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杂篇《外物》

 qingpodushu 2022-06-09 发布于山东

庄子杂篇《外物

本篇内容主要是在讨论处世有关问题突出指出外物的发展变化相对主观事物来说具有不确定性,那么人们在处世生存过程中如何正确面对这一客观存在。为阅读方便,篇根据讲述内容大体分为12个部分分别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

【原文】

外物不可必(1),故龙逢诛(2),比干戮(3),箕子狂(4),恶来死(5),桀纣亡(6)。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7),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8),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爱,故孝己忧而曾参(9)。木与木相摩而然(10),金与火相守则流(11)。阴阳错行(12),则天地大絯(13),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14),乃焚大槐。有甚忧两陷而无所逃(15),螴蜳不得成(16),心若县于天地之间(17),慰昬沈屯(18),利害相摩,生火甚多;众人焚和(19),月固不胜火(20),于是乎有僓然而道尽(21)

注释

(1)不可必:从文中所述内容看应指“无确定性”。必:本义“标杆、标准”

(2)龙逢:夏桀贤臣,姓关,字龙逢,因多次直谏而被斩首。

(3)比干:商纣庶叔,因忠谏被剖心。

(4)箕子:商纣庶叔,因忠谏不从而佯狂,但终杀戮。

(5)恶来:商纣佞臣,最终与纣王一同被杀。(6)桀纣:指夏桀和殷纣

(7)信:信任。(8)苌宏:周灵王(或说周敬王)贤臣,因遭受谗言而被放逐。归蜀后,自恨怀忠招祸,乃刳肠而死。蜀人感其精诚,遂以匮盛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蜀是东周地名,并非现在的四川。

(9)孝己:殷高宗之子,遭后母虐待,忧苦而死。 曾参:孔子弟子,字子舆。他为父亲在瓜地除草,误断瓜根,其父大杖责打以致他几乎死去。

(10)然:通“燃”。(11)相守:相接触。 流:泛指液体移动;此指熔化。

(12)错乱。(13)大絯(hài):非常震惊。絯,通“骇”。

(14)火:指闪电。(15)甚忧两陷特别担忧到阴阳错行之中

(16)(chén dūn):怵惕不安貌(17)县:通“悬”。

(18)慰睯wèi hūn:谓郁闷。 沉屯:沉闷之意。

(19)众人:指大多数人。 焚和:中和之

(20)月:古人以月为群阴之本《说文》:太阴之精。此应指清虚淡泊的心境 火:比喻利欲之火。

(21)(tuí)然:崩坏。 道尽:谓生理丧尽。

【译文】

外在事物具有确定性,所以忠良之士关龙逢被斩杀,比干遭杀害,箕子被迫装疯,而谀臣恶来同样不能免于一死,暴君夏桀和殷纣也同样身毁国亡。国君无不希望他的臣子效忠于己,可是竭尽忠心未必能够得信任,所以伍子胥被赐死而且飘尸江中,苌弘被流放西蜀而死,西蜀人珍藏他的血液三年后竟化作碧玉。做父母的无不希望子女孝顺,可是竭尽孝心未必能够受到怜爱,所以孝己遭后母虐待,忧苦而死、曾参其父杖打几乎死去。木与木相互摩擦就会燃烧,金属跟火相互厮守会熔化。阴与阳行动错乱,天与地都会非常震惊,于是出现,雷雨中夹着闪电,甚至烧毁高大的树木。有人特别担忧到阴阳错行之中没有办法逃避,怵惕不安而又一无所成,内心像高悬在天地之间,忧郁沉闷,利害得失在心中反复琢磨,于是内心如火烧焦躁万分;大多数人中和之,清虚淡泊的心境抑制不住内心利欲之火,于是便精神颓然崩溃,丧失本性

赏析

第一部分一是说明外在事物具有确定性。这里所说的外物,明显是指主体事物之外与其相关联的客观事物。因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变化规律,但是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相对于主体事物而言却具有确定性。如文中讲到的国君相对于他的臣子具有确定性。国君无不希望他的臣子效忠于己,可是臣子竭尽忠心未必能够得国君信任。这里臣子是主体,国君则是外物。忠良之士对国君可说一心一意,可是国君对忠良之士的忠心是否认可却有确定性。不然就不会出现忠良之士被的事情。文中例举的其他事例都是为了进一步证明外在事物具有确定性这一论点的正确性。二是阐明了外在事物所具有的确定性对于主体事物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庄子把这一现象称之为阴阳错行”。自然界出现阴阳错行天与地都会非常震惊。人间或人们心中出现阴阳错行,就会特别担忧到阴阳错行之中没有办法逃避,怵惕不安而又一无所成内心像高悬在天地之间,内心如火烧焦躁万分;就会人的中和之性,甚至精神颓然崩溃,丧失本性

本篇以“外物”作为开篇,实际是在提醒人们由于外物具有确定性,而且对于主体事物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外物所具有的确定性这一客观现实。至于如何对待外物所具有的确定性这一客观现实,本部分却没有说明。但是,回顾以往各篇所论,无一不是如何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原文】

庄周家贫(1),故往贷粟于监河侯(2)。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3),将贷子三百金(4),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5):“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6)。周问之曰:'鲋鱼来(7)!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8)。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9)?’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10),激西江之水而迎子(11),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12),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13),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枯鱼之肆(14)!’”

注释

(1)贫:缺少;不足。(2)贷:借。 监河侯:监河工之官。

(3)邑金:指年终向邑内百姓所征收的税

(4)相当于“拿”、“取”金:古时计算货币的单位。

(5)忿然作色因气愤而脸有怒色。(6)(fù)鱼:即鲫鱼。

(7)来:语助词。(8)波臣:即水族中的臣子。(9)〈副〉也许。

(10)且:今;这;此;(11)激:引。 西江:指长江流经四川的部分。

(12)常与:常相共处,指水。(13)然:竟然

(14)曾:竟,还。 索:寻找。 枯鱼:干鱼。 肆:市场。

【译文】

庄周家缺乏粮食,于是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行,我即将收取封邑之地的税金,三百金借给你,好吗?”庄周听了脸色骤变愤怒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途中听到有人叫我。我回头见车辙中有条鲫鱼。我问它:'原来是鲫鱼呀,你在这里干什么?’鲫鱼回答:'我是东海中的一名官员。你也许能用或一升之水使我活下来吧。’我对它说:'行啊,我现在就到南方去游说吴王越王,请他们引西江之水来迎候你,可以吗?’鲫鱼变了脸色愤怒地说:'我失去我生存所必需的水,我现在没有了安身之处,只要得到斗升之水就能活下去,你竟然这样说,那还不如趁早到干鱼市上去找我!’”

赏析

第二部分通过庄周中缺乏粮食而向监河侯借粮的故事,运用寓言的形式尖锐而辛辣地嘲讽揭露了那些所谓仁义、高尚”的人,毫无.怜悯之心,不但见死不救,反而道貌岸然地用貌似慷慨大方的大话掩饰自己卑劣行为

如果将这一故事与“外物”联系起来,即从如何对待外物所具有的确定性方面探讨它的寓意,则可以理解为:主观上想借外物实现自己的愿望,但由于外物的确定性,结果外物的行为与自己的愿望背道而驰,致使自己的主观愿望无法实现。即使为此而忿然作色”也无济于事。若从这角度理解,这一部分可视为第一部分的继续或补充,意在说明,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不依主观愿望为转移。

【原文】

任公子为大鉤巨缁(1),五十犗以为饵(2),蹲乎会稽(3),投竿东海,旦旦而钓(4),期年不得鱼(5)。已而大鱼食之(6),牵巨鉤,錎没而下(7),鹜扬而奋鬐(8),白波如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9),惮赫千里(10)。任公得若鱼(11),离而腊之(12),自制河以东(13),苍梧已北(14),莫不厌若鱼者(15)。已而后世辁讽说之徒(16),皆惊而相告也。夫揭竿累(17),趣灌渎(18),守鲵鲋(19),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20),其于大达亦远矣(21),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22),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23)。

注释

(1)任公子:任国的公子。任国在今山东济宁南五十里,亡于战国时。 为:做。 (zī):本义:色的丝织品此指绳。

(2)(jiè):即阉过的牛。(3)会稽:山名,在今浙江省中部。

(4)旦旦:天天。(5)期年:一周年。(6)已:不久。(7)錎:沉。通“陷”。

(8)(wù):纵横奔驰 奋:本义是鸟张开并振动翅膀 (qí):通“鳍”。

(9)(móu):齐等,等。(10)惮赫:声势浩大。惮dá)'怛'。震赫,撼动: 明显,显著,盛大:显赫。

(11)若:这样(12)离:割;分割 (xī):本义是“干肉”

(13)制河:即浙江。(14)苍梧:即苍梧山,又名九嶷山,在湖南宁远县内。 已:通“以”。(15)厌:吃饱,满足

(16)(quán):浅薄 讽说:道听途说。(17)揭:举。 累:细绳。

(18)趣:通“趋”,奔向。灌渎;即灌溉用的小沟渠。 (dú):本意是指水沟,小渠

(19)鲵鲋:泛指小鱼。(ní)两栖动物,身体长而扁外表类似蜥蜴类,但无鳞片 鲋:即鲋鱼。

(20)小说:浅薄琐屑的言论 干:求。 :通”。凭空设想令:本义为命令引申出美、善的意思

(21)大达:大通于至道;或谓通达之大道。

(22)风俗:风度。(23)经于世:谓治世。

【译文】

任国公子做了个大鱼钩系上粗大的黑绳,用五十头阉过的牛做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把钓竿投向东海,天都这样钓鱼,整整一年一条鱼也没钓到。不久大鱼吞食鱼饵,牵着巨大的钓钩,急速海底沉没,又竖着它的大鳍纵横奔驰,掀起如山的白浪,海水剧烈震荡,涛声如同鬼哭神嚎,震惊千里。任公子钓得这样一条大鱼,将它剖开制成鱼干,从浙江以东,到苍梧以北,没有谁不饱餐过这条鱼的。这以后世间那些见识浅薄道听途说之人,都大为吃惊奔走相告。他们举着钓竿绳,奔跑在山沟小渠旁,等着小鱼上钩,想到大鱼那就很难很难了。犹如想修饰浅薄的言辞以求得凭空设想的美名,对于达到通晓大道实在太远了因此说不曾了解过任公子有所大成的人要想参与治理国家,怕也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

赏析

第三部分主要是描绘任公子钓大鱼的故事读后,首先是被任公子气魄宏大的举动所震撼。任公子做大钩巨绳,用五十头牛当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把钓竿投向东海,一心钓大鱼,气魄是何等的宏大,而且如此,整整坚守一年毫不动摇,可见其坚韧不拔的毅力。最终钓到的大鱼有多大?没有明说,但从鱼鹜扬而奋鬐,白波如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的描述中,可以想象其大无比。此寓言随后则成为典故,屡屡被士人引用,借以抒情言志。如:·王安石:“任公蹲海滨,一钓饱千里。”·辛弃疾:“更任公五十犗为饵,使海上人人厌腥味。”等,可见其对后世的影响有多么的深远。

二是说明,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不仅要胸怀大志,坚韧不拔的毅力而且要有雄才大略任公子能钓到大鱼,如何把五十头牛钓饵投入东海,尤其是当大鱼食吞钩后,如何把它降服,文中只讲了结果,没有详述其过程。凡钓鱼者都明白,大鱼吞钩后,会拼命挣扎逃窜。这时钓鱼者如果如火烧焦躁万分抑制不住内心利欲之造成操作失误,鱼就会脱钩而去,前功尽弃。所以如何把鱼降服,就要有谋略,要有降服它的本领,内心沉着、冷静方可稳操胜券。这也就是第一部分所提醒人们的必须认真对待外物确定性。如何认真对待?任公子的行为给出了答案。

【原文】

儒以诗礼发冢(1),大儒胪传曰(2):“东方作矣(3),事之何若(4)?”小儒曰:“未解裙襦(5),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6),生于陵陂(7)。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8),压其(9),儒以金椎控其颐(10),徐别其颊(11),无伤口中珠!”

注释

(1)发冢:打开坟墓。实指盗墓。发:打开。冢:坟墓。

(2)(lú)传:以叙述方式传话。胪《尔雅·释言》胪,叙也

(3)东方作:指日出。

(4)事:指发冢的进展情况。(5)解:剥下。裙:下裳。襦(rú):短衣。

(6)“青青”四句:不见于今本《诗经》,或为逸诗,或为作者自赋之辞。

(7)(bēi):丘陵,山坡。(8)接:揑住

(9)压:按顪〔huì〕下巴上的胡须。(huì):颔下须。

(10) 金椎:铁椎。 控:敲;撬。 颐:下巴。

(11)徐:慢慢地。 别:分开。 颊:两腮。

【译文】

两个儒生以诗礼之说去盗掘坟墓。大儒在上面向下传话“太阳快升起来了,事情进行得怎么样?”小儒说:“下裙和内衣还未解开,口中还含着珠子。《诗经》中就有这样的诗句:'青青的麦苗,长在山坡上。活着愿把财物施舍别人,死了含着珠子干什么’”大儒说:“揑住他的两鬓,按着他下巴上的胡须,你再用铁椎他的下巴,慢慢地分开两腮,可不要损坏了口中的珠宝。

赏析

第四部分通过大儒小儒墓的过程揭露谴责了某些儒徒表面满口仁义道德,咏,行礼仪暗里却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丑恶嘴脸与卑鄙行径儒徒发现尸首口中还含着珠子时,却《诗经》中的诗句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诗礼”竟成了他们墓的理论根据。最后又通过对话,对他们摄取口中宝珠的熟练动作进行渲染,描绘出他们在黑夜里干这种盗窃之行家能手,活画出两个儒恬不知耻的龌龊形象。

文中的大儒,喻儒之首小儒,喻儒之徒。这里实际是假借家之名,寓指社会上各阶层中那些说一套做一套,当面是人,背后是鬼的人都是些无耻之徒!这犹如我们党内存在着的“两面人”,他们与盗贼又有什么区别。

【原文】

老莱子之弟子出薪(1),遇仲尼,反以告,曰:“有人于彼(2),修上而趋下(3),末偻而后耳(4),视若营四海(5),不知其谁氏之子。”老莱子曰:“是丘也。召而来。”仲尼至。曰:“丘!去汝躬矜与汝容知(6),斯为君子矣(7)。”仲尼揖而退,蹙然改容而问曰(8):“业可得进乎(9)?”老莱子曰:“夫不忍一世之伤而骜万世之患(10),抑固窭邪(11),亡其略弗及邪(12)?惠以欢为骜(13),终身之丑,中民之行进焉耳(14),相引以名,相结以隐(15)。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闭其所誉(16)。反无非伤也(17),动无非邪也(18)。圣人踌躇以兴事(19),以每成功,奈何哉其载焉终矜尔(20)!”

注释

(1)老莱子:楚国贤人,与孔子同时,常隐居蒙山。楚王召他为相,他与妻出逃,隐遁江南。 出薪:外出打柴(2)彼:那里。

(3)修:长;高。“促”,短。

(4)末偻:背微曲。末,脊。偻:弯曲。 后耳:耳朵贴近脑后。

(5)视:目光。 营四海形容瞻视高远营:谋求;围绕;环等义

(6)本身具有矜:矜jīn:指矜持竭力保持庄重容知:智能之貌。知,通“智”。

(7)斯:乃,就。(8)(cù)然:局促不安的样子。

(9)可:能够。:推崇;赞扬。

(10)骜:马不驯良,喻傲慢,不驯顺谓傲然而不顾。”。骄傲

(11)(jù):鄙陋;浅薄(12)亡其:还是。 略:略。

(13)惠:布施恩惠。(14)中民:中等人,平庸之人。

(15)隐:私。(16)闭:停止。(17)反无非伤:背反于物性,无不伤损。

(18)动无非邪:扰动心灵,无非是邪道。

(19)踌躇:做思量、考虑的意思(20)载:行为。 矜:骄矜。

【译文】

老莱子的弟子出外打柴,遇上了孔丘,归来告诉给老莱子,说:今天看到一个人在那里,上身长下身短,背有点驼,两耳贴近后,光敏锐瞻视高远,不知道什么”老莱子说:“这个人一定是孔丘。去他来见我。”孔丘来了老莱子丘说:“孔丘,去掉你竭力保持庄重容上的睿智之态,那就是个君子了。”孔丘听了后作揖并且后退两步局促不安,面带难色地问道:我从事的事业能够值得推崇吗”老莱子说:“你不忍心让当代人受到伤害,傲然而不顾子孙万代罹受祸难。你是本来就孤陋寡闻还是因为你谋略不足呢?以布施恩惠为乐事并因此自命不凡,这是终身的丑恶,是庸人的行为这样的人总是用名声来相互招引,用私利来相互勾结。与其称唐尧非议夏桀,不如两类人都遗忘而且停止对他们的一切议论背反于物性,无不伤损。扰动心灵,无非是邪道。圣哲都是三思而后行,因而每次总是成功。你你为什么要竭力保持庄重容上的睿智之态又将会怎么样呢?

赏析

第五部分主要写老莱子对孔丘行为进行了训示。一是老莱子认为孔子竭力保持庄重容上的睿智之态是一种刻意行为,不是人的自然本性的流露,指出去汝躬矜与汝容知,斯为君子矣;二是认为孔子所从事的事业是不忍心让当代人受到伤害,傲然而不顾子孙万代罹受祸难。指出“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闭其誉”,要像圣人那样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功”。

庄子在这里仍是假借老莱子训示孔丘故事,进一步宣示他的一切应遵循事物的天然本性,顺其自然的主张。任何违背事物天然本性的刻意行为只能引起祸难。

【原文】

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发窥阿门(1),曰:“予自宰路之渊(2),予为清江使河伯之所(3),渔者余且得予(4)。”元君觉,使人占之,曰:“此神龟也。”君曰:“渔者有余且乎?”左右曰:“有。”君曰:“令余且会朝(5)。”明,余且朝。君曰:“渔何得?”对曰:“且之网得白龟焉(6),其圆五尺,”君曰:“献若之龟(7)。”龟至,君再欲杀之,再欲活之,心疑(8),卜之,曰:“杀龟以卜吉。”乃刳龟(9),七十二钻而无遗(10)。仲尼曰:“神龟能见梦于元君,而不能避余且之网;知能七十二钻而无遗(11),不能避刳肠之患。如是,则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虽有至知,万人谋之。鱼不畏网而畏鹈鹕(12)。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13)。婴儿生无石师而能言(14),与能言者处也。”

注释

(1)宋元君:即宋元公,名佐,平公之子。 被发pī fà 指发不束而披散。阿门:旁门。(2)自:来自。 宰路:渊名。

(3)清江:疑即长江。 使:出使。 河伯:黄河之神,姓冯,名夷,一名冰夷。(4)余且:渔夫名,姓余名且。

(5)会朝:赴朝。(6)且:即余且自称(7)若:你。(8)疑:犹豫不决。

(9)(kū):剖开挖空。(10)钻:占卜。筴“策”的异体字。

(11)知:通“智”。(12)鹈鹕(tí hú):捕食鱼类水鸟。

(13)去善:去掉自以为善的心理。

(14)石师:又作“硕师”,即硕大之师。石,“硕”

【译文】

宋元君半夜里梦见有人披散着头发在他居室的侧门窥视,说:“我是从名叫'宰路’的深渊来的,我作为清江的使者河伯这里,渔夫余且捕捉了我。”宋元君醒来,派人为他占卜这个梦,占卜说:“这是一只神龟。”宋元君问:“渔夫有名叫余且的吗?”左右侍臣回答:“有。”宋元君说:“叫余且来朝见我。”第二天,余且来朝。宋元君问:“你捕鱼时得到了什么”余且回答:“我的到一只白龟,周长五尺。”宋元君说:“献出你捕获的白龟”。白龟送到,宋元君一会儿想杀,一会儿又想养起来,心犹豫不决卜问吉凶,占卜说:“杀掉白龟用来占卜,一定大吉。”于是把白龟剖开挖空,用龟板占卜连续占了七十二次,没有一点失误。

孔子知道此事后说:“神龟能显梦给宋元君,却不能避开余且的鱼网;它的才智能使占卜七十多次无一次失误,却不能逃脱剖腹挖肠祸患。如此说来,才智也有困窘的时候,神灵也有不到的地方。即使具有最高智慧的人,也敌不万人的谋算。鱼儿即使不畏惧鱼网却害怕鹈鹕。摒弃非自然本性的小聪明方显示出自然本性的大智慧,除去善行才会有出于自然本性的善性。婴儿生下来没有高明老师指教也能学会说话,只因为跟会说话的人自然相处。

赏析

第六部分借神龟被杀的故事,进一步说明对于外物的不确定性“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因而一切顺其自然,是应对外物不确定性的最大智慧

神龟显梦给宋元君,本意是想求救于宋元君,结果却带来剖腹挖肠祸患。既能显梦给宋元君用龟板占卜连续占了七十二次,没有一点失误,可见其神通广大,但为什么不能避开余且的鱼网不能逃脱剖腹挖肠祸患呢?从而形象而幽默地说明了对于外物的不确定性“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道理。

【原文】

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1),致黄泉(2),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注释

(1)厕足:两脚旁边的地方。厕,通“侧”。垫:下陷,淹没

(1)致:至,到。

【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你的言论没有用处。”庄子说:“懂得没有用处方才能够跟他谈论有用。大地不能不说是既广且大了,人所用的只是脚能踩踏的一小块罢了。如果只留下脚踩踏的一小块其余全都下陷,一直到黄泉,人脚踩的这一小块对人来说仍然有用吗”惠子说:“当然没有用处。”庄子说:“既如此,你说的无用的东西其实是有用的,明白了吧。”

赏析

第七部分庄子和惠子的对话,在于说明“无用”是相对,两者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独立而存在所以说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它们的对立是绝对的,统一则是相对的。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两个事物才能构成统一。所以说,唯物辩证法要求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既要看到事物的统一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对立一面即要坚持全面的发展的运动的观点看待事物

【原文】

庄子曰:“人有能游(1),且得不游乎(2)?人而不能游(3),且得游乎?夫流遁之志(4),决绝之行(5),噫,其非至知厚德之任与(6)!覆坠而不反(7),火驰而不顾(8),虽相与为君臣,时也(9),易世而无以相践(10)。故曰至人不留行焉(11)。

夫尊古而悲今,学者之流也(12)。且以狶韦氏之流观今之世(13),夫孰能不波(14)?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15),顺人而不失己。彼教不学(16),承意不彼。”

注释

(1)游:本义一般认为是旗帜的垂饰后转指水流,引申为不固定的、经常移动的。“游”也指河流的一段。人或动物在水中活动也称为“游”。“游”有异体作“遊”,指游玩、游览,引申为有目的的旅行,多指求学或求官,又引申为交际、交往。此处庄子是作为生存处世之道,适意地生活在世间的意义,即“游世”。

(2)岂,难道(3)假如(4)流遁:流荡逃遁

(5)决绝:谓弃世绝尘。决,通“ 诀 ”。分别(6)任:作为。

(7)覆坠覆坠(8)火驰:火速。(9)指命运

(10)践:陈列整齐的样子(11)不留行:意为随世而行不固执

(12)学者:做学问的人流:品类

(13)狶韦氏:中华民族有史可载的最早始祖。

(14)波:摇动(15)僻:邪僻。(16)彼教:指世俗之学。

【译文】

庄子说:“人若能适意地生活在世间难道还会自适自乐吗?人假如不能适意地生活在世间难道还能够自适自乐吗?流荡逃遁的心弃世绝尘的行为,唉,恐怕不是至知厚德之人的所作所为吧!覆坠世俗而不返,逐物如火而不顾。虽然相互间有的为君有的为臣,只是命运而已。时代更替了也就难说还是这一排列次序了。所以说,得道的人是随世而行不固执的人。

尊崇古代而鄙视当今是学做学问一类人的短见薄识。况且用狶韦氏一类的观点观察当今世事,谁能不摇动呢?唯有得道的人才能游心于世而不偏,顺乎人而不丧失自己的本性。尊古卑今的见教不应学取,顺从众意而不予非议

赏析

这一部分庄子将“游世”作为生存处世之道,指出,人应适意地生活在世间才有意义。那就是要做到“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而不能存有“流遁之志,决绝之行”或“覆坠而不反,火驰而不顾”的态度和行为。

【原文】

目彻为明(1),耳彻为聪,鼻彻为颤(2),口彻为甘,心彻为知(3),知彻为德。凡道不欲壅(4),壅则哽(5),哽而不止则跈(6),跈者众害生。物之有知者恃息(7),其不殷(8),非天之罪。天之穿之(9),日夜无降(10),人则顾塞其窦(11)。胞有重阆(12),心有天游(13)。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谿(14);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15)。大林丘山之善于人也,亦神者不胜。

注释

(1)彻:通达、通透贯通明;显明清澄等义

(2)颤:当为“膻”之借字,意谓嗅觉灵敏。(3)知:真知“智”。

(4):滞塞。(5)哽:梗塞。(6)( jiàn):古同“践”,践踏

(7)恃:依赖;依靠。 息:气息。(8)殷:盛。(9)穿:穿通。

(10)降:止。(11)顾:<副词>反而,却。 窦:孔窍。

(12)胞:胞膜。 (chóng):多。 阆(làng):空旷。(13)游:交际、交往

(14)妇:儿媳。 姑:婆婆。 勃谿(xī):吵架,争斗

(15)六凿:即六个孔窍。泛指攘:扰乱,侵夺。

【译文】

眼光敏锐叫做明,耳朵灵敏叫做聪,鼻子灵敏叫做膻,口感灵敏叫做甘,心灵透彻叫做智,聪明贯达叫做德。大凡道德总不希望有所壅塞,壅塞就会出现梗阻,梗阻而不能排除就会出现相互践踏,相互践踏那么就会产生各种祸害。有知觉的物类都是依靠呼吸来维持其生命和知觉的,假如气息不盛,那么绝不是自然禀赋的过失。自然气息贯通它的各个器管,日夜不停,人们却把孔窍通道给堵塞了人身体的胞膜存有空隙,人心有与自然界交往的渠道屋里没有空虚之处,婆媳之间就会争吵不休;人心与自然界若是没有交往的渠道,那么官就会相互干扰争夺。森林与山丘之所以适宜于人,也是因为其他地方促狭使心神不爽。

赏析

第八部分,集中阐述了一个道理,即一切事物,无论是自身或相互之间,只有时时、处处保持畅通无阻,才能防止各种祸害的产生。庄子在这里所讲的这个道理,其实质仍是他一贯倡导的“一切顺其自然”的主张。

【原文】

德溢乎名(1),名溢乎暴(2),谋稽乎誸(3),知出乎争,柴生乎守(4),官事果乎众宜(5)。春雨日时(6),草木怒生(7),铫鎒于是乎始修(8),草木之到植者过半(9),而不知其然。

注释

(1)溢:泛指外流、流失(2)暴:“曝”,比喻过分显露

(3)稽:考证;计较 (xián):急。

(4) zhài阻塞;闭塞(5)果:实;成功。

(6)日时:时至,即及时降落。(7)怒生:猛长。

(8)(yáo):大锄。 鎒(nòu):一种锄草的农具。

(9)到:通“倒”<动词>颠倒<连词>却;反而:生长。

【译文】

德行的流失是由于追求名声,声誉的流失是由于过分显露自己计谋产生于急智产生于争,滞塞产生于固执,官府事务的成功在于适应民众。春雨应时而降,草木勃然而生,锄地的农具开始整修,锄后田地里再生杂草超过半数,而人们往往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赏析

这一部分在于告诉人们,由于外物的发展变化的不确定性,如果把握不准,结果就会事与愿违。所以世俗之人常有这样的纠结。这就要求人们在具有不确定性的外物面前要谨慎从事,使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相适宜。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中说: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燿。”即圣人处事方正却不割伤人,有棱却不刺伤物,直率却不放肆,光亮而不耀人夺目。说明了做事过分做得不够,皆不妥当,一定要把握适度”。如人的才华过分显露就会有恃才傲物,自持有功的毛病,如果不显露自己的才华,则没有机会释放,失去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如何做到光而不燿”,把握适度”就要有一个锤炼过程。

十一

【原文】

静然可以补病(1),眦搣可以休老(2),宁可以止遽(3)。虽然,若是,劳者之务也(4),非佚者之所未尝过而问焉(5)。圣人之所以駴天下(6),神人未尝过而问焉;贤人所以駴世,圣人未尝过而问焉;君子所以駴国,贤人未尝过而问焉;小人所以合时,君子未尝过而问焉。

演门有亲死者(7),以善毁爵为官师(8),其党人毁而死者半(9)。尧与许由天下,许由逃之;汤与务光(10),务光怒之。纪他闻之(11),帅弟子而踆于窾水(12);诸侯吊之(13),三年,申徒狄因以踣河(14)

注释

(1):指精神贯注专一,道家一种修养之术。

(2)眦搣指的是按摩眼角,是古代按摩的一种操作方法(zì):眼眶。 (miè):按摩。 休延缓衰老(3)宁:宁静。 止:止息。 遽:急;惊慌

(4)务:专力从事、致力追求。引申为要事、事业,泛指工作、公等意思。

(5)佚:通“逸”。 (6)(xiè):迅疾地擂鼓。古同“骇”,惊。

(7)演门:宋城门名。(8)善毁:谓因丧亲过作哀伤而瘦弱变形 爵:封爵,任命。 官师:官员。(9)党人:同乡里人。

(10)务光:夏时人,汤让天下给他,怒而不受,远离而去。

(11)纪他:殷时贤人,听说汤让位给务光,唯恐累及自己,就率弟子隐于窾水之旁。(12)踆:通“逡”,退。 窾(kuǎn)水:水名。(13)吊:慰问

(14)申徒狄:殷时人,因慕纪他高名,遂自沉河而死。《诸子散文精选》第405页注解道:“申徒狄:商代贤者,汤要把天下给他,他觉得羞耻,投河而死。”第45页的注解中也附带提到:“纪他:商时隐士,听说商汤王让位给务光,务光不肯接受,纪他恐怕让位给自己,就投水身亡。申徒狄:与纪他同时人,听说纪他投河,也跟着投河而死” (bó):本意为向前扑倒仆。

【译文】

精神贯注专一可以调养病体,摩可以延缓衰老,安宁定可以止息内心的恐惧。虽然如此,这些都劳碌奔波的人致力追求的,清闲安逸的人却从不过问。圣人用来惊天下的办法,神人不曾过问;贤人用来惊时世的办法,圣人不曾过问;君子用来惊国人的办法,贤人不曾过问;小人用来迎合时势的办法,君子也不曾过问。

宋国京都演门有个人死了亲人,因为丧亲过作哀伤而瘦弱变形,从而加官进爵封为官师,他的同乡仿效他的做法却死者过半。尧要禅让天下给许由,许由因而逃到箕山;商汤想把天下禅让给务光,务光大发脾气;纪他知道了这件事,率领弟子隐居在窾水一带想把天下禅让给申徒狄,却而投河自溺,宁死不授。

赏析

这一部分在于说明,同样的事,在不同的人那里,所持的态度大不一样。其根本原因,在于所追求的境界不同。

修身养性之道是人们调养病体延缓衰老止息内心的恐惧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但是,由于神人圣人贤人小人等所追求的境界不同,所持的态度大不相同。圣人追求的是为了惊天下贤人追求的是为了惊时世;君子追求的是为了惊国人;小人追求的是为了迎合时势。

有的人为了能得到加官进爵却冒死去追求当有人把天下拱手相让时有的人却宁死不授。两者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十二

【原文】

荃者所以在鱼(1),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2),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3)!

注释

(1)(quán全):通“筌”,一种捕鱼的竹器。

(2)蹄:一种捕兔的工具。 (3)安:怎样。

【译文】

荃是用来捕鱼的工具,捕到鱼后就忘掉了是用来捕兔的工具,捕到兔子后就把蹄忘掉了;言语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明白了意思就忘掉了说的话了。我怎么能找到忘掉言语的人而跟他谈一谈呢!

赏析

庄子通过得鱼而忘荃”、“得兔而忘蹄”、“得意而忘言”三种行为,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借以成功的手段、条件。

事业的成功,结果虽然重要,但是。如果把过去的艰辛努力给忘掉了,就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结果;如果把帮助过你的人,甚至为你而流血牺牲做过贡献的人都忘掉了就是忘恩负义之徒;如果把取得事业的成功经验教训都给忘掉了,所取得的成果即不会保持长久,也不会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人生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人生的道路上艰难地前行,可过去的苦难和不幸,过去的失误和教训,都应牢牢地记在了自己的心里。每当遇到相似的情形时,就会想起过去的经历,每当想起这些事,都是对自己的一次提醒,都是对自己的一次鼓励。尽管某些经历有的是沉痛的,但却是一笔财富,一笔精神上的财富,一笔情感上的财富。有了它支撑,自己就有了前进向上的动力,就有了不断进取的信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