好了,想敲的内容也敲得差不多了,填志愿的时候多填几个,不会吃亏的,不要学某位老师的操作。后续的两个多月,可以快快乐乐地玩耍,才是最值得珍惜的。
可能,之后的人生,再也遇不到如此的轻松时刻了!!!

闵文文写于白塔对面
2022年6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