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谨防此类历史鸡汤文,那个曾被万众吹捧的深明大义的母亲并不存在

 紫薇院 2022-06-09 发布于甘肃
文章图片1

福建南安民间老房子有这样一个特点,即在大门外加制一扇矮门,叫六篱门,其功能主要是拒鸡犬于门外。

但南安人并不这么认为。

他们说,这背后有故事。

文章图片2

说起这故事,南安人不免会在脸上浮现骄傲的神色——因为这故事与一个深明大义的母亲有关。

史书上虽然没记载有这个英雄母亲的名字,但她的第二个儿子非常有名。

老太太一共生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洪承畹,小儿子叫洪承畯,最有名的二儿子叫洪承畴。

洪承畴是个牛人。

老洪家祖宗八代都是贫农,到了洪承畴这,好家伙,祖坟冒青烟了,这小子竟然在万历43年(1615年)考中19名举人,次年考中二甲第17名进士,时年24岁。

洪承畴文也来得,武也来得,并非只会读书的书呆子。

崇祯初年,陕西、山西、河南天旱,又兼蝗灾,百姓饥荒,变乱四起。

洪承畴迁延绶巡抚,征剿农民军,手脚麻利,立竿见影。

崇祯皇帝于是任其为陕西三边总督,到陇东晋西追剿义军。后来,又授兵部尚书,总督关外五省军务。

洪承畴的军事颠峰是在崇祯十一年于潼关南源大破义军,迫得李自成败走商洛山中。

不过,随着清皇太极的咄咄逼侵,崇祯调整了洪承畴的工作环境,授其蓟辽总督,派他领九边精锐出关解锦州之围。

文章图片3

谁也想不到,崇祯十四年(1641年),洪承畴在松山战败被俘后,变节投敌,转身成了清兵入关的引路人。

洪承畴被俘之初,外界误传他以身殉国。崇祯皇帝悲痛欲绝,辍朝三日,以王侯规格“予祭十六坛”,七日一坛,于五月十日亲自致祭,还御制“悼洪经略文”明昭天下。祭到第九坛时,消息传来:洪承畴降清了,御祭始罢。

南安人看重的不是崇祯皇帝对待洪承畴降前降后的态度变化,而是看重于赞颂洪承畴母亲的深明大义。

他们最津津乐道、最引以为最骄傲的情节,就是:洪承畴老家福建南安洪府,最初被崇祯皇帝钦定为“忠烈之门”。当老洪家上上下下为洪承畴做“忌日”的时候,突报洪承畴回故里来探亲,衣锦还乡。洪母傅氏不信,再三探明,确认儿子未死,且已投敌,不由怒发冲冠,大义凛然,命人在大门外迅速加制一扇矮门,拒逆子于家门之外。洪承畴被阻而不得入,问其母为何不开门,洪母说:“你知道此门吗?此六扇矮门,叫作六离门(六篱门),凡卖国求荣者,母不以为子,妻不以为夫,子不以为父,六亲不认,众叛亲离!”洪承畴听罢狼狈而逃。

南安人还称,洪母后来病逝,因为叛逆之子的缘故,无颜面见祖宗,便在自己脸上盖了一块黑纱。这一习俗流传下来,闽南不少地方老妇去世,至今仍要遮盖一块黑布。

不过,南安人所引以为豪的这一段情节是假的,属历史鸡汤文。

文章图片4

该鸡汤文的始作俑者是清人刘献庭,其在笔记《广阳杂记》中编造了“洪母骂畴”段子,即洪承畴入北京后,专程回福建接其老母上京享福。其母见此叛降逆子,挥杖大骂:“汝来迎我,将使我成为旗下老婢吗?我要打死你这恶人,为天下除害!”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戏剧家林舒谦根据这一段子,敷衍成闽剧小戏《洪母》,说福建民间不知流行了多少千年的、用来拒鸡犬的矮门(六篱门)是洪母的发明,其在洪承畴回乡省亲时专门制作,以示六亲不认、众叛亲离之意,拒洪承畴于门外,并在斥子之后举火自焚,誓与逆子决绝。

闽剧很有趣,骂汉奸骂得解气、带劲,后来又被编成京剧,剧名叫《洪母骂畴》,剧中“骂畴”的唱词更加淋漓酣畅:“我大明忠良臣世代不尽,开国公常遇春;保京都的于兵部;御倭寇的戚继光;袁崇焕、李如松、邓子龙;你的爹爹洪宗岱,抗敌碧血洒征程,英烈忠魂震乾坤。到如今郑成功兴师厦门,驱胡臣操兵将虎跃龙吞。天道无情且休论,人心不死浩气存。谁似你屈膝投降天良丧尽,不忠不孝、无情无义、无国无家、无父无母、无妻无子、无众无亲、卖国求荣、利欲熏心、认贼作父的无耻人!”

但是,上文已经交待,洪承畴祖宗上八代都是贫农,而洪承畴的父亲名叫洪启熙,根本就不是什么洪宗岱,则唱词里“你的爹爹洪宗岱,抗敌碧血洒征程,英烈忠魂震乾坤”这一句,只能承担搞笑作用了。

许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就被这戏剧骗了,以为史实就是如此。

戏剧界于是又由《洪母骂畴》演化出诸如《庄妃劝降》、《承畯贬兄》、《素月孤舟》、《六离门》等小说、戏剧、说唱,继续欺骗群众。

同样,这些故事都假得不能再假。

文章图片5

《庄妃劝降》讲的是洪承畴兵败被俘之初,坚持国家民族大义,宁死不降,后来经受不起庄妃的色诱,拜倒在其石榴裙下,做了个可耻的叛徒。

这则故事假得非常明显,要知道,庄妃是皇太极的爱妾,皇太极岂肯会让她牺牲色相去勾引一个阶下囚?!最主要的是,洪承畴好男风而不喜女色,其官位显赫,终其一生只娶一妻纳一妾,怎么会在生命垂危之时为一个中年妇女心动而变节?!

补一笔,洪承畴好男风这一特点,姚雪垠长篇小说《李自成》中有非常精彩而细致的描写,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承畯贬兄》讲的是洪承畴的胞弟洪承畯对其降清不满,兄弟吵闹反目。洪承畴欲杀之,洪承畯见势不妙,逃回老家。洪承畴率众追杀,追至泉州西隅莲心庵,看到洪承畯写的一块“大无良心”的木牌,良心受到责备,悻悻返回京城。

《素月孤舟》讲的是洪承畯躲过兄长洪承畴的追杀后,置小船于英溪隐居,不食清粮,只吃“明糖”,意为“头不戴清天,脚不踏清地”。后人为纪念他的民族气节,在他舶舟隐居的石壁上,刻下“素月孤舟”四个大字。

《六离门》讲的是洪承畴告老返乡,“姑姨舅妗”都拒之门外,不予相认。

现在的南安人煞有介事地说,洪承畴任五省经略回乡省亲时,择地于泉州市旧城区东部、东接菜巷、西至西边巷处(在东街通天宫对面的一条小巷)建造豪华府第,人们称为洪衙,故取名洪衙埕巷。但这座府第,没有一个亲人愿意居住。传说洪府落成后,洪承畴曾到家乡搬请母亲。他母亲漫骂洪承畴是个“不忠不义不孝”之人,甚至用“你可以变节降清,我也可以改嫁”的措词,斥责洪承畴,不肯住洪承畴所建的府第。洪承畴的妻子莲心愧于丈夫的变节,愤然剃光头发住进尼姑庵。亲故不齿,乡里难容。背明降清的洪承畴只好返回京都,在泉州古城留下了一座无人居住的府衙空荡荡的诉说着不仅的国仇族恨。

文章图片6

但以上故事和传说全是假的,真相可以用一段史料记载来说明:“顺治四年二月二十日,承畴胞弟承峻偕其子士铭以及老家人陈应安,自泉赴江宁报父丧,承畴即派差官唐士杰福建接母。洪母于同年四月起程,七月初抵江宁。顺治五年四月承畴携母及胞弟,儿子等人,一道回京。洪妻李氏及儿媳林氏于顺治六年四月离家,五月到达杭州,而后转水路进京。”

解释一下,洪承畴的父亲洪启熙于顺治三年九月在福建南安家里病逝,到了顺治四年二月二十日,洪承畴的胞弟洪承峻携带洪承畴的儿子洪士铭以及一个名叫陈应安的老家人从福安南安到南京洪承畴的任所报丧。洪承畴于是派差官唐士杰前往福建接母到南京居住。洪母即于同年四月起程,七月初,洪氏阖家老少欢聚于南京。顺治五年四月,洪承畴回北京述职,又携母及胞弟、儿子等人,一起回北京居住。洪承畴李氏及儿媳林氏(洪士铭之妻)于顺治六年四月离开福建南安,五月到达杭州,而后转水路进京。

由这条史料不难看出,洪母没有骂过洪承畴,更没有与逆子决绝、举火自焚;弟弟洪承峻也没有写“大无良心”贬兄,更没有“素月孤舟”隐居;妻子不是叫做莲心,也没有愧于丈夫的变节,更没有剃光头住进尼姑庵,而是全家老老少少欢天喜地地投奔洪承畴,和洪承畴到北京享福去了。

文章图片7

现在南安人说洪承畴下场可悲,告老还乡后,“六亲”都不认他。其实,洪承畴在明清两朝为官几十年,只有在顺治八年送母回家一次。康熙四年病逝于北京,墓葬西直门外八里庄。所谓“告老返乡,六亲不认”云云,全是一派胡言、纯属捏造。

洪承畴的一生,除了松山兵败被囚那段短暂时光过得不开心外,其余都风光快乐,而且全家鸡犬升天,甚至他的农民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沾了他的光,得追赠上一连串如“中宪大夫”、“太傅兼太子太师”、“武央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官职。

洪承畴的儿子洪士铭中顺治乙未科殿试二甲三十名进士,授礼部主事,大理寺丞,太常寺正卿,官运亨通,福禄无边。

洪承畴的孙子洪奕沔虽然只是一介秀才,却是清廷和硕亲王的女婿,身份威赫的额附爷。

2006年,洪承畴纪念园在福建南安隆重揭彩开园,高大的牌坊上镌刻一副金字对联:“辅国堪称真学士,爱民即是大英雄。”

文章图片8

2007年,洪承畴纪念馆洪承畴塑像揭彩,纪念馆挂出“”横幅,两边竖对联,上联为“论武略文韬名传汗简”,下联是“数丰功伟绩无愧英雄”。

洪承畴纪念馆开业之际,曾有迷信《洪母骂畴》戏文的人好奇发问:洪承畴曾有过“六亲不认”的丑史,那他有没有后代呢?

自称洪承畴14代后人的洪建昌慨然回答说,肯定有后代,而且还具有皇室血统。先祖洪奕沔在康熙年间建功立业,由康熙做媒,娶了硕亲王之女。现在,洪氏后裔主要居住在北京南锣鼓巷,“孝义为本,耕读传家”是我们洪氏的百年祖训。再说了,今天北京还留有洪承畴的宅院,没有我们后人的打理也保留不到今天吧。

洪承畴到底是奸贼还是英雄,现在还是一笔糊涂账。但洪承畴的母亲,绝对不是戏文中那个深明大义、堪与岳飞母亲并列的英雄母亲,这一点,必须辩明。

最后,用周同谷《霜猿集》里一首咏叹洪承畴的诗来结束本文:

松山战骨未全枯,再建功名佩虎符。

终是风沙容易老,白头南渡又南都。

文章图片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